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与还原中创意设计,发展空间想象力
——“变形的艺术”拓展内容教学实践

2023-10-11 04:36□周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26期
关键词:原图镜像圆柱

□周 洁

“做中学”是学科实践中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对于“变形的艺术”这样全新的拓展内容,学生能在好奇心的引领下进行操作,通过操作获得活动经验,依据经验进行数学分析,借助分析推动想象、创造吗?如果能,具体该如何教学呢?

一、课前思考

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两大主题内容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不过,除了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还有没有可能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设计专门的拓展内容,让学生通过判断图形的形状、大小及运动位置关系来发展空间想象力?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有一个挑战项目叫“变形艺术”,该项目非常考验玩家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变形艺术”原本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手法,其特别之处在于,画家在平面上画一些抽象的图像,而观赏者需要利用镜面反射原理,使用定制的曲面镜(如圆柱形镜子、球镜等)才能欣赏作品。常见的平面镜成像与数学中的轴对称变换关系密切,而曲面镜成像会使图像发生一定变形,通过从平面到曲面的反射,就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象的转换。对小学生而言,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空间想象活动。笔者受此启发,借鉴“变形艺术”的设计理念,将“烧脑”的挑战项目转化为学生可实际操作、自主探究的拓展内容。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在探索“变形的艺术”的秘密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图形的原图或镜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变形”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多种图形运动方式,在图形变换中发展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想象力。

(3)通过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将操作与想象、推理、表达等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实践

(一)视频导入,开启想象空间

好奇是人的本能,当学生开始好奇某个现象并对其产生疑问时,就说明他已经开始思考了。这时候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在好奇心的引领下缩短现实与想象的距离。

课堂伊始,教师播放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有关“变形艺术”的片段。在学生的惊叹中,教师出示图1,并提出问题:你能想象出这个图案在圆柱形镜子(以下简称“圆柱镜”)中可能是什么吗?

图1

学生观察后,提出五花八门的猜想:叶子、彩带、小海燕……接着,教师请一名学生用圆柱镜来验证猜想,亲眼见证镜像的产生,从而发现这原来是学校校徽中的小海燕(如图2)。

图2

设计意图:从《最强大脑》节目的挑战项目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展开思考与想象,开启探索学习活动。接着,通过让学生经历直觉想象,猜想图片在圆柱镜中的镜像并现场揭秘,使他们初步感受变形艺术的魅力,为用数学眼光观察“变形的艺术”的奥秘做好热身。

(二)多图观察,形成想象基础

学生探究的热情很容易因为没有研究方向而慢慢消退,所以教师要及时提高学生的感觉清晰度,也就是增强学生的感受,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感受力。教师要让学生的身体感官与他们的认知对象充分接触、交流,使学生得到鲜活的感官刺激,从而促进他们的大脑进行知识加工。

在学生初步了解“变形”活动之后,教师以杭州迎亚运为背景,呈现和亚运会有关的3 幅图:邀请函、新能源车和亚运会标(如图3)。请学生想一想这3幅图在圆柱镜中会怎么变形。

图3

在教学反馈环节,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3幅图在圆柱镜中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但并不作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开展想象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动手用圆柱镜照一照,看看图片在圆柱镜中会怎么变形,验证图片的变化(如图4)。接着,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尝试用语言表达原图和镜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图片解释发现的合理性。

图4

在验证操作和观察镜像后,有的学生发现:原图和镜像方向相反,需要通过想象将原图向上翻转才能得到镜像。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想象,然后用课件展示向上翻转后的图像(如图5)。有的学生指出:“直的线变弯曲,弯曲的线变直。”教师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圆柱镜侧面是弯曲的,因此翻转后的图像会“沿柱面弯曲”。还有学生指出“镜像变长变窄了”,于是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按顺序从左往右观察,进而发现镜像还会“向中间收缩”。

图5

设计意图:教学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供多幅图片,让学生经历想一想、照一照、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感知原图和镜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变形的奥秘。学生经历猜想、操作、表达的完整过程,从而将直觉经验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操作助力,推动想象跨越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适时提供由易到难的材料,能够推动学生实现从“有镜”到“无镜”的想象跨越。

在学生初步感知原图与镜像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出示图6,提出挑战性任务:你们能想象这些变形画在圆柱镜中是什么图案吗?

图6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用语言描述想象的图案,再在全班汇报。在学生表达时,教师用课件演示翻转和变化的过程(如图7)。

图7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直观感觉、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等活动过程,认识到图像在圆柱镜中不仅会向上翻转,还会沿柱面弯曲、向中间收缩。学生通过先想象,再用圆柱镜验证的过程,逐渐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推理实践,促使想象可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图形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理解,还能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主动进行分析和应用。

经过想象,学生学会了看图。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迎接更大的挑战:要想在圆柱镜中看到底是8格、高是2格的等腰三角形,对应的变形图怎么画?你想选择哪种格子图来画(如图8)?

要从镜像中看到三角形画在方格图上,那么原图中的方格要做怎样的变化呢?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要选③号图(以下将这种由方格图变形后形成的图简称“曲格图”)来画三角形,因为它在圆柱镜中会翻转,往外张开的线向中间收缩后会变直。

显然,学生此时已经初步掌握了圆柱镜变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在曲格图中画一画等腰三角形对应的变形图。学生需要先独立尝试,再分享画变形图的方法。通过实践,学生以自己的作品(如图9)为例,指出三个关键的画法:(1)要将等腰三角形向下翻转;(2)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占方格图的8格,并距底部2格,所以底边在曲格图中要距顶部2格,并且要变成曲线;(3)方格图中的“高”是2格,所以在曲格图最中央的位置向下数2格就是顶点,最后还要用弯曲的线将顶点与底边连接起来。

图9

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后,教师追问:“这名同学能画成功,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关键是要找准3个点的位置。教师顺势展示另一幅作品(如图10)进行对比,并提问:“这名同学也找准了这3个点的位置,怎么在圆柱镜中还是不像等腰三角形?”学生继续对比分析,指出两腰的中点在方格图的格点处是关键点,因此也要画在曲格图中对应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点位置的方法?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可以借助“数对”来确定点的位置。于是教师在学生的作品中标上“数对”(如图11),并建议学生在后续创作中也可以标一标、试一试。

图10

图11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经历自主推理的过程,认识到变形图要画在曲格图中。在学生绘制出等腰三角形的变形图后,再组织学生对比交流。学生通过这样的绘制、表达、倾听、对比、优化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注重变形想象的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体会图形的形状虽然变了,但经过相同规则的变化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却不变,理解了图形的运动不变性。

(五)自主构建,拓展想象深度

想象是最自由的思考。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体验,为学生的思维由具象向抽象发展打下基础。

到了学生自由创作阶段,教师请学生自由构思变形画:想象原图与镜像,在曲格图中画出变形图。有了前面活动的基础,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变形图(如图12)。

图12

设计意图:有了方法和经验,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他们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以“想象”为基础,学生经历“想象—尝试—验证—调整—想象”的过程,在轻松的氛围中,想象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教后所思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大卫·洛曼是这样定义空间想象力的:“空间想象力是一种形成、保持、恢复和传输结构良好的视觉图像的能力。”[2]在“变形的艺术”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后用语言将观察到的变形规律描述出来,让想象有迹可循,并能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进行表征。学生对“变形的艺术”奥秘的探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整个探究过程一共用到了以下5份学习材料。

1.“小海燕”变形图。这是视频导入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然,这时学生的想象只是一种直觉想象。而在探究变形的奥秘后再次呈现这幅图,就是引导学生对先前的直觉想象进行突破性的再认识,从而使学习形成一个闭环,前后呼应。

2.3幅原图。在原图和镜像的对比中,学生第一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变形的规律与特点。正是这3幅变形特点鲜明的关键性图片,使学生从感性体验慢慢走向理性认识,并让后续每一次的想象有迹可循。

3. 3 幅变形图。这是学生概括出变形特点后第一次应用时的材料,也是让学生实现从原来需“有镜”助力想象到现在可以“无镜”自主想象的认知跨越材料。助力学生展开理解性想象,在增加学生体验感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

4.方格图与对应的曲格图。这是在已知变形特点后组织学生讨论、推理并决策的材料,引导学生对变形特点进行再次应用。通过请学生尝试画出等腰三角形对应的变形图,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一一对应”“数对”等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变形图怎么绘制才能让镜像特征明显的问题。

5.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自主绘制变形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拓宽学生生成作品的宽度,让学生看着变形图再次想象镜像,实现生生互动。

总之,“变形的艺术”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通过观察、操作、表达、推理、想象等学习活动,增强对图形变换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正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有限,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所以更需要操作活动的外在支持。操作活动将想象与现实进行链接,搭建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阶梯,使学生在验证与对比中给想象以正向反馈或修正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原图镜像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镜像
完形:打乱的拼图
镜像
大家来找茬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镜像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出版原图数据库迁移与备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