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康德早期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对“宇宙之美”及其生成本质的论述,是康德美学思维的壮丽开端。他把宇宙视为多层级的系统,描述宇宙自我生成的趋向,赞赏其崇高的景象,指出其向美向人生成的目的,并从自然自身的“最高智慧”探究其生成的根源,实现了对目的论的批判性跃升。其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自然的整体性的美的观念,彰显出康德美学中生态思维的重要基因。
关键词:宇宙之美;自然秩序;最高智慧;整体的美
如果只看书名和目录,很难把《宇宙发展史概论》①这本书与美学联系起来。就笔者所见,国内外两百多年来对康德美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上卷《审美判断力批判》。比如,在中国,宗白华和朱光潜就是如此。后来也有超越这个范围,把研究的视野往前推到前批判时期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1763)并兼及《实用人类学》和康德身后辑录的一些札记的[1]。对于《判断力批判》,邓晓芒主张与其将其看作美学性质的著作,不如看作人类学性质的著作。他认为:“康德的三大批判合起来便构成与《实用人类学》相对应的‘先验的人类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哲学人类学。”[2]4-5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判断力批判》就“是理解康德人本主义思想的关键,也是真正深入理解其美学思想的关键”[2]5。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中,对于《判断力批判》的下卷《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的美学内涵及其意义却语焉未详。在这样的视域中,就不仅不会注意到《宇宙发展史概论》的美学内容,而且不可能深入认识其与康德的人类学及其美学的深刻关系,更不可能认识康德哲学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的总体精神了。笔者以为,这部科学著作作为康德美学思维的壮丽开端,对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康德的美学思想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应当予以重视。
一、宇宙之美
这部全名为《宇宙发展史概论或根据牛顿定理试论真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的著作出版于1755年,这年康德35岁。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恒星的规则性结构综述兼论这类恒星系的大量存在;第二部分为关于自然界的原始状态,天体的形成,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它们在整个宇宙中、与其在行星系中的规则性联系;第三部分为以人的性质的类比为基础,对不同行星上的居民进行比较的一个尝试。
在前言中,康德说:“如果秩序井然而美好的宇宙,只是受到一般运动规律所支配的物质所起作用的结果,如果自然力放入盲目机械运动能从混沌中如此壮丽地发展起来,并能自动地达到如此完美的地步;那么,人们在欣赏宇宙之美时所得出的神是创世主的证明,就完全失效了。”[3]4这里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宇宙之美”的概念,而且認为宇宙的秩序和美宣告了神是创世主的观念失效,真可说是一个壮丽的开端。
在“关于恒星的规则性结构”的论述中,康德先简单介绍了对于宇宙普遍结构的既有认识,说那是一个“系统”,有太阳赋予的“生气”和“宏伟”的“秩序”,以“这样多而又这样卓越的世界结构充塞了无限的空间,说明了造物主的伟大无比”[3]41。在具体阐述了恒星结构中的一些问题之后,他不无得意地宣称:“现在,我要讲到我理论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表达了宇宙设计的雄伟思想。”他描述了宇宙广袤无垠的图景,指出地球在宏大的行星世界里好比沧海一粟,几乎很难觉察。他说:“这种无限系列中的第一部分已经使我们能认识到应该对其整体作什么样的推测。这里确实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尽管人类的理解力可以求助于数学,但对此也无能为力。已表现出的智慧、善良、力量是无限的,也是无限有用、无限活跃的。因此,智慧、善良和力量所显示的整个设计,同智慧、善良和力量一样,也必然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3]55他不仅肯定了宇宙的无限性,而且认为它是一个具有无限的智慧、善良和力量的存在。对于自然界运动中各种力在排斥和吸引相互斗争,他说:“这种运动好像是自然界的永恒生命。”[3]66这就径直肯定了宇宙是一个生命存在。“成长、形状、美和完善是构成宇宙的原料。”[3]139这些就是这个生命存在的表现。
他还说:“由于在宇宙结构和天体的起源方面,一切都符合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这就充分证实了力学科学体系的正确性。”[3]83这个与后来不少科学家的论断相呼应,更是把宇宙之美与宇宙的科学之真联系起来,肯定了两者的统一,使人想起怀特海说的宇宙的“率直的真”就是美的观点。
康德这样描绘宇宙令人惊叹的美:“宇宙以它的无比巨大、无限多样、无限美妙照亮了四面八方,使我们惊叹得说不出话来。如果说这样的尽善尽美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那末,当我们考虑到这样的宏伟巨大竟然来源于唯一的具有永恒而完美的秩序的普遍规律时,我们就会从另一方面情不自禁地心旷神怡。”[3]133这里不仅有对宇宙之美的赞叹,还指出了它激发人的美感和想象力的精神作用。
在康德此时的审美观照里,宇宙之美不是一个混沌的存在,宇宙结构的秩序中最重要的就是多层级的系统性。他描述道:“银河里的每一个太阳同围绕它们而运转的行星一起,构成一个特定的系统;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3]135“这些星系是相互相关的,并且按照支配整个自然界的初始形成规律,相互联结而构成一个新的更大的系统。”[3]136“我们前面特别考虑过的关于世界各个部分的有规则的联系,是否将延伸到全体,并通过吸引力和离心力的结合而把整个宇宙这个大自然的一切都包括在单独一个系统之内呢?我说是的。”[3]140他又说,宇宙不是“只有一些孤立的世界结构,而没有统一的联系把它们联成一个整体”[3]140。系统性、相互关联性、系统的层级性、整体性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些观念后来都成了康德哲学和美学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自然辩证法”深刻影响到他的认识哲学、实践哲学和美学。
令康德特别动心的是他所想象的宇宙创生的壮丽景象:“让我们再来设想一下,仿佛燃烧着的太阳这个极其稀奇的物体就在我们眼前。人们一眼就看到了一片火焰冲天的辽阔火海,看到了到处是狂怒的风暴,它比火海更加凶猛。当这些风暴在它们的海岸上兴起时,忽而把这天体的高原地带遮盖起来,忽而又使它们露了出来;已停止燃烧的岩石,从喷吐烈焰的火道中伸出可怕的尖峰,它们或者被飘扬的火焰掩盖起来或者被它吐露出来,这就引起太阳黑子的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浓厚的蒸汽把火窒息,又因暴风升起而形成乌云,这种乌云又突然化作火流骤雨,向下降落,犹如汹涌的急流从太阳上陆地的高处直向燃烧着的深谷浇去;质点轰然破裂;物质成堆烧成灰烬,自然正在与毁灭作斗争;但正是这自然界自身在它最可怕的解体状态中给世界带来了美丽,给一切生物带来了好处。”[3]167-168宇宙生成中如此壮丽的景象是宇宙之美的开端,对它的发现和赞美也成了康德美学的壮丽开端。而且,这段描写使人联想到他后来对自然中的崇高的推重,说明作为其美学的重要特征的崇高情结已经在此扎根,表现出他对世界存在的生成性生命本质的深刻体验和认同,而这正是康德美学之魂。
二、生成过程
恩格斯在论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时曾针对18世纪的情况说:“那时自然界根本不被看做某种历史的发展着的、在时间上具有自己的历史的东西;人们注意的仅仅是自然界在空间的广延性;各种不同的形态不是前后相继的而是彼此并列地被组合在一起;博物学被认为适用于一切时代,就像行星的椭圆形轨道被认为适用于一切时代一样。……在这个自然界中,今天的一切都和世界一开始的时候一模一样,并且直到世界末日,一切都仍将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模一样。”他又说,由于康德等人在这个保守的自然观上接连打开了缺口,“旧的目的论被抛弃了,但这时有一个牢固的信念确立了: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这些规律在一定的阶段上——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必然在有机体中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4]7-8。显然,这个自然科学的革命在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并且因此成为其美学的壮丽开端。
年轻的康德置身自然科学勃然兴起的时代潮流,对各种科学都热情关注和努力学习,力求通过科学的眼睛去深入认识世界的真相和规律。1734年6月,普鲁士科学院悬赏征文,题目是:地球是否从生成的时刻起就在由于绕轴自转而发生的日夜交替的过程中经受过某些变化。康德发表在《哥尼斯堡周报》上的文章未能获奖,只是将其发给了一个持否定意见的神父。他的观点与获奖人的结论相反,认为地球的自转由于受海洋潮汐的摩擦而减慢。他的计算虽然有误,但结论是正确的。这年夏天,它又发表了《关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在衰老的问题》。康德相信地球在衰老,因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必然走向衰老并最后死亡。作为对上述思想的深化,《宇宙发展史概论》更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了他对于宇宙发展这一自我生成过程的认识。正是书名中的“发展”二字,彰显出它对宇宙历史的崭新认识。这就犹如苏联学者古留加所说:其中很多地方,即使是那些严谨的地方今天也业已过时,“但是,主要的哲学思想——历史主义、发展思想——却仍是无可非议的”[5]25。所谓历史主义和发展思想,就是生成的思想的具体化。在被机械论和神创论长期禁锢的思维世界里,这种根源于自身活动的生成观念对于传统意识无疑具有根本上的颠覆意义。神创论和自然主义的论争主要围绕“宇宙的美和完善”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康德说:“自然是自身发展起来的,没有神来统治它的必要。”[3]4他坚持倾向自然主义的科学立场,尽管他有时也会习惯性地提到神的作用。
在康德看来,大自然的美乃是其自身法则造成的,而明确反对是神明作用的观念。他说:“人们已习惯于谈论和赞扬大自然的和谐、完美、目的以及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完善关系。但是,人们一方面赞美大自然,另一方面又在贬低它。人们说,大自然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完美和谐;如果它听任自然一般法则的支配,则只能导致混乱。那些和谐只表示有一只外来之手,把无规则状态的物质强行纳入一个明智的计划之内。”[3]5-6他不无嘲讽地说:“卫道士们担心,用物质的自然倾向来说明这种和谐,会证明大自然与神明无关。”[3]6他以热带的风为例说明大自然的“安排”:“风的出现并不需要别的安排,只是由于空气和热的一般特性,而空气和热总是存在于地球上的,和这些目的根本无关。”[3]8 在这里他批判了旧的目的论,指出各种各样的风是由于空气和热的自然特性,它们为人所利用则是出于人的聪明。
康德进一步指出:“在大范围的自然秩序的这种出乎意料的发展”显示出物质的“相互配合”,而“大自然这样的发展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它活动的主要倾向必然会带来这种发展”[3]10。尽管他的回答还不深入,但是它把宇宙和大自然发展的原因归于其自身各种物质的“相互配合”,归之于其自身活动的主要倾向,而不是归之于任何外在的力量。在此,康德不同意那种把一切生物的起源都归之于原子的“盲目会合”的观点。他说:“在我的理论体系中则相反,我认为物质是受某种必然的规律所支配的。我看到,物质是能从它的完全分解和分散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一个美好而有秩序的整体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出之于一种偶然和碰巧;相反,人们可以看到,这是自然的性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3]13这里说物质“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一个美好而有秩序的整体”,也就意味着自然界的发展存在着向美而生的趋向。
康德坚信自然的美好秩序源于物质的本性。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帝竟给了自然力以一种能自行从混沌变成完善的宇宙体系的神奇本领,而对最通常的事物尚且表现得愚顽不灵的人类智力,是否能在这样伟大的题材中研究出隐藏在它后面的本质呢?”[3]15针对这个疑问,他说:“這样一种大胆的尝试正如有人所说的:只要给我物质,我就给你们造出一个宇宙来。你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你对天天碰到的最平凡的事物尚且认识不清,难道这还不告诉你,要发现宇宙形成以前自然界里高深莫测的东西以及所进行的事情,是徒劳无益的吗?”[3]15-16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康德认为只有牛顿的哲学才具有这种洞察力。他因此满怀信心地回答道:“我觉得,我们在这里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毫不夸张地说,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就是说,给我物质,我将给你们指出,宇宙是怎样由此形成的。”[3]16-17康德确实试图用牛顿的力学来说明宇宙生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在这里清醒地认识到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他为自己提出了问题,他说:“但是,难道人们敢说,在微笑的植物或昆虫身上也能找出他们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吗?难道人们能够说,给我物质,我将向你们指出,幼虫是怎样产生的吗?难道人们在这里不是由于不知道对象的真正内在性质,并由于对象的复杂多样性,所以一开始就碰了壁吗?”[3]17在他看来,“现在整个宇宙的整体结构,倒是可以先被人认识的,而且比用力学的原因来完全说明一颗野草或一个幼虫的产生反而要容易得多”[3]17。对于康德哲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的“自然辩证法”,即关于有机系统中部分与整体互动共生关系的原理的思考,在此已初露端倪。他指出,不仅“吸引力就是把自然界各个部分联合在一个空间之中的一种普遍关系”,而且“吸引力则是运动的源泉,它不需要外来原因,而是先于所有运动的东西”[3]137。这正是机械论转向有机论的重要契机。
在康德的心目中,自然界是从产生到发展的一个自我生成过程。这个过程还在延续和扩展。他说:“创世不是一瞬间的事。当它一旦开始产生出无穷尽的实体和物质之后,它就会在整个无始无终的时间延续中继续下去,日益增加成果。千秋万代将流逝过去,在这时期内总是有新的世界和世界系统在远离自然界中心的地方不断地相继形成,相继臻于完美。”[3]145“事实上,因为在永恒的时间延续中所留下的其余部分总是无限的,而已经流逝的部分则是有限的,所以已成形的自然界的范围在这样一个总体中永远只是一个无限小的部分,这个总体含有未来世界的萌芽并在力图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摆脱混沌的原始状态而发展起来。创世永远不会完结,而且一经开始,就永远不会停止。它总是忙于产生自然界的新景象,产生新的事物和新的世界”。[3]145-146在这里,康德提出了自然界“总体”的概念,并且意识到这个总体对于自然界的生成的重要性。这个“总体”概念在他后来的哲学中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康德清醒地意识到人对自然的认识的局限,但并不因此怀疑自然界自我生成的趋势。他说:“我们对自然界所认识的全部东西,比起隐藏在我们认识范围以外的东西来说尽管只是沧海一粟,但至少也证实了自然界生生不息,永无止境。”[3]149“无数动物和植物天天都在消亡、死灭,沦为须臾即逝的牺牲品,但是,自然界凭借它那用之不竭的创造能力,一点也不少地又在别的地方创造出了新的动物植物,以填补所留下的空虚。”[3]150
正是出于对自然界自我生成过程的确信,康德意识到了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在他看来,一切有开始和起源的东西,由于“它们自身里面包含着它们是有限的这个本质上的特点,它们一定要消灭,一定有一个终结”。但是“一个世界由于它的结构的卓越,在其自身中就具有一种时间上能永远持续下去的稳定性,而用我们的概念来衡量,这种稳定性好象接近于无限一样”[3]150。这些看似永恒的世界也会最终因为一切运动耗散殆尽而逐渐消亡。他这样看待这种消亡:“但是,我们不应当把一个世界结构的毁灭,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真正损失而表示惋惜。自然界用了这样一种挥霍来显示它的富饶,这种挥霍就是通过有些部分的趋于死亡,使自然界又在它整个尽美尽善的范围内用无数的新生来保障自己不受损失。有多少数不清的花草昆虫被一个冷天毁灭净尽,尽管它们是艺术的光辉作品和上帝全能的证明,它们的消失又算得了什么!而在别的地方,这个损失又得到了超额的补偿。人似乎是造化的杰作,但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3]151-152“而当自然界以千变万化的场面来装点永恒时,上帝还是在继续不断地忙于创造,为建造更大的世界准备原料。”[3]152世界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有无数有限事物相互联结构成的无限存在。这个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也就是他后来说的现象和作为本体的物自身的关系。
康德深刻地理解自然界生成过程中的生灭涨落。他指出:“每一有限的事物都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趋向死亡。”“在自然界总体中的一个小的部分就已经显示出它是要死亡的,这是永恒的命运为整个自然界所指定了的一条规律。”[3]153“非毁灭不可的东西,即使很大,也丝毫阻止不了这条规律的作用。”[3]153他又说:“自然界既然能够从混沌发展到秩序井然,系统整齐,那末在它由于各种运动衰减而重新陷入混沌之后,难道我们就不能相信,自然界同样又会从这个新的混沌中很容易恢复起来,而把从前的结合更新一番吗?”[3]154康德在这里满怀激情地抒发的,正是对自然界向美而生本质的信心,是人的精神感悟了无限存在而摆脱有限事物困扰时的幸福感。
康德还描述了“最完善的理性生物”的生成。他把理性生物的生成与物质世界的生成直接联系起来,说:“赋有理性的生物的完善性,就其与物质状态的依赖关系来说(有理性的生物是不得不与这种物质相结合的)完全决定于物质的精细程度,而物质精细程度的影响决定着理性生物对世界的想象和对这种想象的反作用。物质的迟钝和阻力,极大地限制了理性生物能自由地发挥作用和清楚地感觉外在事物。”[3]171在康德看来,能思维的生物也是从低级向上发展的。“根据精神世界对物质状态的不同依赖性,精神世界的完善性将犹如某种阶梯那样也在增长。”[3]172从最低级、最不完善的能思维的生物由于一定的规律,“使之逐渐接近于最完善的境界,也就是接近于神,但是永远也达不到神的境界”[3]173。从宇宙之美到理性生物,自然界自我生成的完整过程就大体具备了。
三、最高智慧
在前言中,康德說:“要在整个无穷无尽的范围内发现把宇宙各个巨大部分联系起来的系统性,要运用力学定律从大自然的原始状态中探索天体本身的形成及其运动的起源。”[3]3这既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挑战,又要面对宗教的责难。康德说:“所有这些困难我都很清楚,但我并不胆怯;所有这些阻力之大我都感到,但我并不沮丧。我凭借小小的一点猜测,做了一次冒险的旅行,而且已经看到了新大陆的边缘。勇于继续探索的人将登上这个新大陆,并以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它为快。”[3]3-4对于自己著作的意义,康德深怀自信。
他接着说:“人们在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物质恰恰具有着这种能达到合理而有秩序的整体的规律?难道有这种可能,性质各不相同的许多事物,能够如此自行互相制约,以至于会产生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而且如果是这样,难道这不是无可否认地证明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始起源,必然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智慧按照协调一致的目标来设计万物的本性吗?”[3]13这个至高无上的智慧是什么呢?
他的回答是:“由此看来,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是和某些规律相联系的,而物质在这些规律的支配下必定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美好的结合来。物质没有违背这种完善计划的自由。由于它受一种最高智慧的目标的支配,所以它必然为一种支配它的原始原因置于这样协调的关系之中,而且正因为大自然即使在混沌中也只能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活动,所以有一个上帝存在。”[3]13-14他在这里强调的是物质相互联系的“规律”和“必然性”,这就是所谓的“上帝”。
但是,他的思维没有到此为止,他还提出了“最高智慧的目标的支配”和“原始原因”的问题。他虽然把事情归结为“所以有一个上帝的存在”,但他并不是承认那个流行的宗教中说的上帝,这个上帝无非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原始原因”的代名词,它只不过是自然界自身的一种神秘而神奇的创造机能。也就是说,这个上帝就在自然界本身。这个追问实质上指向了宇宙和自然界自我生成的终极根源以及宇宙和自然界的活动本质,这实际上就是后来关于存在本体即“物自身”的思想种子。这个“最高的智慧”常常以上帝的身影出现在宇宙创造和发展的运动中。“它的力量贯穿着整个宇宙,但是只有这种既懂得使自己超脱一切创造物,又那么崇高,以致能看到只有从这个完善性的本源中才能享受到最大幸福的自然物,才能比整个自然界中任何别的东西更加接近这个真正具有一切完善性的参考点。”[3]170-171这就是说,这个具有最高智慧的存在,它超脱一切创造物而又自身完善,而且只有作为智慧的自然物的人类才能感受和认识这种最高的智慧。这个具有最高智慧的存在就是他后来说的“自然总体”,即超越于一切感性事物之上的非感性而又具有目的性的存在,即“物自身”。
四、美生根源
宇宙在最高智慧设计和运作下生成了“宇宙之美”,这说明宇宙的自我生成就是一个向美生成的过程,而这个美生过程的终极根源就是所谓的“最高智慧”。
康德对大自然自我生成的规律虽然大多出于牛顿力学基础上的想象,但是他的探究是深入的。他不满足于对大自然自我生成性质的一般肯定,而是把他所惊叹的宇宙之美与这个生成过程联系起来,把美看作是这个生成过程的目的和结果。他从大自然的完美结构中提出了其内在统一性的问题,并将其归根于最高的智慧。他说:“必然的是至高的智慧做了设计,而一种无穷的力量把它付诸实现,否则就不可能在宇宙结构中有这么许多的意图会汇合到一个目标上来。”[3]174“正是因为大自然从普遍规律得出的东西中显示出这么多的协调和秩序,所以一切事物的本质,必定有某一个基本本质作为它们的共同起源。”[3]175“这些事物由于它们的特性来源于唯一的一个最高智力,因而所显示的都是些相互关系与和谐,而这最高智力的明哲思想,把这些特性设计在一般关系之中,并赋予它们一种能力,使它们在任其自然地起作用的情况下创造出纯粹的美和秩序。”[3]175大自然的生成活动追求各种层级的“和谐”,这就是“纯粹的美”的秩序。对这种造成世界存在统一性的最高智慧的探究,是后来康德哲学的重大课题。他不仅深信这个最高智慧的生成性作用,而且看到了这个生成过程的美生性质。宇宙之美正是源于这种终极性的机能和力量。
他因此而对大自然向美生成的性质抱定了充分的信心。他说:“因此我们可以更合理更正确地作出结论说,听任其一般特性支配的自然界,是能够大量地结出美满而完善的果实的,这些果实不但显示其自身的协调和卓越性,而且还与自然界的全部本质、人类的利益和对神性的颂扬都十分相容”[3]177。因此,康德坚决反对“从大自然的根本无能中证明至高无上者确实存在”[3]176,而维护“把凡是带来合理和秩序的一切宇宙变化,都看作是从物质所固有的力中推到出来的”[3]176这种自然科学的观点。他认为“存在着一个所有本质的本质,一个无限的智力和独立的智慧,从这个所有本质的本质,自然界也就在整个安排的总体中按其可能而产生了。”[3]177“不是卢克莱修的原子的偶然集合构成了世界;而是以最明哲的智力为源泉的固有的力和定律,才是产生秩序的不变根源,而这种秩序决不是由于偶然而是必然地从力和规律那里得出来的。”[3]178他明确宣示:“唯独力学的解释方式才颂扬了宇宙之美,同样也颂揚了神的启示和万能。”[3]184他虽然不时提到“神性”,但这个概念已经指的是物质世界本身的一种神奇的生成性机能。他认为这种神的启示和万能来自物质自身运动生成的规律,并由此说明“宇宙是从自然力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尽管“上帝”的概念还萦回在他的意识中,但是对它的认识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他更愿意将其诉诸于大自然自我生成的最高智慧。他说:“归根到底,还是最高智慧使一般情况达到了一致。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在宇宙的结构中显露出秩序和美丽,那就是上帝。然而另一个结论的正确性也不亚于前者,这另一个结论是:如果这种秩序可以由普遍的自然规律中推导出来,那末整个自然必定是最高智慧在起作用。”[3]196
五、人类生成
康德对宇宙的发展过程的论述,最后指向理性生物亦即能思维的生物的生成,而人就是最高级的理性生物。这种理性生物,就是宇宙自我生成的结果,就是宇宙之美的产儿。
康德说:“宇宙结构在它一切有利于理性生物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协调一致,似乎不外以纯粹的一般自然规律为依据。”[3]195他从宇宙结构与理性生物之间的“协调一致”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生成性联系,这就包含了一个十分深刻而重要的思想,那就是马克思后来所强调的人与感性世界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及其互生作用。正是对象性的关系才造成了宇宙结构与人这种理性生物之间的协调一致,使得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恩格斯语)的人得以从宇宙的怀抱中生成为现实的存在,并禀赋了宇宙的自我生成的生命精神②。
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康德把地球人类生成的事实推衍开来,认为不只是地球上才有人类。他把宇宙自我生成的过程估计得太容易了,甚至认为一个大的天体要达到它的物质的凝固状态只需要几百或者几千年的时间。因此,他在《概论》最后的附录中专门论述“关于星球上的居民”。他论述了人与宇宙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说:“我们还必须承认,各天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对于这些天体能思维的生物的各种特性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譬如说,他们的主动和受动的行为将受到构成他们的物质的状况的限制,并且将以吸引和发射热量的中心与他们住所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所起的影响为转移。”[3]201-202这可以说是他的环境生态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达。这个思想说明,人的生成乃是整个宇宙环境总体作用的结果。康德明确地把人的生成与大自然的目的联系起来。在论及宇宙中可能也有荒凉而无人居住的地方时,他说:“这些地方还不能完全符合大自然的目的,亦即至还不能为理性生物所利用。”[3]202宇宙以自己的美最终生成了人类,“自然向人生成”这个伟大的思想实际上在这里就已经形成了。
整体性的观念已经成为康德思维中的重要原则。他最关注的是自然界的整体的美。他以虱子这种昆虫为例说:“按照这种昆虫的想象,自然界是无限看重它的生存的,所以凡是不以它的生存为中心目的而创造出来的所有东西都被认为是多余无用的。离开生物的最高阶段同样无限遥远的人类,他们竟要以同样的幻想来夸耀自己生存的必要性,那未免太胆大妄想了。无限的造化是包罗万象的,它所创在的无穷无尽的财富都同样是必要的。”[3]204-205这就是说,人类的最终生成乃是宇宙整体之惠,而宇宙之美就是这种整体性的生动表现。是宇宙之美生成了人类,人类是宇宙美生过程的产物,这实际上就是康德实际上已经得出的结论。在他看来,尽管人类是自然生成目的,但并不意味着只有人类才有生存的权利,无限造化中所有创造物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显然,主张自然目的论的康德,从一开始就与后来的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线。由此可见,康德的人类学实际上是生态性的即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的人类学,生态思维已经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基因。
六、结语
我们说《宇宙发展史概论》中的美学内容是康德美学思维的壮丽开端,不仅因为他所描绘的宇宙之美是壮丽的,还因为这些美学观念对于康德美学的生成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不仅丰富而且极为重要,可以说也是壮丽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古代希腊传统,进一步明确了美学思维应有的宇宙视域,在人和事物与宇宙的关系或者在宇宙中的地位来考察和探究美学问题。在论及“人是什么”的问题时,卡西尔指出现代的一种新的思想方式:“这种新的科学精神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拆掉一切至今把人类世界与自然其他部分分离开来的人为的栅栏。为了研究人类事物的秩序,我们就必须从研究宇宙的秩序开始,而且这种宇宙的秩序现在是以全新的面目出现了。”[6]18应该说,这种新的科学方法早就被康德自觉地运用了,而且以当时宇宙学所达到的水平描绘了以力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秩序。他还特地指出:“在观察宇宙时,不要把他们的眼光只对着一个天体而应该对着全部天体。”[3]196这个“全部天体”必然指向宇宙整体这个无限的本体存在。
第二,康德从宇宙视域出发,走上了把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向统一的思维进路,并赋予自己的美学以“天人合一”的总体精神。在康德思维中,自然是向人生成的过程,而人则是从自然界这个环境整体中生成的。这就正如马克思说的,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反之亦然,这就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统一的真谛。这样的思维进路,就可避免见人不见物或者见物不见人的偏向。卡西尔曾说:“十九世纪理智结构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生物学思想取得了高于数学思想的地位。”[6]24其实,康德早在18世纪就已得风气之先,在对宇宙生命的肯定中就表现出泛生物主义的新思路。他后来对有机系统论的重视,并形成其“自然辩证法”理论,就是这一思路的必然结果。
第三,对世界的生成性本质的肯定,在开启了生成论哲学先河的同时,也在后来推动他建构了生成论美学的最早最完整的理论体系。宇宙结构秩序的和谐和完美固然引起康德的激动,而宇宙生成过程激烈的冲突和宏伟的气势更受到他的激赏和赞叹。这种对崇高景象的推崇正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生成性本质的看重。没有生成,就没有演化,就没有对既有和谐的超越和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的实现,也就没有世界的发展,没有人的生成。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康德的生成论思想对旧的形而上学和目的论的的突破,并且明确认为“自然界生成为人”(即自然向人生成)是包括人类历史在内的自然史的根本规律,就揭示了康德哲学和美学的核心精神。这一思想后来在《判断力批判》中得以展开并深化,成为其哲学和美学的本体论基础。
第四,进一步对宇宙向人向美生成的美生趋势的揭示,可以说是生成论美学即美生学的先河。对世界的美生本质的揭示,从根本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活动的本体根基。这样就扩展了传统的“感性学”仅仅将其视为感性认识论的视野,突破审美学的界限而深入到对感性世界的美生本质的探究。对于那种仅仅把美视为人的创造的观念,更是一种根本性的颠覆。康德在其美学思维起点上对“宇宙之美”的肯定和论述,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把康德美学仅限于“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狹隘视野。
第五,对宇宙整体和“最高智慧”的论述说明,不仅自然目的论的思想已经在此萌芽,而且自然界总体作为生成根源的存在本体论也在此初露端倪,并开始显示出其巨大的理论意义。对“最高智慧”及其作用的探究,就是对作为世界向美向人生成的终极原因和终极力量的探究,也就是对美之为美的本体根源的探究。比起那些从实体思维出发就对象本身言说美的本质的种种观点,这种本体论的探究无疑具有高屋建瓴的优势,并且可以达到最深刻、最广泛的普遍性。这一观念后来在康德美学中得到充分展开,并成为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第六,古留加论及康德的形而上学时说:“由于他在哲学中首先重视系统性,所以他本人乃是一位伟大的系统学家。”[7]182康德的系统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特别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和自然的“整体性的美”。他说:“从能思维的生物中最高的一类到最受轻视的昆虫,没有哪一个对造化是无关重要的;而且哪一个也不可缺少,否则就会损害它们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美。”[3]205这个自然整体美的观念,与自然整体性的观念以其,在今天的深生态学及其美学中,已经成为核心的概念和审美原则。这一思想所包含的有机系统观念,在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美学中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最后形成了他的“自然辩证法”理论。
毫无疑义,上述几个方面,无论是对于理解康德美学思想还是对于建构现代美学(包括生态美学)的理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方法的意义。
(为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作)
注释:
①此书又译为《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天体的一般理论》和《自然通史》。据刘华杰称,若按原文逐字翻译,应译为《天体之万有博物学与理论》(见刘华杰的《康德的万有博物学和休谟的宗教博物学》,载于《关东学刊》2022年第1期)。
②遗憾的是,康德没有把这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幼芽成长起来,意志不能从这种生成性关联去解答“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重大的认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2]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4-5.
[3]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M].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8.
[5]古留加.德国古典哲学新论[M].沈真,侯鸿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5.
[6]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7]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2.
作者简介:曾永成,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编辑:王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