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艳 何张伟 梁 燕 杨 民 杨敏琴
(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 云南 大理 67100)
水稻作为大理州重要的粮食作物, 肩负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任。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创建健康的粮食安全生态, 着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粮仓, 通过科技自主创新, 选育出适于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水稻新品种, 促进大理州乃至全省高海拔稻区水稻生产的跨越发展。 高海拔稻区生产难度大、 科技支撑力不强、 单产低已成为云南水稻生产发展的瓶颈, 加强高海拔粳稻品种的选育自主创新研发, 培育出适应地方种植的新品种十分重要和迫切[1]。 高海拔稻区向外引种难,解决品种短缺还需靠自育, 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多年开展对高海拔常规粳稻新品种的研究,育成了一批凤稻系列新品种,创建了大理州高海拔常规粳稻育种技术体系, 并实践多年[2]。 大理州农科院遴选了新近育成的部分优异品种(系)参加大理州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 通过广泛的一年多点异地穿梭试验鉴定和育种者的观察, 较科学地评鉴出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供大面积生产应用, 并为品种的审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大理州农科院育成水稻新品系8 个, 分别为凤18-59、凤18-50、凤18-35、凤19-64、凤19-46、凤18-29、 凤18-20、 凤19-25, 以凤稻29 号为对照(CK),共计9 个新品种(系)。
试验于2021 年在大理州农科院试验场 (海拔1 987 m)、大理市种植业发展中心(海拔1 985 m)、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拔2 201 m)、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拔2 214 m)、祥云县农业技术推广所(海拔1 960 m)实施。 土质分别为黏土、沙壤土、红壤土、黑壤土、黄黏土,前茬作物分别为蚕豆、马铃薯、大麦、油菜、大麦。 试验点海拔在1 960~2 214 m之间, 基本代表了大理州中北部高海拔稻区的稻作生态和耕作栽培技术水平。
采用一年多点鉴定,统一试验方案,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去边行实收产量)0.02 亩,植株配置10 cm×20 cm,5 万丛/亩,2 苗/丛。固定专人负责记载,按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 水稻》(NY/T 1300)[3]记载主要生育性状和特征特性、气候条件、灌溉情况,同时对群体的典型性、丰产性、一致性、抗逆性和生育期进行记载。 收获前每个小区采用5 点法取样,每个点取1 丛,去除异株、病株后进行室内考种。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和DPS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1 可知,5 个试验点汇总参试新品种(系)平均 产 量 幅 度 为744.97~902.27 kg/亩,CK 的 产 量 为819.30 kg/亩,8 个 参 试 新 品 系 中,7 个 较CK 增 产15.20~82.97 kg/亩,增产幅度为1.86%~10.13%。 5 个试验点中凤18-20、凤19-64 产量位次排在前三的各有4 个试验点,凤18-50 有3 个试验点;凤18-20 较对照增产的有5 个试验点, 凤18-50、 凤19-46、凤18-29、凤18-59 各有4 个试验点。
由表2、表3 可知,本试验经过一年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法测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品种×地点间达极显著水平。 8 个参试新品系中,凤18-20、凤18-50、 凤19-64、 凤19-46 较CK 分 别 增 产82.97 kg/亩、73.97 kg/亩、67.07 kg/亩、65.83 kg/亩,增产极显著;凤18-59、凤18-29、凤19-25 较CK 分别增产41.23 kg/亩、25.87 kg/亩、15.20 kg/亩, 增产显著;凤18-35 较CK 减产74.33 kg,减幅为9.07%,减产极显著。
表3 参试新品种(系)的产量差异显著性多重比较
由表4 可知,凤18-20 品种主效应为0.997 6,在参试品种(系)种中主效应最高,其品种×地点互作方差为0.231 0,回归系数接近1,该品系在参试品种中产量排第一,丰产性最好、稳产性好。 凤18-50 品种主效应为0.817 6,在参试新品种(系)种主效应较高,其品种×地点互作方差为0.058 0, 回归系数小于1,说明该品系丰产性、稳产性较好。 凤19-64 品种主效应为0.679 6,在参试品种(系)中主效应较高,说明丰产性较好,其品种×地点互作方差、变异系数分别为2.428 0、8.789 9,较高,回归系数为0.382 9,说明该品系稳产性(适宜性)较差。 凤19-46 品种主效应为0.654 9,其品种×地点互作方差为1.384 0,回归系数接近1,说明该品系丰产性、稳产性较好。
表4 参试新品种(系)的丰产性及稳产性分析
2.3.1 参试品种(系)的生育进程分析 由表5 可知,9 个参试新品种(系) 的始穗期在7 月27 日至8 月4 日之间,凤18-35 最早,为7 月27 日,较CK 早2 d;齐穗期在8月3-15日之间,凤18-50最早,为8月3日,较CK 早12 d; 成熟期在9 月23 日至10 月1 日之间,凤18-35 成熟最早,全生育期最短,为182 d,较CK 早4 d, 凤19-64 成熟最迟、 全生育期最长,为190 d,较CK 迟4 d;其余参试品种(系)全生育期在185~189 d 之间。
表5 参试新品种(系)的生育进程
2.3.2 参试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由表6 可知,9 个参试新品种(系)有效穗在26.72 万~32.16 万穗/亩之间,最高的是凤18-20,为32.16 万穗/亩,最低的是凤18-35, 为26.72 万穗/亩; 每穗实粒数在91.17~106.25 粒 之 间, 最 多 的 是 凤 稻29 号, 为106.2 粒,最少是凤19-25,为91.17 粒,比凤稻29 号每穗少15.08 粒; 千粒重在26.00~30.03 g 之间,凤19-25 最高,为30.03 g,其次是凤18-35,为29.14 g,凤18-59 最低,为26.00 g。
表6 参试新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
2.3.3 参试品种 (系) 的秧苗素质及茎蘖动态分析由表7 可知,9 个参试新品种(系) 秧苗高在23.34~25.66 cm 之间,叶龄均在5.4~5.7 叶之间,绿色叶片数在4.1~4.6 片之间,分蘖苗率在31.18%~58.40%之间, 茎 基 宽 在5.17~6.72 cm 之 间,20 株 风 干 重 在4.60~5.42 g 之间,基本苗在6.99 万~7.54 万/亩之间,最高茎蘖数在32.72 万~38.59 万/亩之间, 成穗率在81.02%~85.13%之间。
表7 参试新品种(系)的秧苗素质及茎蘖动态
2.3.4 参试品种(系)的抗倒性和抗病性分析 由表8 可知,9 个参试新品种(系)株高在88.74~97.48 cm之间,均没有发生倒伏情况,在水稻生长期间各参试新品种(系)病害发生较轻,白叶枯病和稻曲病均未发生,恶苗病、条纹叶枯病、稻瘟病、叶斑病部分参试品种(系)轻发生。
表8 参试新品种(系)的抗倒性和抗病性
凤18-20 系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用凤21/凤25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软米)新品系。 一年多点区域试验平均亩产902.27 kg, 居9 个参试新品种(系)之首,较对照种凤稻29 号亩增产82.97 kg,增幅10.1%, 增产极显著; 5 个试验点中产量位居前3 位的有4 个点,5 个试验点均较对照增产, 品种主效(0.997 6)较大,丰产性较好;品种×地点互作方差、变异系数(0.231 0、2.663 9)较小,且回归系数接近1,稳产性较好,地区适应性较广。 该品种株高92.13 cm,剑叶直立,茎秆粗,耐肥抗倒,最高茎蘖数37.69 万/亩,有效穗数32.16 万穗/亩,每穗总粒数109.97 粒,每穗实粒数97.85 粒,空秕率10.75%,千粒重28.22 g,穗结构协调合理,籽粒椭圆形,颖壳黄褐色,颖尖紫色,全生育期189 d,属中早熟类型,耐寒性强,田间生长整齐、熟相好。2022 年推荐参加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特殊用途水稻品种区域试验, 表现优异,2023 年升级参加生产试验。
凤18-50 系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用凤稻31/凤12-31 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系。一年多点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93.27 kg,居第2 位,较对照品种凤稻29 号亩增产73.97 kg, 增幅9.03%, 增产极显著;5 个试验点中产量位居前3 位的有3 个, 有4 个试验点较对照增产,品种主效(0.817 6)较大,丰产性较好,品种×地点互作方差、变异系数(0.058 0、1.342 6)小,且回归系数小于1,稳产性好,地区适应性较广。该品系株高91.06 cm, 剑叶中直, 茎秆中粗, 耐肥抗倒, 株型好, 最高茎蘖数37.42 万/亩, 有效穗数30.45 万穗/亩, 每穗总粒数114.87 粒, 每穗实粒数106.00 粒,空秕率7.47%,千粒重27.67 g,籽粒椭圆形,颖壳黄色,颖尖紫色,全生育期187 d,与凤稻29 号熟期相近,属早熟类型,耐寒性较强,田间生长整齐、清秀,熟相好。 2023 年推荐参加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区域试验。
凤19-64 系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用凤13-36/云粳38 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系。2023 年区试平均亩产886.37 kg,居第3 位,较对照种凤稻29 号亩增产67.07 kg,增幅8.19%,增产极显著;5 个试验点中产量位居前3 位的有4 个,有3 个试验点较对照种增产,品种主效(0.679 6)大,丰产性最好; 品种×地点互作方差、 变异系数(2.428 0、8.789 9)较大,回归系数小于1,稳产性较差, 地区适应性较差。 该品系株高92.17 cm, 茎秆粗壮, 耐肥抗倒, 剑叶直立, 株型好, 最高茎蘖数36.33 万/亩,有效穗数29.41 万穗/亩,成穗率81.02%,每穗总粒数112.93 粒,每穗实粒数104.12 粒,空秕率7.75%,千粒重28.50 g,籽粒椭圆形,短顶芒,颖壳黄色,全生育期190 d,属中早熟类型,耐寒性较强,田间生长整齐,成熟落黄好。2023 年推荐参加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区域试验。
凤19-46 系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用凤稻30/凤稻31 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系。 一年多点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85.13 kg,居第4 位,较对照种凤稻29 号亩增产65.83 kg,增幅8.04%,增产极显著;5 个试验点中产量位居前3 位的有2 个,4 个试验点较对照种增产,品种主效(0.654 9)大、丰产性好,品种×地点互作方差、变异系数(1.384 0、6.646 1)较大,且回归系数接近1,稳产性较好,地区适应性较广。该品系株高92.48 cm,茎秆粗,耐肥抗倒,剑叶直立,株型好,最高茎蘖数38.59 万/亩,有效穗数31.80 万穗/亩,每穗总粒数109.46 粒,每穗实粒数95.18 粒,空秕率12.70%,千粒重28.60 g,全生育期188 d,属中早熟类型,籽粒椭圆形,短顶芒,颖尖紫色,稃紫,穗结构协调合理,丰产性好,耐寒性强,青枝腊秆,熟相好。2022 年推荐参加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区域试验,因表现优异,2023 年升级参加云南省高海拔粳稻生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