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娟 钟谱南 韩 杲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内科,江西 萍乡 337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导致,其特点是病程长、难治愈,因心功能下降,心脏泵血输出量不足,引起心衰加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37.44%的冠心病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情况[2]。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依然呈上升的状态[3]。随着中医学者逐步深入研究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4]。作者运用益气通脉利水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获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7 月—2022 年6 月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内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0例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男女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治疗组中男13 例,女17 例;年龄25~85 岁,平均年龄(72.97±7.19)岁。对照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龄26~84 岁,平均年龄(72.90±9.05)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项研究的实施已经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依据2018 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5]诊断为冠心病,并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6]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25~85 岁;(2)心功能分级Ⅱ~Ⅳ级;(3)患者意识清楚,能配合护理工作及治疗;(4)患者知情同意,并能坚持治疗。排除标准:(1)由肝、肾等重要的脏器功能衰竭所致的心力衰竭者;(2)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3)合并先天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药物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利尿药物等,7 d为1个疗程,共持续2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通脉利水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持续2个疗程,结束后评估效果。穴位贴敷方法:选取内关、心俞穴。方药:黄芪、党参、川芎、延胡索、檀香、冰片。将上药加工成散剂,以醋调和,制成药丸外贴,每天1次,每次6~8 h。自拟益气通脉利水汤处方:党参10 g,黄芪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灯盏花10 g,丹参10 g,川芎10 g,当归10 g,茯苓10 g,泽泻10 g,葶苈子10 g,桑枝10 g,炙甘草8 g。采用电煎药机(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型号:YBS 型)煎取,煎30 min,每天1 剂,每剂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次100 mL。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5.1 心功能疗效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NYHA 心功能分级,根据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后心功能达到NYHA 心功能分级Ⅰ级者或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减少2级及以上者为显效;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减少1级者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脑钠肽(BNP)水平比较2 组治疗前后BNP 水平变化情况。
1.5.3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前后行心脏彩超检查评估LVEF。
1.5.4 中医证候积分按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定,主要评估神疲乏力、心悸、胸痛、胸闷等积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
2.2 2 组患者BN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BNP 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BN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s,pg/mL)
表2 2组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BN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s,pg/mL)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4508.90±7171.58 2088.96±1167.61 1.824 0.073治疗后752.37±710.28 1461.12±1117.41-2.932 0.005 t值3.078 10.251 P值0.005 0.003
2.3 2 组患者LVEF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LVEF 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LVEF比较(± s,%)
表3 2组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LVEF比较(± 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46.20±11.78 47.97±8.13-0.760 0.502治疗后54.93±8.37 50.70±7.26 2.090 0.041 t值-9.79-7.56 P值0.001 0.002
2.4 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表4 2组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16.80±3.92 16.53±3.01 0.300 0.770治疗后4.87±2.61 14.93±3.01-13.850 0.001 t值15.74 7.95 P值0.001 0.0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导致患者的心肌供血及供氧均受到阻碍出现的相对应的临床症状,而心衰则是冠心病持续进展之后出现的并发症,如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则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8],尤其是出现过心肌梗死的患者。西医治疗常以扩张冠状动脉、利尿、抗心室重塑、改善心肌代谢、降低心肌耗氧为法,但易导致一定的并发症,使得患者的依从性下降[9]。《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 部分:疾病(修订版)》[10]认为“心衰”是一种脱病类疾病(心水病),以咳痰喘息、不能平卧、心悸、少尿水肿为主要症状。
冠心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而心功能不全属于“心衰”范畴。心气不足,本虚标实为心衰发病的本质,气虚则血运不畅,瘀血内停;同时患者素有胸痹,多存在瘀血内停,久瘀则易伤气。胸痹、心衰二者病机相结合,气虚血瘀在冠心病心衰患者中最为常见[11]。现代医学研究[12]发现,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瘀血阻络。心气虚衰程度与心脏舒张功能、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减退幅度密切相关,表明心气亏虚是心衰的关键因素。《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表明瘀血可导致心痛。“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指出瘀血日久也可以导致水肿的形成,从而使心衰加重[13]。在心衰疾病的后期,气虚及阳,使瘀血愈甚,导致津液外泄,引起水湿泛溢,瘀血始终贯穿其中[14]。有研究[15]发现冠心病的本虚以气虚为主,而标实多见血瘀、气滞、痰浊,而活血化瘀的中药能扩张血管,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提升心肌供血供氧,使心肌耗氧量降低[16]。益气药能改善心气虚衰,减少心肌的耗氧量,提高心肌的功能;活血药能缓解与标实相对应的临床表现[17]。故作者治疗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以益气通脉利水为法。黄芪、党参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左室压力升降最大的速率,延缓心力衰竭进展[18]。黄芪、丹参中的化学成分具有保护心肌、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同时它们中的有效成分能通过钙调节机制提高心肌收缩力、使心力衰竭症状减轻,以到达恢复心功能的作用[19];运用黄芪、党参大补元气,化生宗气,以复其贯心脉、司呼吸之职,裨宗气充足,则活血、利水无气虚之忧;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益气;灯盏花、川芎、丹参可活血止痛通脉;当归养血补血、止痛活血;茯苓、泽泻健脾渗湿;葶苈子利水消肿;桑枝可除痹止痛、通络行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脉利水之功效。
穴位贴敷根据疾病的特点选取相应腧穴,同时通过辨证选择中药进行外敷,刺激局部从而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20]。它将经络学说与辨证论治充分结合,运用药物激发穴位的经气,同时穴位又能增强药物吸收,加强了药物疗效。针对不同穴位联系的脏腑不同开展治疗,能让药物通过皮肤渗透的作用直接调节及治疗相关的五脏六腑[21]。穴位贴敷法的作用机制较复杂,其在中医整体观念的辅助及引导下达到治疗的效果,临床已运用其治疗冠心病[22]。穴位贴敷选取内关、心俞,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是心包经络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的功效;心俞为心之背俞穴,在内与心脏相对应,为心气之转输、输注的穴位。心主血,藏神,心俞穴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贴敷相应的药物于这些特定腧穴,不断予以刺激,可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疏通心脉之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在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LVEF 提高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BNP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运用益气通脉利水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能起到益气利水、疏通心脉、调整气血阴阳之功效,效果明确,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