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王正东,焦递进,王洪波,申翔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辽宁沈阳 110034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学价值观。以往局部解剖学实验课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质量差,教学效果不理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随着新的教学理念被构建,改变目前落后的教学模式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新起点。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临床案例和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更系统地串联学习内容和开拓思维[1]。目前,情景式病例讨论在临床医学课程中特别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使用较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3],为了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较强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医学生,故选取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2022 年9—12 月)沈阳医学院2020 级临床医学专业60 名本科生为研究组,以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2021 年9—12 月)沈阳医学院2019 级临床医学专业60 名本科生为对照组,研究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应用于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学院2020 级临床医学专业60 名本科生作为研究组(2022 年9-12 月),2019 级临床医学专业60 名本科生作为对照组(2022 年9-12 月)。研究组中男生30 名,女生30 名;年龄19~21 岁,平均(20.5±0.3)岁。对照组中男生29 名,女生31 名;年龄19~21 岁,平均(20.6±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组采用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法。病例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一共5 例,分5 次进行。病例全部基于临床教学医院的真实案例,病例的编写均由临床教研室高年资医生指导与审核,包括:面部“危险三角”与颅内感染、气管切开术、乳腺癌及其根治术、腹股沟疝、坐骨神经痛。教学实施过程如下:课前教师将病例、情景模拟实施方案及相关学习资料发布到长江雨课堂,让学生对病例进行充分预习,并通过讨论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课堂上将学生按学号分成10 个小组,并配备一具大体标本。教师首先向学生详细介绍病例内容,接着一名学生会扮演“患者”,另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医生会依次对患者进行问诊、常规检查、专科检查及疾病诊断;情景模拟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问,各小组结合理论知识以及病例相关资料,通过讨论与辩证,给出答案,并由教师进行评价;情景模拟结束后再进行大体标本示教,各小组记录解剖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并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掌控讨论范围与本节相关学习内容;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如下:课前教师将本次课的结构彩图和大体示教视频发布到长江雨课堂平台上,并要求学生在彩图上完成重要结构的预习及标注,并通过雨课堂讨论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课堂上学生首先对彩图上标注错误的结构进行讨论及改正,运用虚拟数字人和大体标本对重要结构进行反复地剖析与认证,最后进行大体标本示教;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两组学生分别于课程结束后评判教学效果、满意度、考试成绩。
①教学效果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共8 个条目,包括提高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理解深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整合、增强师生交流互动、增强对知识的拓展与扩充、提高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所有条目均用“是”或“否”进行回答。
②教学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共4 个维度,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使用、教学进度安排,各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 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③期末实验课考试。本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局部解剖学期末实验课考试均选取于同一题库,并按照章节系统随机抽取20 道题,包括瓶装标本图片题、铸型标本图片题和塑化标本图片题,其中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及脊柱区各占4 道,每道题1 分,满分20 分。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教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比较(n)
研究组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进度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分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教学态度91.42±5.13 88.83±5.99 5.263 0.022教学内容92.08±5.39 87.92±6.06 8.539 0.003教学手段92.58±5.33 87.33±5.71 4.183 0.041教学进度88.92±5.13 86.58±6.14 4.039 0.043
研究组学生期末实验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期末实验课成绩比较[(±s),分]
表3 两组学生期末实验课成绩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期末实验成绩15.53±2.14 14.42±2.18 2.842 0.005
局部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一直强调临床整合,而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地验证教材上已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足够的关联,这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4]。大体解剖是学习局部解剖学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5]。在以往的实地解剖操作过程中,大体解剖的质量并不高,其原因在于理论脱离实际,这样使学生们对大体解剖操作的概念还停留在实验的层面。局部解剖学实验课在大体解剖的前提下引入了临床病例并通过情景模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6-7]。
情景式病例讨论是临床病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的结合[8],是有计划地将学生置于设计好的病例情境中,让学生扮演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通过检查、诊断和治疗,以一种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9-10]。通过情景模拟来探讨病例中相关疾病的解剖基础,能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真实的临床诊疗过程,开拓医学视野,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而基于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逐步严密的分析和推理,并初步形成答案,再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验证答案,这种反复思考、假设、验证、修正、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形成相对严谨的辩证思维,同时提高了其知识理解深度,对课程的重要知识记忆得更牢固[11]。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模式还能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让学生们在面对大体时有一种从医学生即将成为医生的真实感[12]。
本研究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推行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模式,结果显示研究组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热情更加饱满,主观能动性更强,学生成为了主导者,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解答,讨论互助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研究组期末实验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模式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两点不足,值得日后改进:①对学生自主学习及自我管理要求高。部分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课前不能有效地查阅资料,课中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②学习目标容易偏离。在情景模拟实际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目标偏离、把握不好学习重点、控制不好讨论时间的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行局部解剖学课程改革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培养具有临床思维和初步临床技能的医学应用型人才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13],情景式病例讨论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了临床,寻找到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点,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辩证思考能力及发散思维,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探索与改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待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