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殿君,江 南,于晓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科医学科,沈阳 110001
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2011年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提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并构建覆盖全国人民的基本健康保障网[1-2],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合格全科医生。目前,中国的全科医生培养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全科医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目前的中国全科医学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本科生在校教育[3-5]、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6-8]、研究生教育[9-11]和继续医学教育[12-14]。其中,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全科医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从事全科医学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能力的高级全科医学人才,为将来引领学科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全科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未来的发展后劲。2018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明确提出要医教协同深化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强化全科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推动中国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施[15]。
目前,中国尚没有关于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调查数据,这不利于中国全科医学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为深入了解中国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2019年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希望通过了解全国高校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为指导今后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依据。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全国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189所高校(高校的名单由教育部提供)。调查问卷由教育部人文素养和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在编制调查问卷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征求了2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全科医学专家的意见。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各高校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研究生导师、招生规模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情况。向每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份,共发放调查问卷189份。调查问卷于2019年12月发放,于2020年6月结束问卷回收。为了比较不同类型院校的差异,笔者将高校分为综合院校、单科院校、中医院校和独立办学院校。
使用Office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调查问卷由两名经过训练的人员分别进行录入和复核。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中国大陆地区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189所高校(以教育部2019年提供的名单为准),其中包括综合院校96所、单科院校51所、独立办学院校31所和中医院校11所。笔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提供的划分方法,将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东部、中部、西部进行划分[4]: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此次调研共返回合格问卷175份,应答率为92.6%。覆盖中国大陆全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返回问卷的175所高校按照高校类型划分,包括单科院校49所、独立办学院校30所、中医院校10所和综合院校86所;按照地域划分,包括东部93所、中部50所、西部32所。
从2000年到2011年、2019年,全科医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19年,全国共有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80个,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8个。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阶段中国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数量的变化 (个)
2019年,全国共有全科医学师资9709人,其中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407人和全科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32人。在40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有88人(21.6%)来自公共卫生学院或社会科学院,319人(78.4%)来自高校附属医院。3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有11人(33.3%)来自公共卫生学院或社会科学院,22人(66.7%)来自高校附属医院。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硕士招生规模分别为263人、341人和393人,博士招生规模分别为23人、12人和9人,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分别为286人、353人和402人。
在175所参加调研的高校中,有32所高校开设了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占全部80所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高校的40.0%。
在32所开设了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的高校中,有26所(81.3%)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只有讲授法,有27所(84.4%)高校的研究课程考试只有笔试形式。
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数量最多的院校类型是综合院校,其次是单科院校,最少的是中医院校,但各类型高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医学研究生导师人数和招生人数最多的是综合院校,其次是单科院校,最少是中医院校。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最多的院校类型是综合院校,其次是单科院校,最少的是中医院校,但各类型高校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类型高校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开展情况(2019年)
东部地区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最多,中部其次,西部最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的全科医学研究生导师人数和招生人数最多,中部其次,西部最少。东部地区开设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的高校最多,中部其次,西部最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地域高校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开展情况(2019年)
2000年以前,中国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很少。此次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全国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只有3个,没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2000年原卫生部发布《卫生部关于印发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的通知》[16]以后,中国全科医学教育开始逐渐展开。该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十年的发展,到了2011年,全国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达到23个,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达到3个。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17],明确提出了全科方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统一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培养结束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大大推进了中国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进程。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到2019年,全国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达到80个,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达到8个。
近年来,中国高校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数量、研究生导师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初见规模,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和研究生课程覆盖了不同类别和地域的高校。从整体上看,中国全科医学研究生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全科医学的概念刚刚于20世纪传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师资率先接受了全科医学理念,并开始进行全科医学理念传播[3]。尽管这一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对于全科医学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师资认识到了全科医学的临床属性。自200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附属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并建立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该研究结果显示,到2019年有78.4%的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66.7%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来自高校附属医院,发挥了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主力军的作用。
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住培的并轨培养[1]。但目前中国全科医学研究生的硕士招生规模远远小于全科住培的招生规模,难以满足国家的要求。2019年,全科医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足10人,更是难以支撑学科的长远发展。在全科医学研究生导师数量方面,2019年全国9709名全科医学师资中,仅有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407人和博士研究生导师32人。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导师占全体师资的比例,都不尽如人意。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增加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数量、招生规模和研究生导师数量,为基层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支撑中国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
从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比较来看,综合院校和单科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整体上开展得较好,中医院校和独立办学学校相对较差,特别是独立办学院校。目前,中国政府已经着手全面整顿民办医学院校,取消办学能力不达标的民办医学院校[18]。从不同地域高校之间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最多,中部其次,西部最少。建议今后全面推进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特别是西部地区,促进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开设尚不普及。该研究结果显示,在全部的175所参加调研的高校中,有32所高校开设了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占全部80所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高校的40.0%。也就是说,很多高校的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没有学到全科专业课程。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只是跟其他专科的研究生学习一样的课程,没有体现全科特色。建议所有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高校都开设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帮助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缺乏形成性评价。在32所开设了全科医学研究生课程的高校中,有26所(81.3%)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只有讲授法,有27所(84.4%)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考试只有笔试形式。今后应该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开展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鼓励参与教学研究和发表教学论文,通过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9-21]。目前,中国全科医学虚拟教研室已经建立,这有助于各高校互相借鉴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不断提高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22]。
在该研究中,有部分高校没有返回调查问卷,可能会影响此次研究部分研究结果。
目前,中国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开展尚不普及、发展不均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简单,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