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荟如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
在艺术发展历程中,石雕在艺术文化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凝结着人类与自然之力的石雕艺术,也紧跟社会文明的脚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石雕艺术所具备的特性和优势,使它不仅可以承载历史、呈现实物,还可以映射出人们对审美方面的需求,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
中国的石雕艺术源远流长,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我国明清时期的石雕文物不仅工艺精湛、匠心独运,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材质的选择对雕塑作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并且需要雕塑家精心选择雕刻技法才能呈现出不同石材独有的质感和艺术效果。雕塑家只有挖掘材质独有的语言,并深入剖析材料与雕塑创作中情感表达的联系,才能最终呈现出引人注目的雕塑作品。
本文将通过探究几件中西方经典石雕巨作在选材上的不同之处和优势,结合笔者的创作经历,浅析石雕的艺术特色与这些作品对后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石雕作品有着浓郁的艺术特征,也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所说的石雕,是指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石头雕刻出具有空间感,并极易通过感官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还是一种可以表达艺术家审美情感需求的艺术形式。如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青石、花岗岩、大理石、砂岩等,都是石雕里比较普遍的材料。这些石材普遍具有坚硬且耐风化的特点,因而深受艺术家的青睐,是各类雕塑作品的首选材料。
很多世界闻名的石雕作品中对动植物与人物的刻画与表达极具美学价值,能够反映出宗教、历史、文化,抑或是对当时热点话题的反思。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能通过对石雕作品的观赏,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与精湛工艺, 这既能使观者获得感官上美的享受, 又能陶冶观者的情操。
1.石雕的色调
石雕的艺术表现力离不开石头天然的成色。石头作为一种天然元素,在形状和颜色上都存在着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为雕塑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不同颜色的石材可以进行不同的构思和创作,石材美妙斑斓的颜色会给我们的石雕创作增光添彩。譬如,雕刻竹子可以用青石,也可以用汉白玉、和田玉、岫岩玉等。
2.石雕的雕工
石雕的艺术表现力同样离不开雕塑家精湛的雕工。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石雕艺术作品,其中每件作品都需要经过细致的加工才能呈现出它独有的质感和艺术效果。石刻艺术家将自己的构思灵感与雕刻技巧相结合,让每一件作品由普通坚硬的石头蜕变成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不同历史时期的石刻艺术家不断地为石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
目前,石雕艺术已经形成了浮雕、圆雕等众多石雕艺术的雕刻手法。“浮雕”是指一种雕刻技法,有时也指表现形式。圆雕又称“立雕”,是在立体物上雕出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各种角度观赏的立体形象。
浮雕和圆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概念上讲,浮雕是在一个相对平整的平面上雕刻出人物、动物等形象的雕塑技法,而圆雕是指可以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的雕塑,比如常见的头像雕塑、胸像雕塑都属于圆雕。
其次,从空间上讲,浮雕是指180 度的雕刻,而圆雕是指360 度的雕刻。
最后,从表现形式上讲,浮雕是通过压缩后的形体的起伏凹凸来表现形象的立体感,而圆雕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对于一件雕塑作品而言,不同的材质能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譬如,我国商代的青铜礼器,能让人感受到威严繁丽之美;秦代的陶俑给人一种雄伟壮阔之美;古埃及的砂岩雕塑有着震撼真实的美;古希腊洁白的大理石雕塑将单纯高贵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艺术创作者应根据自己的灵感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石材进行创作。
大理石看似坚硬,却是最接近皮肤质感的雕塑材料。它不仅可以表现出皮肤的质感,甚至具有透明感,每次触摸大理石雕塑,都觉得那块石头是有热度和故事的。
青石具有清晰、细腻、逼真的特点,因其硬度相对较低,可塑性较强,所以雕工更加细致巧妙。青石雕刻还常常涵盖佛教题材,如神兽、莲花等。青石浮雕多应用在寺庙等建筑群中。
花岗岩的特点是坚硬且耐磨,这使它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并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堡垒、教堂等建筑中。许多北欧城市的村庄都以独树一帜的花岗岩建筑而闻名,这些建筑物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石雕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在造型的选择上普遍不能过于张扬,而应偏向于整体、内敛、含蓄。好的石雕作品在具备量感的同时应尽量避免琐碎的细节雕刻,如常见的镂空等,且要考虑到底座的稳定性,这样可以在运输中避免不必要的损毁。
随着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雕塑家要不断探索和更新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形式。许多雕塑家致力于挖掘独有的材料语言,深入剖析材料与雕塑创作中情感表达的联系。雕塑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雕塑作品的肌理和协调性,也关乎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
在世界雕塑史上,石雕艺术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并一直沿传至今。而在我国,最有历史地位的莫过于汉代陵墓雕塑——霍去病墓石刻群。它是我国古代墓葬大型石雕的先驱,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汉代乃至现代雕塑艺术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整个雕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踏匈奴》,整件作品运用整块石材来雕琢,完美体现了我国汉代石刻恢宏磅礴、气势逼人的形象。其刀法简练概括,只在关键部位采用流畅细腻的浮雕线刻手法进行雕刻,而整体雕塑则强调大的转折面,具有力量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那么霍去病墓石雕为何选用石材?笔者认为,其源自祁连山脉的花岗岩不同于松散的砂岩和细腻的大理石,质地坚硬且色泽优美,结构均匀而不易风化,为雕塑古雅质朴之气的表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的确是墓葬雕刻最理想的材料。据说原作品基本放置在祁连山脉的墓冢之上,和其他摆放在山坡上面的巨石组成一幅壮丽的景象。乱石、雕塑与植被俨然一体,在不经意间便营造出一幅雕塑与自然风光相融合的画面。
由此可见,材质的选择对雕塑作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石刻群所选用的石材形态为后期深沉宏大的造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选材料既突出了生动的动物形象,又保留了所选材料的天然样貌,所以霍去病墓石刻群被称为流传至今的典范石雕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天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殇》也是让后人口耳相传的世界杰作。
虽然在完成这个石雕作品时,米开朗基罗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但他已然显现出大师的超强功力,且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块如此坚硬的大理石在他灵巧的手中竟能呈现出许多精妙的细节。米开朗基罗采用稳重而优美的写实手法,完美呈现了石雕的力量感与艺术美感。他赋予了大理石新的灵魂,通过不断的敲打雕刻,把囚禁于石头内部的生命力完美释放出来。
由此可见,大理石的艺术表现力也是极强的,它独特的肌理可以为细腻的雕塑作品创造前提。
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且是埃及艺术代表的,莫过于著名的砂岩雕塑作品狮身人面像,它使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整件作品由一整块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面部约5米长,雕像长约60 米,高20 多米。雕像的头部被刻成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的头像,身体是坐姿的狮子形象。当时,雕刻工艺还比较落后,直线雕刻比曲线雕刻要容易把握一些。因此,狮身人面像保留了大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结构,大块的岩石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的效果极具力量感,这也体现了法老的威严与埃及美学理想的最高境界——“静穆”。整个作品在造型上给人望而生畏之感。由于石材重量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易运输,所以雕塑家就地取材,并根据石头材质的特性进行创作。
纵观世界雕塑名作,由于雕塑家在材质选择上的不同,最终的作品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与艺术氛围。不同的石材既有统一的优势又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同时,这些巨作也给了笔者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引导。
基于对石雕艺术浓厚的兴趣,笔者在几年前的一次考察中有幸创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石雕作品《竹林三弄》(见图1)。此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对世界雕塑巨作在材质选择上的借鉴与简洁的归纳方式。
在这次考察期间,经过对多种石材的观察比较和甄选,笔者最终选择了青石。青石属于沉积岩(砂岩),质地密实,硬度中等,会随着埋藏深度的不同与混入的铜、镍等金属氧化物杂质的不同而形成多种不同色彩。笔者选择的这块青石呈现均匀的墨绿色,在尺寸与成色上都比较符合对作品最终效果的构想。青石呈现美丽神秘的墨绿色,稳重质朴,象征着自然与生机,虽是冷色系,却能给人温暖的感觉。
同时,笔者联想到,在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将自然景观和人类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的许多诗画作品也表现出了对自然的赞美,充斥着对生命的敬仰。因此笔者选择了一名竹林老者月下抚琴的形象来作为这件石雕作品的主体。
在作品的构想阶段,笔者最初想通过人与自然、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方式,以一名老者在竹林中席地抚琴的形象为主体,并借此表达对古代文人脱离世俗的敬畏。参照中西方石雕艺术巨作在选材上的考量,此件作品笔者最终选择了青石。
为了体现高山流水的幽远意境,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将人物形象适度抽象化,在构图上采用几何图形,雕刻技法上运用曲线切割、打磨、掏空等方式将整块青石由大的切面逐渐过渡到小的细节,一步步精雕细琢成一名抚琴的老者。静观作品,琴上的波纹似水又似琴弦,与人物背后的竹影细节共同呈现出林中风声与老人的琴音相互交织的幽美意境。作品最终经砂纸打磨抛光后,表面呈现出细腻的光泽,触感光滑,且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来的光影质感与效果也不尽相同。
本文从探究石雕艺术的特色出发,举例分析了几部中西方石雕巨作,在对这些作品的比较研究过程中找到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共通之处与优势:石雕材质在形状和颜色上存在差异,这就为雕塑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同颜色的石材可以进行不同的构思和创作,这些美妙斑斓的颜色会给石雕创作增光添彩。石刻艺术家通过将自身构思的灵感与不同雕刻技艺相结合,也让每一件作品从普通坚硬的石头蜕变成为生动形象的艺术创作。结合笔者的创作历程,浅析了石雕在材质上的区别与不同的雕刻手法呈现出的不同艺术效果,并探究了这些巨作对个人雕塑创作的重要影响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