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秋”甜柿:一个足以秒杀所有柿子的极品品种

2023-10-13 12:55文|图
中国果业信息 2023年9期
关键词:甜柿建康云林

文|图 清 扬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种植极品品种,就像娶一个绝色美女当老婆,你要给她最好的生活条件,住大别墅,穿名贵衣服,用名牌化妆品,养尊处优,这样她才会光彩照人;如果你让她天天陪着你在田里干活,不出3 年,她就像黄脸婆一个,还不如普通农村妇女来得身强力壮。

“太秋”甜柿就是这样一个极品品种。

我第一次尝到“太秋”甜柿是在2016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的柿子种植大户廖桂泉(平乐县金正丰农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已故)寄给我的。品尝之后我当即给他回复了一句话——“一个足以秒杀所有柿子的极品品种。”

但这么多年过去,“太秋”甜柿并没有像“红美人”柑桔、“妮娜皇后”葡萄等极品品种一样成为众人关注的热门水果,甚至很少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究竟是什么原因埋没了这个品种?种植“太秋”的效益究竟怎么样?有哪些技术难点?还能不能发展?本专题汇集了近5 年来我走访的典型案例,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这些问题。

1

廖桂泉2018 年做了一款非常高大上的包装盒,每盒放8 个“太秋”甜柿,售价268 元/盒。包装盒上还写着我第一次尝了他寄给我这个品种时给的评价:一个足以秒杀所有柿子的极品品种。

▲廖桂泉在查看“太秋”甜柿的着果情况

的确,这个来自日本的甜柿品种,不光能在柿子界唯我独尊,就连在整个水果界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品水果——口感细、嫩、脆、甜,惊艳绝伦。在2018 年iFresh 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上,廖桂泉带去的“太秋”甜柿还入选“2018 年度中国最受关注的水果品种十强”,这让他更是喜出望外。

“为什么品质这么好的一个品种,却一直没有大面积发展?”我泼了他一盆冷水。

“‘太秋’ 是1996 年从日本引到国内的,到2015 年才过品种保护期,所以到2016 年才敢在市面上正式推广,以前都是偷偷摸摸地种,我们还给它起了个别名叫‘大秋’。另外,‘太秋’是‘富有’的后代,与国内常用的柿子砧木存在不亲和问题,我们一直到2014 年才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在廖桂泉的育苗基地,他指着一片长势中庸、叶片较小的野柿子苗跟我说:“这种是我们从山上采集的7 种野柿子中筛选出来的亲和性最好的品种,如果用其他品种做砧木,要么当年的成活率就很低,要么两三年后树势衰弱,甚至死亡。”

“那你这几年一共推广了多少面积或者多少株苗?”我询问道。

“卖出去的苗子按面积计算大概有2 000 多亩(1 亩约合667 m2,15 亩即1 万m2为1 hm2。——编者),到2020 年各地种下的小苗都会陆续挂果。”廖桂泉说:“现在全国投产园尚不足5 000 亩,发展最快的是山西临猗,那里原来就是‘阳丰’的产区,现在在更换品种。”

“在北方种植有什么问题吗?”廖桂泉的基地在广西平乐,与山西临猗相距上千公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

“-15 ℃是极限低温。基本在河北和山东南部,这是一条分界线。”廖桂泉说。

“能过黄河吗?”我脑海中画不出河北和山东南部这条分界线,但是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印象深刻,“突尼斯”软籽石榴就过不了黄河。

“能过。”廖桂泉非常肯定地说:“山西临猗就在黄河以北,那个地方从2003 年开始就发展‘阳丰’,到现在大概有六七万亩面积了,种出来的品质很好。”

“是不是可以种甜柿的地方都可以种 ‘太秋’?”我找到更简单的区域划分方法。

“对!都可以种,因为-15 ℃是甜柿的极限温度。”廖桂泉再次强调道。

“如果低于-15 ℃的极限温度,是不是可以种在温室大棚里?”我笑着问道。

“可以啊!” 廖桂泉毫不犹豫地回答道:“2018 年3 月20 日已经在大连试种了,大树移栽,带土球过去的,种了2 个棚,当年就挂上果了,品质很好。”

“在温室里不需要人工授粉或蜜蜂授粉吗?”我刨根问底地问道。

“都不用,这个品种专家原来说需要人工授粉的,但经过我们这十几年来的种植,证明是不用人工授粉的。”廖桂泉说。

“那南方种植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我再回到眼前的种植环境。

“南方雨水多,果面容易出现黑斑和裂纹,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地面覆膜、果实套袋等措施,就可以减少黑斑和裂纹。有条件的最好采用避雨栽培,就像栽葡萄那样的简易避雨设施,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成本也不太高。”廖桂泉说。

“大家普遍反映这个品种栽植成活率不高,这如何解决?”2016 年,廖桂泉曾寄给我4 株“太秋”苗,路上运了几天,在家里又放了几天,结果定植后只成活了1 株,以至于这两年别人咨询我是否可以发展“太秋”甜柿时,我都回答要慎重。

种都种不活,品质再好也是枉然。

“对,缓苗期很长。”廖桂泉答非所问。

“缓苗还好,主要是死亡率很高。”2018 年我就这个问题还特意去了一趟浙江富阳,咨询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柿子专家龚榜初和当地“太秋”甜柿种植户,答案是柿子的移栽成活率都不高,最好先种砧木苗,一年后再行嫁接,可保成活率。

“这也是一个方法,我们针对大的客户会这么做。在广东怀集有100 亩的基地我们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帮助他们建园的,成活率很高。”廖桂泉说:“柿子移栽成活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它的主根发达、须根不发达,所以在种植前应先行催根,等须根萌动后再行定植,这是关键。如果有个别苗木没有成活,我们就用营养钵苗补上,可以保证100%的成活率,而且生长整齐。”

“你们在做营养钵育苗?”我2017 年来平乐时还没有听廖桂泉提及用营养钵育苗。

“对,2018 年我新弄了一块60 亩的育苗基地。我们看到广西柑桔营养钵苗比裸根苗贵一倍,而且很多人还是喜欢买营养钵苗,因为长得快,所以我们也尝试用营养钵培育‘太秋’苗,解决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今年(2018 年)共育了9万钵,年初的时候嫁接了6 万钵,已经在陆续出圃。明年(2019 年)计划培育15 万~20 万株营养钵苗。”

“这个育苗成本比常规育苗要高多少?”我又问道。

“要高6~7 元/株。因为营养钵、培养基都是买来的,还有人工成本也特别高。”

廖桂泉的营养钵苗售价是50 元/株,比普通苗贵20 元/株。因为需要专车运输,还要加上2~3 元/株的运费。

“太秋”幼树上出现的砧穗嫁接不亲和现象▲

▲廖桂泉的“太秋”容器苗

但不管成本提高多少,对“太秋”来说,营养钵育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这个极品品种的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基础。

2

2019 年“花果飘香五周年论坛”举办之际,徐云林(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云之林家庭农场法人)带来了两箱“太秋”,一箱给大家品尝,一箱送给我:超大个,细嫩多汁,口感绝佳。我关注这个极品甜柿已有数年,在广西桂林、浙江富阳和陕西杨凌都品尝过,但徐云林的“太秋”无论外观还是内质都是出类拔萃的,让我印象深刻。

2020 年9 月1 日,我便到海宁一探究竟。徐云林的甜柿园位于杭州湾北侧,园子不大,只有10 亩,依山而建;山上是徐云林种的杨梅,大致也有10 亩面积。门口竖一宣传牌,上书:云之林家庭农场。

“你再晚来半个月就可以尝到‘太秋’了。”徐云林指着周围的柿树说。

有硕果累累的成年树,也有初挂果的幼树,分片种植,很整齐。接触“太秋”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像模像样的“太秋”种植园,不由心生赞叹:“真不错!”

“你要自己种得好才能推广。”徐云林直言不讳地介绍自己的重点是苗木。1984 年进入林果行业,种过杨梅、柑桔、梨、桃等果树,2007 年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引种“太秋”甜柿,“买了300 株苗试种,一直到2013年才上市。”

“为什么到第7 年才上市?”我疑问道,眼前这片2017 年种植的幼树都已经开始挂果了。

“因为那个时候种的都是裸根苗,缓苗期很长,定植后第3 年还是一棵小苗,到第5 年才陆陆续续挂果。”徐云林解释道。

“那时候的成活率有多少?”我想起“太秋”甜柿的一个致命伤。

“不到50%。”徐云林解释道:“因为柿树含有丹宁,如果是裸根苗,根系受伤后就不容易愈合,所以成活率低,缓苗期长。”

“这里有两个因素。”我理了下思路,再问道:“一个是你刚才说的柿子根系的问题,另外一个是砧木的亲和力问题,你觉得哪个问题更大?”

“现在只要砧木是亲和的苗木,带土球,或者带营养钵,大部分苗种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也存在少量不行的,这跟嫁接口的愈合情况有关,也是因为柿树含有丹宁,嫁接口容易产生隔阂,外边看上去是愈合了,但中间部分可能没有完全愈合,它有空隙,就会影响植株的生长。”

看来丹宁(又称鞣酸类物质)是“背锅侠”,包括吃柿子容易得结石也是它的罪过。

“这个比例有多少?”我追问道。

“我2017 年种的,当年的成活率可以达到90%,但还是有20%的树苗不死也不长。”阮永健(海宁市袁花镇牛头山家庭农场负责人)也种了10亩“太秋”,一部分苗是从徐云林这里买的:“从他这里拿的苗要好一点,但也有差不多10%的苗子长不好或者死掉。”

这已经是很好的成活率了。从其他引种者的反馈看,成活率一般也只有徐云林最初种“太秋”时说的50%。这就是“太秋”尽管品质超群,但一直没有规模发展的第一瓶颈。

“像我这批3 年生的树,是4 月17 日种植的,带土球移栽,定植之后盖防草布保湿,5 亩地只死掉2 株。”徐云林指着眼前这片初挂果的幼树说。

第一是要带土球,第二是要做好保湿,这是提高“太秋”种植成活率的两大关键。

“‘太秋’最好吃的时间在什么时候?”我又想起论坛上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口感。

“10 月中旬到11 月上旬。”徐云林介绍道:“‘太秋’的销售期可以长达3 个月,从9 月初开始,到12 月初结束。前期糖度一般在13%左右,口感脆爽,适合年轻人;后期糖度可以达到20%,口感酥脆,适合老年人。”

“为什么你的‘太秋’个头比别人的大,而且肉质更细嫩?”我问其中原因。

“我这片地原来是水稻田,不缺水,所以长得大。如果种在山上,果实要小一点,因为果实生长发育的时候容易缺水。”徐云林说:“相对来说,种在平原方便管理,产量更高,但是地下水位必须控制在50 cm 以下。”

“整形修剪方面有讲究吗?”我看了看周边的植株,没看出具体的树形,但结构匀称,通风透光都很好。

“他比我讲究。”徐云林指着阮永健说:“他做三主枝开心形,种下去留3 根枝条。我种下去50 cm 定干后就不去管它了,第一年随便它长;如果长势不好,冬季修剪时我就全部留10 cm短截,再长出来就强了。”

“前期多留枝叶,不要去考虑树形问题。”我总结道。这种先乱后治的方法在其他果树上也经常使用。

“对,开心形整形的最大问题是枝条少,前期产量低。柿树一般只抽一次春梢,很少有夏梢和秋梢,所以它不会郁闭,太密的可以剪掉一点。” 徐云林详细讲解道:“成年树每株选留30个粗壮的枝条作为结果母枝适当短截,因为柿树的枝条上部是混合芽,下部是叶芽,所以不能短截得太厉害,不然第二年长出来的都是生长枝了。一般粗壮的长枝条可以剪掉1/4~1/3,短枝条剪掉5~10 cm 就可以了。第二年萌发的结果枝,如果长势旺可以留2 个果,长势弱的只留1 个果。像我这种四五年生的树一般要求株产在25 kg 左右,单果重在350 g 左右。”

“留强不留弱。”我大致听出了“太秋”甜柿的修剪要领。

“小枝条到明年是开雄花的,粗壮的枝条是开雌花的。剪掉小枝条可以减少养分流失,但也带来一个缺点,容易造成内膛光秃,叶面积太少,所以也不能全部剪掉。”

徐云林接着介绍,种植“太秋”的重点是防治炭疽病。萌芽前要喷施一次石硫合剂;谢花后每半个月要喷一次杀菌剂(咪鲜胺、世高、多抗毒素等),如果雨水多、湿度大,最好7~10 天喷一次,直到出梅。冬天一株树施半袋或一袋有机肥(35~40 kg),外加0.25~0.5 kg 复合肥;生长季每两个月撒施0.25 kg 复合肥,一年4~5 次。没有滴灌,也不开沟。

“提高品质的诀窍就是多施有机肥。”徐云林说。

“你们有没有兴趣去种‘太秋’?”我问前来参观的陈孙良和陈燕(海盐县澉浦镇仙桃缘农场法人)父女俩,他们种了几十亩的桃园,2019 年在浙江农业之最——桃擂台赛上一举拿下最高糖度和综合品质双料冠军。

“今年已经种了七八亩。我觉得柿树在管理方面比桃树简单,用工量要少,再一个挂果期长,不像桃子挂树时间短,销售压力大。”陈孙良的理由跟阮永健如出一辙。

阮永健3 年前种了一片葡萄园,尽管葡萄挣钱快,但葡萄的用工问题仍然让他不堪重负,所以缩减面积,改种管理简单、用工省的柑桔和柿子。

“但是‘太秋’也有它的风险,比如市场开拓。”我提到消费者对柿子的忌讳。

“这个还是要靠宣传的。”陈燕说:“只要让大家认识到它确实好吃,销售问题肯定不大。”

“如果你心态平一点,卖好苹果那样的价格是很好卖的,但如果想卖高价,你就要精细化管理,提高品质,再把包装做得精美些,卖给有钱人。”徐云林这几年销售下来颇有心得,他的售价是60 元/kg,都在当地销售。

“你觉得这个品种适合哪种类型的种植者?”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太秋”似乎不适合普通农民种植,他们会面临种出来卖不掉的尴尬。

“我跟我老婆的想法就不一样,她想搞柑桔苗,我就不想搞柑桔苗。”徐云林类比道:“因为柑桔苗的销售对象就是普通农民,买的都是几十株上百株,一单也就几百元到几千元上下;我搞柿子苗,服务对象是农场主,是老板,少买点也有几千元,多买点就是几万元。这是档次问题。”

“如果把他们3 个人都当成你的客户,你觉得谁最适合种‘太秋’?”我再问得具体些。

徐云林指了指陈燕,说:“还是年轻人最合适。”

因为,“种不是关键,销才是关键。”

3

▲介绍自己种植理念的徐建康

徐建康(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希艺家庭农场负责人)是上过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的人。他的手机里还保存着那段时长25 分钟的视频,视频的标题叫《“懒”着管,多挣钱》。他的“太秋”甜柿园也确实按照“懒着管”的理念管理的,种植密度大,行距4 m,株距1.5 m,树冠直立向上,内膛光秃,叶片稀疏,树上几乎看不到果子。

“能多挣钱吗?”我万分好奇地问道。

还没等徐建康回答,准备接班的徐冬晓(徐建康的儿子)忙解释道:“我前几天刚清园。今年(2022 年)是前期雨水太多,后期高温干旱,所以产量很低。”

“明年(2023 年)就高产了。”徐建康拉下树枝,指着枝条顶端几个胖嘟嘟的花芽对我说:“这些明年都可以结柿子,我不要结太多,一株树20 kg 就够了。”

我将信将疑,眼前的这片已经成年的柿子树似乎不具备丰产的基础,落叶早,残留的叶片也缺乏光泽,看起来病恹恹的,跟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太秋”长势迥然不同。旁边园子的幼年树更“惨”,才9 月份叶片就已经全部掉光,提前2 个多月进入了“休眠期”。

“你的‘懒着管’种植理念是怎么形成的?”我还是挺好奇他是凭什么上了《致富经》栏目。

“现在衢州公路两侧的樟树、草皮都是我的。”已经年近七旬的徐建康详细介绍了他的创业史——从小在农村长大,当过村主任,外出学习园林绿化,1999 年回来承包这片农场。“我当时买种子种了几万棵樟树,种在那里,不浇水,也不施肥,更不打药,10 年后就可以卖了,等于是坐在这里收钱。现在你看到的那么粗的樟树都是以前种的……”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在果园中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徐建康是沿用了绿化苗木的管理模式。包括“太秋”1.5 m 的株距,他是打算边种边卖,最后挖2 株留1 株,把株距变成4.5 m。

“如果我卖掉中间2 株树,前期所有的成本不就都拿回来了?这跟母鸡下蛋是同样一个道理。”徐建康得意地说。

徐建康种植“太秋”源于20 年前徐冬晓从别人那里拿回来的2 个芽。

“我儿子跟我说,这个柿子可以生吃,而且很好吃,我就嫁接在一株本地野柿子苗上,2 个芽活了1 个。因为长在树阴下,植株很瘦弱,已记不清是第4 年还是第5 年才挂果。”徐建康回忆道:“我这个人好奇心还是蛮强的,挂果第一年,纽扣大小的自然落果我也捡起来尝,有一点点涩味,但不是很涩;等果子长大还没留到现在这个熟度的时候,我就摘下来和朋友一起尝,比苹果好吃。从那一年开始,我就有想法了。”

已经做了十几年绿化苗木的徐建康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育苗,扩大种植。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太秋”甜柿并不像樟树或桂花树那般随意,光挑选砧木就耗费了5 年时间,兰溪柿、君迁子、小果柿、油柿、广西大核……最后还是在最初嫁接成活的那株野柿子上找到最合适的砧木。然后开始边育苗边发展,每年种植的数量不多,也就10 亩地左右。一直到现在,才发展到100 亩左右。

5 年前,最早种植的“太秋”开始投产,定价50 元/kg,半送半卖。2021 年卖得最多,投产的30 多亩地卖了20 多万元。

“去年(2021 年)着果很好,你看到的那些大树有的挂了50 kg,所以导致今年(2022 年)没多少产量。”徐建康解释道。

“今年(2022 年)是小年。”我想起果树传统种植常见的大小年现象。

“对,大小年。”徐建康说:“他(指徐冬晓)去年(2021 年)说每株树要用一袋羊粪,我说你算过没有,一袋羊粪12 元,4 000 株树差不多要5万元,今年(2022 年)结的果子可能还不够肥料钱。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讲究一个‘稳’字,搞农业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他像‘阔少’一样,想把喷滴灌都装起来,农药都用高端的,我是不允许的。”

“我觉得滴灌和防鸟网还是要装的,因为我们现在是靠天吃饭,太不稳定了。” 徐冬晓抱怨道。

“像今年(2022 年)这么干旱,你装了喷滴灌不是一年就回本了?”我帮徐冬晓说话,毕竟果树与樟树不一样,而且“太秋”又是特别难伺候的品种。

“我不是不想投这个钱,是说目前不投,没到丰产期没这个必要。”徐建康解释道:“搞农业如果没有效益,你做得再好也是空的。前期你只要把这棵树养活,等到一定树龄再去找产量,找品质。先把根引出来,把树养起来,你别看它现在瘦巴巴的,肥一追上去,上半年就很好了,很漂亮的。”

密植且粗放管理的“太秋”甜柿园▲

▲“太秋”种植理念不尽相同的徐建康父子俩

“你一年用几次肥、几次药?”我看眼前的树就感觉缺肥缺药,过于粗放。

“每年3 次药、3 次肥。第3 次肥还要看情况用。”徐建康说:“药肥用多了绝对影响口感,你可以拿我的‘太秋’和别人的‘太秋’比比看,绝对不一样。”

“3 次药就够了?炭疽病能控得住?”我疑惑地问道。

我尝过最好吃的“太秋”是海宁云之林家庭农场的果子,徐云林告诉我,种植“太秋”最大的难点是防治炭疽病,谢花后每隔7~10 天要用一次杀菌剂,直到出梅。

“你让它发病也没事。”徐建康反其道而行之:“你用药越勤快,树体的抗逆性越差;越自然生长,抗逆性越好。我们现在有个办法是树上的伤口越少越好,伤口多了,炭疽病会钻到树心里去,所以大的伤口一定要用涂抹剂涂过。”

“种树就像培养孩子一样,你不一定要富养,要穷养一点。”徐建康对徐冬晓说。

“你怎么看你老爸的产业?”我问徐冬晓。他目前还在汽校工作,不算正式编制。从他关注我的“花果飘香”公众号的热度来看,大概率是要回来接班的。

“现在做哪一行都难,农业也难。”徐冬晓叹了一口气说:“像我老爸,前期是挣到钱了,但现在也没有,这两年做绿化苗木也难。”

“你看好‘太秋’这个品种吗?”我追问道。

时过境迁,虽然徐建康当年种的樟树仍然可以坐等收钱,但愿意付钱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农场中唯一可能出圈的就是“太秋”,而且面积不小。

“品种是看好,现在主要是没量。”徐冬晓说:“像杭州的客商说,他不要漂亮的果,也不要大果,只要口感好,他都销得掉。”

“他们现在出什么价格?”我询问道。

“批发价30~36 元/kg。” 徐冬晓说:“明年(2023 年)另外60 多亩也开始投产了,等全部进入丰产期后,100 亩果园的总产量大概在10万kg 以上,亩产1 000 kg 没问题。”

陈荣(左)向胡志艺介绍自己的种植理念▲

“理论产值3 万元/亩。”我笑着说。但凡用数学算出来的农业效益都算得上“暴富”。

“还要看天气,那是在风调雨顺的前提下。”徐冬晓也笑了笑,他听得出我话中有话:“所以我的想法与我爸有些不一样,像滴灌、防鸟网这些基本设施还是要有的。然后分两块,在高海拔的地方搞一小部分精品,打打名气;大部分还是搞产量,中等的个头,中等的价格,口感一定要好。所以,我们现在的瓶颈不在销售,而是在技术。”

“你觉得你老爸的技术还不过关?”我问道。

“不是他,是我的技术不过关。”徐冬晓尴尬地应道。

“那你觉得你老爸的技术过关了吗?”我不识趣地诘问道。

“技术这一块他是过关了,就是管理这块还有些欠缺。”徐冬晓说了心里话。

“种‘太秋’现在在技术上应该没问题了,种活了,能结果了,而且能结出好果就是成功。”徐建康自信地说:“所以我们一直到2021 年才开始少量卖苗,如果自己都没种好,干嘛去害别人!”

这倒是难能可贵!我也不再纠结于“懒着管”能否“多挣钱”的可能性。

4

陈荣(浙江江山恒昇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的主业是环保,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处理。基于家乡情节和政府号召,2013 年在浙江江山承包了1 000 亩土地,办了一个食用菌厂,种了400 亩“太秋”甜柿。眼下正是丰收季节,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果实,在田间进行预分选,然后运回库房再行分选包装。

跟徐建康“懒着管”和“省着用”的理念刚好相反,陈荣非常强调“可控性”和“执行力”,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植株非常健壮,树姿开张,叶片浓绿且厚实,果实大而均匀,并没有徐建康所担心的过多干预所造成的口感问题,起码我尝不出来。

雨露空间的胡志艺和沈晓东也没尝出差别来,反而对陈荣的果子称赞有加,他们只是对采摘的成熟度提出要求,在现场一番比对、确定标准之后,这笔生意马上谈成,第二天开始发货。

“你从工业转投农业,第一个瓶颈应该是技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我先问道。陈荣学的是精细化工,浙江工业大学毕业。

“找专家嘛。”陈荣说。

“找龚老师?”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柿子专家龚榜初。在金华,徐建康已经告诉过我,陈荣的“太秋”苗是龚榜初提供的。

“最早肯定是找龚老师,后来发现不行,因为他给我的技术方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陈荣实事求是地说:“后来就在富阳找原来种过‘太秋’的农民,再加上江山本地的土专家,我们这里种猕猴桃的人很多,有些问题跟他们交流。”

“农民专家管用吗?会不会出问题?”我对这两个专家群体都比较熟悉,所以知道其局限性。

“大方向没什么错。”陈荣顿了顿,想起一件事:“2020 年9 月采果期一直下雨,连续下了1个月,果面就开始发黑。当时技术员也傻眼了,因为从来没碰到过这个问题,不知道是什么病。开始以为是黑斑病,后来我们把这个柿子寄给林科院检测,最后的结论是炭疽病。从那个时候起,我明白农民专家是凭经验,我们需要经验,但有些东西还必须依靠科学。”

“这之间怎么去平衡呢?”我追问道。这对老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偏听偏信都会出问题。

“科研院校的专家在理论研究上是没有问题的,相当于让你长了一双眼睛,可以帮我们判断分析,但如果依赖他们来指导实际生产是很难的,因为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农民专家相当于给你一双手,他们知道具体怎么做……”

“具体到炭疽病这个事情上,科研院校的专家让你准确知道这是什么病,但具体用药还得靠农民专家。”我在这个问题上也深有体会。大概10 年前,我曾就生产上遇到的梨树病虫害问题咨询过国家某果树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岗位的大专家,结果给出的答案差点让我惊掉下巴。

“对!我们还要结合地里的具体情况,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技术方案。”陈荣说。

“到目前为止,你给这个基地在技术上打多少分?”我笑着问道。

“估计还不能及格。”陈荣说。

▲管理相对规范的“太秋”甜柿园

工人们在田间进行预分选▲

“还不能及格?”这个答案让我感到有点意外。因为对比徐建康的柿子园,这里的园相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即便谦虚,也不至于不及格。“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我继续问道。

“因为我们还不具备掌控力。”陈荣解释道:“今年(2022 年)花期的时候我们还碰到一个新问题,也是天天下雨,花瓣黏在幼果上,导致灰霉病爆发,落果很厉害,不然今年的产量会更高。”

“农业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我感叹道。不由又想起自己在农业推广部门待了20 余年的经历,越到后面越觉得搞技术没前途,因为你管不了老天爷的任性。

“在管理方面你给基地打多少分?”我接着问资本投资农业另一个瓶颈问题。

“现在勉强及格。”陈荣在管理上的自我评分比技术分略高一点。

在建园之初,陈荣聘请了当地一位退休的村支书当场长,因为责任心不够,又叫自己的老父亲来管理。管了3 年,等到2019 年“太秋”正式开始投产时,陈荣又发现新的问题,因为之前种过柑桔的老父亲也有“懒着管”和“省着用”的传统思维,对技术员提出的施肥用药方案能省就省,最后导致早期落叶严重。

更让陈荣不可接受的是,在开会检讨问题的时候,老父亲抛下一句“你们懂个屁”就扬长而去,留下陈荣和技术员在风中凌乱。

用“外人”,责任心不够;用“长辈”,执行力不行。左右为难的陈荣最后找到从来没接触过农业的表弟,唯一的要求——必须执行到位,技术员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要亲力亲为。这才有了陈荣口中的勉强及格。

“有什么方面可以提升呢?”我追问道。如果按照我在现场的评分,无论技术还是管理,70~80 分肯定会给的,这是我在国内见到的惟一一个像模像样的“太秋”规模种植园。

“主要还是人员管理的问题。”陈荣说:“我们现在用工最大的是割草和打药。按照工业的做法,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采用包干或计件的方式,像割草这种工作完全可以采取承包的方法,但我的表弟总是顾虑重重,在管理上缺少创新性,没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我只给60分,勉强及格。”

▲黄淮父子三人在查看“太秋”采收质量

“这个为什么会落实不了?”我曾经在江西赣州见过单项农事作业采用承包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他的想法比较多,一方面是担心工人不愿干,另一方面是工价不好定。这块明年(2023 年)我还是要跟他落实一下。”陈荣接着分析道:“比如原来割草需要10 个人,割4 个月,一个月工资3 000 元,那就3 万元。我用相同的钱,采用承包的方式,可能5 个人就够了,人员少了,对管理来说肯定是好的。但打药咱们不敢承包,一旦承包他就不给你认真打了。我们现在采用的方式是加钱,原来100 元/天,加到120~130 元/天,让他打药的时间长一点。原来打一次药要6 天,现在变成4 天半了。”

“我现在最大的焦虑就是找不到人干活。”陈荣叹息道。

“你怎么看农业上这么多不可控的因素?工业上也存在吗?”我把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都归结为不可控的因素,一个是天气不可控,一个是人心不可控。

“也有,但相对来说工业上没有这么难。”陈荣说:“工业上你只要肯花钱,最终都能做到可控;但农业上有时候会无能为力,老天爷要下雨、要刮风,或者来场冻害、干旱,我们都无能为力,除非搞设施农业。”

“有没有想过把‘太秋’种在大棚里?”我想起徐云林的观点:如果把“太秋”甜柿当作“阳光玫瑰”葡萄一样管,肯定管得好。

“如果在平地种植,我肯定往那个方向去了。”陈荣说:“而且我们整个种植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对养地就没这么用心,通过大棚设施来控制植物的生长,但这样种出来的东西不是我们心里想要的东西,这不是大自然真正的产品。”

“为什么你一个学化工搞工业的,心里也有这种天然的才是健康的、生态的理念?”我颇感困惑:“其实无论是营养成分还是农药残留,大棚和露地种植的产品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也许跟我们潜意识中5 000 年的农耕文化有关吧!”陈荣也说不出具体原因,只是笑了笑,接着原来的话题说:“我们种的是山地,不可能走设施化的方向,现在唯一可做的是,通过多施有机肥(菌渣和羊粪)和生草栽培,把土壤变得相对可控,把植株培养得强壮些,在防病过程中会占据一些主动权。通过‘地下养’和‘地上防’,虽然做不到像大棚那种90%以上的可控,但70%~80%的可控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

这也是他为什么非要让擅长土地调养的许涛(杰士农科浙江事业部负责人)当天赶过来的原因。

5

我在2017 年就尝过黄淮家的“太秋”。正在某水果供应链公司当电商总监的他,没有告诉我是什么品种,寄来的包装盒上写着“苹果柿”。我一看这3 个字就猜出来了,能把苹果和柿子关联在一起的只有“太秋”这个品种。

那一年他踌躇满志,因为家里800 株 “太秋”卖了50 多万元,正准备将已经挖掉的甜柿园重新种上“太秋”,并约了我第二年去他家看看,想通过“花果飘香”平台进行推广。但等我第二年秋天再联系他时,黄淮告诉我,今年不用来了,全军覆没。所以2022 年9 月26 日路过福建永安时,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联系他,不知道2022 年他的“太秋”表现是好是坏。

“今年(2022 年)应该是卖相最好的一年,就是个头小点。”黄淮在电话那头告诉我。听说我要去,他连忙从福州赶回老家。他刚从原来的公司辞职,那会儿正忙着筹建自己的新公司。

“这个品种太不稳定了。”黄淮抱怨道。

我眼前那片甜柿园初建于2002 年,黄淮的父母种下6 000 株“富有”和“次郎”,虽然产量不错,但销售困难,市场价只有6 元/kg 多。2008 年嫁接了几根“太秋”枝条,2010 年黄淮尝到果实之后,立马建议父母改接,这才有了2017 年的踌躇满志。

那一年,准备回来大干一场的黄淮和弟弟一起又种下3 000 株“太秋”。

▲果面出现黑斑的“太秋”甜柿

果面出现裂纹的“太秋”甜柿▲

“2018 年从7 月21 日一直到8 月22 日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雨,果子全部黑斑,结果颗粒无收。”黄淮说:“当时我们考虑是否因为套的纸袋出了问题,所以2019 年花了30 万元按照江西种脐橙的方式搭了一部分网室,不套袋,表现可以,这一年又赚了一点钱;本想等第二年再卖一年就全部搭网,结果2020 年网室里面颗粒无收,一个果都没有……”

“什么原因?”我居然在他的描述中听出惊悚片的感觉。

“后来问来问去,说是要放蜜蜂授粉,所以去年(2021 年)赶紧把蜜蜂放进去,又挂果了,觉得网室栽培可能会成功;今年(2022 年)蜜蜂也放进去了,又是颗粒无收,里面一个果都没有,真是奇了怪了!今年冬天可能要把网子全部割掉。”黄淮无奈地说。

▲工人们正在车间分选包装

“这个品种有没有大小年现象?”我也解释不了“一年有收,一年没收”的原因所在,想起前几天在金华希艺家庭农场时,徐建康也介绍过去年(2021 年)产量高、今年(2022 年)产量低的现象。

“没有大小年。”黄淮指了指网室外的柿子树:“今年(2022 年)我弟弟进行了矮化修剪,剪得很重,果子少了,只套了18 万个果袋,比去年少了8 万个。刚好今年碰到干旱,几个月不下雨,如果像往年一样修剪,果个就小了。”

“‘太秋’到丰产期的亩产量能达到多少?”我好奇这个问题,前面看到的几个果园要么是初结果树,要么参差不齐,都没有代表性。

“我们就按去年(2021 年)的产量算。”黄淮核算道:“去年一共套了26 万个果袋,商品果大概卖了17 万~18 万个,算5 万kg 的商品果产量;按2 000 株丰产树算,50 株/亩,40 亩地5万kg,亩产量1 000 kg 以上。”

“那还可以啊!”我也不知道他算的是对还是错,反正前面几个种“太秋”的园主所期望的亩产量也是这个数。

“如果按1 000 kg/亩算还是可以的。但实际上的差别会很大,像今年(2022 年)我们的小树也投产了,加起来有四五千株投产树,算下来一株树才十几斤的产量。”黄淮苦笑道。

“反正很不稳定。”我大致能确定这个品种的另一个标签。

“从贸易的角度你怎么看这个单品?”我换了一个黄淮更擅长的角度。

“也一样,今年果面漂亮可以操作,明年有黑斑就没法操作。”黄淮说:“像2018 年,我第一批货发过去,代理就说不要发了,因为他打开盒子一看,果子黑乎乎的,一点食欲都没有。”

“果面这一关一定要过。”我心里想的其实是性价比的问题,因为柿子在大家印象中就是一种很便宜的水果,就像大家都认为柿子很容易种一样。“你现在卖什么价?”我问具体的价格。

“2 kg 装,100 元/盒到他店里,包括纸箱和运费。”黄淮说:“他们的零售价一般在120~130元/盒,我见过有微商卖148 元/盒。”

“从销售端来讲,这个单品的市场能不能做大?”我接着问道。

“做不大,因为太不稳定了。”黄淮说:“唯一可能做大的是果切市场。刚开始几年我们是在景区里摆摊卖的,因为花斑果很多,我们就一盒一盒先切好。‘太秋’的优点是抗氧化,果子切开之后不会变色。头天晚上切好,第二天搬到景区里卖,游客走过来,先让他们免费品尝,一尝,好吃嘛!他就会买。那时没疫情,游客特别多,一天能卖1 000 多盒,10 元/盒,相当于10 元一个果。”

“果切可以把花斑果消化掉。”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好出路。

“对,所以我觉得能破‘太秋’局的只能是做成果切,像海南的小菠萝一样。”黄淮说:“走果切市场,定价肯定要下来,不能卖这么高的价格,但价格下来种植端就没有多少效益了,因为产量很低。”

“周边有没有发展起来?”我们过来的时候,看见路边很多粗大的柿子树,挂满了黄灿灿的果子,都是些老的涩柿品种,当地人叫“水柿”。

“没有发展,没人愿意种。”黄淮摇了摇头说:“但凡我们家的‘太秋’效益好一点,周边早就发展起来了。人家经常过来看,发现这种黑乎乎的果子放了一桌子,谁敢种啊!特别是2018年,果子挂在树上全部烂掉了,大家都害怕。”

“如果都像2017 年一样,连续3 年,这个品种说不定就发展起来了。”我感叹道。

对普遍求稳的农民来说,每一个新品种的发展都需要3 年的观望期,就像现在当红的“阳光玫瑰”葡萄,我在2018 年写“五亩换大奔”案例时,大家都在观望,直到2021 年才进入疯狂发展期,苗木价格从3~4 元/株一路涨到20 元/株。

“对啊!我2017 年还育了2 万株苗,自己种了七八千株,卖了1 万多株;2018 年那么一搞,自己都不敢去推了。”黄淮说。

“这么多年做下来你的综合效益究竟怎么样?”我追问道。

“你看那一片柑桔林。”黄淮指了指远处山岙的一片桔园,算了一笔经济账:“他们只有我们1/5 的土地,种的是普通的早熟蜜桔(温州蜜柑),前天刚采完,4.40 元/kg,整树下。人家每年稳定地卖30 多万元,而且很轻松,三四天就采完了。”然后,黄淮又指了指桌子上铺满的“太秋”甜柿,说:“我们是9 月1 日开始卖,至少要卖一个半月。今年(2022 年)顶天卖100 万元,除去纸箱和运费20 多万元,再加4 个工人的工钱十几万元,就去掉40 万元;还有农药和化肥的成本。如果种蜜桔,成本1.40 元/kg,卖4.40元/kg,而且柑桔亩产4 000 kg 很正常的,你算算,是不是种蜜桔效益更好?”

我顿时目瞪口呆,虽然一直不怎么看好“太秋”的发展前景,但万万没想到它的种植效益还不如最普通的柑桔品种。良久,我才回过神来,弱弱地问道:“那你们打算怎么办?”

“因为我们算是规模种植‘太秋’最早的一批,也摸索了这么多年,看看能不能在技术上做点突破,这几年争取再吃点红利;如果接下来‘太秋’不值钱,产量也上不去,只能全部砍掉种蜜桔。”黄淮分析道:“我们这里的蜜桔上市早,有时间差,如果等湖南、湖北的蜜桔都上来,你就卖不起价格了。”

这应该就是我这几年把“优势产区” 放在“优势品种”之前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甜柿建康云林
广西甜柿发展前景分析
商山银花
云林鹅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富有’甜柿砧木种质早期亲和性研究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云林水岸
云林石谱
云林石谱
福建·甜柿栽培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