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诗教观对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范式价值管窥

2023-10-11 06:44:22刘亮亮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含蓄古典论语

刘亮亮

《论语》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汇聚有孔子及其弟子诸多思想的百科式著作。举凡大概,该书包含有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交友择人、修身冶性、丧葬祭祀、教育等诸多思想。孔子既是一位渴求从政之人,也是一位以仁爱自期的哲人,更是一位普及文化的教育者。孔子曾以六经作为自己授课的教材,在《论语》中,孔子针对学习《诗经》这部典籍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理念,从而形成自身教学理论中的诗教观。从孔子把诗歌作为教学的内容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和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文化教育中必学的内容,直至今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既是重点,更是难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1]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理念和文化情怀的塑造期,在此期间加大加强加深古典诗词的学习既符合课程标准的题中之义,也是传承传统文化道德的应行之举,更是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并能以此创新的人才的立基之本。

然而,当下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却存在明显的短板。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在有形无形中扼杀着古典诗词与生俱来的美感和魅力,教师以诗词意思、情感、手法的三段分拆式讲解,让学生眼中耳中充斥着的是一堆无味无趣的文字,有的学生对诗词敬而远之甚乎畏而恐之的学习态度,也导致教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探索方面止步不前,甚至是畏难而退。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无论教师的讲授抑或学生的学习似乎都在形式方面追求多样,而对于本质性的内容却有意无意地忽视。总之,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着尴尬而难堪的处境。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与挤压,为当下古典诗词教学寻求解决与新生之道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拟从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出的诗教观来观照并分析当下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困境与难堪,以期运用“古为今用”的思维方式为上述困境与险境寻求粗略的破解方法。

一、兴观群怨——古典诗词内容扎根生活的现实性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分别对“兴观群怨”四字作了以下解释:“兴,感发志意;观,考见得失;群,和而不流;怨,怨而不怒。”[3]由是观之,孔子认为诗歌是可以对生活进行情感化的提炼和融冶,诗歌可以考究生活以及政治的得失。所以学习诗词要直面诗词所被孕育和产生的生活土壤,从而从源头上把握诗词创作的冲动和本真。古典诗词是诗人扎根生活有感而发并以艺术化的语言对生活的现实性进行概括和提炼的艺术品,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必须关注古典诗词内容来源的生活化与现实性。

诸如《诗经·氓》中女子与氓的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娶,可以感知在当时男女之间的禁忌并非如后世那般繁琐与禁锢。清澈的淇水见证着如桑叶般沃若的女子与表面忠厚的男子自由结合的过程,这背后其实是宽松的文化氛围与质朴的生活理念,由此深知先秦时期先民在婚恋观上的淳朴与单纯。婚后生活的重重煎熬以及女子被始乱终弃地对待,也无不是女性在家庭中主角地位以及在社会上弱势地位的折射。由此也可观当时女性真实的生活场面以及蔓延几千年男尊女卑观念的源流,一曲《氓》是先民在淇水边所唱响的婚恋之歌,是社会对女性所赋予角色定位的见证之作,更是女性崇厚美德的赞美之曲,甚是女性婚姻悲剧与人生悲剧的悲辛之声。其他如《关雎》《蒹葭》也都是先民在水边生活中所唱响的自由与爱的心声,其间生活化的场景、现实性的关怀无一不是对生活真诚而艺术的表述,只有把思维和思绪回归到千年以前的水边生活才能更好地把握以上诗歌的凝视力与生命力,这些诗词跨越千年的时空,依然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与水流的纯澈。

孔子在他的诗教观中所强调的诗歌是由生活所引发的艺术创作,其中就包含着对生活真挚而纯粹的深情。认识到诗歌是生活化与现实性的土壤所孕育的艺术凝聚物,古典诗词的教学才能从源头上把握其生命的产生和涌动。同时,孔子所阐述的诗歌是可以考见生活得失的理念,诗词产生于生活化的热土中,成型以后又无不散发和闪耀着现实性的关怀和热望,对现实的考究是诗词本身固有生命力强盛的又一源泉。“兴”与“观”的诗教观是互逆的,故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既要重视诗词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这种溯源式的透视可以直观而无碍地进入诗词生命的萌动和孕育的真实时空,也要注视诗词中所包含的强烈的生活关照和现实直视。诸如《诗经·采薇》中对征戍在外的军旅生活的厌倦与对家乡无尽思念的持久的叙写,展现出的是诗歌对于战争征伐的思考;《燕歌行》中对于将士勇于出征、军中苦乐悬殊、士卒义无反顾赴死、闺中思妇翘首颙望的叙述无不饱含深情并夹带有悲怆的谴责,“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沉痛而悲泣的语言中回荡着对现实的强烈指摘;《长恨歌》中可以考见宫廷荒淫的秘闻;《观刈麦》中可以深知为官一方的正直与良知;《琵琶行》中可以感知谪官的现实生活状态。

强烈的生活与现实关怀是诗词恒久生命力的又一动因,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重视诗词的生活化,才能探其源,注视诗词的现实关怀,才能延其流。双向互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触碰到诗词的生命原始萌蘖与胎动,知其源,延其流,才能冲破现实的瓶颈而回溯久远的精彩。

二、哀而不伤——古典诗词情感的含蓄性

古典诗词的源头是生活的热土,而其内核则是郁勃而浓烈的情感,是诗人独有的情感采撷着生活中诸多的感动与冲击,并以自身独有的情意串联与浇铸着走入诗人视线中的物象,如同一颗鸡蛋一样,包裹在外的是强硬而单质的生活景况,而蕴藏深处的却是诗人内心涌动不息的情感本质。“诗言志,歌咏情”,诗词中回荡的是情感的醇厚与芳香,此种醇厚又显得含蓄而节制,潜藏而克制,诗词的情感不似草原的奔马,以疾速酣畅的冲动取胜,而是如堤坝所拦截之水,虽然被阻拦,但力量十足,爆发力极强。

孔子在《论语·八佾》篇中讲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在传递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在情感的酝酿、产生、蓄积过程中的克制性与含蓄性,因由克制与含蓄,所以诗歌的情感就显得不再单一与简白,而是多义与复杂。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对于情感的追溯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的环节,但很多时候教师对此环节的处理失之武断,对情感的提炼趋向于单一化与直白化。如《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情感讲解只是倾向于提取柳永对杭州地方官的歌功颂德,但词中何尝没有柳永对当时市井风物的熟稔与热爱?在繁盛的物质财富的夸耀中何尝不隐含有一颗急切用世但又迷醉于自由的心?《雨霖铃·寒蝉凄切》中除了有对离别友人的牵挂与叨念,也有对如画之景虽然想陶醉于其中但又恨无知音的忧心,还有对南国乡土的悬望,更有对广袤疆域中渺小个体无法主宰己身的感伤,可见词人对如画如诗景况的简笔勾勒下实则隐藏着一种憔悴而疲乏但却无法停止的流浪心声。《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辛弃疾难酬壮志的叹惋,有对缔造时势的英雄的追慕,有以古非今的暗伤无奈,有志未衰而身先老的苦况,有对一生追求执着不懈的坚韧,诸多内含的情感非一句“壮志难酬”所能涵盖。因为有多种情感的含蓄蕴藉,使得该词流转多姿,情韵悠绵,既有战伐的铿锵,又有往事回顾的神伤,更有而今无能为力的慨叹。

古典诗词教学中要身临其境揣摩诗词中含蓄的情感,才能感受情感的深沉和力量。也正是含蓄的情感催生了诗词摇曳多姿、动态灵活、生命执著的魅力。《石壕吏》中“忧国”与“忧民”的冲突对抗,全然隐含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隐晦中;《秋兴(其一)》中对秋意的伤怀、漂泊的漫长、故园的心往、国事如晦的忧心都寄寓在“白帝城高急暮砧”的声声回荡中;《锦瑟》中李商隐对年华逝去的伤怀、对理想可望不可即的焦心、对爱情无怨无悔的真诚、对生命似有实无的迷惘等情感都含蓄而节制地蕴藏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浑然与迷茫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对于情感的解读不能单一化与片面化,诗歌语言是凝练的,而潜藏于语言之下的情感是含蓄蕴藉的,故非打破含蓄不足以把握诗词中最原汁原味的情味。

元和十年柳宗元在永州被安置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在柳州他写下了催人泪下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4]: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一直以来,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对该首诗的解读大都流于肤浅化与庸俗化,由于对柳宗元的人生遭际缺乏感同身受的触碰,以及对于南国风物缺少深入的文化思考,所以在教学中这首诗的原汁原味情感便被淹没在了一知半解的照本宣科中。身在柳州的柳宗元独上高楼,闻惊风,睹密雨,自然的风雨掀动着南国的芙蓉与薜荔这些品质高洁的香草,而人生的风雨则把他贬蹿到蛮荒之地,无情地打击摧毁着他那颗忠君为国的至诚之心,也许独上高楼面对风雨以及风雨之下的景况,他更多时候想起千年前那位因忠君爱国而被谗毁去国且形容憔悴地行吟泽畔的屈原,相同的遭际沟通着柳宗元与这位先贤的异代情缘。置身南国,故乡遥,难以归,重重的群山,密密的林木,遮断了柳宗元北望的视线,也禁锢了一颗鲜活而灵动的心,从此心只能如同南乡之水一样蜿蜒曲折地回旋却无法挣脱于时代和个人遭际的束缚。与柳宗元同时被贬为边远之地担任刺史的另外四位政治难友也被分隔于几地,无法互通音问。满腹的愁情,思接千载的伤怀,现实的苦况,理想的残灭,故乡的难归都在侵吞和毁伤着这位饱经政治风雨和人生苦味逼迫与煎熬的诗人,他的情感含蓄地吐露于南国风物的刻画中,但更凝聚地寄寓于“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中,天地之间都充满愁情,愁情在侵噬着他已经支离破碎的心灵,在贬官柳州四年后,诗人溘然长逝于这片他无法从心灵中所接受的土地上,也许这首诗歌中含蓄的情感也在表露着诗人最终的生命结局。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只有把握准其中含蓄而克制的情感特征,并对情感进行抽丝剥茧与条分缕析的解读,才能品味诗词中汩汩不绝的生命滋味与穿越时空而愈读愈新的风采与魅力。

三、学诗以言——古典诗词功能的实用性

在当前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思路中,诗词的学习似乎是仅限于课堂上的解读,解读完即可束之高阁。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诗词除了“味同嚼蜡”的特征外,更有“学而无用”的吃力不讨好的特征。于此可以折射出当下古典诗词教学中对于诗词学习目的的模糊与淡化甚至是有意无意地曲解的境况。但这会使得诗词教学目标陷入盲动与妄动的无序与混乱中,最终让古典诗词的教学失去本应有的方向和宗旨。在孔子的诗教观中,诗歌是可用于通达事理、心气平和的修身之具,诗歌是可以用于治国理政的为政之道,在先秦时期诸侯国的外交场合中有外交使者把《诗经》中的诗句作为外交辞令的大量事实,便是孔子强调诗歌的实用性的鲜活证明。这在《论语》中也可窥得一二: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6]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视诗歌的实用性,只用学以致用,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魅力与功能。

中学语文教材中《离骚》中唱响对理想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不懈;《国殇》中的铁骨铮铮是民族不屈的精神的远古回响;《将进酒》传递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昂扬自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雄奇烂漫的想象之下所澎湃的是人格刚正,回荡在诗歌中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伟岸与傲然;《登高》中所回旋着纵然漂泊万里、纵然年老体衰,但“一饭未尝忘君”的拳拳之心与坚贞不渝;《定风波》中对人生逆境的无畏和蔑视,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播散了圆润光洁的处事态度。这些足以彰显古典诗词在人的人格、信念、理想、意志、人生、处世等产生的实用性。故而,只有把所学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进一步复活并增强古典诗词在当下的生命力。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诗词的实用性功能,才能使古典诗词重获新生,才能实现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更好地重塑己身、关怀现实的教学宗旨。

《扬州慢》是姜夔早年漫游扬州时的自创曲词,扬州自古号称繁庶,而当姜夔步入扬州城时,名噪一时的扬州城因屡经战火,早已成为满眼是“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7]而让人不忍目睹的残破之城。姜夔悲从中来,回想以往诗歌中所描述的扬州的繁华,再正视当下的残破,在今昔的对比和反思中,以悲悲切切的哀伤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在教学中,可以以此首词为基础,反思当下的国际形势与战争风云,21 世纪的战争虽已非几百年前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可比,但其本质和后果是一致的。如今战争所导致的城市的残破、人口的死亡、文化的凋零、经济的凋敝,都是战争所强加于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后果。学习《扬州慢》并用之思考现实、反观现状,这种学习与思考会在与现实的强烈碰撞间加深对于诗词的进一步认知,在对诗词的深入把握中加深对现实的关怀,诗词的生命一次一次被激活,都是在与现实的土壤发生着某种巧妙的契合中实现的,而诗词的实用性则为诗词和现实架构起天然的桥梁。

古典诗词教学中,重视诗词的实用性,让诗词与现实产生互动,诗词给予现实极大的人文关怀,而现实赋予诗词增强其生命力的动能,只有提升诗词功能实用性的意识,才能在诗词和现实的互动中实现古典诗词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孔子诗教观中所强调的“不学《诗》,无以言”的实用价值,最终实现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并达到文化创新的教育宗旨。

四、结语

古典诗词彰显着古典文学美的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更是现代文化得以求新求变的基础所在,对其进行传承并弘扬进而创新是当下文化教育的重任,而课堂教学则成为承担这种使命的主阵地,面对当下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关于照本宣科式的僵化与无趣的教法与死记硬背缺乏美感的学法的困境,用《论语》中的诗教观来审视此种困境,从而在古典诗词的基础、内核、价值三大方面着力,重视诗词来源的生活化与现实性,注视诗词情感的含蓄性,直视诗词价值的实用性,把诗词置于内与外、过去与现在、美感与实用等多维空间中观照,会使古典诗词展现出它与生俱来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被生活与历史所赋予的诸多美感。

回顾两千多年前《论语》中孔子所秉持的“兴观群怨”“哀而不伤”“学诗以言”等诗教观,回归到那种淳朴的教育理念并尝试用之指导当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既可以从古典诗词的源和流上赋予教学真正的追求,也可以使得古典诗词在课堂上焕发新的蓬勃生机,更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寻求到最美的生命萌动和重生!

猜你喜欢
含蓄古典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中华诗词(2022年9期)2022-07-29 08:33:30
如何读懂《论语》?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含蓄三义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56
怎样读古典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