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炎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体育是强国之路,只有健康才有未来,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当今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的便捷,越来越多智能机器涌现,逐渐替代了人类,这使得人类思想的惰性愈演愈烈。体育运动需要的是实践,根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亚健康的状态普遍,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体质测试不及格率几乎占比一半,由此可见,推动全民健康,培养全民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刻不容缓。国家教育部于4 月27 日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在“后疫情时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明确“健康第一”这一新的办学思想。如何加强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学生的卫生保健和预防感染,将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懒散”的特点。根据一项地区调查显示,只有21%的大学生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于是本文选择某高校大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体育锻炼意向和体育锻炼行为及相关因素的调查,旨在掌握“后疫情”时期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及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为今后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心理学界就对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理论研究主要从体育锻炼的功能、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行为与人力资本等方面进行。体育概念逐渐变得流行起来,体育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特别是对身体锻炼塑造健康资本、提升人力资本效用的研究,从经济角度对身体锻炼的正面社会效用进行了更为精确的解释,为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大多数人都知道,“身心健康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锻炼是确保人类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在2007 年,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计划行为理论”被第一次引入,并被运用到运动心理学研究中,从而产生了“体育锻炼意向”的概念。在运动过程中,参与人对运动的积极或消极态度,都是体育锻炼意向的反映。本研究以体育锻炼意向、体育锻炼行为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网等数据库中,搜集到有关体育锻炼意向、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文献,从概念、影响因素、关联关系3 个层面,对体育锻炼意向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
体育锻炼行为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显著地改善锻炼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能够矫正大学生懒惰、无精打采的坏习惯。体育锻炼意向越高,认知程度越好,其锻炼行为越主动,产生影响越好,所以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要把终身锻炼的思想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心中,不仅在体育课上,更多的是学生课后的空暇时间,多参加运动相关的赛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后生活,更多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格爱好,结交朋友,团结协作,不屈不饶,遇到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通过对前人研究梳理后发现,问卷是目前对体育锻炼意向进行测量和评估的主要工具,且多位学者提出了体育锻炼意向测量量表。
学者毛荣建编制了《锻炼态度量表》,其中包含“锻炼意向”分量表。锻炼意向问卷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4,该量表采用5 级评分,得分越高,锻炼意向越明确。国外学者Armitage 和Sprigg 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编制成体育锻炼TPB 量表格。然后有国内研究学者对其内容从事中文翻译并调动了内容中部分语句,从而形成中文版的计划行为理论量表,该量表中包含有体育锻炼意向分量表,其中体育锻炼意向分量表共有3道题目,包含了“我将在接下来的课外时间里,尽自己最大可能参与体育锻炼”等问题,量表使用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愿意”到“非常愿意”,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国外学者Ajzen 发表了锻炼意向量表,主要用来评价青少年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真实意愿以及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性的。量表一共有3 道题项,包括“在接下来的两周中,我打算进行每周三次以上,每次至少20min 的体育锻炼”等,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的7 点评分法。
体育锻炼是体育行为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锻炼是体育运动所独有的、最根本的方式,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运动与其它行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实现体育的根本目的,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和个人的体育需求,主要是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来实现,其他种种体育行为归根结底都是要为锻炼行为服务的。体育锻炼的形式运动项目多,例如球类、操化类、武术类,田径等等,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锻炼的行为,一定是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对体育锻炼项目坚持,所以,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也就是凡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运动,都可视为体育锻炼行为。
在对这五年期间2019-2022 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中,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经验与时间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频率和形式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场地是自己的家里、院子和居民区的开放空间,然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体育锻炼设施、缺乏固定伙伴、运动氛围不好和兴趣低下。在封闭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厌烦的心态,这时候更要引导学生加强锻炼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和病毒做斗争。
在这五年期间对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影响研究中:由于环境和政策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大学生的锻炼行为都不合格,他们的运动时间甚至不足一个小时。
高校学生居家健身活动的动机来源于对健身活动价值的认可,而影响他们居家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场地条件有限、环境恶劣等。大学生要加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加强身体素质。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使了他们乐观心态的产生。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意向是影响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高校学生为样本,力图探析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锻炼行为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其锻炼意向、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为高校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提供实证依据,并在实践中加以指导。
本研究引用国内学者梁德清等人编制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梁德清学者设计了3 个题项,并对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评价,其中包括锻炼强度、锻炼频率、锻炼时间3 个变量。该量表采用5 级记分方法,具体题项如表1 所示:
表1 体育锻炼行为
本文选择了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本研究文章,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体育锻炼意向”、“体育锻炼行为”等关键词,查阅相关期刊、硕博论文、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以此作为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引用相关学者的问卷向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平台,共收集到220 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03 份,有效率达90%。其中,男生128 名,占63.05%;女生75 名,占36.95%。
(3)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处理,运用Excel 2023 软件,对2019-2023 年五年前后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以及五年前后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对统计的相关处理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有效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持。
(4)实地考察法。
利用实习的机会,实地考察了操场、篮球场和健身房中参与运动的人员数量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
本文对2019-2023 年前后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所示。
从表2 可知:在体育锻炼意向维度上,在2019 之前,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4.17%和21.18%,这两个比例合为65.35%;还有3.45%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9.85%的学生表示“比较不同意”,选择这两个结果的学生合计占13.3%。2023 之后,选择“非常同意”的学生比例为47.13%,选择“比较同意”的比例为25.29%,这两个比例总和为72.42%;另外有1.48%和4.93%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和“不太同意”,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学生总计为6.41%。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可了体育锻炼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并且都十分愿意参加。
表2 2019-2023 年前后大一学生体育锻炼意向基本情况(%)
据统计发现:2023 之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得到了明显的改进。2019 年到2013 年前后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人数上升了7.07%,从2019 年前的65.35%,上升至了72.42%。可见,在这五年期间影响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有了极大的提升。对此学校要注重积极开拓教育思维,设计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可以利用专题讲座、体育知识普及专栏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积极的体育锻炼意向。
本研究对2019-2023 年前后5 年期间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2019 年-2023 年大一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基本情况(%)
由表3 可知:2019 年之前,在体育锻炼强度方面,有16.26%的学生选择了“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的持久运动”,12.32%的学生选择了“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但并不持久的运动”,这两个比例加起来达到了28.58%。而选择“轻微运动”和“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运动”分别为8.37%和13.79%,二者合计为22.16%。2023 年之后,有17.73%的学生选择了“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的持久运动”,有12.32%的学生选择了“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但并不持久的运动”,二者人数占30.05%。另外,选择“轻微运动”和“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运动”分别为8.87%和17.24%,二者合计为26.11%。
2019 年前,就运动的频率而言,“大约每天1 次”的学生比例为25.62%,“每周3 到5 次”的学生比例为36.95%,两者加起来为62.57%。有2.46%的学生运动频率为“一个月1 次以下”,7.39%的学生运动频率为“一个月2-3 次”,而这两者的比例是9.85%。2023 年后,相比2019 年前“大约每天1 次”的学生占25.12%,“每周3-5 次”的学生占44.83%,二者合计69.95%;也有1.97%的学生运动频率为“一个月1 次以下”,4.93%的学生的运动频率“一个月2-3 次”,选择二者的人数合计为6.9%。
2019 年,在体育锻炼时间上,时间在“60min 以上”的比例为25.62%,时间在“31-59min”的比例为25.62%,这两个比例加起来为51.24%;另外,有1.48%的人运动时间在“10min 以下”,有9.36%的人运动时间在“11-20min”,有37.93%的人运动时间在“21-30min”。在五年期间发生后,运动时间在“60min以上”的学生有33.99%,而 运动时间在“31-59min”的学生有22.17%,这两个比例加起来为56.16%;还有1.48%的同学运动时间在“10min 以下”,9.85%的同学运动时间在“11-20min”,这两个比例加起来为11.33%。
据统计发现:2019 年到2023 年期间,大部分大学生都保持了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在这五年的影响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频次和时间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为此,为了给学校体育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应该积极开展各项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经常交流的体育锻炼机会,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1)2019 年,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居家环境下也会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和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影响;
(2)2019 年,不同大学生所进行的运动强度、形式全都不同,大多数大学生运动强度增加;
(3)2023 年,大一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可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4)2023 年,大多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适中且频次多、时间长。各大媒体都围绕着如何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等展开了大量的相关报道。
(1)学校应优化体育课程,组织并开展如班级和校际的体育活动,遵循活动参与人数最大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锻炼活动及大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外部环境;
(2)社会体育组织应该关注到大学生这个潜在的市场资源,提高他们的体育服务水平,以学生的年龄、性别为基础,提供给他们相对应的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运动意愿,扩大他们参加运动的选择和环境;
(3)家庭环境对子女有潜在的影响,家长应更加关注子女的体育锻炼问题,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家庭体育活动等方式,和孩子一起参加到锻炼的过程中,进而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教导他们主动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
(4)根据不同的环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具有差异性的运动强度、形式和相关注意事项,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