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高校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机制研究

2023-10-11 01:26田芬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一流

田芬

摘 要: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是建设高质量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探究并改进匿名评阅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4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办法,发现对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主体缺乏问责、程序呈现管理导向、标准不透明、结果偏重惩罚等问题,建议应该对匿名评阅主体加强监督和追责制度的设计,评阅程序注重提升温度,评阅标准需要进一步透明科学,评阅处理结果应更具教育价值。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

问题的提出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而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是指在评审过程中,对评阅人隐匿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姓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隐匿评阅人姓名和单位。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1]

对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相关研究如下:一是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益处在于规避非学术因素对学术论文评审的干擾、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营造敬畏学术和学术创新的文化;不足在于匿名评审专家研究方向契合度、时间精力充沛程度、对学位论文创新的包容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2]二是关于“差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征。研究者归纳出“差评”专业硕士论文的基本特征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科研方法掌握不够、分析能力不足、态度不严谨和应用思维不强等问题。[3]“差评”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研究主题不明确、逻辑结构混乱、论证分析方法不当、结论不实等问题。[4]三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结果的影响因素。有研究发现:性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并不显著,而录取类别、选拔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年限和论文类型对论文质量的影响都比较显著。[5]四是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结果的处理。有研究者提出了细化论文评价标准、建立通畅的申辩渠道和复审机制等建议。[6]五是建议交叉学科学位论文的匿名评阅办法是通过采用自评表和评审表信息交互策略,搭建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之间的隐性沟通桥梁。[7]六是借鉴域外匿名评阅经验。俄罗斯副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模式的突出特点表现为正式评阅与非正式评阅相结合、评阅人与评阅单位相结合等特征。[8]

已有相关研究对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分析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探究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文本,聚焦的问题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如何实行匿名评阅,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如何改进?通过对这些研究问题的回答,从而打开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箱子”,增强对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研究样本与分析框架

本研究所涉及的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文本资料来源于4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实施办法,具体包括1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3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的改革与实践表明: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是控制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评审专家客观地评价学位论文,提高质量意识,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过程中效果明显,改革评审流程、评审标准和学位论文作者申辩制度。[9]本研究对博士学位论文相关制度的研究聚集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主体、程序、标准和结果,形成“主体—程序—内容—结果”的分析框架。

揭开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面纱”

通过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主体、评阅程序、评审标准和评阅结果如何处理,试图揭开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面纱”。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专家数量大致为2位~7位。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专家主要规定包括关于“校内校外”“职称”“学科建设水平”等。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回避专家相关规定,主要是指博士研究生及导师可以申请回避2所院校或3名匿名评阅专家。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分为集中送审和灵活送审两种形式。集中送审具有次数限制:一是“年度限制评阅次数”,每年组织2次、3次或4次匿名评阅;二是修业年限内申请2次~4次匿名评阅。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周期大致在15天至2个月之间。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选题的前沿性和开创性、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归纳和总结情况;二是创新性,包括对有价值现象的探索、新规律的发现、新命题和新方法的提出等新的科学发现;三是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包括学科理论基础宽广和深入程度、论文研究方法科学性及其引证资料详实性、作者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是规范性,包括引文规范性、学风严谨性、论文结构逻辑性和文字表述准确性等。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结果分为以下情况:“总体评价是否合格型”,包括:“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同意答辩,修改后同意;不同意答辩”“ABCDE五个等级”“ABCD四个等级”。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中“没有通过”的处理方式:博士研究生毕业延期;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名额减少;匿名评阅费用的缴纳;学校对二级学院学科点的调整。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的问题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存在的问题包括:评阅主体、评阅程序、评阅标准、评阅结果等方面。

1.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主体单一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能够规避一定的人情关系,有利于坚持学术标准。但是,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原因在于:一是匿名评阅结果的依赖性使用。当前,高校认为匿名评阅结果不仅决定是否通过匿名评阅,而且很大程度影响答辩成绩。二是匿名评阅专家肩负的责任重大,但缺乏追责机制。三是匿名评阅专家与博士论文作者之间缺乏互动。

2.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操作程序中管理便利,缺乏育人意蕴

一是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主管单位上移。学校的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生院统一送审,教务处送审或二级学院送审。学校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不是为了彰显不必要的权威。学校每年送审次数的限制,是为了修改论文,而不应该是为了减少麻烦。二是博士学位论文能否再次申请匿名评阅,应该是取决于学位论文的完善情况,而不是刚性时间的规定。三是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结果反馈周期较长。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需要一定周期,为匿名评阅专家提供充分的时间评阅论文,但匿名评阅周期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

3.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标准存在模糊取向的问题

匿名评阅标准模糊体现为三个方面: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交叉学科无明确规定;专业学位博士与学术型博士之间的区分度不够。缺乏这些相对统一的标准,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主观性可能会受到匿名评阅专家、所在学科等因素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10]虽然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标准基本相同,但是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专家的主体标准是多样的,所以在评阅操作过程中,则可能存在部分专家要求高、部分专家要求低;而在某研究领域,部分专家要求高。

4.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结果的处理:时间惩罚术

当前,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结果处理的特点:一是时间取向的惩罚,包括匿名评阅的周期很长。如果不通过匿名评阅,则有硬性的修改时间的规定。“时间治理术”内在的逻辑是通过一定的时间修改博士学位论文,从而提高通过匿名评阅的机率。但是,“时间治理术”的消极影响是延长博士生的毕业时间,使得博士研究生个人及其家庭承受的生活压力过重,承受的心理压力加大,且从事工作的时间延后,重要的是影响其学术产出相对滞后于正常博士毕业者。[11]“时间治理术”表面上是对个体时间的延长,也是对个体生活空间的一种局限,且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不具有实质性意义。二是匿名评阅次数限制,包括每年参评次数的限制及其申请学位次数的限制。

优化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的建议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整体上重视对不通过匿名评阅的处理,忽略加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在应该富有弹性的地方僵化刻板,在应该严谨严厉的地方却放任自流”的教育误区。[12]为了促进匿名评阅更加透明和公平,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1.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主体从完全交托到内部裁量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专家分为六种情况:一是有些匿名评阅专家的意见很好,但是匿名评阅结果为“通过”;二是有些匿名评阅专家的意见很好,但结果却是“不通过”,这表明匿名评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三是有些匿名评阅专家会提出很多意见,但最后匿名评阅结果是“不通过”;四是有些匿名评阅专家会提出很多意见,但最后匿名评阅结果为“通过”;五是有些匿名评阅专家不认可学位论文的质量,但是基于学术自由的考量,最后会放弃评阅论文;六是有些匿名评阅专家由于时间紧张不参与评阅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专家存在的管理问题是:问责力度稍弱,匿名评阅专家的学校层次和学科建设水平相关规定并不合理。其改进方向:一是选择负责的匿名评阅专家;二是尽量减少回避匿名评阅专家数量,这样才不会错失领域内最权威研究者评阅的机会;三是设置匿名评阅专家与博士论文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

2.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程序从管理便利到育人为本

一是匿名评阅送审单位下移到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征集学生的准备情况,自主调整送审时间。二是二级学院适当调整每年学位论文的送审次数,或者是调整为随报随送。三是盡量缩短匿名评阅周期,及时灵活反馈送审结果,减少参加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四是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周期可规定为15天,便于及时反馈匿名评阅结果,能够减少博士研究生等待匿名评阅结果的焦虑。

3.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标准从模糊取向到精准对标

“双一流”建设高校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标准的改进方向:一是分阶段、分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学科特点制定理工类、人文社科类的评价标准,不只是做简单的字词变化。二是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应注重运用学科理论,但也要超越理论崇拜的“迷雾”,将理论与研究问题的契合进行调适。三是注重研究方法规范性,慎重主张研究方法创新。因为研究方法的创新脱离研究问题不具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如没有创新性的研究发现和结论,则沦为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四是研究结论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贡献及其论证是否充分。

4.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结果的处理:从时间惩罚术转向质量导向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结果处理的转向:一是摒弃“时间治理术”。评定修改的质量,修改博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再需要做出强制的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应该是以修改的质量作为前提。二是二级学院应该对匿名评阅结果具备一定的裁量权,有利于保护博士学位论文的原始创新能力。这不是挑战匿名评阅的权威性,而是培养单位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具体表现为通过学术委员会(或其他相似学术决策机构)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评定。总之,二级学院应该在匿名评阅中注重外部质量保障和内部质量建设的结合。

5.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支撑体系从单向支撑到多维互动

一是不同高校之间的协同联动,在校际之间形成交流分享。二是高校范围内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减少匿名评阅博士生的心理压力。三是学院和研究所形成过程评价的机制。学院在匿名评阅前的准备,包括导师遴选、重视学位论文开题、预评审和预答辩。同时,学院辅导员关注博士研究生参与匿名评阅所承受的未知压力,但是需要保持一定的限度和边界,过度关注也可能会增加压力。四是导学关系的改善。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不仅是对具体的某一研究生的指导,而且是其指导风格形成“千锤百炼”的框架,有利于其后续指导的研究生不断借鉴;导师对匿名评阅要客观公正,既要尊重学术同行的评议,也要有一定的学术自信,真正形成具有“同游式”的师生关系。五是博士研究生自我的主体性觉醒。博士研究生为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要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发表期刊论文与学术界保持互动关系,重视博士论文选题、中期准备开题、搜集材料、研究材料的构建和博士论文预答辩每个环节。博士研究生对匿名评阅的心态和观念非常关键,即使延期,如果个人成长了,也是有价值的延期。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不是为了匿名评阅而评阅,匿名评阅是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即“以评促育”。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的规定包括匿名评阅专家、标准、流程及结果的处理,却未涉及匿名评阅过程。此外,在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过程中,评阅专家与论文研究者之间是否应该建立沟通机制,如果建立沟通机制可能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匿名评阅,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课程体系治理与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WT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2020-09-25)[2022-05-1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8/content_5548010.htm.

[2]眭依凡,毛智辉.关于完善我国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1):25-36.

[3]常思亮,欧阳攀园.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典型特征——基于H省1486份专家盲审评阅书的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6):41-50.

[4]常思亮,罗小丹,卢堃. “差评”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特点鉴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5):107-112.

[5]李艳,马陆亭,赵世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05-109.

[6]孙炘,赵忠升,高虹,等. 谈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中非共識评阅意见的处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40-42.

[7]赵红军,邱厌庆.学科交叉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隐性沟通的研究与实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13-17.

[8]黄思记,李申申. 俄罗斯副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模式及其合理借鉴[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6):92-95.

[9]李占华,罗英姿,董维春.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51-56,12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2005-05-25)[2023-05-16].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40.htm.

[11]张冰冰,姚聪莉,张雪儿.“双一流”高校博士延期毕业有损其长期学术生产力吗?[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5):28-39.

[1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9.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