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的关系:基于感知协同支持和正念养育的作用

2023-10-12 14:33许亚静
学前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摘 要] 作为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失调综合征,母亲养育倦怠可能会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636名幼儿母亲为研究对象,考察母亲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养育倦怠显著负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感知协同支持是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中介变量;母亲的正念养育调节感知协同支持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家庭、幼儿园及社会应构建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格局,通过遵循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规律,为母亲提供心理支持,发挥正念养育的积极作用来缓冲其养育倦怠水平,为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 母亲养育倦怠;幼儿情绪能力;感知协同支持;正念养育

一、问题提出

情绪能力指个体建立、维持和改变与外界关系的能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情绪交流以及维持积极的同伴交往,情绪能力正是这些发展任务的关键。[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列为行动目标之一。2022年《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儿童不良情绪问题仍频发且表现出低龄化趋势。研究表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早期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之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也有重要影响。[2]因此,要重视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父母养育倦怠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水平,[3]而且子女越年幼,父母的养育倦怠感越高。[4]养育倦怠是指父母长期处于养育资源和压力源不平衡状态下所形成的包括情绪耗竭、情感疏离等的情绪失调综合征。[5]对于幼儿群体来说,父母养育倦怠能够显著预测其人格及问题行为。[6][7]根据情绪感染理论[8]和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9]父母的情绪状态或情感表达可能对幼儿情绪发展产生影响。[10]作为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失调综合征,父母养育倦怠可能会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台以及“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理念的传播,社会对父母寄予的养育期望越来越高,可支撑期望的资源却没有跟上,大量父母疲于应对养育压力、生活压力和职业压力,出现养育倦怠。当前,三孩生育政策持续放开,父母养育倦怠可能会表现得更加频繁和严重。由于在生育中负有生理责任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女性照顾孩子的社会传统,女性往往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11]实证研究也表明,母亲比父亲有更多的养育倦怠。[12]缓解女性普遍面临的生育、家庭照料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13]在这一形势下,探究母亲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对于缓解母亲养育倦怠,增进幼儿健康福祉,实现健康儿童、健康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感知协同支持指在教养过程中,母亲所感知到的来自配偶对教养的支持行为,是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主观反应。[14]根据风险—资源均衡理论,母亲养育倦怠的出现是因为较高的养育要求(风险因素)与有限的养育资源(保护因素)之间不平衡。作为母亲在家庭中能获取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保护性资源,感知协同支持可能会缓解母亲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不良影响。实证研究也表明,养育倦怠与感知协同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15]母亲感知协同支持能够显著预测3~6岁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16]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推测,感知协同支持在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感知协同支持只能回答母亲养育倦怠如何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但是并不能回答这一影响在“何时强或者弱”的问题。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正念养育成为研究热点。正念养育是指在亲子互动中,父母以一种非批判性和关注当下为中心的意识进行的养育行为。资源保存理论主张,当认知产生压力感时,不同特质的个体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积极寻求资源或回避、对抗等行为。[17]该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组织中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行为反应机制,也适合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母亲养育倦怠产生于家庭养育的压力之下,而感知协同支持是母亲在家庭中最容易获取的来自配偶的保护资源。作为个体的一种重要特质,正念已被证实能够调节个体情感耗竭和认知资源之间的关系。[18]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将正念养育作为调节变量来检验其在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以及在感知协同支持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提出四个具体的假设:①母亲养育倦怠显著负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发展;②感知协同支持在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起中介作用;③正念养育调节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之间的关系;④正念养育调节感知协同支持与幼儿情绪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风险—资源均衡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感知协同支持的中介作用及正念养育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和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式,以长沙市4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幼儿母亲为对象,共计发放问卷663份,经检验,剔除27份具有规律性填答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636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6%。被试详细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 养育倦怠量表。

由Roskam[19]等编制,程华斌[20]翻译并修订的养育倦怠评估量表(Parental Burnout Assessment),包括情绪耗竭、自我角色对比、情感疏离和角色厌烦感四个维度,共23个题目,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1”为 “从不”,“7”为“每天”,得分越高,养育倦怠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母亲养育倦怠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4。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2.813<3,SRMR=0.034<0.05,CFI=0.967,TLI=0.954,均大于0.9,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2. 感知协同养育问卷。

由Stright和Bales[21]编制,陈斌斌[22]等翻译的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he Quality of Coparenting Questionaire),共包括感知协同支持和感知协同破坏两个分问卷。本研究采用“感知协同支持分问卷”,共7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代表“从不”,“5”代表“总是如此”,得分越高,表明母亲感知协同支持程度越佳。在本研究中,感知协同支持分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0。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2.246<3,SRMR=0.018<0.05,CFI=0.993,TLI=0.987,均大于0.9,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3. 正念管教量表。

由Mc Caffre[23]等人编制,赵亚萍[24]修订的正念养育量表(Mindfulness in Parenting Questionnaire),包括关注当下和正念管教两个维度,共28道题目,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1”代表“偶尔如此”,“4”代表“总是如此”,得分越高,表示母亲正念养育频率越高。在本研究中,正念管教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3。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2.700<3,SRMR=0.036<0.05,CFI=0.952,TLI=0.942,均大于0.9,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4. 幼儿情绪能力。

由简淑真[25]编制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量表,包括情绪觉察与辨识、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及情绪调节四个维度,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1”代表“未出现”,“4”代表“可以自己完成”,分数越高,表示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幼儿情绪能力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1。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971<3,SRMR=0.029<0.05,CFI=0.978,TLI=0.965,均大于0.9,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幼儿母亲为对象,在调查前由研究者统一向园长和主班老师告知研究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然后由主班老师向幼儿母亲介绍研究目的及问卷填写方式,并强调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和匿名性,由幼儿母亲根据实际情况自愿在线填写。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如共同偏差检验、描述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并采用Hayes编制的SPSS中的PROCESS 3.4模型15进行中介和调节效应分析。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均是采用问卷收集,可能导致共同方法偏差效应。根据相关研究的建议,[26]本研究采取以下严格的控制措施:在数据收集时,采用匿名评价,所使用的各量表题目均是随机排版,且问卷的指导语、量尺不同,再通过严格合理的施测程序,以减小被试对测量目的的猜度。在数据分析之前,本研究进一步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4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5.75%,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情绪能力的现状分析

如表2所示,幼儿情绪能力总体发展水平介于“有时需要提醒完成”和“可以独立完成”之间(M=3.23,SD=0.57)。从各维度发展水平来看,四个维度得分均在3分以上,其中幼儿的情绪觉察与识别能力发展最好,接着依次是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

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进行人口学变量(幼儿、母亲、家庭)的差异性分析发现,幼儿年龄、母亲学历、母亲职业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幼儿情绪能力总体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见表3。

具体来看,在幼儿年龄变量上,小班幼儿情绪能力显著低于中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母亲学历变量上,母亲学历为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幼儿,其情绪能力发展水平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大专、本科和硕士及以上的幼儿,母亲学历为大专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水平显著低于母亲学历及本科的幼儿。在母亲职业变量上,母亲没有工作的幼儿,在情绪能力发展水平上显著低于母亲职业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幼儿。在家庭人均月收入变量上,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1 000以上的幼儿,其情绪能力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人均月收入在9 000元及以下的幼儿。而幼儿的性别、数量、母亲年龄及家庭结构在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母親养育倦怠的现状分析

如表4所示,母亲养育倦怠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从来没有”和“一年有几次”之间,表明本研究中母亲养育倦怠水平不高。从各维度来看,“情感耗竭”维度相对较高,其得分在“一年有几次”和“每个月有一次”之间,其他依次是自我角色对比、情绪疏离和角色厌烦。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母亲养育倦怠各维度及总体水平的标准差较大,这表明数据离散程度较高,可能存在两极分化。

(三)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幼儿情绪能力与母亲养育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与正念养育和感知协同支持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养育倦怠与感知协同支持和正念养育呈显著负相关;感知协同支持和正念养育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见表5。

(四)中介作用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 25.0的PROCESS 3.4插件对图1中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通过重复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原始数据(N=636)中抽取5 000次,形成近似抽样分布,计算95%的置信区间。在正式的数据处理之前,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见表6。

在方程1中,总效应模型显著,即母亲养育倦怠显著负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发展(β=-0.15,t=-3.87,P<0.001),证实本研究的假设①。将感知协同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加入总效应模型后发现,感知协同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发展(β=0.24,t=5.95,P<0.001),而母亲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β=-0.06,t=-1.58,P>0.05)。与此同时,对中介模型进行Bootstrap检验,结果发现感知协同支持的中介效应在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说明感知协同支持在母亲养育倦怠和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母亲养育倦怠通过感知协同支持影响幼儿情绪能力发展,其中介效应占比为57.6%,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②。

(五)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本研究在中介效应检验的基础上,对正念养育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将母亲养育倦怠作为预测变量,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作为结果变量,以感知协同支持作为中介变量,采用模型15对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将正念养育放入模型后,正念养育显著正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发展(β=0.38,t=9.04,P<0.001),感知协同支持与正念养育的乘积项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显著(β=-4.16,t=-4.62,P<0.001),说明正念养育能调节感知协同支持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④;而母亲养育倦怠与正念养育的乘积项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3,t=-0.76,P=0.45>0.05),说明正念养育不能调节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假设③未得到证实,具体数据见下表7。

具体来看,在以母亲正念养育正负一个标准差为临界值进行高低分组,来检验母亲正念养育水平高低的情况下,感知协同支持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如下:对于低正念养育的母亲来说,母亲养育倦怠通过感知协同支持的间接效应为-0.08,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为[-0.14,-0.04];对于高正念养育的母亲来说,母亲养育倦怠通过感知协同支持的间接效应为0.03,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8]。

为了更好地描述正念养育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正念养育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临界值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并绘制调节示意图(见下图2)。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在低正念养育水平下,随着母亲感知协同支持水平的增高,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水平显著提升(Bsimple=0.23,t=4.66,P<0.001),而当母亲正念养育水平较高时,感知协同支持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Bsimple=-0.09,t=-1.56,P=0.12>0.05)。总的来说,不论母亲感知协同支持水平的高低,正念养育都有助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β=0.38,t=9.04,P<0.001),只是在低正念养育水平下,母亲的感知协同支持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更强。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风险—资源均衡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种整合模型有助于了解家庭内部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路径。本研究引入了“母亲养育倦怠”这一新概念,以期吸引更多的学者重视父母养育倦怠,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这一重要风险性因素。

(一)母亲养育倦怠及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整体水平

本研究发现,长沙地区存在母亲养育倦怠现象,但是整体水平不高。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母亲养育倦怠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相关研究指出,养育倦怠对夫妻关系、亲子互动和儿童发展有不利影响。[27]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一风险性因素。在本研究中,母亲在“情感耗竭”维度得分最高,该维度指母亲过度参与教养孩子的方方面面以至于产生极度的疲惫感,最终甚至有放弃养育的念头。中国父母历来有“完美主义”的教养期望,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望子成龙”的教养期望更加强烈。已有研究证实,育儿完美主义是导致养育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28]养育子女已让很多家长筋疲力尽,而越是期待成为父母,或在育儿上全力以赴的人,越容易出现养育倦怠现象。此外,相关实证研究指出,在育儿过程中的情感耗竭,可能导致父母对子女采取消极的养育及情绪表达方式。[29]这对幼儿情绪发展及整个家庭良好关系的建立都是非常不利的。第二,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母亲养育倦怠虽然存在,但是水平不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养育倦怠与个体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30]而长沙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号。相关研究也指出,个体的幸福感越高,越有利于缓解倦怠的负面影响。[31]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数据收集的巧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长沙城区的幼儿母亲,这可能对母亲养育倦怠低的数据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虽然母亲养育倦怠水平不高,但是各维度及总体水平的标准差却很高,这代表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较高,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即可能分别存在较高养育倦怠和较低养育倦怠的两类群体。这也提示我们,下一步要扩大研究群体类型,或者有针对性地调查养育倦怠感高的群体。

关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本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各维度发展水平均呈现出较理想的结果。这可能与社会呼吁低龄化情绪教育的背景密切相关。近年来,家长及幼儿园有意识地加强了幼儿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本研究而言,母亲较低的养育倦怠水平和高感知协同支持为幼儿情绪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本研究发现幼儿情绪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方面,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进步;另一方面,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情绪觉察与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緒调节。这与相关研究在安徽、[32]台湾[33]和武汉地区[34]的结论一致,体现了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规律的相对稳定性,为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遵循幼儿情绪发展规律开展情绪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感知协同支持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养育倦怠显著负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这表明高养育倦怠的母亲可能会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母亲作为孩子出生后最亲密也是最常接触的个体,其情绪状态、情感表达等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35]根据观察学习理论,母亲养育倦怠会影响其与孩子交往互动时的情感氛围,即母亲在与幼儿交往过程中消极的情绪表达或者负向情绪的示范会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母亲养育倦怠分别显著负向预测感知协同支持和幼儿情绪能力水平,将感知协同支持作为中介变量纳入模型后,母亲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这表明感知协同支持在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感知协同支持作为中介变量,缓冲了母亲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中介模型显示,加入感知协同支持变量后,总效应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对感知协同支持如何调节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实际上是对夫妻子系统与母子子系统之间互动模式的探究。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的溢出假设,母亲在夫妻子系统中感知到的支持及情绪状态会影响其在母子子系统中的情绪状态,进而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造成影响。此外,该结论还证实了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适用于家庭教育场域。根据该模型,任何一种社会支持对压力性事件都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更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领悟到的支持比实际的社会支持可能更有预测效果。[36]这一研究结论提醒我们要关注“感知协同支持”这一重要变量。感知协同支持虽然作为养育过程中母亲对父亲参与养育行为的主观心理反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父亲实际的参与情况,即感知到的协同支持水平越高,父母的协同共育情况可能越好。已有研究表明,父母协同养育对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37]

(三)正念养育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正念养育在感知协同支持和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成立。一方面,无论母亲感知协同支持水平的高低,正念养育都有助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实证研究表明,正念养育可以提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减少孩子的消极表现,增加积极表现。[38]另一方面,母親的正念养育水平不同,感知协同支持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当个体正念养育水平低时,感知协同支持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更强,这一结论将母子情绪互动扩大到母亲—父亲—孩子的整个家庭养育背景下,可能的原因在于,当母亲正念养育水平低时,其对自我内心状态的控制水平较低,需要从环境中汲取更多的额外资源,而感知协同支持作为母亲所能获取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保护性资源,自然会增强其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幼儿情绪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结论符合资源保存理论的假设。此外,本研究发现,母亲的高正念养育在感知协同支持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当个体正念养育水平较高时,其不需要从所在组织中获取其他资源,可能会通过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耗竭来缓解自身倦怠的程度,故高正念养育在感知协同支持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本研究未发现正念养育在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显著调节作用,即本研究的假设③未被证实。可能的原因是:母亲的养育倦怠会造成其对子女的忽视,在亲子互动中的回应性和关注度也会相应降低,违背了良好亲子交往的期望。[39]这再次提醒我们养育倦怠在亲子活动中是重要的风险因素。此外,即使母亲正念养育水平较高也无法有效调节其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这一结论也启示我们,尽管正念养育在保持个体身心良好状态和亲子养育互动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剂,在家庭教养过程中不能过分夸大正念养育的作用,应该在具体的教养情境中具体分析,综合考查幼儿面临的外部风险因素,将幼儿发展置于更广泛的家庭关系范围内,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

五、教育建议

(一)重视幼儿情绪能力,提升教育的适宜性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中明确提出“尊重儿童成长规律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并将其列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家长要遵循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规律,增强教育的适宜性。

一方面,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情绪教育理念。家长要了解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顺序性及个体差异性,秉持“幼儿为本”的核心要义,构建良好的家庭情绪教育环境。同时,要正视幼儿情绪能力在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在本研究中,母亲学历、职业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可能会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产生影响。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作者从育儿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家庭经济水平上的差异通过严重影响父母在教养方式上的选择进而影响孩子成长。[40]基于此,家长要加强对幼儿情绪教育理念及教养方式的学习,减少通过客观指标来“预设”或评估自身教育能力的行为,提升教养的自我认可度和效能感。另一方面,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情绪互动模式。已有研究指出,父母通过示范—模仿、教导—同化及反馈—内化等互动方式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41]因此,家长要时时、处处、事事“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子女共同成长进步”,[42]重视自身的情绪示范作用,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情绪的类型及意义,帮助幼儿习得适宜的情绪表达方式,掌握情绪调节策略。

(二)关注心理感知价值,缓解母亲养育倦怠

有研究者提出,父母养育倦怠可能遵循“角色倦怠—婚姻倦怠—亲情倦怠”的发展过程。[43]作为一种典型且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母亲养育倦怠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状态,而且会给配偶、子女,甚至整个家庭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44]

母亲养育倦怠出现的原因是养育资源与压力不匹配。[45]一方面,应树立“全员育儿”理念,营造良好家庭支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强调,“重视发挥家庭各成员角色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母亲从配偶处感知到的养育支持行为能够缓解其养育倦怠。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家庭成员在教养过程中的相互支持或情感缓冲作用,合力沟通,解决孩子的教养问题。一个相互支持、民主管理的家庭必然会令人感到轻松、情绪愉悦,这样的家庭氛围能够增强父母的养育效能,激发成就动机,预防养育倦怠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改变心理认知,以缓解养育压力。父母可以通过认知重组的方式,改变对于教养孩子的认识和看法。养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家庭幸福不仅仅体现在家庭教育的结果上,更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变得生活更充实,知识更丰富。所以,家长要在养育压力中寻求积极意义,比如,将养育子女视为对自身素质的锻炼,或者将养育当作兴趣爱好,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自身担任父母这一角色的能力和信心。

(三)构建共育支持系统,增强家庭发展能力

无论是幼儿情绪能力教育,还是母亲养育倦怠干预都是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家园社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研究,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为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增进幼儿情绪能力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等方式向家长传播幼儿情绪教育的相关理念及教养方式,普及养育倦怠的发生机制及不良后果,从源头上抑制父母养育倦怠的发展势头,为幼儿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社区要利用资源优势,充实家庭养育资源。社区可以通过了解本社区幼儿情绪教育的难点及父母养育过程中的痛点,提供精准化、多样性的支持服务,引导父母树立养育自信心,提升养育效能感。此外,社区应联合当地民政等部门,强化外部力量支持。社会应积极为家庭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要充分认识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艰难与不易,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建立合理的养育期望,为构建协同共育新格局提供支持,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落地生根创造条件。

(四)正視母亲正念养育,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关于正念养育在促进儿童成长、父母发展及亲子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对于考察正念养育在不同变量之间作用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验证。[46]未来,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要正视正念养育的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方面,要强化对正念养育的研究。学界要进一步厘清正念养育情境的特殊性,探究研究群体的适用性及其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正念养育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要发挥正念养育的积极作用。正念养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具体的课程、方法与技能。社会和学界应该广泛传播正念养育在培育良好心理素质,促进父母健康和儿童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将正念养育的理念与方法深入到幼儿园教育、家庭教养乃至社会心理咨询与干预的实践中,通过开展专门的正念养育培训和锻炼,提升父母内在的精神力量,从而构建积极的家庭互动模式,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向功能。

六、研究贡献及展望

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风险—资源均衡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母亲养育倦怠的研究扩展到幼儿情绪发展领域,充实了本土关于母亲养育倦怠和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研究。一方面,本研究以优势挖掘的视角取代了较为普遍的问题诊断性视角来评估幼儿在情绪能力发展上所具备的能力与资源,并立足整体,探究幼儿在情绪的觉察与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与情绪调节方面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注重家庭建设的社会背景下,母亲养育倦怠的出现绝非偶然。因此,关注母亲养育倦怠,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刻不容缓。

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完善研究。第一,在研究取样上,进一步丰富研究对象,扩大研究取样范围和样本类型,如同时在农村及城市地区开展调查,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父母养育倦怠现状;或选择生活节奏紧张、压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以检验本研究的结论,提升研究的普适性。第二,在研究方式上,采用父母双方共同报告的方式。养育倦怠是在整个家庭养育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可能受到父母养育状态的共同影响。未来研究可以通过父母双方数据的配对比较,分析幼儿父亲、母亲在养育倦怠上的异同,并针对性选取养育倦怠较高的父母群体进行深入调研。第三,加强父母养育倦怠与幼儿发展之间的理论研究,如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父母养育倦怠在夫妻互动、亲子互动中的象征意义,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加强干预,为增强家庭功能,提升家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春晓,刘文,邵姝姮.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5(03):10-16.

[2]PARKER J G, GOTTMAN J M.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a relational context: friendship interac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C]//BERNDT T J, LADD G W.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1989:95-131.

[3]王启忱,苏彦捷.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共情的作用[M].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6-67.

[4]SARAH L V, C?魪LINE S, MARIE E R, et al.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arental burnout: protective and risk factor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19:216-219.

[5]ROSKAM I, RAES M E,  MIKOLAJCZAK M. Exhausted parents: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parental burnout inventory[J]. Other,2017,8:1-12.

[6]张金荣,金宣妤,娄佳敏.父母养育倦怠与幼儿人格的关系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12):50-55.

[7]王玮,王云鹤,宋婷婷,等.父母养育倦怠与幼儿问题行为——幼儿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3):84-89.

[8]HATFIELD E, CACIOPPO J T, RAPSON R L. Emotional contagion[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2(3):96-100.

[9]乔建中.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3(05):541-544.

[10]VAN K G A, C?魺T?魪 S. The social effects of emotio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22(73):629-658.

[11]卿石松.性别角色观念、家庭责任与劳动参与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2017(11):91-100.

[12]LINDSTR?魻M C, AMAN J, NORBERG A L. Parental burnout in relation to sociodemographic, psychosoci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as well as disease duration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 Acta Paediatr,2011,100(7):1011-1017.

[13]王希茜,何宗樾.男性育儿参与、家庭传统文化观念与女性劳动供给[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2(09):88-103.

[14]MANUEL B. 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 measures, and model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6,14(4):413-445.

[15]MIKOLAJCZAK M, RAES, M E, et al. Exhausted parents: sociodemographic, child?鄄related, parent?鄄related, parenting and family?鄄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parental burnout[J]. J Child Fam Stud,2018(27):602-614.

[16]REN L, XU W. Coparenting and Chinese preschoolers’ social?鄄emotional development: child routines as a mediator[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9,107:104549.

[17]段锦云,杨静,朱月龙.资源保存理论:内容、理论比较及研究展望[J].心理研究,2020,13(1):49-57.

[18]张颖,刘春明.“似好实坏”:强制性公民行为对员工时间侵占的影响机制——基于正念的调节作用[J].经营与管理,2022(10):1-10.

[19]ROSKAM I,BRIANDA M E, MIKOLAJCZAK M. A step forward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arental burnout: the parental burnout assessment(PB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8,9:1-12.

[20]程华斌. 养育倦怠评估量表的修订及试用报告[D].开封:河南大学,2020.

[21]STRIGHT A D, BALES S S. Coparenting quality: contributions of child and parent characteristics[J]. Family Relations,2003(52):232-240.

[22]刘怡婷,范洁琼,陈斌斌.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的影响:基于共同命运模型的跨层中介分析[J].心理学报,2022,54(10):1216-1233.

[23]MCCAFFREY S, REITMAN D, BLACK R. Mindfulness in parenting questionnaire (MIPQ):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mindful parenting[J]. Mindfulness,2017,8(1):232-246.

[24]赵亚萍.正念养育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8.

[25]简淑真.幼儿情绪能力量表之编制[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95.

[26]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06):942-950.

[27]程华斌,刘霞,李艺敏,等.养育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吗?养育倦怠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1):146-152.

[28]LIN G X, SZCZYGIEL D, HANSOTTE L, et al. Aiming to be perfect parents increases the risk of parental burnout, but emotional competence mitigates it[J]. Current Psychology,2021:1-9.

[29]王振宏,彭源,赵一萌.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内化问题:父母情绪表达的中介作用与儿童迷走神经活动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1):121-128.

[30]TNM A, AMTQ B, TU A.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on parents’ psychological well?鄄being: A serial mediation model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arental burnout[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2:134:1-8.

[31]季诚鈞,莫晓兰,周音子.教师职业倦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J].教师教育学报,2023,10(1):11-17.

[32]王梦雪.家园环境下3~6岁幼儿情绪能力的差异及教育对策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 2019.

[33]林文婷.幼儿教师情绪智力与幼儿情绪能力之相关研究[D].中国台东:台东大学,2008.

[34]许亚静.母亲守门行为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中介作用[D].武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5]张春晓,刘文,邵姝姮.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5(03):10-16.

[36]AYDIN B, AKBAS S, TURLA  A, et al. Depression and post?鄄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child victims of sexual abus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a protection factor[J].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6,70(6):1-6.

[37]MCHALE J P. When infants grow up in multiperson relationship systems[J].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7,28(4):370-392.

[38]DUNCAN L G, COATSWORTH J D, GREENBERGER M T. A model of mindful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parent?鄄child relationship and prevention research[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2009,12(3):255-270.

[39]MIKOLAJCZAK M, BRIANDA M E, AVALOSSE H, et al.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burnout: its specific effect on child neglect and violence[J]. Child Abuse & Neglect,2018(80):134-145.

[40]德普克,齊利博.爱,金钱和孩子[M].吴娴,鲁敏儿,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53.

[41]刘航,刘秀丽,郭莹莹.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机制与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48-155.

[42]全国妇联,教育部.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EB/OL](2020-08-31)[2022-12-2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966741.

[43]俞国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倦怠”:心理健康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6):21-28.

[44]张金荣,邹瑶雯,沈王艳,等.父母养育倦怠——家庭教养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9(07):91-96.

[45]MIKOLAJCAAK M, ROSKAM I. A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framework for parental burnout: the balance between risks and resources (BR2)[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8(09):886.

[46]姜瑜,王玉正,罗非.正念养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5):778-7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Burnout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thers’ Perceptions of the Co?鄄parenting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indful Parenting

XU Yajing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angsha Normal College,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s a disordered emotion syndrome that arises during parenting, maternal parenting burnout may have a direct or indirect impact on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burnout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this study measured 636 children’s mot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ternal parenting burnout can negatively predict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The perceived co?鄄parenting support ca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burnout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The mindful parenting can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鄄parenting support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we should build a new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rongh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law of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provide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mothers,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mindful parenting to buffer mothers, level of parenting burnout, so as to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cology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Key words: maternal parenting burnout,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perceived co?鄄parenting support, mindful par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