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钟,陈 瀛
1.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法政学系, 天津 300270;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天津 300222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生产要素,进而给传统的生产关系带来变革性的影响。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到2025年,全球用于商业实践、产品和组织的数字化转型的支出预计达到2.8万亿美元。为有效应对未来人才培养需求,以及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教育挑战,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全球各国及组织相继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中国将“推进教育数字化”首次写入二十大报告,并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塑造教育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为此,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既是具体、直接的,也是深层次和系统性的[1]。然而,由于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技术属性,使得转型过程极其复杂,致使并非所有的转型都是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2],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行动方向,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和过量材料使用、提高组织意识、创新以及规避风险等方面相辅相成。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意义、策略以及宏观框架等方面,对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关注尚少,因而了解教育中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对实现高质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教育数字化转型
伴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产生了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融合,引发了新的数字变革。目前,有关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策略或方法,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过程或者模式。相关定义描述大致可以分为技术视角、组织视角以及社会视角三种不同视角[3]:①技术视角将数字化转型看作是基于社交媒体、移动技术等新数字技术的使用;②组织视角将数字化转型看作是需要改变组织流程或创造新的商业模式;③社会视角则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是一种正在影响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现象。无论从哪个视角理解数字化转型,都要深刻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比“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有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过程[4]。作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机构不得不迅速做出数字化转型调整以维持正常业务的开展。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旨在解决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条件下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它是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变化的必然过程,有助于描述技术支持的教育领域参与者之间的复杂关系[5],已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及保持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EDUCAUSE)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定义为:“利用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文化、技术和劳动力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模式、运营模式和价值主张的创新。”
1.1.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被认为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vila-Gutiérrez等指出:“可持续实践应确保为环境和全球人口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促进当代和子孙后代的经济和社会需求”[6]。从业人员和研究者所给出的“可持续性”的定义多达100多种[7]。在诸多定义中,被广泛接受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当前人们已对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环境正确、经济可行和社会公平[8]”三个基本原则形成共识。这三个基本原则也通常被称为“三重底线(TBL)”。根据TBL原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必须具有生态上正确、经济上可行且社会上公平的特性。
1.1.3 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经济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优势也得到广泛认可。研究者针对不同行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转型策略和模型。尽管技术创新及其实施方法种类繁多,但无论是在商业、公共治理还是私人生活中,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所花费的时间都比预期长得多,所面临的困难也比预期多[9]。福布斯2020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企业70%的数字化转型是失败的。同样,埃森哲2019年对1350名高级工业高管进行数字化转型研究采访,结果显示,有78%的人认为所实施的数字化转型未能超过其数字投资回报目标。研究人员需要解决当前状态下数字化转型的不良影响和低效问题,使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数字需求和可持续性融合的趋势,但仍缺乏系统和严格的学术研究来重新思考基于数字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10]。就教育而言,可持续发展已是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由于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高额成本、技术变革带来管理挑战,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造成大量能源消耗等因素的影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必定是一个深层次、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但在战略上却是极其重要的。
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由技术转型应用、发展和主导[1],依据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应用程度以及可持续程度的高低,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分为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边缘数字化转型、持久的数字化转型、可持续数字化转型四种不同类型。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转型分类
①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更加关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对于是否可持续关注较少。该类型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聚焦技术创新,有利于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快速部署和升级,能够带来新的学生体验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依托强大的技术推动力,有利于快速打造数字化形象,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低成本高回报”。正因如此,容易得到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虽然技术主导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教育机构快速启动数字化进程,但由于视角狭隘和可持续理念不足,其影响和价值容易流于形式,难以产生深远作用。同时,由于技术平台和系统过快更新,导致前期投入资源迅速过时失效,造成较大浪费。再者,由于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技术接纳能力差异较大,部分群体难以适应过快的技术变革,存在引发矛盾和技术焦虑的风险。
②边缘数字化转型边缘数字化转型对于技术和可持续性关注均较低,其主要目标是以最低成本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愿景。依靠低投入和“小动作”营造数字化转型氛围,其作用主要停留在宣传层面,转型的深度和持续性都不足,由于数字化愿景和战略不清晰,很难形成长远影响和价值,难以真正改变现状和提高竞争力。
③持久的数字化转型持久的数字化转型对转型的持久性存在较高关注,但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较低。这种转型方式强调转型过程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人员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但由于忽视了技术变革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融合技术的新教学模式和手段难以得到有效支撑,学生学习体验和效果难以得到优化,数字化转型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也容易与行业技术进步脱节,降低竞争优势,难以实现国际接轨。
④可持续数字化转型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既注重技术变革也关注可持续发展,视角更加全面和平衡,使得转型中的投入与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各要素之间的发展更加协调,转型效果也更加深入和持久。可持续数字化转型将是一个为教育机构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未来解决方案[11]。这种既重视技术转型又注重可持续理念的数字化转型方式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想选择。
有关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论述目前主要存在于商业领域,教育领域提及的尚少。毕马威公司[12]指出:“可持续的数字转型过程更具创新性、快速性、敏捷性和可扩展性”。Nyagadza将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一种旨在通过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互通技术的组合,来触发数字营销公司的重大改变,实现绩效的持续提高,同时兼顾当代与未来的发展需求[13]。Shahi等[14]指出:“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涉及用全新的数字化流程和模式对企业现有的全部系统和运营机制进行根本性重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欧洲数字中小企业联盟(European Digital SME Alliance)[15]将可持续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以长期、绿色和有机的方式实现经济数字化的过程”。Bravo等[16]强调公立大学学术管理的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模型应重点包括人、业务架构、数字化以及基础设施四个维度,其中人的因素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结合以上分析内容,将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定义为教育机构在融合数字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教学模式、运营模式和价值主张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习体验与效果,持续增强机构可持续服务能力与影响力,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化与升级。该定义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
①数字技术变革与创新一方面,采用数字技术手段改革、创新现有工作流程与教学和运营模式;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作为实现转型的基础,需要持续升级与创新。
②可持续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数字技术应用以及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与教育生态建设。
③组织转型变革组织管理机制、业务模式与价值主张,持续增强机构可持续服务能力与影响力。
④教育变革可持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促使教育理念、模式和工具发生变革及创新,提高学习体验与效果,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⑤转型升级从数字化转型提高到可持续发展转型,实现管理机制、教学模式与价值主张的协同创新。
⑥动态发展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不断监测、优化与提高。
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是应用性的、不断发展的,并以技术逻辑转型为主导的。依据前文的内涵分析,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具有全面性、持续性、创新性、敏捷性、数据驱动以及开放性的特征。
1.2.1 全面性
相较于普通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转型的全过程。可持续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广度与深度上开展全面思考与实践,在宏观层面上更加关注转型中社会、经济与环境价值的有机统一,在中观层面上则要实现教育组织的技术、管理与文化的融合转型。只有把不同层面上的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内外部协同的闭环,才可能实现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协同创新。同时,这一过程需要教育组织内的教师、管理者以及学生全员参与,不断深化与拓展,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学习体验与效果,以及机构可持续服务能力与影响力的持续增强。
1.2.2 持续性
持续性指的是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不是一次性的事件,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评估与优化的长期持续过程[17]。其一,在转型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跟踪新技术发展,持续地对数字化技术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不断优化转型的技术实施路径,更新应用工具与手段,从而提高转型的成效;其二,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根据教育组织的实际需求,逐步地评估、优化业务流程和应用,提升用户的接受度,同时还需要依据组织环境的变化持续评估与优化转型战略,以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提高资源利用的灵活性与效率,保证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性和成功;其三,教育持续数字化转型的产出也应是持续的。既要有利于教育组织本身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实现可持续的提升,更要有利于学生未来可持续的发展。
1.2.3 创新性
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不同于简单的技术升级或普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组织对管理机制、运营模式和价值主张进行深度变革及创新,深层次地变革组织内部运作,而这种转变依赖于创新[18]。教育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教育组织不断学习新知与新技能,更新现有理念与观念,打破旧有习惯与惯性,培育创新文化与氛围。除此之外,创新性还表现在需要通过对环境、社会与经济等不同视角定期评估推动机制与路径优化,实现转型的动态调整与创新。创新是转型深入发展的不竭动力,需要贯穿转型全过程。
1.2.4 敏捷性
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的转型,转型的敏捷性是指在转型过程中,教育机构需要构建敏捷性机制与能力。敏锐洞察环境与市场,建立灵活的决策执行与调整机制,实施敏捷的技术运用与资源重构,加强组织学习与合作,构建扁平高效的管理架构,从而增强转型的灵敏度与响应速度。采用迭代式的开发和部署模式,有效应对变化,实现转型路径的动态优化,这也是成功转型的重要保证。
1.2.5 数据驱动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战略资产,使用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数据如果被有效和负责任地使用,能成为推动社会向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19]。数据驱动的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事实与真理之上的转型,这也是实现长效管理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数据为转型的决策与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建立数据中心和数据治理体系,通过数据收集、整合、分析与应用,以支持决策的制定和业务的优化,实现精细化管理与组织重塑,是转型实现成功与精益求精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学而言,数据驱动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及时,为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和路径以及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1.2.6 开放性
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开放性将会纳入更多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有助于拓展组织边界,获取新的资源与机会,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决策科学性,激发组织活力与创新潜能,是实现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开放性体现在开放的技术选择、开放的管理理念、开放的监测机制以及开放的数字生态系统等方面:①开放的技术选择:对新技术与产品进行客观、广泛的评估,选择最符合实际的技术路径;②开放的管理理念:倡导开放、协作、共享与透明的管理理念,消除部门与层级壁垒,提高信息透明度;③开放的监测机制:考虑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与建议,建立开放的监测机制,获取信息反馈,推动持续改进;④开放的数字生态系统:在满足安全与利益要求下,对外界开放数据接口与服务,搭建开放平台,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壮大生态系统。
了解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上述特征可以为判断教育组织转型水平与定位提供依据,为其转型路径的选择与战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可持续性是多层次且复杂的,同时与环境、社会、政府、组织、监管和个人等因素相关[20]。这也就注定了可持续数字化转型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转型组织需要全面更新自身系统和业务流程,并需要付出时间和资源,以确保转型的长期成功[14]。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的实施应包括可持续的数字技术、可持续的战略和管理、可持续的教育产出三个要素,如图2所示。只有三个要素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既有来自三个实施要素本身的挑战,也有三要素融合时带来的挑战。
图2 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实施三要素
2.1.1 技术的可持续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其潜在的不可持续性也不容忽视。数字技术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加剧了环境问题,延续或扩大了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也被视为“火灾加速器”[21]。如果互联网是一个国家,它将排名世界第六大污染国[22]。有研究称仅比特币的挖矿过程每年消耗的能源相当于整个爱尔兰国家的能源消耗量[23]。在全球范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由数字技术造成的占比为3.7%,比航空旅行(2.4%)高出50%[24]。数字技术的不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25-26]:①高能源消耗。数字技术的生产和运行需要大量的电力,例如数据中心、服务器等,这些设备能源消耗非常大。②高水资源消耗。数字技术的生产和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特别是在芯片制造和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冷却水来维持运行。③高碳排放。数字技术的生产和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都会造成不利影响。④海量电子垃圾。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和报废导致大量的电子垃圾产生,这些垃圾的处理和回收非常困难。
除此之外,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风险也是技术不可持续性的表现。有研究者指出可持续的数字技术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征[27]:①代际公平,即能以长期可用的方式提供。②再生能力,即具有再生和自我更新的能力。③资源的经济使用,即不受经济竞争的影响。④降低风险,即产品的设计与提供上应是无依赖、可信赖、可验证与透明,对所有用户都是可信的和易于理解的。⑤吸收能力,即数字资源在设计和提供上考虑不同用户的吸收能力和定制需求。⑥生态经济附加值,即追求资源的最大化使用与经济效率。
可持续数字化转型要求在技术选择时,考虑到它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应选择那些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2.1.2 持续的技术投入
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是由技术驱动的,没有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可持续转型离不开科技,但科技更需要成本的支撑。实施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在技术设计与开发方面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而且对于教育领域而言这些投资见效周期长,需要持续成本付出。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需要组织不断地进行资金投入,以保证技术的竞争优势。
2.1.3 难以弥补的数字鸿沟
在数字经济时代,迫切需要拥有数字素养和技能、精通技术与通信领域知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数字鸿沟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它加大了群体发展差异,进而损害教育的公平与包容性,影响教育质量与效果,增加教育成本,减缓转型的总体进程。它不仅与社会经济特征有关,也与个性特征、动机和数字技能有关,在技术和经济发达的社会中,数字不平等已经从物理访问的不平等,转变为实际使用的不平等[28]。
2.1.4 技术的安全保障
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技术,但技术更加离不开安全,数字环境的安全是实施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基本保障。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和万物互联的日益增长,安全性、合规性、数据保护和法规方面也面临更大挑战[29]。转型中的技术安全不仅包括软、硬件设备的自身安全以及使用安全,更重要的是由于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数据驱动特性,还应包括数据安全和隐私安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大数据环境下由于决策中数据的融入,大多数决定是通过计算机算法来辅助实现的,没有偏差的数据输入是算法实施的前提。另外,许多人工智能系统存在算法偏见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不公平和不准确的结果,技术也因此面临诚信危机。
2.1.5 技术可供性
数字技术对教育可供的功能性、概率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机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带来挑战[30]。技术的可用性或可获得性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性,但要实现转型并产生实际效果,还依赖技术的功能属性、主体特质、教育情景的适用性以及技术和主体之间的交互等诸多因素[31]。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人和组织在内的“社会-技术”问题,也正是如此使得数字化转型变得复杂。数字化转型项目很少因为技术的复杂性而失败,更多的是因为缺乏对人力资源的管理[32]。人既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挑战,也是成功的主要来源,传统的运作机制与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这需要深入的组织变革来激发机构活力与发展新动力。组织文化转变、人才匮乏、跨部门的协作、高客户期望以及转型中目标的动态变化,均为数字化转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33]。除此之外,还有对变革的内在抵制、未来数字标准缺乏确定性、管理者缺乏如何实现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知识,以及员工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安全问题也是转型中的主要障碍[34]。具有远见的数字领导者以及能够得到知识渊博且善于协作的员工支持,对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管理团队必须有清晰的数字转型战略和决心,制定符合组织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战略并以强有力的领导力推动整个转型进程。领导力、沟通力以及包容性已成为实施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是全员、全要素的转型,需要全校教师和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他们不但需要对新技术和教学改革有所理解,更需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管理决策,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推动变革。
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实现世界一流的教育体验并转变学生以应对全球化的行业需求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动机。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能以更敏捷和机动的方式实现大规模发展。它使知识的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知识产生更加依靠科技研发,更新和扩散也更加迅速[35],为提供可持续的教育,教育机构需要在设计、开发和提供教育课程组合时表现出灵活性、差异化、敏捷性、流动性以及去中心化[36]的关键特征。教育组织需要建立持续学习的氛围,采用可行的管理方法,形成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发出适应不同需求的教学项目,促进管理团队、教师和学生通过分析失败案例进行持续提高。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具备一系列技能,以使用数字工具促进有效、包容和创新的学习策略[37]。对此,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有关的数字技术,更重要的是变革传统教学理念,通过整合数字工具来重新思考他们的教学和学习实践,通过先进的教育交付工具来丰富他们的传统教学方法[38],组织实施可持续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的个性化发展。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指出的:“如果数字工具的使用不伴随着适当的教学法,就不会帮助学生学习”。总之,可持续的教育交付需要组织在理念、制度、资源、技术和文化等方面推动积极变革,才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可持续数字技术为转型提供基础,可持续的战略和管理为转型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可持续的教学产出将实现转型目标的落地。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教育组织必须在复杂的环境中,利用系统的观点,坚持整体性思维,充分把握三要素的本质及彼此之间的关联,协调各要素发挥作用,逐步深化转型,实现数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要实现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教育部门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着眼长远,兼顾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社会价值等因素。通过组织深度变革,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持续的教育产出以及获取持续提升的竞争力。为促进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试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实施策略:
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全要素的变革,需要全员参与。转型的透明度被认为是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39]。明确并清晰地表达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愿景,可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提升转型透明度,使得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者都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朝哪个方向发展,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不仅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战略思路和部署,同时还有助于全体员工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理解和参与。正如Florek-Paszkowska所强调的:“只有当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组织的愿景中,转型才会成功。”[40]。加强顶层设计可以从整体层面上对转型路线进行规划和设计,形成统一的战略思路和部署,以确保数字化转型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推进,促进资源整合与配置,从而避免数字鸿沟的出现。此外,强化顶层设计有助于针对转型过程建立健全的教育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检验转型进展和成效,并根据新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明晰的数字愿景能够为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战略方向和指导。加强顶层设计的战略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数字化愿景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为推进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保障。
成功的数字转型要以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与行为作为出发点。正如Pacolli指出:“即使数字化转型项目按时、按预算能够满足所有的发展需求,如果最终没有满足用户的预期而造成不能够充分被使用,那这个转型也是失败的。”[33]由供应转向需求是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变化之一。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更加注重持续地为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用户提供有价值且个性化的数据、信息、产品和服务,增强其价值体验感和获得感。若以技术促进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基于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30]。面对数字技术广泛且深度的融入,优化、变革组织架构及流程,实现资源协同和工作效率提升,使之能够适应新技术的需求以及更敏捷的响应市场变化,是可持续数字化转型走向成功的基石。正如西门子公司强调“没有专注变革管理而开始的数字化转型,就如同在不知道如何在动荡的水域航行的情况下离开安全港。” 坚持用户导向,运用设计思维,实施敏捷的组织变革,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作,持续优化与创新服务的提供,这是推动教育可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一。
敏捷思维的兴起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易变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为典型特征的VUCA时代的回应。它是一种富有活力而又实用的思维模式,具有擅长应对不确定性、富有创新精神、对市场变化高度敏感、追求快速行动与执行的特征,在动态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和竞争优势,能够帮助组织和个人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快速适应与响应。可持续数字转型是面向未来、长期、动态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由于其社会-技术的属性使之变得复杂多变且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教育中的敏捷思维更注重强调活动实践、多方协作、及时响应以及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41]。教师将敏捷思维应用于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需求,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提升教育交付的可持续性。将敏捷思维应用于数字化转型全过程,有利于提升转型的灵活性、降低风险、促进业务模式创新、提升过程的可持续性,进而获得更高质量的转型。在转型实施过程中动态收集转型反馈以及社会需求,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来持续评估与优化转型战略,及时修正转型方向与动态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的灵活性与效率,是确保转型可持续性的关键。转型过程中强化敏捷思维,实施动态调整,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将极大提升转型的可持续性,促使转型的成功。
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是由技术支持的。具备有关软硬件操作、高效使用网络等能力,将相关技术有效、高效地融入业务过程,是转型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只有具备敏锐的数字视角和洞察力,才能识别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并作出战略性选择。对教师而言,整合数字工具,重新思考教学和学习实践,促进有效、包容和创新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是转型的重中之重。正如Volodina等[42]强调:“教师具备相关数字技能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基本保障。”对于学生而言,具备相应的数字素养是技术支持的环境中开展有效学习的关键。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是全员、全方位、全领域的。一方面,由于技术使用负担的过重,造成师生对技术使用的抵制,阻碍成为转型的开展;另一方面,将阻碍跨部门之间的协作,甚至引发一些矛盾,致使转型因缺乏协同而陷入困境。提升数字素养,破解技术壁垒,可以有效消除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阻碍。促使组织抓住数字机遇、推进组织变革,是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
数字化转型不是由某一项技术的应用引发的,而是由一系列技术组成的技术集群所引发,它们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技术生态。对内而言,技术生态中的技术彼此之间互融共生,既存在着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同时,不同技术之间共生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使得技术生态的整体效应大于各个独立技术之和,即所谓的“1+1>2”。对外而言,技术与经济、社会、文化与政策环境协同发展。技术内生态嵌合于外生态中,形成立体交叉的技术联动网络,其既在社会环境中孕育与生成,又反作用于外部社会环境[43]。技术生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良好的技术生态可以激发数字化创新,促进组织内外部的协同与合作,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持续动力。也正是如此,在数字化转型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升级、开放整合、外部适应以及开放机制等,促使技术生态向更加开放、智能和创新的方向演进,驱使技术生态持续优化。转型中依据自身特点选择适用且可持续的数字技术,持续优化技术生态,可以有效鼓励组织内外的教师之间、管理者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开展协作与交流。可以集思广益,突破思维定式,最大限度激发各方的创造力,促使教育创新。技术生态与协同创新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优化的技术生态可以降低协同创新的成本与难度,促进开放协作文化的形成。而协同创新也可以丰富技术生态,不断扩展其边界,为技术生态注入新的活力。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共同推动数字化创新的不断深入。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为实施基于数据的智慧教、学以及管理提供了基础,将教育从经验主导转向基于数据的智能决策。数据驱动能帮助教师实现循证教学,获得更为科学、智能的教学反馈,使组织个性化的教学成为可能。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对于管理者而言,关注转型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反馈,有助于及时优化调整转型策略,提升组织的敏捷性以及转型的可持续性。同时,强调数据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营造数字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大而积极的组织文化对于组织适应新实践,促进技能、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组织需要调整其文化,创建适应新形势的数字文化[44]。数字文化的创造是一个复杂且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过程,有研究者指出持续学习和发展、道德和数据治理以及数字化领导力是新的数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5]。数字文化的创建是一项组织内成员长期努力的结果,需要对其进行耐心和持续的关注。文化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潜力,如果出现文化问题,即使是组织设计再好的数字战略也可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失败。组织应该调整其文化以适应并创造以数字化技术为导向的组织数字文化,以使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