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跨校修读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2023-10-10 06:19玲,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校知识点教学模式

王 玲, 郑 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互联网+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在线教育、远程教育、虚拟学习环境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着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双万计划”,强调高等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化教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2]。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数字资源,如大学慕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课等,通过教育部门和资源共享平台的协议进行学分转换和教学资源共享,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现阶段,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从省内高校之间学分互相转换,逐渐过渡到跨省,甚至于跨国的学分转换与认证[3]。202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联合制定了三省一区普通高校开放办学机制,通过支持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联合开设优质课程,推进教师互聘任教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本科生交流学习、硕士和博士生联合培养。从传统教学到数字教学,从资源限制到资源共享,从能力提升到人格培养,跨校选修教学的优势日益凸显,并成为推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变革的核心因素和教学改革创新的首要突破口。文章着眼于跨校修读教学实践一线,从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设计革新、教学主体转换,教学评价重构四个方面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为跨校修读教学的实施提出应对策略。

1 跨校修读教学发展的必然性

1.1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必然趋势

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体完成课程讲授,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传统教学多以书本内容为基础进行教学讲解,课程内容趋于标准化,无法根据学生实际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伴随教育信息化、虚拟化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和形式也不断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以教育教学的主要改革方向,这也为跨校修读的迅速推进提供了发展的契机[4]。学生除线下学习学科课程的知识之外,还可以自主选择跨校修读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掌握原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对所学知识的看法,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1.2 以技术为教学手段的必然产物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接收教育信息的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跨校修读正是互联网视域下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校际共享,打破校际界限,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由浅到深地进行深度学习和拓展学习。线上教学资源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过配套练习让学生反复、多次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点,带着基础知识点走入线下课堂。线下课堂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难点、重点和反馈问题的讲解,实现查缺补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5]。同时,跨校修读可以通过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协同创新等实现学分转化和开放式办学。

1.3 以创新为教学特色的必然选择

知识的迭代与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促使教学资源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6]。跨校修读正是遵从这一基本规律应运而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促使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具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同时,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可以推进虚拟化教师团队的建设,通过校际、校企组建开放的教师团队,可以对跨校修读课程的大纲、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等进行充分的研讨和论证,探索构建“智能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共鸣、共建和共享。

2 跨校修读教学现状调研分析

2.1 问卷设计

从跨校修读教学实践出发,围绕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核心要素,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框架,设计跨校修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两大部分,主体部分中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参考金石等[7]和马婧[8]的研究,各设计3个题项,并采用Likert 5级量表进行测量。个人信息部分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性别、学历、教龄、职称和所在学校类型等基本信息。

2.2 样本选取

辽宁省作为实施跨校修读的先行者,截至2022年,已超过30万在校大学生获得跨校修读学分,跨校修读在全省各类高校广泛开展。对此,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8所高校,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邀请参与跨校选修教学的教师填写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筛选,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为93.8%。

2.3 数据分析

研究采用SPSS26.0对调研问卷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平均值和标准差来反映教师对于跨校修读教学的认知,具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整体上看,教师对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满意度总体表现为较低水平,特别是对于教学评价部分,均值小于3,处于不满意到一般的认知范畴。

表1 教师对跨校修读教学的认知

3 跨校修读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3.1 教学环境缺乏情境性

与传统线下教学不同的是,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有大量教学活动需要线上完成,因此,教学环境的营造成为跨校修读教学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与教师进行有效的实时互动,学生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和厌倦感,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创设跨校修读教学的临场感,营造“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以知识点的形式融入实际应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是促进跨校修读课程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3.2 教学设计缺乏目标性

当前,跨校修读课程教学设计依然着眼于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强调内容导向而非目标导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以学生能力和兴趣为设计主线。无论是模块化的章节教学、理论性的内容设计,还是以围绕学科知识展开设计的课后习题,上述都没有关注到对学生核心目标的培养,未能有效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改变,难以形成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为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因此,厘清跨校选修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确立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角色定位,明晰二者间的内容与功能划分,充分发挥课堂内外合力刻不容缓。

3.3 教学主体缺乏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是跨校修读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与传统教学不同,跨校选修在充分利用线上优秀资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课堂学习的互动性,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难以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表现为懈怠状态。特别是在当前的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和消极学习状态,制约了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通过教学实际发现,学生主体作用未能被有效激发主要有以下原因:混合式学习中,特别是线上教学环节,学生极容易被外部因素干扰、教学活动的内容互动和吸引力不强、缺乏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引导等。

3.4 教学评价缺乏多维性

跨校修读课程教学虽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但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并未发生改变。首先,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间与团队间的评价机制;其次,在线上测评或是线下考核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最终评判标准依然是分数,单一采用课本知识掌握的程度来刻画学生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力的考核;再次,具备一定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严重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考察,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化特征;最后,跨校修读的线上教学过程缺乏一定的监督、调控和激励,学生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及时解决,极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缺少动力。因此,当前的跨校修读课程教学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动态、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4 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本研究是在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式转变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不断推进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创设临场情景交互

通过“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凝练与实践”+“课后知识拓展与应用”真正地实现跨校修读课程的临场感创设。为了创设课前自主线上学习的情景感,教师必须在线上学习之前进行“为什么学?有什么用?怎么学?”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与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中来,建立初级的知识架构与知识链路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与评价,通过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提醒与监督,提高学习效果。线上不仅可以发布知识点、视频、社会热点等,还可以通过线上沟通与研讨,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个别问题教师可以直接线上答疑,共性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中来研讨与解决,不断提高学生课程情景临场感。

课后教学在解决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对知识点进行凝练,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代替传统的笔记,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在知识点提炼与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重难点问题的答疑、前沿问题的探讨和实践应用领域的研究等,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情景应用能力。

4.2 聚焦教育教学目标

课堂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打破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边界,大学教师更像是引领者,更多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实践中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重新明确混合式课堂教学目标等。

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前进行知识点的分解、基础知识点讲解视频的录制和教学任务的布置等。课中教师是课堂组织者和过程考核者,主要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课后教师是拓展知识的推荐者与实践应用的背后推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反馈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在实践教学部分,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或者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实践,实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学习与研究,强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从课前进行知识点预习、发现问题和引发思考等,课中是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模拟的积极参与者和总结点评者,课后是学习兴趣的拓展与深入研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研究中,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课堂设计。

4.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一,授课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加强对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反思,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客观题型转化为主观题型,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既可以保证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有所收获,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答案对比来找到自己思考的不足,不断激发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努力提高教学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针对学情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线上教学内容设计要从简到难,逐节设计课程内容,既要保证学生能听懂,又要保证内容有难度,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根据不同难度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保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第三,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决策。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度参与教学内容设计中,根据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选择教学内容,要及时收取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以此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4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跨校选修课程教学包含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两大教学基本环节,其评价标准不仅包含期末试卷考核、作业考核、阶段测验、讨论表现等,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课堂互动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指标。评价维度更应该多元化,涵盖个体、团队、师生、团队协作学习、成果展示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基于信息技术和智慧教学平台,实时关注学生的登录时长、互动次数等指标,评估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投入时间。线下可以评估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总结性评价,全面获悉学生的学习成果或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将教学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丰富了课程的考核形式,也成为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有力工具。图1为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创新实施的路径。

5 结语

跨校修读课程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文章从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主体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设计调研问卷,深度剖析跨校修读实践中现实问题,提出包含创设临场情景交互、聚焦教育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创新实施路径,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跨校知识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品化的概念运维跨校认证服务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