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的箜篌艺术研究及多维保护实践(下)

2023-10-13 01:09鲁璐
乐器 2023年10期
关键词:箜篌活态乐器

文/鲁璐

2018年,开启了世界第一家博物馆——久鼎箜篌博物馆的建设,该馆将以上文化寻根的经历、学术研究的成果、教育实践的历程、舞台演奏的展现以及产业发展的专利等一体纳入,并以展示活化复原的古壁画乐器及其相关文化为主,已成为一张非遗保护的名片,2020年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大运河三带建设典型案例,2021年获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其成功,离不开对非遗保护工作“四性”的承载。

本真性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一项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是来自原初的可以留传的一切之整体,从物质形态上的持续、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到它的历史见证性。而博物馆建设明显有助于展示非遗箜篌艺术的本真性。它作为专门收集、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能够为非遗箜篌艺术提供一个真实、专业的展示平台。通过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复原活化的箜篌艺术实物、创绘的时空地图与年表,以及文献资料和多媒体展示,博物馆展览能够让观众亲身感受箜篌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从而增进对非遗箜篌艺术的尊重和认知。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这就是说要从整体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关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博物馆建设有助于呈现非遗箜篌艺术的整体性。非遗箜篌艺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涵盖了音乐、演奏技艺、艺术形式、器乐及配器、历史渊源等多个方面。博物馆展览可以通过多样的展品、展览布局和解说,使观众全面了解箜篌艺术的方方面面,帮助他们形成对箜篌艺术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可解读性是指我们能够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辨识、解读出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蕴含。博物馆建设有助于提供非遗箜篌艺术的可解读性。通过展览文物的梳理、展览解说和教育活动等方式,博物馆能够向观众传递丰富的信息,解释箜篌艺术的历史、技艺、风格等方面,并与其他相关文化、音乐和艺术进行对比和联系,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箜篌艺术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性是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的事业、系统的文化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短期任务。只要保护的对象一旦被认识和确定,保护工作就应长久地持续下去。博物馆建设有助于实现非遗箜篌艺术的可持续性保护。博物馆作为长期存在和运营的机构,能够将非遗箜篌艺术纳入其长期发展规划中,并通过保护、研究、教育和推广等多种手段,确保箜篌艺术得到持续传承和发展。同时,博物馆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展览、教育、培训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非遗箜篌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在箜篌艺术上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些普适性的特点,包括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等,这些特点在箜篌乐器上也多有体现。

在独特性方面,箜篌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尤其是在性质构造上更是千变万化,在笔者搜集到中国500余幅历史图像中,每一把箜篌几乎都不相同,这深刻体现了它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在活态性方面,箜篌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的活态特征,它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和变化。从古至今,箜篌的制作工艺、演奏风格和文化意蕴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改变和创新,适应不同的音乐时代和文化需求。

在传承性方面,一度失传的箜篌,反而更能体现传承之可贵。因为当传承重新被拾起,并重新受到关注和重视时,人们会重新认识箜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从而使得传统乐器的保护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失传,赋予了箜篌复兴的韵味,且在重新传承的过程中,这件乐器不断被融入新的技术和观念,使得其拥有了更高的发展潜力。

在流变性方面,箜篌这件乐器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漫长时光中,它不断流传到其他民族、国家和区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并呈现出活态流变的性质,使得非遗的共有共享成为可能,而这,正是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别之一。非遗的传播往往是一种活态流变,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继承和发展并存的状况。不同地方和民族的箜篌制作和演奏方式都存在差异,各具特色。这也使得箜篌的流变性成为非物质文化的丰富体现。

在综合性方面,箜篌作为乐器,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与文学、舞蹈等多个领域相结合。它在古代文化中被广泛应用,既可独奏,又可以作为伴奏乐器,用于诗词吟唱和音乐表演等,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

在民族性方面,箜篌作为中国传统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等民族特征。此外,箜篌也在少数民族中被使用,这种多民族的使用,有益于促进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交流,体现文化艺术上的共同语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新疆·且末箜篌96QZIM14:27(公元前5世纪)

在地域性方面,箜篌的制作和发展有着地域性的差异。比如,中国新疆地区出土的箜篌就独具特色,其形制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仅需一眼,我们便可从形制上作以辨别,这正是地域性特征所导致。

总地来说,箜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普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箜篌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乐器。

非遗箜篌的多样性——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泛箜篌类乐器演奏者

四、国际非遗视域下,非遗箜篌艺术是“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的极佳体现

“文化多样性”是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石之一。《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岀:“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该宣言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反映了尊重多元文化格局、尊重各个文明成就已经成为联合国各成员国的共识,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用对话代替敌视、冲突。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22版)的序言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其第一段话和第二段话分别指出:

“二十年前,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获得通过。自那时起到现在,已有180个国家成为了《公约》缔约国。《公约》不仅成为了保护遗产多样性的关键手段,更是促进和平的重要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价值——不仅能促进和平、保护文化多样性,还能应对气候破坏等带来的挑战。”

作为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断强调的重要内容,“文化多样性”在箜篌这件乐器上获得了十分明显的体现。

箜篌作为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乐器,它在黄河—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爱琴海区域这人类五大文明源地都有极为悠久的传承。直到如今,我们仍可以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寻找到箜篌的历史遗迹,对于箜篌,英语系国家称之为harp(竖琴),阿拉伯语国家称其为jank,波斯语称其为cauk,缅甸称其为saung-gauk,非洲一些民族称之为kora……因为箜篌流传广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传承和发展箜篌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赋予了箜篌独特的形态和演奏风格。在此基础上,却又不失共性。这种文化多样性使得箜篌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箜篌也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涵义,同起源,共发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箜篌起源于人类共同的乐器——弓,通过音乐语言诉说着人类的情感与命运。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箜篌都被用于表达人类对于生活、爱情、希望等共同经验的情感表达。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名称和演奏风格来称呼和演奏箜篌,但它们都承载着对于人类共同命运和普遍情感的共鸣。这种共同命运的感知和表达让箜篌成为一种具有情感共鸣和文化联系的艺术形式,进一步强调人类在命运共同体中的联系和依存。

结语

本文对箜篌艺术进行了非遗视域下的综合性论述,强调了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希望箜篌工作者深化对非遗箜篌艺术的研究、注重非遗保护的工作实践,重视箜篌艺术的非遗价值和保护需求,确保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的延续,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以期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文化多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全文完)

猜你喜欢
箜篌活态乐器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学乐器
箜篌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乐器
活态文化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