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交国,张振波,孙海军
(1.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2.济南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99;3.济南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自我国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命名制度的40年来,我国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及文物单位的多层级保护体系和一系列法律法规,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当前,全国已有140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镇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相对于中国这一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而言,纳入保护体系的历史城镇和历史聚落还十分有限,众多经过历史沧桑遗存下来但并未纳入保护体系的历史城镇,有的因为年久失修设施落后而日趋空心化,有的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导致面目全非。即使如此,当地居民仍将这些城区视为心灵家园、乡愁所系。2021年8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保持老城区自然山水环境,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等要求。本文希望通过对这类已经被“边缘化”的历史城镇保护与复兴模式的探索,弘扬其应有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不断扩大中国历史城镇的保护内容和范围,为同类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提供借鉴和指导。
边缘化历史城镇是指历史悠久但现状损毁严重、历史遗存较少,没有纳入各级保护体系之中并严重衰落亟待更新的城镇地区[1]。这些地区通常由于历史遗存已经不多而被认为保护价值不高,并纳入到整体改造之列。
1.2.1 保护身份缺失,极易遭到破坏。目前我国拥有历史性城镇约2000余座。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历史性城镇没有被纳入到保护体系之中,缺乏保护身份的历史城镇轻易被遭到破坏或者不合理的开发,而在城市建设中消失。例如2012年前的无棣老城,拥有上千年历史,形制格局依然保持,但该县规划建设新城区,使得老县城吸引力逐渐衰落,沦为城中村。
1.2.2 文化资源丰富,价值亟待挖掘。边缘化历史城镇,看似保护价值不高,实则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具有多元文化价值。历史城区作为城市的发源地,一般都保有一些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民居建筑等,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老城格局、街巷肌理、护城河道,街道与传统地域建筑以及地域民俗风情等。
1.2.3 基础设施薄弱,城市活力不足。历史城镇由于存在人口密集、建筑质量低下、改造难度大等难题而成为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导致老年人众多,而年轻人较少,城市活力明显不足。同时,由于缺少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等设施,人们的居住品质较差。
1.2.4 产业结构落后,内生动力缺乏。历史城镇大多以农业和传统商贸为主,缺少现代产业体系,导致生产力较为低下,内生动力严重缺乏。这类历史城区大多分布在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或者发达地区的外围地区。例如,济南的绣惠镇,以前曾经是章丘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由于县城迁往明水,该镇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发展十分缓慢。
边缘化的历史城镇在我国分布广泛,其被边缘化的原因众多,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3.1 自然生态原因。自然生态条件是历史性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自然生态条件的变化也会改变城镇的发展轨迹,甚至导致城镇毁灭,著名的楼兰古城,就是自然生态原因导致的城镇毁灭。例如黄河流域不少历史性城镇因为黄河的决口和改道导致城镇迁址,原先的老城区遭到废弃,成为边缘化的历史城区。济南市的长清县城就受黄河的影响城址多次更易。北宋以前的隋唐时期,长清老县城在黄河岸边的升城“卢城洼”,北宋时期迁址刺榆店,一直保持至今。然而在1977年长清县城因发生水灾,长清县委县政府于1989年搬迁到了东部的清河街一带。
1.3.2 政治历史原因。历史上由于战争而导致城镇毁灭或者衰落的案例很多。此外,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导致历史城镇边缘化的案例也很多。例如由于两县合并,其中一处被确定为新县城所在,而另一处历史城区就可能相对边缘化。长山县1956年被取消,其延续千年的县城成为一个小镇,导致老县城相对边缘化。再如,政府驻地的变更会导致原有的驻地相对边缘化。例如济南的绣惠镇就是由于章丘的县政府驻地迁到了明水,导致绣惠镇历史城区边缘化。
1.3.3 城市规划原因。城市规划是政府非常重要的公共政策,对历史城镇有显著影响。近年来,很多中小城镇走向了快速城市化道路,为了提高城市用地使用效率,迅速改变面貌,选择了建设新城区的措施,从而使原有历史城区走向边缘化。例如山东省无棣县老城区,就因为无棣县建设东部新城,城市主导发展方向改变,导致地处西部边缘的老城区逐渐边缘化。
1.3.4 交通经济原因。历史性城镇往往是历史上的交通枢纽,依托发达的水陆交通体系而兴起。但是交通条件的改变,会改变历史城镇的交通区位和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历史城区相对边缘化。还有一些因为资源枯竭、环境问题导致边缘化。例如潍坊市坊子区,历史上曾经是胶济铁路上的二等车站,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由于1990年前后胶济铁路改线,坊子仅保留部分货运功能,其交通优势不再,此外由于煤炭枯竭,城市发展动力乏力,历史城区逐步边缘化。
由此看出,边缘化的历史城镇大多分布在城镇的边缘区,由于区域位置转换、交通条件滞后等现实困境导致其多元价值逐步被消弱,逐步成为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盲区,既面临着保护制度缺失,资金难以保障的政策问题,也面临着空间尺度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现实窘境[2]。
“边缘区”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复兴是在活化各类文化景观要素,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中实现的,受到内驱力和外源力的综合作用。内驱力根植于历史城区的“本体”及特色,是历史城区保护和复兴的基础性动力。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区位条件,包括地理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文化区位等;第二类是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外援力是辅助性动力,表现为产业导向、市场需求、政策和制度因素、科技技术因素。对于不同的历史街镇,内驱力和外援力均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长清老县城正是凭借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借助当前国家对历史文化振兴政策以及高铁站所带来的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成为当前长清区文化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对象。
长清老县城位于济南长清区西南部。自北宋时期置县以来,历经千年,但形制格局始终未变,曾出现“长堤绕郭、古塔擎空,金牛牧笛、石麟笔峰,藤缠古槐、风鸣异松,通衢名泉、雷山孤亭”等被称之为“长清邑中八景”的景观。在民国,老县城展示了长清在一定时间跨度上的全城布局:古寺庙宇、县衙官舍、学校祠堂、民宅商会、井架楼台……街面上还有居民的正常社会生活景象,如:铁匠木工、行医疗病、理发推头、修车钉掌、串乡货郎、当垆卖酒、饭店酒肆等等(如图1)。目前仍然保留了十字街、护城河水系及少量文物建筑及近现代工业遗存等。
图1 长清老城意象
然而,经过历次战火、地质等灾害的洗礼,这些景观已荡然无存。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进程的老、旧的东西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那些承载着长清古老记忆的古街巷、古建筑、古作坊,那些口口相传的名人贤士、古老传说等正离我们渐行渐远。近年来,长清区城市发展一直采取远离老县城开发新区的城市发展思路,位于城西边缘的老县城由于失去吸引力而沦落为人气衰落、破旧不堪的城中村。在济南市总体规划中,没有对其提出保护要求,仅作为特别控制区。长清老县城已成为典型的、失去活力的、被边缘化了的历史城区。
老城更新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从空间、交通、产业全方位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城市的文化脉络为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数回忆和故事,一直在编写着城市的历史,让老城成为老城居民的城市自豪感承载地,文化遗产的展示基地,外来游客旅游目的地。理论上,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复兴应秉承历史环境再生理论,把国际先进的建筑理论,有机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做到与古为新,新旧共生,和而不同。强调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历史环境中的典型代表或重点保护对象,同时也是由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所构成的整体历史环境景观[3-4]。策略上,结合当前的城市更新,梳理特色、强化格局及关联性保护是复兴的必然选择[5]。
2.2.1 延续肌理,传承文脉。历史城镇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空间,其并非是简单的街区及文物保护单位的组合,而是涵盖历史实践、社会形态和地缘政治等综合信息的“历史格局”[5]。因此,需要强化“格局保护”和“个体保护”的统一。其一,沿用老城肌理、传承历史记忆。对大众而言,历史城区格局原型彰显的最主要特征往往是独特的风貌和空间特色[6]。因此,在尊重和识别历史城镇格局的基础上,保护并恢复老城十字主街、街巷等的布局模式是保护和修复的首要任务。体现在:保留历史遗存的文庙大成殿、真相院地宫、主考官大殿、麒麟书院讲堂、长清剧院、老邮局等建筑,并进行建筑修复、功能置换。打造有探索欲望的街巷空间,环形商业街+小型曲折街巷空间相结合,增加老城游客游览线路长度,做到1.5万步(2个小时)的古城步行游览体验。 重建北门和东门、重建关帝庙、火神庙、重建全阳塔,让长清老城成为城市灵魂的承载地。引入护城河水系入城,重现“水长清”枕水而眠的理想生活方式。重现长清“老八景”,塑造长清人心中的老长清。建设大隅首鼓楼,建设活的古城。
其二,保留历史建筑、传承古迹文脉。保留历史建筑的目的是传承古迹文脉,延续历史记忆。长清老县城历史遗存的文物保护单位有文庙大成殿、真相院地宫、主考官大殿、麒麟书院讲堂、长清剧院、老邮局等建筑。要划定文物古迹绝对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并进行建筑修复、功能置换,让长清老城成为长清文化遗产的展示基地。保护长清老城内的传统院落与民居及其形成的特殊空间构成关系,规划延续老城肌理结构,凸显老城传统底蕴。以传统民居为背景,以历史遗存为穿插,打造长清千年古城的建筑成长脉络展示场所。以游历串联历史文化、景点与商业交织融合,以传统格局兼容现代生活方式,打造人人向往的生活场景。
2.2.2 产业植入,增加服务
历史城区是文旅融合的前沿阵地,基于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旅融合创新,是当下实现历史城区价值创新的最有效途径。而文旅融合最终落到实体空间上需要活化物质空间,以承载丰富的文旅空间、产品和设施,打造新型文旅消费目的地[7]。其一,商铺临街,住宅滨水,打造丰富的产品类型。打造低层高密度的住宅、商墅产品,提高商业和住宅的溢价,均衡布置文化类业态,激活老城商铺整体活力。引水入城,形成“引水、玩水、戏水、亲水”的老城水系。建设水体游览线路,塑造枕水而眠的理想生活意象。其二,游玩食住学购,打造老城综合旅游服务基地。旅游在古城振兴中发挥着“粘合剂”“缓冲剂”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历史城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平衡遗产保护和发展矛盾的重要因素[8]。因此,应充分完善长清老城区的商业服务职能,以“景区+休闲+购物”的商业模式,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老城综合旅游服务基地。依托保留建筑文化主题,将商业用地分为若干主题街区,传统历史街区、酒吧风情街区、月老湾爱情片区、金牛湾财神片区、东门里慢时光街区、1962时尚风情街区、望麟园祈福求学片区、鲁国公民宿片区、老县衙传统街区,使各区域主题鲜明,全城丰富有趣。打造济南西部美食中心。在老城里穿插长清特色美食、各种外地美食,除设置集中的小吃街外,餐饮店还要分布在中心街、水边小巷,不经意间路过的小吃店也许更有意思。打造艺术氛围的老城。通过老城游玩,了解老城历史,打造一些国学文化馆、武学教育基地、工坊体验中心、音体美艺教育基地,让目前“静止”的文化遗产能够真正地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让民众全方位体验历史城区的文化底蕴。
图2 老城十字主街
图3 老城街巷分级
2.2.3 空间塑造,恢复记忆
其一,补全老城空间节点,树立长清老城地标。在老城十字街中心位置建设钟楼、西新街设置鼓楼,营造老城晨钟暮鼓的景象,增加老城氛围的同时解决十字街视线过于通透的问题。打造漫步千年街区,建设关帝庙、火神庙等空间节点,展现长清千年老城的建筑成长脉络,建设活的老城。重建老城区北门和东门有利于为游客提供标识性的空间节点,也能让老城内外实现空间上的穿越感。西门紧邻城市开发边缘,南门紧邻现状生活区,均按照“牌坊”进行布置。现状地宫周边复建全阳塔,作为长清老城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让在高铁上出入长清的游客能一眼看到全阳塔,让长清老城的形象瞬间印记在游客心中。结合现状保留节点,最终形成一塔一园一衙二阁三楼六庙的节点布局,重现长清“老八景”,重新塑造老城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其二,水景环绕老城、恢复老城在记忆。引护城河水入老城内部,打造水路、内环和外环路结合的“活”的老城,重现“水长清”,形成水系园林两种花园景观,打造老城水街体系和水景园林。展现具有浓厚人情味、市井味、生活味的安静、祥和、舒适的老城。
图4 商业产品分布图
图5 老城主题街区分布图
图6 水景分布图
图7 绿地景观分布图
2.2.4 升级配套,提升品质
其一,增加绿地面积,提升老城生活品质。在老城内部,结合老城街巷空间布局及水系引入,打造多个绿地板块,体育公园、休闲花鸟市场等护城河局部与内城产生交互,沿河做漫步景观带,开阔地带局部做亭台楼阁加强河岸与水的互动性;内城私密性较强的民居部分则采用多重绿化掩映,减少游客活动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为老城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交往空间,也为老城大疏大密的规划逻辑提供空间支撑。其二,完善交通体系与交通服务设施。在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借助绿道将城区各处的公园、绿地、旅游景点及历史街巷有机系统地连接起来,优化非机动车出行环境,将历史街巷、公园绿道等特色风貌道路纳入自行车绿道系统[9]。第三,优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老城居住品质。根据济南市相关规范要求,提高老城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以改造提升中小学幼儿园、疏解人口密度、提升服务品质、保障环境安全、强化民生配套为准则,规划教育设施、社区服务、养老设施、医疗卫生、便民商业、体育设施、市政配套于一体的完整社区配套。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着重建设完善城市生命系统尤其是防洪安全系统,改善老旧小区韧性更新能力[10]。以老城消防安全为基础打造符合老城特色风貌的街巷空间,建设微型消防站,增强安全巡逻,保障老城消防安全性。按照建筑面积规模划分消防单元。
当前我国被边缘化的古城数量众多,这些古城是城市不可再生、也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明之根。遗憾的是,其保护与发展面临资源、经济、交通等多重困境,单一的旅游开发无法完全解决古城活化的问题。历史文化资源是地区发展经济、打造文化名片最珍贵的财产,当这些历史文脉被切断时,必将使得城市的发展失去特色,走向同质化发展的道路。城市更新的发展应该抛弃“一刀切”的改造模式,重点转向对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摈弃“大拆大建”,重点在于留住传统文化,活化历史建筑,展现古城风貌,延续文化脉络。本文结合长清老城城市更新策划的相关实践,从概念与特征、成因与机制、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延续历史城区的文化脉络,分析提炼城市更新中的实践经验。
图8 配套设施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