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化陶瓷技艺的创新发展

2023-10-10 21:37陈锦山
江苏陶瓷 2023年4期
关键词:德化创新

陈锦山

摘要德化窑是中国南方著名的窑场,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远销海外,明代被誉为“中国白”,清代青花瓷依然引领,民国续写传奇。本文拟就德化陶瓷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探讨德化大型瓷塑烧制技艺,以期推动德化现代陶瓷的发展。

关键词  德化;德化瓷;创新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标志着泉州文化遗产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以陶瓷享誉世界的德化窑再次进入人们的眼帘。德化窑是我国古代陶瓷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制作技艺、烧成技艺、文化内涵、窑炉结构等文化独具特色,是闽南最负盛名的窑场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

1德化陶瓷的由来

德化是陶瓷的故乡,过去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誉为中国的三大瓷都,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气息造就了德化窑火的世代相传。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闽中屋脊”——戴云山南麓,这里群山环绕、森林茂密、水流湍急,矿藏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德化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德化制瓷历史由来已久,2014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组成辽田尖窑址考古队,对位于德化三班的辽田尖山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八座窑炉遗迹,出土了一批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原始瓷标本,根据一系列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测定报告,并与浙江、江西等邻省遗址出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断定辽田尖窑址大约为夏商时期,这也是德化窑瓷器的开端。

唐代,德化青釉瓷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泉州古城出土的唐青釉四耳罐、唐青釉双耳盘口壶、唐青釉小罐、唐青釉执壶等青釉瓷器,很多是德化窑烧制而成的。

宋元时期,德化瓷制作水平有了新的飞跃,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泉州港迅速崛起,德化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求,开始大规模地生产外销瓷器,以青白瓷为主的德化陶瓷开始漂洋过海,名扬海内外,这个时候的青白釉刻花碗、白釉粉盒、白釉军持花口瓶等在许多沉船和外国领域都有出水或出土。

明代德化陶瓷生产进入高峰,以人物为原型的陶瓷雕塑开始受到世人青睐,许多德化白瓷雕塑因此身价倍增,清代德化瓷转向青花瓷的生产,青花瓷以其造型优雅端庄,色泽光润明丽,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民国以来,勤劳的德化人将传统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一个个陶瓷神话。

2馆藏宋、元、明德化瓷器珍品

宋元时期,德化陶瓷适应市场需求,大量销往海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购价甚贱”,并将德化瓷塑带回意大利。明代,德化窑瓷器主要为白瓷雕塑,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备受西方人的青睐,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珍品。

《宋德化窑青白釉花口瓶》(见图1)为八出葵花口,束长颈、丰肩、弧腹渐收、圈足外撇,颈部刻划一圈莲瓣纹,肩刻饰一圈弦纹,腹部刻划满缠枝花卉纹,近底处饰两圈弦纹,瓶外壁及内口沿施白釉,釉较莹润,底露白胎,胎质稀疏,胎体轻薄。《元德化窑白釉军持》(见图2)为佛教僧侣的净手用器,该白釉军持口径8厘米、底径6.7厘米、高10.8厘米,为喇叭口,长颈、折扁腹、实足平底、长直流,下腹部印折枝花卉纹,近底处印一圈弦纹,军持内外施釉,釉未及底,釉呈白色微泛黄,底露胎,胎色洁白细腻,胎体轻薄。《明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弥勒》(见图3)长19厘米、宽16.4厘米、高17.4厘米,弥勒光头,额头正中有一小凸点,眼如月牙、宽鼻、大嘴、肥头垂耳,有双下巴,脸刻络腮胡,头刻毛发孔,慈眉善目,张嘴含笑,露细小白牙及舌头,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左手扶膝,双腿盘坐于地,裸足,衣饰线条流畅,刻工精湛,栩栩如生,背有“何朝宗印”的方形篆书印款,瓷质中空,通体施挂白釉,略泛黄,釉滋润莹洁,底沿露胎,胎色洁白,胎质极细腻,胎体厚实。

3德化陶瓷技艺的创新发展

宋元时期德化青白瓷的装饰技艺和装饰艺术已经达到了技术娴熟、独具匠心的境界,装饰手法主要使用了刻花、印花、划花等。装饰纹饰主要有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以及篦纹、卷草、几何纹等多种纹饰,纹饰线条简练、清晰、流畅,通过刻、划、篦等简单的流畅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图案,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装饰图案的生活气息和宗教色彩浓厚,在海外市场的推动下,部分产品的装饰上更多地表现异域风情。胎质致密坚硬,釉色纯净温润,釉面晶莹光亮,烧造工艺采用多种烧造方法,有匣钵正置仰烧、匣钵复叠烧、支圈组合窑具复烧、托座叠烧等。明代,德化瓷器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艺、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造就闻名世界的“中国白”。千百年来,德化人民就是通过这些传承技艺将简单的泥坯土块经过烧成后化土为金,使德化瓷得到升华,成为炙手可热的艺术品。

一直以来,德化陶瓷工匠始终秉承着先辈的技艺,创作传统题材的德化瓷塑,这有助于继承文化的精髓,保留传统文化。传统的德化瓷塑不仅给德化带来了声誉和财富,同时也为德化瓷的变革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德化瓷的欣赏和需求在不断地增多,立足于传统瓷塑,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德化陶瓷,不仅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的烧制技艺,同时也使德化瓷重新焕发艺术魅力。那么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解决德化瓷自宋元以来存在的器型不高、装饰简单、纹饰单一等问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德化大型瓷塑终于实现了可能。

大型德化瓷塑的烧制改变了传统的工艺,解决了传统方法烧制大型瓷塑在干燥均匀、烧成软塌、冷却开裂的问题,是对德化瓷技术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配方技术。陶瓷在烧制过程中有收缩、晶型转化和玻化过程,对于不规则的几何形堆积而成的大型瓷塑,烧成应力、晶型转化应力、坯釉之间的不同张力以及重力等问题更加突出,常常会使瓷塑产品变形、软塌。因此,拟运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控制、差热分析、热风搅拌等高新技术,研发特殊的专用窑炉设备,尽量减少烧成时的各种应力,提高烧成成品率。同时在配方上加以改进,寻找增韧的方法,减少陶瓷的脆性,如在瓷土中加入氧化钇、氧化镁等。

(2)成型技术。相较于以注浆、拉坯、压印等方法完成传统坯体的成型,大型瓷塑由于体量大、造型复杂,利用传统的手拉坯或是单纯的捏塑手法,根本无法承受住自身负荷的重量。考虑到大型白瓷的技术难题,通过运用多种制坯手段,如注浆、压印、手拉、手捏、滚压等,对陶瓷雕塑进行分解加工,然后再组合成型,利用篾刀、铁片的方法进行修复、填补,使其完美无缺,经过不断地试验终于达到理想的目标。

(3)干燥技术。大型德化瓷塑的泥坯厚度是日用陶瓷的几倍,造型复杂且坯体厚薄不一,可供选择的成型方法只有传统的印制、注浆等方法,而这些泥坯的水分在干燥时是由外及里分层地梯度干燥,因此干燥时的开裂很难避免,传统方法只能对开裂处反复填补。通过运用最先进的微波(旧称雷达波)干燥技术和微波场均匀技术,研制大型瓷塑坯体干燥设备,克服大型瓷塑坯体“娇气”易坏,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汽化”炸坯现象;或水分排除太慢,升温太快,产生坯体软塌现象,自动稳定温度和湿度,使坯体在干燥时的湿度梯度和温度梯度小,大幅度减少大型瓷塑坯体干燥时的开裂。

(4)烧成技术。陶瓷在烧制过程中有收缩、晶型的转化,体积变化很大,对于形状复杂、厚度不均匀的大型雕塑,制作时的坯体干燥应力、烧成的温差应力、收缩应力更容易造成变形和开裂。因此,运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控制、差熱分析、微波加热、热风搅拌等高新技术,研发特殊的专用窑炉设备,克服坯体在低温段传热非常差,外加热易引起加热不均匀等问题,尽量减少干燥、烧成时的各种应力,提高烧成成品率。大型瓷塑的烧成比普通陶瓷的烧造困难得多,窑炉的改进和试验也被提上日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罩式电炉得到推广,烧造大型瓷塑要特别对窑炉进行加宽、加高,而且对制造窑炉的耐火材料以及窑炉内的电炉丝要求更高,经过无数反复试验,研发出用罩式的大型专用电炉烧造大型瓷塑艺术品。

4结语

宋元以来,德化陶瓷的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陶瓷开始在世界陶瓷舞台上崭露头角,随着德化传统陶瓷的发展,德化工匠克服了德化陶瓷在瓷土配方、成型技术、干燥技术、烧成技术等方面的困难,解决了传统瓷塑无法大型化的瓶颈,保证德化陶瓷艺术品的完整性,使德化陶瓷进入现代艺术陈设空间的艺术品摆设,为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不仅是对传统德化陶瓷技艺的发扬传承,同时也为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德化制瓷技艺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羊泽林,陈建中,栗建安,张红兴,林清潮,陈冬珑,董文强,陈丽芳.德化县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6(01):2-7.

[2]羊泽林.福建泉州辽田尖山、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J].大众考古,2016(11):12-13.

[3]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中国德化瓷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陈建中,陈冬珑,王文章.德化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德化创新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德化也有五彩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人间珠玉安足取,莫如德化一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