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伟 黄宇星
重庆图书馆前身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1947年成立,后更名为西南人民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其古籍书库收藏线装书约45万册,包括古籍线装书近30万册,民国线装书15万余册,主要于罗斯福图书馆、西南人民图书馆时期采购征集而来,而西南人民图书馆时期是古籍入藏量骤增而丰富的时期。
重庆解放初期,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按照西南军政委员会指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更名为西南人民图书馆,受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管辖。为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西南人民图书馆通过征集、接收、捐赠、交换和调拨等渠道下功夫,大大丰富了藏书量。一批线装书就在这个时期纳入馆藏,这批书封底内页都粘有一张设计着闪闪五星边框的长方形纸条,上面详细记录了这批书的来源:文德阳捐赠,捐赠时间为1951年1月3日。
文德阳是著名学者、教育家文伯鲁的长子,他捐赠的这批书主要是文伯鲁的旧藏。文伯鲁藏书极多,且多珍贵版本。
潜心文教 藏书丰富
文伯鲁(1886-1940),字寿昌,四川巴县冷水场(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人,世居重庆南纪门水沟巷。文伯鲁于1902年参加清代最后一次科举,中秀才。本打算借光绪新政之机,与同为“优秀成绩生”的同乡好友任绪永一起去美国留学,却因父亲极力反对,未能成行,留下终身遗憾。
1904年,文伯鲁积极投身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在巴县中学、重庆府中学堂、川东师范学堂、重庆大学等执教或任职,在重庆文化教育界留下了美誉。教书育人之际,文伯鲁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事业,为重庆的起义成功做出了卓越贡献。文伯鲁晚年离开深耕多年的教育事业,潜心研究中医学,欲究医道之根本,并以医技普济众生,获得“儒医”的雅号。
据《文德阳先生赠书清册》(简称《清册》)可考,文伯鲁的这批藏书主要是线装书,共有600多种近9000册,其内容涉及经学、史学、儒学、医学、佛学、道学以及新学逻辑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据统计,这批线装书中经部书籍130余种,史部书籍70余种,子部书籍(包含儒释道医)230余种,集部书籍近150种,另有丛书、类书、百科全书等近30余种。这批赠书除了线装书外,采用古典装帧形式的还有少量碑帖拓片类文献,有《圣教序》《张迁碑》《苏轼黄庭坚墨宝合册》等9种。另有平装书近100册,是民国时期出版印刷的医学、经学、哲学和修辞学等各类书籍,以及3种西文书、4种医学期刊。可见文伯鲁涉猎广泛,并对文化教育和医学研究都非常用心。
这批线装书大部分刻印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其中不乏部分明刻本、清抄本等精品典籍。经学类书籍有《诗纪》《周礼》《周易集解》《春秋四传》《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玉篇》《广韵》等典籍,内容涉及十三经原文、历代名家注疏解经以及字书、韵书等诸多儒家经典知识。史学著作有《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也有《华阳国志》《巴县志》等重庆地方志书。还有《汇刻书目》《百宋一廛书目》等目录学书籍,以及《水经注》《蜀水经》等地理水道类书籍,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医学类书籍有100余种,有《黄帝内经》《伤寒论》《脉经》《金匮要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铜人针灸图经》《新刊袖珍方》等善本和普通线装书籍,占线装书总量的近六分之一,其内容涉及各类疾病的中医辨证、针灸、用药以及药的种类、品性、功效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文伯鲁对中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伯鲁藏书中有70余种被定为善本古籍书,占线装书总量的近八分之一。而善本书中明代刻本有15种,有两种还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一种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朱睦·聚乐堂刻本《周易集解》,一种为明弘治五年(1492)杨氏清江书堂刻本《新刊袖珍方》。文伯鲁所藏书中最珍贵的恰是经学和医学方面典籍,可见他对于教育子弟的负责以及对医学的钟爱。
《周易集解》一书共8册,是唐代李鼎祚辑本,并附三国时期魏国王弼撰《略例》一卷。书中汇集了汉朝以后、唐朝以前多位学者的易学疏解,为研究汉代象数易学的必读书目。此书为白棉纸印刷,经过几百年纸张依然保持原色,非常不易。其首叶和首卷卷端分别钤有文伯鲁的朱文篆书“文寿昌印”“坚白堂”两枚印章,说明此书经过文伯鲁仔细甄别过,被确定为珍品典籍并纳入其藏书室——坚白堂。
《新刊袖珍方》是在明代周王朱橚主持及授意下,由周王府良医李恒等搜集前人医方及经验方,编撰而成的一部方书。该书以小字板刻印刊行,以“袖珍”为名。全书分文、行、忠、信四卷,共81门,收方3077首。文伯鲁这套共6册,存卷三、卷四,即忠、信两卷,书中多处钤有朱文篆书“方功惠藏书印”印章,可知此书来源于清代著名藏书家方功惠。本书为写刻本,原书虫蛀较严重,经前人修补破损虫蛀叶面,并采取另托衬纸的形式,把原书叶面增高增宽,便于后续装帧和保存。经修补后,此书至今保存完好。
学以致用 普济众生
文伯鲁藏书中多珍品,都保存较好。其珍藏善本书中有一套《十七史》蔚为可观,是明崇祯至清顺治琴川毛氏汲古阁刻本,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17部正史共计200多册,流传300年仍保存完好,极为不易。
另有一部明毛氏汲古阁刻本《文选》,是唐代李善注本,共20册。《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此部《文选》由于纸张氧化比较严重,致使纸张偏黄,被后人衬以白纸,形成“金镶玉”的修补装帧形制。书中保存大量何焯的批校题识,文伯鲁于书中钤盖他的白文“文寿昌”、朱文“伯鲁”、朱文“坚白堂”三枚篆书印章,认定此书为珍贵典籍并收入其堂号。
何焯(1661—1722),字润千,号义门、无勇、茶仙,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这部《文选》卷三末尾,何焯用蝇头小楷记曰:“两都赋丁卯元日所阅也,两京赋至今辛未六月二十七日始寓目焉,学殖荒落为可戒也。识之卷末,俾子弟鉴之。”全书最后,何焯再次记曰:“辛未十二月望日阅毕,诗是丙寅冬在王骏闻家阅,六年始毕一书,又无一卷成诵,予之废学,为将来子弟之戒。立岁,无闲寔,游惰之咎,于人何尤哉。”这两处均以其号“无勇”落款,何焯治学之余不忘拿自己当反面教材,谆谆教导子弟要勤学。
《清册》中线装书部分的最后一种为《巴县志》,是1939年巴县县署刻本,正是文伯鲁参与编撰的文献。文伯鲁于1925年受聘參与编撰《巴县志》,因蜀中局势动荡,修志工作暂停。1933年巴县成立文献委员会,复启修志工作,文伯鲁任委员,负责编纂兼副总校,主纂《工业》《交通》《商业》等篇,与著名学者向楚、梅际郇、陶闿士、龚春岩、赖以庄等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完成《巴县志》的采访、审校、编撰工作。此书凡23卷,附文征2篇,虽参酌清乾隆和同治时期所修的旧志,延续了旧志惯有类目的内容并有所增益,并且因时制宜,设立诸多新的类目,如“工业”“商业”“军警”“交涉”“自治”“事纪”“蜀军革命始末”等。此部《巴县志》是民国时期四川新修县志中最佳的一部,也被誉为全国最优秀的地方志之一,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以及之前的重庆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文伯鲁家境并不富裕,但仍用有限的收入购置图书,广泛收集各类文献。因经费原因,文伯鲁搜集的文献偏重于清末民初,收藏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小的善本藏量,并形成了自己以经学、文学和医学为主的藏书体系。文伯鲁不只是简单地收藏书籍,而是不断对书籍进行整理、鉴定、阅读和研究,汲取书中知识,并把所学所思进行传授以及应用,不单为重庆的文化教育事业尽力奉献,还积极治病救人,是真正的爱书用书之人。
周兴伟系重庆图书馆图书资料馆员;黄宇星系重庆图书馆副馆长
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