袁丹丹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处 安徽合肥 230000)
“1+X”证书指1份学历证书+若干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该方案提出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的普遍做法,制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促进高职院校试点工作的开展,各地政府组织高等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严格执行方案要求,统一协调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统一确定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加大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培养更多满足企业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优秀人才。
就业质量的层次非常丰富,不仅与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还影响着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就业质量的内涵非常丰富:择业观的建立;就业资源的获得;就业指导和培训;就业率;就业的满意度(比如工作的稳定性、专业是否对口等);工作岗位的特点(比如工作压力程度、员工福利待遇、晋升空间、工作环境等)。
“1+X”证书制度为高职学生规划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高职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热衷专业实践,培养相关专业技能。在“1+X”证书制度的引导下,培养考证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日常考证方面,尤其要对接企业和市场需求,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加强学习成果、技能证书与工作岗位的关联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我们国家日益关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国家不仅要大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还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这给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指出了一条新思路:当代高职学生,要主动认清当前就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市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民众从职业教育中看到了曙光,随着高职扩招、高考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等政策的推进,高职学生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结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近年来的就业数据分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步步提升,呈现稳定状态,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向好,但就业质量不高,存在上升空间。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显示:该校2020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匹配度仅为41%。2020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是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技术、市场营销(分别为77%、74%、71%),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专业是旅游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分别为22%、26%、27%)。具体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专业对口的工作太难找,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则认为跨专业的工作收入更高、专业对口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相符;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样认为跨专业工作最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
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没有更好地对接地方市场经济需求,未开展行业调研。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大幅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
数据显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57%,其中离职率较低的学院是应用工程学院(48%),离职率较高的学院是经济贸易学院、汽车与智能制造学院(分别为74%、64%),这两个学院毕业生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均是认为薪资福利偏低。离职率较低的专业是酒店管理、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分别为37%、39%),离职率较高的专业是金融管理、商务英语(分别为71%、69%)。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较差,工作的不稳定性提高了毕业生的离职率,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浪费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9%。该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的学院是信息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管理学院(分别为72%、71%、71%),就业满意度较低的学院是应用工程学院(63%),该学院就业满意度较低的原因是收入不高。该校2020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149元,有68%的毕业生享有“五险一金”。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灵活性、多元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征,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德技并修、理实交融等。“1+X”证书制度改变了学历至上的局面,同时也派生了压力和挑战。充分把握“1+X”证书制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更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还需要各部门联合发力: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高职院校的针对性培养、用人单位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身的科学规划。
1.明确“1+X”证书标准
在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产生偏差,追究数量而非质量,容易出现盲目考证、拼证、晒证的不良现象。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促生不正之风。因此,首先,政府部门应当给予政策指导,帮助学生区分与获得市场需要的、有益自身发展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次,确立标准,依据行业、企业对于新技术、新规范的要求,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特点,整合出一套新标准,促进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推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融合。最后,明确“1+X”证书规范与要求,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更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推进高职院校学分互认
在统一标准之下,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应当被充分重视。政府应当推动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采取“宽进严出”的培养方式;政府部门应当推动校企合作,探索实现企业和学校共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为企业培养社会生产需要的人才。政府部门在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搭起友谊的桥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不管是在学校、企业还是在培训机构等部门获得,都可兑换为学分,存储进“学分银行”。
3.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方面应该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推进“1+X”证书制度的贯彻落实,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在两方面下功夫:宏观方面,加强对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与宏观指导,构建质量监测机制,从顶层设计、实践操作、推广应用、实时反馈等环节严格把控,保障“政、行、企、校”融通发展。微观方面,政府部门全程监测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培训机构的组织行为,并且持续进行量化考核与客观评价,建立升级、淘汰机制,从源头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1.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1+X”证书制度的冲击之下,高职院校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高职院校承担了更多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责任,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改革与突破。首先,现有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要融入“1+X”证书制度标准,现有的课程标准、技能标准、证书体系要更新完善,实现多元一体;其次,保障学生的学历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最后,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有效融合。
2.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行业和企业急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使得课程体系更加专业化、多元化。首先,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对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升人才质量和水平;其次,设置更多与“1+X”证书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知晓“1+X”证书制度,有选择性地考取更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对接人才市场需求;最后,学校应当聚焦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多措并举整合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1+X”证书制度的引领下,高职学生的成长路径逐渐明晰:在校期间努力获取专科学历证书,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兴趣爱好,获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身的职业技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应当做到以生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设计课程与实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学校在落实“1+X”证书制度的过程当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高职院校还应当持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落实各类就业帮扶政策,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例如,学校开展专题职业指导课程、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择业方向;学校开展各类简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督促学生敢于拼搏和创新;指导学生考取各类富有含金量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免费开设辅导课程;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训和工作技能培训,把课堂内容与课后实践有效结合。
1.主动参与人才培养
联合培训、合作培养、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用人单位不仅能够提前说明用人需求,还能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职业教育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时,应当主动对接企业、行业标准和要求,确定共同标准;在学生评价方面,企业主动参与,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育质量。
2.重视岗前培训
即便校企合作进行得有声有色,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若干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实际进入职场之后,还是需要系统全面、正规的岗前培训。用人单位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进行操作与服务的规范指导,通过“老带新”“一对一”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职业角色、满足岗位要求;有培训就有考核,配套完整的在职培训考核制度,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合理考评与定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快速调整进入工作状态,企业的运营效益也得到提高。
1.合理定位
高职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盲目性,主要表现为缺乏合理的定位: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不能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清楚行业、企业的需求。学生毕业择业时非常被动,往往随大流,追随所谓热门行业,胡乱投递简历,产生选择性待业、结构性失业等现象。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就应当做好自我定位,初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业或者深造学习。
2.科学规划
高职学生应当把握机会,在校期间认真接受学历教育,踏实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积极参加实践练习,包括创业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加强职业技能练习。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获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校亲密沟通、与企业积极互动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在当前“1+X”证书制度的契机下,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坚持以就业市场为目标导向,优化升级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企业、行业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具体而言需要四个层面综合发力: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高职院校的针对性培养、企业的主动性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科学规划。唯有宏观和微观的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