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中的价值和实施路径

2024-01-02 21:57:13张雅婷
乐器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非遗美育传统

文/张雅婷

引言

2019年3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美育课程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懂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传递美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爱国主义培养的最直接有效途径。非遗传统音乐是高职美育课程构建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将非遗传统音乐引入美育课程,是当前美育的重要任务。

一、非遗传统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美育价值的体现

(一)“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

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近百年的历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典艺术作品,具体时期可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改革开放至今的三段历史时期,不论是在哪个时期,其音乐创作都来源于生活,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拼搏精神。每个时期的传统音乐大都采用普通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艺术表达形式,例如,山歌、小调、说唱、劳动号子、戏曲等,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也表现出每个不同时期人民群众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我们高校作为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既要推进传统文化的理论教育,也要积极地寻找以传统音乐为载体的教育新模式,高校传统音乐课程的建构,不仅承担传递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

学校是培育爱国主义文化的主阵地,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发现美、实施美的一门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传统音乐作为音乐的其中一部分,具有积极的审美教育价值,且这种教育价值随着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创新,反过来又推进传统音乐的发展。美育的重中之重是“育人”。传统音乐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它超越了一般普通音乐,《荀子•乐论》说,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审美情趣,营造出万民同心、社会和谐、政通人和的善治局面。比如,中国古典戏曲就具有典型的寓教于乐、化民成俗功能。清代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有云,戏曲蕴含着人们对善恶的理解、对美丑的判断,“使人触目而惩戒生焉,岂不亦可兴、可观、可群、可怨乎?”应该积极地将以优秀传统经典戏曲为代表的德育资源纳入到高校美育工作中,引导学生领略传统音乐涵养品性、道德感化之美,不断以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的精神追求塑造人,真正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时代新人。将美育贯穿在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在各学科之中,鼓励和引领学生从更广阔的生活、自然中汲取营养,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大千世界之美,体悟深邃哲思之妙,产生内心的愉悦与欢喜,形成独特的品位与格调。

(三)“薪火相传”的传承价值

在世界范围内音乐本就承担着记载生活场景、传授知识经验技能、抒发心中情感、表达生活期盼的重要功能。①传统音乐,不单单是一种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它的延续和传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程,具有历史传承的价值。在战争年代,多少人是听着《游击队歌》在战场英勇杀敌,多少人是唱着《黄河大合唱》坚强不屈保家卫国,这些经典音乐作品,记载的是一幕幕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奋起斗争、保家卫国的历史画面,这些音乐世世代代的传唱,一次次唤醒人们的回忆,使革命精神在经典音乐的传播中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

二、非遗文化传承背景下传统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课程体系中的建构

(一)构建“经典美育”课程理念

课程的审美教育是在儒释道美学审美范式的基础上构建的,传统音乐美育课程的构建,是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而传统音乐又是美育课程音乐鉴赏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音乐在美育课程建构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审美与素质技能共生,是课程提出的重要依据,为此,笔者以为新时代美育应以“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内涵要求为遵循,以席勒“美育是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理论为基础,依据“审美感觉、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表现、审美创造”五阶递进美育规律,美和好意思相近,“美好”一词凝聚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那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理解美的过程。如果没有对美的渴慕,真正的教育就不会发生,没有美的教育将是枯燥乏味的、僵化无趣的。有人误以为美只是在艺术类课程中才有,其实在每一门学科中都包含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形象生动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体现着感性之美,高度抽象的数学公式中则蕴含着理性之美。因此,高职院校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美育。美育不仅仅由单纯的艺术教育、专门的艺术教师来承担,其他学科教师也自觉承担起美育的任务,全力融合各个学科形成“课程美育”,构建新时代美育体系是传统音乐进美育课程的实施目标。

(二)构建“双模式”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传统大学美育课程,大部分以理论为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学校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和专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美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从专业技能的角度采用“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开展美育课程设置,这种课程模式的设置,不仅可以锻炼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以闽北某高职院校为例,闽北地处山区,针对闽北某高职院校现有的美育课程分析,课程设置依托以下几点内容开展:创造艺术情境,激发审美情趣;科学规范开发美育课程,提高学生审美认知;校企共建艺术美育空间,丰富学生审美体验;依托社团和校外活动实践,培养艺术实践和情感表述,激发审美创作再现。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目的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并不是培养专业型艺术人才,所以我们的课程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学美育课程的设置会有指向性的选择。根据本校的优势和特点,设置具有“双模式”的美育课程,即大学美育必修和美育选修,其中,大学美育必修以理论传授为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美学等融入美育理论、美育通识;大学美育选修,以实践为主,采用“二选一”模式,即具有闽北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鉴赏课及以社团为依托的社团活动实践课程,这二门选修课程二选一。大学美育必修课是基础通识课,美育选修课则是必修课的延伸拓展,这样就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模式”课程设置模式,构建具有“学校基因”的特色规范美育课程体系。大学美育作为大学必修公共课,针对闽北某高校现有的情况,将美育必修课划分为两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自身基础选择相应的模块,二选一即可。这种划分,可以让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在审美素养上得到拓展,也可以缓解大学美育教师紧缺的现状。

三、传统音乐进校园美育价值路径的实施

(一)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

目前高职院校中,高校传统音乐课程建设尚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题材单一,不接地气,与现实生活脱轨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发挥传统音乐以美育人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传统音乐进校园的课程建设。但是传统音乐如何融入其他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属性明显的语文、历史、政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理解引入传统音乐的作用和价值,找到传统音乐与学科具体内容有机结合的途径。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想象力。选择建党百年来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讲小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这一课时,就可以引入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进行语文与音乐学科整合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感受这段历史,通过听、读、唱多种方式升华情感。将经典音乐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不仅能再现历史,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贯穿课堂始终,激发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定相关的传统音乐,将其贯穿课堂始终,课前导入、课后延伸。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时,教师不妨以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回到革命年代,提出一系列问题,听完歌曲以后,教师再讲解抗日战争的有关知识,学生带着思考学习,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挑选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将历史串联起来,让学生课下学唱、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师在选择教学歌曲时,应选择叙事性强、与历史关联性强的歌曲,与历史背景紧密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品味文学修辞,增加趣味性。

(二)多点融合的特色课程群

采用系统研究法和对比分类法,围绕情感内容、演唱技法、作品分析等方面,对传统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掌握,并将传统音乐所蕴含的内容相应地融合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等,以艺术和职业类院校的办学特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为思路,通过传统音乐中历史文化的知识链对高职美育课程体系进行多点融合,打造个性鲜明的大学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丰富传统音乐文化与教育专业教学多点融合的特色课程群,颠覆传统课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问题的解决者,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片”。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传统融入课堂教学、植入育人过程,需要采用更富有时代感和表现力的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才能提高传统音乐的传播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利用微信平台工具,适时引入相关内容,精选推介传统音乐,介绍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党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体会音乐的力量,将传统音乐文化的正能量传递出去。如今,短视频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的重要平台。音乐与视频结合可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效果。

(四)举行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之外,加强艺术实践的规划、设计、指导、实施。校内加强艺术社团(音乐、合唱、书法、绘画等)、书画展览、艺术展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多方面的美育活动。每年定期举办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美育交流会和校园表演等美育文化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单位、教师、学生进行表彰、鼓励。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举办的书画展览,艺术展演等艺术活动。发挥服务地方功能,为中小学及社会的艺术团体进行指导。强化设施保障。按教学及活动需要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专用教室及艺术实践活动场所,满足全校学生教育教学和开展实践活动需求,在新校区修建音乐厅、剧场、礼堂等演出场所,强化美育资源保障。校外利用南平本地的博物馆等周边传统文化基地作为学院的美育教学基地,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品位。

四、结语

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历史传承的艺术结晶,将传统音乐融入大学美育课程,对青少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正能量培养、生活态度的积极向上,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高校美育专业的宗旨就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育培养学生触发“美好的创造性思想”能力,教会学生超越学科和严格的边界,通过实践、融合感知,开辟认知的新天地,创造完整的人和终身发展的人,使之能够在社会中抱持正念,善于合作,富有成效地生活。同样也应该以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己任。

注释:

①董晓.论“红歌”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功能【J】.艺术教育,2008(9);16.

猜你喜欢
非遗美育传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