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在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现状及体育锻炼的修复作用研究

2023-10-12 08:41梁思佳刘刚彭丽苹苏鹏
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频率情绪

梁思佳 刘刚 彭丽苹 苏鹏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2020 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与日常生活秩序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家的积极防控之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很快的控制,但疫情带来的影响依然存在。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即后疫情时代。在面临突发严重灾难时,人们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并产生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1],在后疫情时代,即使由疫情带来的直接死亡风险已非常低,但许多高校为了保证大学生安全仍会持续进行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比如每日进行健康打卡、做核酸、出入各种场所需要健康码等,大学生容易对此感到厌倦,且由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并面临各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辅助心理疗法能对改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不错的效果,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保持情绪稳定[2],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3],通过参与团队运动、(学校)俱乐部以及课外和社区体育和非体育活动,运动者自身的焦虑感会大幅度降低[4],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5]。但是,不同锻炼程度的人群心理健康程度是否有不同,何种程度的运动最能改善心理健康等还需进一步探讨。因而本研究通过调查后疫情时代在校大学生的焦虑与抑郁现状,探究锻炼频率、锻炼强度、锻炼时间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绪提供合适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以湖南省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实施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46 份,回收有效问卷861(91.0%)份。其中男生427 人,女生434 人,大一290人,大二480 人,大三41 人,大四50 人,城市333 人,农村528 人。

1.2 工具

1.2.1 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自编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态度、体育锻炼行为三部分,匿名发放与填写。

1.2.2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6]

该量表含有20 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标准分≥50 分为有焦虑症状,50-59 分为轻度,60-69 为中度,70 分及以上为重度。

1.2.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

该量表包括20 个项目,按照四级评分进行严重程度评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就是量表总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1 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我国以SDS 标准分≧50 为有抑郁症状,50-59 分为轻度,60-69 为中度,70 分及以上为重度。

1.3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对锻炼频率、锻炼强度、锻炼时间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2 结果与分析

对体育锻炼频率、锻炼强度、锻炼时间进行赋值(见表1)。

表1 相关变量的赋值

2.1 大学生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表2 为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表2)。

表2 大学生调查总体结果(M±SD)

2.2 后疫情在校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与疫情爆发初期相比[7],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发生率依然较高(表3),从整体来看,焦虑的大学生从人数和比例上都少于抑郁的大学生,女生比男生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更低。

表3 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况统计(%)(N=861)

2.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2.3.1 不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锻炼项目和锻炼强度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不同锻炼频率和不同锻炼时间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每周只锻炼一次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比例都最高,而每周锻炼3 次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最低,每次运动0.5-1h 的大学生患有焦虑和抑郁心理的人数最少(表4)。

表4 不同体育锻炼行为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况(%)(N=861)

表5 锻炼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

(1)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大学生的焦虑与抑郁情况。选择散步跑步以及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绪都低于其他项目的大学生。在此类项目中大学生通常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运动,在运动中可以大学生需要经常与其他对象进行沟通,随时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更好的运动体验,因而有利于培养人际关系,并且对于改变个人的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能起到良好的矫正作用[8],因此,它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有效地纠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2)不同体育锻炼频率大学生的焦虑与抑郁情况。经常参与锻炼的大学生比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有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p<0.05)。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大学生可以从运动中获得欢愉,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肯定,在运动中排遣压力,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在经常锻炼中,大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心态的良好变化,从而产生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3)不同体育锻炼时间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况。不同锻炼时间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程度不同,其中锻炼时间在0.5-1 小时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人数最少(p<0.05)。在体育锻炼中如果运动时间太短,会没有完整的运动体验,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可能感受不到运动的快乐从而失去兴趣,锻炼时间过长大学生也许会感到难以完成锻炼任务,认为运动是一项非常累的活动,从而产生畏难心理,因而中等的锻炼时间也许更为合适,大学生即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又能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4)不同体育锻炼强度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低强度运动的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的比例最低,选择中等强度和高强度锻炼的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比例相对较高,但从整体来看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低强度运动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程度更低可能是因为低强度的运动能给大学生带来轻松的感觉,在低强度运动中,大学生可以自由调节运动形式,掌握自己的运动行为,享受运动的乐趣,产生运动愉悦感,让情绪更好。

2.3.2 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

从结果来看,锻炼时间与焦虑和抑郁均不存在相关关系。现有研究关于锻炼时间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锻炼时间是通过运动减少焦虑的唯一重要预测因素[9],20-40 分钟和75 分钟的有氧运动分别可以改善焦虑情绪[10]和抑郁情绪[11],然而另一种观点则与之相反[12],参与10 分钟锻炼的人群与较长时间的锻炼相比其情绪状态几乎没有改善[13],本研究结果与后一种观点相同,锻炼时间与大学生的焦虑与抑郁情绪不存在相关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锻炼频率产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焦虑症和抑郁症会随着定期运动而得到改善,但是目前很少有人长期从事定期的身体活动[14],而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对各种校园疫情防控措施感到心生乏力,情绪比平常更加敏感焦虑,少有同学能长期进行一定量的体育活动,因而在一次性的体育活动中,其即使带来了良好效应也非常短暂。另一种可能是压力对身体活动和锻炼的影响,即压力体验会影响到身体活动的努力[15],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面临许多方面的压力,因而锻炼带来的良好影响可能遭到了削弱或者消失。

锻炼强度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别为-0.434 和-0.375,p 值小于0.01,说明锻炼强度与焦虑和抑郁呈低度负相关,即中高强度的运动可能焦虑和抑郁发生率会更低。本研究与刘春梅(2008)等的观点相同[16-17],在运动中选择中高强度也许能产生更好的心理效益。分心假说认为,人们在进行中高强度的运动中,注意力会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抱怨情绪转移到完成体育锻炼任务的状态中,因而能够促进不良情绪的缓解或消除。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在完成一项自己认为较有挑战性的锻炼任务之后,自我效能会提高,会变得更有信心,从而减少负面情绪。此外,中高强度相比于低的锻炼强度能够刺激中枢神经分泌更多的内啡肽,内啡肽是最好的生理镇静剂[18],能够缓解不良情绪。

锻炼频率与大学生焦虑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分别为-0.610 和-0.738,p 小于0.05,说明锻炼频率与焦虑和抑郁呈现中度负相关。中等频率的体育锻炼与更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相对应,此与许多研究相符[19-22]。从心理因素看,锻炼频率之所以能够对大学生的焦虑与抑郁情绪产生影响,存在外在运动动机和主观运动体验的中介变量[23],外部运动动机与锻炼频率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锻炼频率可以建立外部动机,从而降低抑郁情绪。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大学生能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能够磨练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从而使不良情绪也可以得到缓解[24]。另一方面,经常运动可以加速大脑中神经递质的积累,为缓解焦虑情绪奠定基础。在持续的运动中,大学生能够掌握运动技能,产生自信去面对工作与生活。并且当代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身心都在不断成熟发展,懂得通过较积极的方式去释放情绪,运动能够使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3 结论

3.1 后疫情时代,在校大学生由于依然面临疫情带来的风险,加之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依然较高。

3.2 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都与焦虑、抑郁均呈负相关,经常运动者对应着更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因而在适宜范围内增加运动量也许能对改善不良情绪产生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频率情绪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振动与频率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极限频率
导航频率源的同步与控制
情绪认同
大跨人行天桥的自振频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