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好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2023-10-12 13:17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修文
党课参考 2023年19期
关键词:政绩观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修文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主要表现、深层原因和解决路径,从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以满腔热忱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019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上告诫所有干部,要践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不做这四种“官”——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再次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严肃整治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2023年6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为激发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鲜明举措。为此,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切实解决好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一、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主要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由此可见,“干”字当头是党员干部的本色使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入整饬作风,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反腐败斗争,激荡清风正气、凝聚党心民心,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总体来看,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是好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队伍中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值得高度重视。

(一)以“政绩”为由乱作为

乱作为,就是不依法办事或者滥用职权,对党、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反腐败力度空前,做到了强高压、重遏制、长震慑,乱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要求,防止换届后容易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现象,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

让位。图:朱慧卿/新华社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总有一些领导干部容易罹患“政绩冲动症”。其主要表现有:急功近利,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短平快”项目;好大喜功,不惜寅吃卯粮、举债度日;虚报浮夸,欺上瞒下,搞统计造假、虚假政绩;与民争利,扰乱市场秩序和社会利益机制;虚假落实,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只喊口号“唱空城”,贯彻落实没下文;无中生有、人为设置障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人为增加流程和环节;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看齐、背后妄议,公私不分、纪法不分,罔顾事实和证据,利用职权打击报复等。

(二)以“稳定”为由不作为

不作为,就是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给党、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干部以非常之力决战决胜艰巨任务。

然而,现实中有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存有“恐惧症”,缺乏信心与斗志。其主要表现有:面对任务碌碌无为,“佛系”应对,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直接“躺平”,碰到问题“两眼一闭”,选择“摆烂”,认为“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于是“礼不收了、饭不吃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这些人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极怠工;信奉“躺中”,只关注考核居中就万事大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遇到棘手的事情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不思进取,只要不垫底,决不当头,结果导致资源、人才等的巨大浪费;踢皮球,挂空挡,推诿扯皮,“等、靠、要”思想严重;求稳怕乱,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得过且过,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做“老好人”“墙头草”,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信奉“多栽花少种刺,遇到困难不伸手”;甘愿当“太平官”,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只想争功不想揽过,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慢作为,能拖一天是一天,光说不练,表态快、调门高,行动慢、落实差;还有一些干部因为自身“不干净”,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无心做事。

(三)以“问责”为由不敢为

不敢为,就是指干部在工作中面对风险、责任、利益时,因担心可能出现自己无法控制的局面,而缺乏勇气去担当、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去为群众解决问题。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官场潜规则逐渐被打破,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大,权力逐渐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一些干部存在迷茫心理和畏惧心理,不是不想为,而是不敢为。

现实中有少数干部不敢为,不是不愿为,而是担心被无端问责,牵连问责。不敢为的突出特征是“怕”:不认真履职,怕干得越多出错越多;爱惜羽毛,怕触及矛盾引火烧身,担心“出头的椽子先烂”;缺乏斗争精神,碰到矛盾和难题绕道走,把自身责任往外推,怕动真碰硬;明哲保身,怕得罪人被举报诬陷;怕动辄被追责问责,忌惮到处是陷阱、满地是雷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怕被媒体炒作、成热点,不善于不习惯在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下推进工作。

(四)以“困难”为由不善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实践证明,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

当前,一些干部存在不善为、不会为问题,主观上虽然有干事创业的意愿,实践中却因为思路不宽、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办法不多,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空耗了行政资源,还错失了发展良机。这些人德不配位、能力平庸,挑不起重担,打不开工作局面;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底气不足、惊慌失措,这些人经不起风雨,遇到矛盾惊慌失措,遇见斗争打摆子;这些人做起工作常常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等,看似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是没有整体全面看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不愿学习,不懂实践,盲目模仿,不切实际。

二、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的原因剖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剖析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原因提供了科学指引。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层面、价值导向层面的,也有制度政策层面和精神状态层面的。

(一)为官不纯的扭曲思想

缺乏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在当官和掌权问题上认识不清、是非不明,把当官掌权等同于谋取私利,没有真正确立为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思想和服务意识。没有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没有时常叩问和守护初心,没有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没有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不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心生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不坚定,在关键时刻无法让党信任、放心。

比如,导致“政绩冲动症”的根子还是政绩观出现错位和偏差。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解决的是“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对领导干部如何从政、如何干事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有的干部没有解决好政绩观问题,把个人升迁看得高于一切,干工作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如此一来,自然就会患上“政绩冲动症”,干出一些荒唐事。

再比如,一些干部主观懈怠,个人的思想认识、能力本领、斗争精神对标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还有差距,对担当作为缺乏深刻理性的认识,前怕狼、后怕虎,爱惜羽毛、精致利己,不能心无旁骛地挺直腰杆担当、甩开膀子干事。另外,一些地方担当氛围不够浓、履职环境不够优,为担当者担当护航、为干事者撑腰鼓劲还没有真正做到位,考核评价、正向激励、监督管理的制度体系还不够科学完善,激励“雨点小”、问责简单粗暴、容错隔靴搔痒,为“庸、懒、散”等不良风气的滋长提供了土壤。

(二)先私后公的错位价值

干部被组织安排在一定位置,拥有分配某些资源的权力,理应成为公道正派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因此,公私分明是党员干部一种必备的政治素质和纪律素养。

但现实中,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对党员干部来说,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出现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面对公共权力,一些官员纠结究竟是乱作为还是不作为,实际上是基于他们对腐败的风险与收益的比例关系进行算计的结果。在过去反腐败压力不大的一定时期里,他们往往会争取一切机会钻制度与法律的漏洞乱作为,这可以使他们通过腐败行为获得大量私利却很少被发现和惩处,因为其收益明显大于冒险所付出的成本;而在当下强力反腐败的高压情境之下,这些官员清楚地知道,此时如果继续乱作为,就要付出高昂成本的代价,于是转而选择不作为来确保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确保自己的既得利益。可见,无论是在宽松环境下的乱作为,还是高压环境下的不作为,实际上都是一些官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和算计。

(三)精气神不足的精神状态

迈上新征程,前面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可能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党员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的关键看第一推动力。缺乏担当意识,没有斗争精神,遇到困难就退却,这是干不成事的。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是更好促进事业发展,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就是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而现在,“痕迹管理”还比较普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终影响了干部的精气神。

此外,一些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不足、意识不强。有的不能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有的不能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不利于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四)有待完善的制度规定

当前,在决定官员任免和对官员权力的监督问题上,群众应有的话语权、参与权和表达权还有所欠缺,舆论宣传的惩恶扬善的作用还有提升的空间。一些干部害怕被泼污水,害怕遭诽谤、被造谣,于是谨小慎微或者裹足不前。如果监督约束机制不够科学严密,对干部的不作为没有明确具体的界定和约束,对不作为的处理和处罚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可能就会形同虚设。如果激励奖惩机制不健全,对干部的管理不严、奖惩不公,对一些干部懒散无为的情形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和有效的惩戒手段,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政策往往也会失去实效。

此外,权责界限不够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问责方面查处了一些典型,体现了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职必追究,推动了“两个责任”落实。不过,当前还存在的问题是,抓行政问责多、抓管党治党不力问责少,问责规定零散、内容不聚焦。这既不利于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进行,也会极大影响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解决好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向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说“不”,要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敢于闯关夺隘、攻城拔寨,遇到重大风险挑战、重大工作困难、重大矛盾斗争,要第一时间进行研究、拿出预案、推动工作,决不能回避、绕着道走,更不能胆怯、惧怕。要引导干部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学思想”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推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解决好乱作为问题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牢记党和人民嘱托,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新的实践要求的、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就要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步连着一步走。要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推动各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1.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在主题教育、学习培训、日常调研、考察评价、谈心谈话、指导开好民主生活会等工作中突出正确政绩观要求,督促引导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堤坝。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传承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传统,奋力争优、争先、争效,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接最烫的山芋、啃最硬的骨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履职尽责、实干拼创,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担当答卷。

2.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那些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坚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做出突出业绩的优秀干部。坚决不用那些政绩观不正确的干部,已在领导岗位上的也要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干部选拔任用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要督促各级干部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

3.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优化指标设置、列出负面清单、划出底线红线,推动领导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得民心的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完善激励机制,促使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谨防干部出现“功过相抵”心态。

4.严格监督问责。完善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绩观偏差。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处理、追责问责。要把干净和担当、廉政和勤政统一起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暗箱操作。引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解决好不作为问题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是纠治干部不作为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干部队伍建设实践作为依据,涉及干部下的渠道、适用范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主要情形、分析研判、核实认定、调整程序、调整方式、工作责任等内容,可操作性强,切合党的建设新时代要求。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制度,畅通干部成长渠道,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

1.深入调研了解情况。拓宽发现渠道和方式,既要用好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任职考察、巡视巡察、审计、信访举报、选人用人专项检查、“一报告两评议”等常规手段,又要注重通过实地考察、抽查暗访、民意访谈、舆情收集等灵活方式,及时、主动、全面了解干部担当作为的情况。要善于听取多数人意见,而不是以少数人的意见作代表。

2.加强综合分析研判。深入调研是基础,分析研判是关键。只有对各类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形成科学认识和精准判断。通过抓住不担当不作为的具体人、具体事,察其表、析其里,看是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努力不够,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是素质能力跟不上,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还是贯彻执行不得力,真正把症结找准。

3.精准适用处理措施。处理措施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带有个人情绪,而是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既要惩前又要毖后,既要治病又要救人,不能一处了之、机械落实,要区分问题的性质、程度、危害,采取不同的态度、策略和方法。

4.压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依规办事,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三)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解决好不敢为问题

推动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进一步做好容错纠错工作,以鲜明态度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以组织担当促干部担当。

1.科学界定容错情形标准。标准是导向,是指向,更是规定,应具有权威性、公认性和可重复性,因此要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要把出于公心、不谋私利、依法依规履职尽责作为前提条件,审慎区分不同性质错误,准确把握政策尺度,对哪些错能容、哪些错不能容、容到什么程度,尽可能明确清晰、便于操作。

轻装上阵。图:翟桂溪/新华社

2.优化设置容错工作程序。对容错情形的分析认定是问责的重要环节,不应仅仅作为参考,甚至束之高阁。因此,优化设置容错工作程序很重要。对干部追责问责调查处理,应当一并调查核实是否存在容错情形,对确实符合容错标准的要大胆容错,依规依纪依法不予、免予或者从轻、减轻追责问责。

3.健全协同协作工作机制。整体性、系统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要体现在各环节和全过程。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和巡视巡察机构、审计机关、信访部门等的工作联系和沟通协调,用好“四种形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统筹做好追责问责和容错纠错工作。

4.严肃处理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等行为,及时开展澄清正名工作。面对干部被诬告或被恶意诽谤中伤的情况,组织上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干部澄清正名,同时严惩诬告、遏制歪风,让“靠山”真正靠得住,营造激浊扬清的良好政治生态。容错纠错不是搞纪律“松绑”,要防止混淆问题性质、滥用政策,防止出现当“老好人”、故意包庇纵容违纪违法干部等问题。

(四)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解决好不善为问题

干部干事创业,既要有担当之心,又要有担当之能。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

1.以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制定实施新一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为牵引,有的放矢地加强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要不断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2023 年8 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会议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强基固本,坚持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着力提高干部的“政治三力”。

2.分类抓好专业化培训。要重点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应急处突、做群众工作等专题培训,注重运用典型案例加强实战化培训,帮助干部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各级干部培训方式要有所区别,突出重点,比如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重点是提高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掌握方法论,培养研究攻坚问题、解决攻坚难题能力;对基层干部,重点是提高实际能力,培育懂业务、作风硬的干部队伍。

3.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放到重大任务重大斗争最前沿,放到艰苦复杂地方和关键吃劲岗位去磨炼,持续做好援派挂职工作。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干部到火热实践中听真话、察实情,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调查研究中积累经验,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

猜你喜欢
政绩观干部
政绩观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树立正确政绩观
“五拍”干部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好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