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1928年8月,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在欧洲参观完古建筑后回到国内,在东北大学任教。当时,学校的开水房里有位年过五旬的烧水工,不善言辞,人们大多对这位烧水工熟视无睹,梁思成每次去打水时,却总是微笑着向对方点头问好。后来,梁思成竟然和烧水工成了无话不说的莫逆之交。
同样面对这位“年过五旬,不善言辞,每天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分内事情”的烧水工,梁思成的同事们和梁思成本人竟然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前者“大多对这位烧水工熟视无睹”,后者“却总是微笑着向对方点头问好”。人们不禁要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何以就这么大呢?
不仅如此,梁思成请单位几位同事外出吃饭时,竟然也叫上了这个烧水工。如果说,“令对方惊讶”,是因为烧水工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烧水工,却被大名鼎鼎的梁思成请去一道吃饭的话,那么,“让同事惊讶”,则是因为在同事们看来,“梁思成可是喝过洋墨水的人,而对方却是个普通的工人,两人之间也谈不上有共同语言”,言外之意,就是大可不必邀烧水工一道吃饭——在他们看来,一道吃饭不仅会折了梁思成的身份,也会让自己因此而掉了身价。
显然,梁思成并不同意同事们的看法。“烧水工每天为大家热心地服务,再加上独自生活在这里,邀请对方一起吃饭有何不可?”此言一出,或许是打了同事们的脸。然而,让梁思成的同事们更想不到的是,梁思成十分尊重这位烧水工——“和烧水工聊得非常开心,两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直到饭局结束后,两人也谈兴未尽。最后,梁思成又邀请对方去自己的办公室聊天。从那以后,梁思成竟然和烧水工成了无话不说的莫逆之交。有人好奇地问梁思成:“如此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值得你如此尊敬吗?”他直率地回答:“敬重一个人,看的是他人的品德和修养,和他是什么身份,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并没有任何关系。”梁思成其“宽仁友善、真诚热心”的交友品德,从中可见一斑。
其实,梁思成的同事们对梁思成的举动表示不解,说白了,就是等级观念在作祟。梁思成的同事们“打水时,大多对这位烧水工熟视无睹”,也皆源于此。
想一想吧,假如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定义且桎梏于严苛的等级观念中,这个社会除了到处布满冷若冰霜的脸孔、防不胜防的壁垒、相互对立的情绪,还有什么真诚的友情、温馨的氛围、和谐的环境可言?而在这样利锁名缰造就的所谓“秩序”里,这个社会还会有进步和发展必需的心理引导、情感支撑和精神动力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梁思成其言其行恰恰是对鄙陋而僵化的等级观念毅然决然的挑战和无所畏惧的决裂。
梁思成的“交友之道”,也同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明白而真切的道理:交友,身份无须“门当户对”。如果把交友限制在“门当户对”上,暂且不说交友的路径会越走越窄,单就身份求同、地位求近、身价求似来说,表面上看,这似乎可以实现“珠联璧合”效應,但如果缺乏友谊的思想基础、情感条件和道德禀赋,那么,到头来必然会分道扬镳。即便有人“一拍即合”,也终究掩饰不了他们为追求共同利益而狼狈为奸的本性。
真正的交友,一定是抛开了身份、地位的局限,而将友情建立在共同的志趣和操守上,正所谓“缘于品,敬于德,久于情”是也。事实上,只有这般交友,交这样的朋友,基于纯粹的精神上的交往,友谊才能如醇酒,酿之弥长,饮之弥香。相反,建立在权、利、欲上的友谊,则只会昙花一现而瞬间枯萎。
(编辑 兔咪/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