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波美
(南涧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南涧 675700)
玉米白斑病是一种新型病害,2021年在南涧县偶发,2022年在南涧县公郎镇、小湾东镇、碧溪乡等地普遍发生且重发生,其他乡(镇)中等发生或轻发生,有可能成为南涧县玉米主要病害。为探索该病发生规律及防治途径,南涧县植保植检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调查,旨在为今后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图1 病叶受害状
主要为害玉米叶片,病斑类似除草剂百草枯引起的药害斑点,呈白色,据病状特点命名为白病斑。单病斑不规则一致,形状多样,呈碎米粒状、近圆形、点形、椭圆形、宝瓶形、长形至长方形等多种形状。病斑大小不一,面积0.01~0.3 cm2。初侵染病斑最初较小,病部失绿,随时间推移病斑扩张,变干,变白。病斑边缘与健部界限清晰,无放射状或不清晰的延伸线和延伸状斑。后期病斑下陷会出现破裂穿孔。严重时病斑逐渐合并成不规则的拼图大病斑,除极少量绿色组织如玉镶嵌于病部,大部叶片乃至整个叶片枯死,失去生理功能。
病部无病征,看不到明显的病原物。
图2 病原镜检
经过镜检,白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半知菌链格孢属中的链格孢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南涧县现有的白斑病是由气流传播输入。病原菌在寄主植物(玉米)残体上越冬,次年生长季节遇适宜有利气候条件(雨量多及气温适中),病原菌孢子繁殖体通过雨溅或气流传播至新种植的玉米植株表面。病菌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组织上萌发,形成初侵染。病原菌在田间可多次反复侵染玉米组织,特别是夜间温度14~20 ℃、雨水多、潮湿、结露重时有利于病害流行及加重病情。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0%时,病原菌孢子容易侵入玉米组织。
2021年在南涧县玉米种植区偶发,2022年8月初在公郎镇河谷地带进入始发期,2022年8月12日公郎镇植保员报告病情,发生面积20 hm2并有蔓延暴发趋势,南涧县植保植检站第一时间向州站汇报并请求指导,8月23日大理州植保植检站领导及技术人员一起到公郎镇实地查看病情。现公郎镇、拥翠乡、碧溪乡、宝华镇等地都有发病,全县总发病面积200 hm2左右。
不同品种对白斑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富农玉008、尚单2012、川单99、五谷1790等品种较为感病。2022年8月23—27日对部分地块作调查。建议玉米白斑病调查分级标准,0级为全株无病叶;1级为病斑面积占病叶面积的1%~25%;3级为病斑面积占病叶面积的26%~50%;5级为病斑面积占病叶面积的51%~75%;7级为病斑面积占病叶面积的75%及以上;9级为全叶枯死,散失生理功能。按上述分级标准及调查数据计算,南涧部分发病区调查结果(见下表)。
(1)病株率=(染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2)病叶率=(染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3)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别值]×100。
南涧县玉米白斑病田间调查结果表
从调查情况看,无量山西南片区的公郎镇公郎河海拔1 400~2 200 m地区、碧溪乡回龙山一带、小湾东镇新民村海拔1 800~2 200 m地区发病较重,是目前的重病区。南涧河谷、拥翠乡、宝华镇、无量山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低温(20 ℃)高湿寡日照地区发病较重,有利于白斑病流行。
半个月前调查未发现,半个月后(8月24日)调查发现白斑病严重成灾,说明白斑病可在半个月内暴发流行成灾。田间调查发现玉米抽雄吐丝后该病才发生,明显可见中心病株,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后期中上部叶片发病较重,严重影响玉米灌浆。
一要选用抗病品种。玉米白斑病是玉米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大多数品种对其无抗病性,今后玉米生产中要注重抗病品种的筛选及推广,为最有效防治途径。二要重视病残体无害化处理。
(1)枯草芽孢杆菌。为预防性生物菌,对玉米叶部病害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抽雄吐丝期开始的发病初期用500~1 000倍液喷雾,隔7~10 d喷1次。注意不能与其他杀菌剂同用,只能单用,最好在16:00后喷雾,夜间有利于芽孢萌发。
(2)丙环唑。属于甾醇抑制剂中的三唑类杀菌剂,有杀菌、防病和治病功效,用丙环唑(20%EC)2 500倍液喷雾,10~15 d喷1次,连续2~3次。
(3)苯醚甲环唑。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连续2~3次。
(4)爱苗。先正达爱苗是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2种三唑类杀菌剂组成一种广谱性杀菌剂。用爱苗乳油对水2 500~3 000倍喷雾,隔10~15 d喷1次,共2~3次。
(5)嘧菌酯。可用25%嘧菌酯乳油1 500~2 500倍液喷雾,隔10~15 d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