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风险态度与居民创业

2023-10-10 11:42:16唐艺玲
生产力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态度居民金融

唐艺玲,李 侠

(1.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创业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位居“六稳”“六保”工作之首,而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源泉,因此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创业是一项风险高、周期长的经济行为,创业活动受个人特征、经济环境、社会资本、宏观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资金约束一直是影响居民创业的主要因素,据《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2)》表示,近7 成青年的创业启动资金不足10 万元,可见金融支持对居民创业的重要性。近年来,伴随着数字金融的高速发展,以科技赋能的数字金融有效跨越时空限制,为完善落后地区金融服务、促进“草根”群体创业提供了有力手段和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数字金融通过拓宽信息渠道降低市场摩擦,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影响个体心理变化,线上交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风险态度,逐渐提升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从而增强了居民的创业意愿。因此,厘清数字金融、风险态度与居民创业三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对于发挥数字金融的创业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旨在探讨两大问题。第一,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数字金融对居民创业的影响机制是什么?风险态度在数字金融与居民创业之间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宏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CHFS 微观数据库,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决策的影响,并通过引入风险态度这一变量,进一步分析数字金融对居民创业的影响机制,并且对该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期丰富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内容,为相关实践提供政策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创业

什么是创业?Evans 和Boyan(1989)[1]认为创业是指以自我雇佣形式的创办企业,是一种转变职业的经济行为。创业是一项风险高、周期长的经济行为,创业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对创业影响因素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杨晔和俞艳(2007)[2]认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文化及社会规范等因素显著影响创业氛围。二是微观主体因素,周春霞(2022)[3]认为心理认知、社会网络、市场意识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

(二)风险态度与创业

风险态度是指潜藏于内心的个体风险偏好或倾向,表达经济个体对不确定性的排斥程度,因经济和文化而异[4]。国内外关于风险态度与创业间关系的研究虽由来已久,却未形成一致结论。20 世纪70 年代,Kihlstrom 与Laffont 提出风险规避理论,认为风险态度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厌恶风险者偏好于受雇佣,而风险喜好者更倾向自主创业[5]。吕静等(2018)[6]以中国家庭社会关系为研究背景,分析风险偏好对家庭创业的影响,同样得出二者正相关的结论。但是,学界仍存在反对的观点。Brockhaus 认为风险态度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性,对创业行为并无显著影响。而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研究也发现,越保守的人期望投资量越小,创业难度越低,反之增大其创业的可能性。

(三)数字金融和创业

近年来,相关文献关于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创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从宏观角度出发。罗新雨和张林(2021)[7]以全国289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依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发现不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创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张林和温涛(2020)[8]通过匹配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31 个省区市的宏观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不仅可以促进居民创业,还能实现收入增长与服务业发展。第二,从微观层面出发。项质略和张德元(2020)[9]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 年和2018 年的数据为验证对象,研究正规、非正规信贷对农户创业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正规信贷才可促进创业规模的扩张;基于2017 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的样本数据,分析数字金融的创业效应,发现资金支持、信息透明、社会信任为数字金融助力农户创业提供了可行性。

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多数学者仅单独研究数字金融或风险态度对居民创业的影响,鲜有文献将两者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风险态度为中介变量,利用面板probit 模型,以CHFS 数据为支撑,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的直接作用与中介机制。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在于:(1)在研究数据上,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 年、2017年、2019 年三年面板数据,借助计量模型对大规模全国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充足的经验证据(2)在机制分析上,引入风险态度这一主观变量,探讨数字金融对居民创业的具体影响机制,丰富了数字金融的理论内容,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数字金融与居民创业

数字金融通过突破金融资源流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缓解金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金融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数字金融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延伸金融服务半径,并推动金融服务深入农村地区,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因此,本文认为数字金融对于居民创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覆盖广度方面,支付宝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字金融服务覆盖率,增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可得性,为其提供良好的线上融资环境,居民可直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满足资金需求,弥补当地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对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创业行为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其次,在使用深度方面,数字金融的货币基金、信贷保险等服务,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助于防范未知风险和居民财富的增加。移动支付在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家庭创业选择,改善了交易支付的效率,提高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绩效,为企业发展增添新动力。最后,在数字化程度方面,数字金融的优势体现为成本低、便利性强和信用化程度高,有关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平台的消费贷和微型企业贷利率更低,且免押金支付笔数占比高,可满足更多居民的资金需求,激发创业热情。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居民创业。

(二)数字金融对居民创业的作用机制

创业行为的决策会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个体是否会选择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偏好程度。有关研究表明,风险偏好越强的个体更敢于尝试新事物、承担风险,因此能更好地把握创新机会,主动提出新方案并付诸实践。在数字金融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通过浏览和传播信息逐渐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风险偏好,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促进用户增加风险资产的持有,高效便利的交流互动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而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在相互信任的环境中,人们更愿意分享信息和知识,互相帮助,从而促进创业行为。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

假设2:数字金融通过改变居民的风险态度进而促进居民创业。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首先,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乡居民,居民的家庭信息均来源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CHFS),选取CHFS 数据库中2015 年、2017 年和2019 年这三年数据,三期数据均覆盖了除西藏、新疆、港澳台地区以外的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数据清理与筛选,最终得到三年观测值完全相同的共15 344 户家庭的面板数据。其次,由于CHFS 调查的是上一年数据,因此,本文采取2014 年、2016 年、2018 年的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之匹配,同时,为保证实证模型所有指标数据能在同一量纲上,本文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以作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原始数据。

(二)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居民创业决策。所谓创业,是指创业者不受当前环境的约束,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创业机会,以实现社会价值和创造经济利益的过程。本文根据CHFS 家庭问卷中的是否从事工商业生产经营项目来衡量居民创业行为,构建虚拟变量,若居民对该问题的回答为是,则将该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

2.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该指数代表省级层面的数字金融发展程度,覆盖中国内地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新疆、西藏),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编制。

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户主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层面。首先,户主特征变量,包括户主年龄,性别(男性=1,女性=0),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0,高中=1,专科=2,本科=3,硕士=4,博士=5),政治面貌(中共党员=1,非党员=0),健康状况(非常好、好=2,一般=1,不好、非常不好=0),婚姻状况(已婚=1,其他=0)。其次,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收入(过去一年家庭总收入的对数)、家庭资产(过去一年家庭总资产的对数)和户籍类型(农业=1,非农=0)。

4.中介变量。风险态度。按照CHFS 调查问卷中受访者的回答,如果选择的投资项目为高风险高收益、较高风险较高收益以及平均风险平均收益,则判定其为风险非厌恶者,赋值为1;相反,若创业者选择投资低风险低收益甚至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的项目,则为风险厌恶者,赋值为0。

5.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设定

因为创业决策为二值虚拟变量,所以本文采用Probit 模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回归方程式如下:

其中Selfemployijt表示j省份个体i在t年的创业决策,若选择创业取值为1,否则为0;DIGfinancialj,t-1表示j省份在t-1 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包含覆盖广度(coverage)、使用深度(usage)和数字化程度(digitization)共三个维度;Controlsijt表示个体层面和家庭层面的控制变量,δj为省份固定效应,δ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jt为随机扰动项。

五、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表2 所显示的内容为基准回归结果,利用probit 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居民创业的影响。其中,列(1)并未加入任何控制变量,仅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省份固定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积极促进居民创业,具体而言,数字金融使用的概率每提高1%,居民做出创业决策的概率就会提高0.219%。列(2)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列(3)在列(2)的基础上加入了家庭层面的控制变量,三者样本量均相同,一共包括15 344 个样本。本文以第(3)列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列(3)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居民创业,其边际效应为0.243。同时,控制变量也会对居民创业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年龄与居民创业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少的居民会选择创业,可能的原因是年轻人吃苦耐劳,有目标毅力,愿意摆脱安稳的束缚,因此创业意识更强;相较于女性,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创业;学历水平越高,人们越不会选择创业,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也较强,获得稳定体面的工作机会较大,因此他们就不必冒着高风险去创业;健康状况对于居民创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创业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居民创业的基本前提;已婚的居民迫于养家糊口的经济压力,选择创业的概率也会更高;政治面貌显著地抑制居民创业,可能原因是党员更有可能获得稳定的体制内工作,风险规避意识强;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为了维持生计,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其创业意愿也会更强;最后,家庭收入与资产均能促进居民创业,因为收入资产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财富越多,人们越愿意将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创业项目中去。

(二)机制检验

风险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人倾向,表示经济主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风险偏好、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风险态度是影响居民创业的重要因素,风险态度的差异性会导致居民做出截然不同的创业决策。居民群体保守封闭的心理特征会增强其风险规避意识,容易做出风险厌恶的经济决策,陷入“低风险低收益”的陷阱;而风险偏好程度越强的居民,越敢于突破常规,敢想敢做,勇于冒险,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从个体内在能动性角度激发创业行为。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都是厌恶风险的,认为创业极有可能带来损失,而数字金融的发展正逐渐改变人们的风险态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电子技术,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延伸金融服务半径,其低利率、低抵押担保的信贷要求能有效满足居民的借贷需求,缓解居民创业过程中的融资约束,降低居民的借贷风险,同时,保险机制的完善能帮助人们规避风险,提高家庭的风险防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风险态度;另一方面,数字平台的开放性和无边界性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借助互联网,创业者可搜集到与行业相关的前沿信息,学习有关的创业经验和技能,深入了解创业可能面临的困难,从而准确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减轻对于未知的恐惧,通过信息浏览和信息传播潜移默化地提高创业者的风险偏好。

本文以风险态度为中介变量,研究数字金融对居民创业的影响机制。参照温忠麟和叶宝娟的逐步回归法,设置如下表达式来测试中介效应。其中,Risk代表风险态度,0 为风险厌恶,1 为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式(2)、式(3)中的其他变量与式(1)意义相同。中介效应成立的条件为:α1、β1、γ1以及γ2均显著,且系数γ1比系数α1略小。表3 中的回归结果显示,β1显著,说明数字金融与风险态度存在相关关系,数字金融的发展会提升人们的风险偏好,数字金融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人们的风险偏好程度则会上升0.372 个单位;列(3)中的系数γ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说明风险偏好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创业的概率,系数γ1在α1的基础上减小了,说明风险态度承担了部分中介作用,证明“数字金融-风险态度-居民创业”的作用机制成立,假设2 得到验证。

表3 风险态度的中介机制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三种方法检验稳健性:(1)改变实证模型,运用logit 模型分析数字金融的创业效应,结果依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2)删除直辖市样本。考虑到直辖市的特殊性,本文删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的样本数据,回归结果表明,系数的大小和正负号基本保持一致,说明结论是稳健的。(3)替换居民样本,只保留年龄在20~60 岁的户主,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才是创业的主力军,稳健性分析的结果仍可支持前文的基本结论(见表4)。

表4 稳健性分析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结合宏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微观CHFS 数据库,利用面板probit 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创业决策的理论联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具有正向影响,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居民的风险偏好程度来促进居民做出创业决策。最后,采用剔除直辖市样本、替换户主年龄,变更计量模型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结论保持不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完善的数字金融体系是居民创业的基本保障,应加快提高农村偏远地区的5G 网络覆盖率,鼓励电信企业深入乡村进行信息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同时,金融机构也应拓展数字金融服务,发展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保险业务,降低金融排斥,缓解居民创业过程中的融资约束。二是,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为居民开办金融知识相关的培训活动,帮助创业者树立良好的金融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风险识别能力,从而有助于居民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创造财富,实现创业成功。三是,建立健全数字金融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P2P 借贷、供应链金融等新型金融诈骗屡见不鲜,因此,居民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应注重防范金融风险,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日常监测与预警,加强行业规范,为居民营造安全稳定的创业氛围。

猜你喜欢
态度居民金融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梦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态度决定一切
P2P金融解读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