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来/中国美术学院
袁浩洋/韩国庆一大学
在人类生命的周期过程中,睡眠是占据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生产模式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异化,人类睡眠质量普遍受到后工业时代的影响。人类存在睡眠障碍的问题早已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其中,空间与色彩是构成人类睡眠生活空间的重要物理状态。研究色彩如何在睡眠空间中影响人类睡眠的问题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同时本研究讨论了色彩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色彩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色彩与空间睡眠材料的关系。以此推进睡眠障碍问题与色彩空间的研究关系。
在1666 年,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通过色散实验发现了阳光经三棱镜可分散成彩色光,并称为光的色散现象。色散实验的结果可知阳光光线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所组成。阳光会分出不同颜色,一般分为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自此人类开始了对光线与色彩关系的探索时代(图1)。
图1 色散实验
随着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关于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当代研究价值。瑞士洛桑大学心理研究所的学者们在2020 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了来自30 个不同国家的4,598 人的情绪关联,发现人们通常将某些颜色与特定情绪联系起来。本文根据此研究结果总结出不同颜色的心理反馈如下:黑色:51%的受访者将黑色与悲伤联系在一起。白色:43%的人将白色与轻松感联系在一起。红色:68%的人将红色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蓝色:35%的人将蓝色与放松的感觉联系起来。绿色:39%的人将绿色与满足感联系起来。黄色:52%认为黄色意味着快乐。紫色:25%的人表示他们将紫色与快乐联系在一起。棕色:36%将棕色与厌恶联系起来。橙色:44%的人认为橙色与欢乐有关。粉色:50%粉色与爱联系在一起。通过此研究结果表明颜色与情感的关联似乎具有普遍性。
关于色彩与心理机制的研究讨论了个体的视觉机制感知色彩,涵盖个体知觉、情感、记忆、思维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意志和象征的形成机制。这种心理机制的反应与变化的复杂性使色彩和心理学的研究组成联系。并且成为目前较有价值的当代色彩领域的研究方向。英国蒂赛德理工学院设计系的学者通过研究总结出色彩心理学的一般模型依赖于六个基本原则:第一,颜色可以承载特定的含义。第二,颜色含义要么基于习得的含义,要么基于生物学固有的含义。第三,对颜色的感知会导致感知者自动进行评估。第四,评估过程迫使颜色驱动行为。第五,颜色通常会自动发挥其影响。第六,颜色的含义和效果也与上下文有关。
关于为什么人们更喜欢一种颜色而不是另一种颜色的理论称为生态价理论(EVT),由斯蒂芬·帕尔默(Stephen E. Palmer)和凯伦·施洛斯(Karen B.Schloss)提出。该理论声称,人们喜欢或不喜欢颜色的倾向取决于颜色与其他物体或他们持有强烈情感的情况的关联。例如,将蓝色与干净的水联系起来的人更有可能更喜欢蓝色。一方面,人们可能不喜欢棕色,因为它与粪便或变质的食物有关。颜色偏好也可能取决于环境温度。感受到冷的人多选择红、黄等暖色,感受到热的人则喜欢蓝、绿等冷色。我们还知道,内向的人会被冷色所吸引,而外向的人则更喜欢暖色。因此,人类个体会对色彩的选择性偏好表现出非常复杂的类型。
人类的情绪生成机制和认知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情绪,包括睡眠。人类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会感到烦躁。并且慢性睡眠问题会增加患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障碍的风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睡眠障碍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生理和精神问题。睡眠问题反过来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例如,慢性失眠可能会增加个体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的风险。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学者们针对10,000 名成年人的大型研究发现,失眠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五倍。睡眠不足可能是引发焦虑的更大风险因素。在同一项研究中,失眠的人患恐慌症(焦虑症的一种)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20 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失眠是抑郁症和许多其他精神疾病(包括所有类型的焦虑症)的可靠预测因素。以上研究说明了情绪对睡眠的影响。
开尔文(Kelvins),为热力学温标,是国际单位制中的温度单位。该单位用于量化色温光谱,这些被量化的数字用于表示人造光的色调(图2)。由于不同主体有各自感知颜色的系统,因此有适合特定使用空间的不同色温。由以上研究得知,色彩与情绪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经常会看到某种颜色后联想到物品或者场景,由此视觉神经系统对色彩的感知投射到个体并产生心理效应。其中色彩对人类情绪的影响分为直感性效应与间接性心理效应两大类。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1]。在人类的一生中,室内的生活占据了大部分的生命时间。人类对空间的色彩感知关系具有研究意义。根据人类主体的生活经验判断,温暖的光源能够营造出安全、舒适和平和的空间色彩氛围。在空间设计的色彩使用中,柔和的白色灯光是一种友好、干净的灯光,适合厨房、浴室和餐厅。冷光适合于办公室、医院和其他商业或政府环境的应用。并且,色彩对情感和对空间中的人类情绪影响至深。
图2 开尔文(Kelvins)量化色温光谱
人类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用于睡眠,这凸显了睡眠对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在睡眠空间设计中,包括色彩、材料和风格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色彩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房间的亮度和氛围。深色调吸收更多的光线,可能会让房间显得相对昏暗,适合晚间的休息;而浅色调则有助于反射更多光线,使房间看起来更明亮和清爽。空间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色彩可以平衡家具和空间的比例,比较常见的为调和设计方法,即在设计的过程中以同种颜色的设置,使家具色彩和环境色彩能够互相匹配,即以色相环相差15°以内的色为主,或以类似色即色相环相差15°到45°[2]。使视觉效果整体上具有环境的空间融合效应。由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不同颜色交互影响主体的情绪。这也具体指向到睡眠空间的色彩设计思路。
材料的质感影响用户的触觉体验。在家具材料的用色选择中,材质本身的色彩属性是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是运用技术手段改变材料的色彩,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色彩的造型功能以满足家具装饰的需要。Dolly 床是意大利著名的家具品牌CALLIGARIS 的系列产品,该产品的色彩设计与材料的选择都为用户的睡眠提供了舒适体验。Cuff床是BONALDO床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Cuff床的设计上,通过结构线条和材料色彩搭配增强睡眠空间感。Cuff床表达了一种对空间材料的丰富呈现。它融合了极简主义设计的特点。并且,透过色彩与材料的共同作用,引导光线与纹理的互动,创造出房间内的独特光影效果,引导用户在空间中的情感认知。这种融合还有助于强调材料的特性。增强空间的睡眠属性。
色彩在睡眠环境中的应用能够影响睡眠质量。在室内设计中,睡眠空间的色彩选择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进行设计。上文研究表明,光线和颜色对人类的情绪、睡眠、心率甚至整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颜色会影响人类的心理认知。合适的色彩选择能够满足人体生理和心理的睡眠环境需求,提升整体的睡眠质量和体验。例如设计案例——「ROOMY如觅」(图3)。这款产品的设计将探索的重点放在产品材料色彩的选择上。关注睡眠空间和睡眠材料对使用主体心理认知的影响。「ROOMY 如觅」产品设计中,强化了用户使用睡眠产品的情感体验。以产品的结构营造助眠氛围,引导主体进行睡眠行为;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知,它还具有潜在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可以引发情感共鸣、情绪调节,甚至改善睡眠中的心理状态,为用户创造出舒适的睡眠体验。这些研究成果为睡眠科学和环境设计领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带来积极影响。
图3 ROOMY如觅卧室空间
色彩与情感、空间氛围及对人类的情绪影响至深。在空间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涵盖了历史文化性、社会阶层性、个人情感性等多方面因素。大部分的研究者对主体的色彩偏好定义为是使用者的一种主观体验,他们的观点是随着个体的情感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差异产生了主体不同的色彩需求。其中,文化因素在选择色彩偏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个文化对色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存在独特的解释,颜色系统所对应的文化背景与符号化之间有相应的联系。这种色彩与文化的关系也体现在美国著名的绘画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色域绘画系列作品中和德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系列绘画作品中。在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巨大的彩色方块,配以朦胧柔和的边缘,简洁单纯,以此唤起人类潜藏的热情、恐惧、悲哀以及对永恒和神秘的追求等等。可以说罗斯科的精神世界就散布在他每一幅作品之中,绘画中的幻觉承载精神上的内涵。现代绘画强调主观性的情感表达,它总是超越经验而指向精神。他创造了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艺术形式,其作品是对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关注。[3]
格哈德·里希特的色彩图表(color chart)照片放大(photo enlargement) 和画中画(in painting)是里希特初涉抽象绘画的三种形式。其中,取名为色彩图表的系列作品,最早体现了里希特抽象绘画“第三空间”的特点。正如里希特自己所说的,他的作品“既不表现物质,也不是表现作品本身之外的形而上精神”。这实质上说明了他在早期抽象主义和极少主义之间,探索着第三种可能性,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三空间”。这类作品的形式有点类似于蒙德里安的作品,用垂直水平的线条分割色彩的平面。但从内涵上来说,两者追求的目标有着天壤之别。里希特注重多种色彩的排列组合,而非蒙德里安追求绘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4]
通过以上研究,在人类的睡眠生理行为需求下,个体情绪与睡眠动作进行的空间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色彩是睡眠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色彩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我们了解到色彩与睡眠空间的关系。研究同时突出了色彩与材料的融合、环境营造以及文化关联等要素,为创造适合主体进行睡眠行为的色彩环境提供了研究参考,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色彩在塑造人类情感和行为方面具有的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