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萍,刘宝军,王昊琛,冯晨辰,张立恒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 西安 710048)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近年来,青海省高举“生态立省”“一优两高”战略思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理念,全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2]。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及内蒙古高原、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西部游牧区与东部农业区[3]、祁连山针叶林-高寒草甸生态地理区与青海江河源区高寒草原生态地理区的重要交错地带[4],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5]。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是青海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系统保护青海湖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统筹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弘扬生态文化理念、提高公民认同度、展现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具有重大意义[6]。
青海湖流域是青海省主要草原区,其生态系统的优劣不仅影响着本流域,而且对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等江河的源头等地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控制及调节作用[7]。草地资源是青海湖流域主体生态资源,也是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全面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省全面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份的有效补充[8]。流域内的草原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为珍稀野生动植物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栖息环境,准确掌握流域草地资源数量、质量、类型及空间分布,分析其变化情况,建立草地资源数据库,全面摸清草原面积分布、类型、利用现状、生态状况等基础信息,为流域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提供信息服务,对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和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10]。
青海省草原资源调查经历了20 世纪80 年代的第1 次草原资源普查、2007 年第2 次天然草地资源调查[11]以及2017 年全省草地资源清查,但由于监测手段及标准不同导致监测数据有差异、各类土地面积交叉重叠等问题,截止目前还没有得到各领域认同的草地资源一张图[12]。本研究是在青海省“国土三调”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草地资源清查数据,以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本底调查项目为支撑,开展流域草地资源调查,旨在解决不同监测成果同一标准的融合问题,林地、草地、湿地等范围交叉、数据重叠问题,及时了解和评价流域草地资源状况,为构建青海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开展全省草地资源专项调查提供支撑[13],也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摸清流域草原底数。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整个流域近似织梭形,四周被日月山、青海南山、天峻山、大通山所环绕,地理位置97°48′55.70″ E~101°11′24.88″ E,36°17′43.58″ N~38°19′16.20″ N,总面积29661 km2。行政范围包括海西、海北和海南自治州的26 个乡(镇)、125 个行政村,以及三角城种羊场、青海省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湖农场、黄玉农场和湖东种羊场等5 个省、州、县属国有农牧场[1,8] (图1)。
图1 青海湖流域行政范围Figure 1 Administrative scope of the Qinghai Lake basin
青海湖流域气候类型为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期长,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291~579 mm,受地形和湖区影响,降水分布极不均匀[14]。地势从北西向南东倾斜,地貌类型由平原、丘陵、高山、冰原等组成,山地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5.38%[3,5];高山草原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土类,占24.28%,其次为山地草甸土和栗钙土,分别占16.48%和13.24%[15]。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以草原为主的植被类型,分布上呈现出由东南往西北方向的高寒草甸-温性草原-低地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的更替,植被类型由东向西更加适应寒冷干旱气候[3,15]。
矢量数据:我国农业农村部2007 年第2 次天然草地资源调查、2017 年青海省草地资源清查数据库和2019 年国土三调数据。以2019 年国土三调的草地数据为本底,将2017 年草地资源调查分类系统归并到《草地分类》(NY/T 2997-2016)行业标准,形成新的草地类型,再以2007 年第2 次天然草地资源调查为补充,经过整理分析后通过空间运算初步形成2020 年青海省草地资源图斑数据库。
影像数据:2019 年至2020 年6 月的影像,来自国家林草局下发的青海省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影像数据,作为图斑区划更新、数据整合处理的参考依据。
解译标志:本次调查矢量数据处理后的初步草地资源图斑数据库只包括草地相关的地类,不包括建筑物、水体、耕地、道路等地类,所以在解译草地时着重区分林地、绿化用地等容易和草地混淆的地类。
草地资源调查是在草原、国土、测绘等部门历史调查资料基础上,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信息化手段为主,结合地面调查等手段,客观、规范、快速、全覆盖地获取草地资源实体分布、数量质量、生态及利用状况信息。
内业整理与样地布设:以青海省“国土三调”数据为基础,结合最新草地资源清查数据,对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细化国土三调的草地图斑,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综合考虑图斑的地形地貌、周围环境、纹理结构、色调、距离等因素,对草地图斑进行细化,补全草地属性因子。
依照遥感影像特征、地形图、草地类型图等相关资料,在室内布设调查区的调查路线及典型样地。路线之间的间距,应以能够反映调查区草原类型的分布规律和草原资源空间变异状况,从大尺度上宏观把握调查区草原资源的变化状况及草原的利用、管理状况。以1 ꞉ 10 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的调查路线平均间距为10~15 km,个别地区如无人区或交通偏远闭塞区可适当放宽到20~30 km进行样地布设(图2)。对内业布设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核实验证。
图2 青海湖流域草原资源调查样地布设图Figure 2 Sample plot layout for grassland resource surveys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草地类型划分:根据《草地分类》标准[16],对天然草地进行类、型划分。
草地产草量的计算:天然草地鲜草产量按下列公式计算,其中草地型的平均产量用“算术平均数”法;草地类和县域的平均产量采用“加权平均数”法。
草原型鲜草产量 = 该型各测产样方实测值总和/测产样方总数;
草原类鲜草产量 = 该类中(各草地型的鲜草产量 ×各型草原面积)总和/该类草原面积总和。
草地等级评定:依照《天然草原等级评定技术规范》(NY/T15792007)[17]中的草原等级的综合评定指标,按照青海省草地资源调查方法规定,草地的等(表1)和级(表2)分别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
表1 草地资源等划分标准表Table 1 Table of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grassland grades
表2 草地资源级划分标准表Table 2 Table of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grassland level
草地退化等级评定:依据GB19377-2003 和省内外专家对退化草地的分级标准,结合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中野外所获取的退化草地的各类信息,重点考虑草地植被盖度、植物种数和优良牧草比例、草地有毒有害植物以及地表条件的变化等指标,将青海天然草地退化程度划分为轻、中、重度3 个退化等级(表3)。
表3 高寒草原退化等级标准Table 3 Criteria of alpine grassland degradation level
草畜平衡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15《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18]标准对青海湖流域载畜量进行了计算。
本研究通过对139 个典型样地和417 个测产样方的野外调查,对流域草原类型划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现地情况与矢量和遥感数据的重叠率达到95%以上,符合草原调查精度要求,可对流域草地的生产力、等级、退化及草畜平衡进行下一步的评价。
由于青海湖流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多数区域不符合宜林、宜耕条件,因而草地是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21],面积2084096.20 h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70.26%。流域界线主要以湖区周边水源和分水岭为界,没有包含整个行政区的面积,其中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是天峻县,草原面积1119787.12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3.01%,占流域草原面积的53.73%;其次为刚察县,草原面积540207.46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9.27%,占流域草原面积的25.92%;居第3 位的是共和县,草原面积310932.29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2.03%,占流域草原面积的14.92%;草原面积最少的是海晏县,仅113169.33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2.03%,占流域草原面积的5.43%。
青海湖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以草地为主体的流域生态系统。依据NY/T2997-2016《草原分类》标准,对青海湖流域草地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流域涵盖了青海省七大草原类和27 个草原型(表4)。
表4 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Table 4 Grassland types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高寒草甸类草地是优势种为多年生中生耐寒草本植物的草地类型,具有草地植物优势种明显,地表植被盖度大,牧草生长期短,产草量较低等特点,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分布在海拔3200 m 以上的湖盆平原、丘陵和山坡地带的阴坡或半阴坡(图3)。有高山嵩草、细叶苔草等优势种。在流域内分布面积最大,为1436963.40 hm2,占流域草地总面积的68.95%。
图3 青海湖流域草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图Figure 3 Grassland resourc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高寒草原类是由耐旱耐寒的多年生密丛型禾草和根茎型苔草以及垫状的小半灌木植物组成的草原类型。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山地海拔3400~4500m 的干旱阳坡以及布哈河的干旱宽谷向外延伸的洪积、冲积扇,河流高阶地(图3)。植被以紫花针茅、青藏苔草为优势种。流域内高寒草原类草地面积327262.84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5.70%。
高寒荒漠类草地是由超旱生垫状的半灌木和垫状或莲座状草本植物组成草地类型。是青海省分布海拔最高又最干旱、寒冷,植被极稀疏和低矮的一种草地,主要分布于天峻县阳康乡布哈河上游海拔在3800~4300 m 的区域(图3)。组成草群的植物种类稀少,以耐寒的超旱生植物垫状驼绒藜、唐古特红景天等为优势种。本草地类总面积151957.44 hm2,占全流域内草地面积的7.29%。
温性草原类是优势种为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的草地类型,具有草地群落稀疏,植被盖度较低,层次结构简单,牧草生产力水平较低等特点。主要分布于青海湖盆区的冲洪积平原、山地坡麓地带,如共和、茶卡和柴达木盆地东端河谷、山地及青海湖湖岸阶地(图3)。由于地形宽阔平坦,加上湖体本身的增温作用草原植被得到发育,具有芨芨草、短花针茅等优势种。本草地类总面积141683.00 hm2,占流域草原面积的6.80%。
低地草甸类草地是由多年生、中生、湿中生植物为主形成的一类草地,属于隐域性草地类型。在流域集中出现于青海湖盆地中部海拔2600~2900 m的沮洳地和湖盆外缘(图3)。该草地类常见优势种有赖草、藨草、马蔺等,常呈单种组成群落。本草地类总面积23653.69 hm2,占全流域草地总面积的1.13%。
山地草甸类和温性荒漠类在流域内分布面积较小,分别占全流域草原面积的0.12%和0.01%。
3.4.1 生 产力评价
经调查、统计、计算,青海湖流域年鲜草总产量53.36 × 108kg,流域草地平均年产草量为2560 kg·hm-2。青海湖流域平均产草量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图4),表现为东南-西北递减。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海拔的变化使得温度、光照强度产生差异;二是高山阻拦暖湿气流,造成自东南向西北温度和降水量均逐渐降低[11,20]。产草量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流域中部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中等产量区分布在流域东部和中部的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低产量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和北部的高寒荒漠类和高寒草甸。流域所辖4 个县级行政区域内,鲜草产量最高的是刚察县3186 kg·hm-2,最低的是天峻县2231 kg·hm-2。不同草原类产草量相差较大,在7 个草原类中,低地草甸类单位产草量居首位,是流域均值的2.91 倍,而高寒荒漠类单位产草量居流域最末尾,仅为流域均值的1/2;总产量与单位产量的规律不同,一方面受分布面积大小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不同草原型产草量的影响(表5)。
表5 青海湖流域产草量Table 5 Grass production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图4 青海湖流域草原产草量空间分布图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grass production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3.4.2 等 级评价
1) “等”的评价结果:依据“草原等”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表1),可将青海湖流域草原划分为5 个等,5 等草原分布面积依次为Ⅱ等草原1379179.22 hm2,Ⅲ等 草 原393161.13 hm2,Ⅰ等 草 原151957.44 hm2,Ⅴ等 草 原154796.18 hm2,Ⅳ等 草 原5002.23 hm2。
按行政区域计(表6),天峻县域内Ⅰ等、Ⅱ等、Ⅲ等草原面积均为流域内该等草原占比最大,分别为50.24%、55.39%和32.07%,域内无Ⅳ等草原分布,流域内Ⅴ等草原只分布于天峻。海晏县域内Ⅰ等、Ⅱ等、Ⅲ等草原面积均为流域内该等草原占比最小,分别为3.64%、4.55%和11.40%,域内无Ⅳ等、Ⅴ等草原分布。刚察县域内Ⅰ等、Ⅲ等草原占流域内该等草原面积第3, 分别为12.47%和28.12%,Ⅱ等草原面积占流域Ⅱ等草原面积的29.75%,居第2,域内无Ⅳ等、Ⅴ等草原分布。共和县域内Ⅰ等、Ⅲ等草原占流域内该等草原面积第2,分别为33.65%和28.42%,Ⅱ等草原面积占流域Ⅱ等草原面积的10.30%,居第3,域内无Ⅴ等草原分布,流域内Ⅳ等草原只分布于共和。
表6 青海湖流域草原等面积分布Table 6 Grassland grade area distribution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总体来看,流域范围内Ⅱ等草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占流域草原总面积的66.18%,其次是Ⅲ等草原,占18.86%;Ⅰ等和Ⅴ等草原占比均在7%左右,不同的是Ⅰ等草原分布面积较广,流域内各个行政区域均有分布,Ⅴ等草原仅分布在流域内的天峻县,Ⅳ等草原占比仅0.24%,但集中分布在流域内的共和县。由此可见青海湖流域草地资源总体质量中等偏上,且各县草地资源质量差异不大,均以Ⅱ等草原为主。
2)“级”的评价结果:依据“草原级”评价标准(表2)和方法计算得到青海湖流域草原分为6 级,分布面积依次为4 级草原(面积841123.79 hm2)、3 级草原(面 积523117.03 hm2)、5 级 草 原(面 积 为319619.29 hm2)、1 级 草 原(面 积 为222961.64 hm2)、2 级 草 原(面积为176949.82 hm2),6 级草原(面积为324.63 hm2)。
“草原级”表示草原可食牧草产量的高低,1~2 级为高产草原、3~6 级为中产草原、7~8 级为低产草原,整个青海湖流域无低产草原,中产草原占主导地位,占流域草原总面积的80.82%,高产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19.19%。从各县分布情况看(表7),天峻县没有6 级草原,以4 级草原为主,面积占流域内县域草原面积的51.64%,其次是5 级草原,面积占23.68%,2 级草原占比最小,仅为0.70%,因此流域内县域草原中产草原占比高达93.44%,高产草原仅占6.56%。刚察县亦没有6 级草原,3 级草原面积最大,占流域内县域草原面积的34.39%,5 级草原面积最小,仅占0.39%,中产草原面积占64.30%,是高产草原的1.80 倍。海晏县没有5 级草原,以3 级草原为主,面积占流域内县域草原面积的48.89%,其次是1 级草原,面积占32.14%,6 级草原面积最小,仅占0.11%,中产草原占流域内县域草原面积的65.54%,高产草原面积占34.46%。共和县1~6 级草原均有分布,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4、2、3、5、1、6,分别占流域内县域草原面积的27.23%、25.60%、25.43%、16.83%、4.84%和0.06%,中产草原面积是高产草原的2.29 倍。
表7 青海湖流域草原级面积分布Table 7 Grassland level area distribution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3) 综合评价结果:草地等级综合评价,才能综合地揭示草地质量的优势和反映草地生产力的高低,按照《草原术语与分类》中的草原质量分类将青海湖流域分为优质高产、中质高产、劣质中产等6 个草原等级(图5)。青海湖流域草地以优质中产草地面积最大,占草地总面积的60.21%,其中2 等4 级面积最大,占34.15%;劣质中产草地面积最小,占草地总面积的0.01%。
图5 青海湖流域草原等级空间分布图Figure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Grades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3.4.3 草 地退化评价
青海湖流域内分布有退化草地1261515.35 hm2,占流域内天然草原总面积的60.53%。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为187615.62 hm2,中度退化草原分布面积为858484.65 hm2,重度退化草原分布面积为215415.08 hm2,分别占退化草原总面积的14.87%、68.05%、17.08%,表明流域内草原退化趋势极为严峻。
青海湖流域退化草地主要以毒杂草型和草地沙化为主[19,22]。毒草型退化草地的植被多以毒草和不食杂类草为优势种和次优势种[19]。植被总盖度一般为60%~80%,草地植物生物量较高,但毒草和不食杂类草的产量占50%~70%,可食杂类草的产量仅占30%左右。个别地区已形成单纯毒杂草草地,毒杂草型重度退化草地,完全丧失经济价值,仅具有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沙化草地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的半固定沙丘、丘间地、流沙或流沙的前缘区[22]。此类草地的土壤质地主要由沙质壤土或沙砾组成,风沙活动频繁,局部地面覆沙严重;地表裸露面积大,并伴有中、小型风蚀坑,裸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0%~60%。由于草地生态环境极为恶劣,草地植物多以沙生植物为建群种。
草地毒草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9],一是毒草与牧草竞争,抑制优良牧草生长,改变草地自然景观、群落结构;二是引起牲畜中毒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长期采食有毒成分高的植物会造成母畜怀胎率降低、成畜死亡率上升等。而草地沙化首先带来土壤理化性质大部分指标降低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衰退,生长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导致植被总量减少、植被丰富度降低以及影响植被生长过程,致使生产力减退[22]。
按行政区域看(图6),退化草原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天峻县,面积为939245.13 hm2,占本县天然草原总面积的83.88%,占退化草原总面积的74.45%。居第2 位的是共和县,退化草原面积为229479.3 hm2,占本县天然草原总面积的73.80%,占流域内退化草原总面积的18.19%。居第3 位的是刚察县,有退化草原分布面积85412.97 hm2,占本县天然草原总面积的15.81%,占流域内退化草原总面积的6.77%。第4 位是海晏县,有退化草原面积7377.95 hm2,占本县天然草原总面积的6.52%,占流域内退化草原总面积的0.58%。
图6 青海湖流域草原退化程度空间分布图Figure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由此可见,草原退化趋势较为严峻的是位于流域西部的天峻县,表现为全县域退化草地面积大,程度重;共和县草地退化程度仅次于天峻县,县域西部和东北角部分草地呈现大面积中度退化;刚察县西部吉尔孟曲河和泉吉河附近区域呈现重度退化;海晏县草原仅在与刚察县交界区域有退化情况发生,其余区域无明显退化。
3.4.4 草 地退化评价
青海湖流域现有牲畜存栏量290.24 万头(只),其中牛40.53 万头,马2.87 万匹,羊246.84 万只。根据国家NY/T635-2015《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给定的折算系数进行换算对比,青海湖流域草地实际载畜量为366.45 万羊单位(表8)。
表8 青海湖流域草地实际载畜量计算表Table 8 Calculation of actual livestock carrying capacity of grassland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从县域分布来看,刚察、海晏、共和3 县草地载畜量超载率分别为8.24%、4.96%、10.12%,天峻县为-1.92%,处于潜载状态。按照原农业部相关规定,超载率在15%以上为超载,10%~15%为零界超载,10%以下为基本达到草畜平衡。青海湖流域总体超载率为5.55%,基本达到草畜平衡(表9)。
表9 青海湖流域草地理论载畜量计算表Table 9 Calculation of theoretical livestock carrying capacity of grassland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草地产量下降,可食牧草减少。由于气候变化,草场退化,可食牧草产量降低,毒草比例上升[23-25]。气候变化是影响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26-27],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秋季降温加快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根系营养物质的储存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下一年的萌发和生长,充分说明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8-30]。
鼠虫害严重。主要鼠害有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中的鼠兔科和高原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i)中的仓鼠科和鼢鼠亚科[31]。鼠类不仅通过采食影响草地,而且挖掘洞穴造成营养损失和水土流失[32]。在过去的40 多年中,青海湖的优良草场面积降少了一半[32]。
沙化问题严重。由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海湖区的森林遭到破坏,草地面积和生产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3]。高寒草甸、灌丛和山地草场面积有所降低,沙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34-35]。风沙活动日趋加剧和沙漠化面积增加是青海湖区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资料表明,20 世纪中叶到21 世纪初,沙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36];沙化范围也不断扩大。
优化畜牧业生产,合理利用草地。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坚持“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牧区的利用时间、次数和强度,建立人工饲料饲草基地。
大力开展鼠虫害防治。借助高新科技手段,建立能准确预测鼠虫害发生、范围、强度的系统。药物防治应坚持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并避开天敌繁殖季节。经常性的鼠虫害防治也应纳入草地“双承包责任制”的范围、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科学施策,治理草地沙化。根据草地类型和沙化现状,编制切实有效的草地防沙治沙规划,科学推进综合治理。强化科技投入,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机械、化学固沙方法。
1)青海湖流域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寒冷,草地是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2084096.20 h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70.26%。流域内草地类型涵盖了青海省7 大草原型,是草原类型集中分布区域,分布面积最大的是高寒草甸类,占流域草原面积的68.95%。
2)青海湖流域年鲜草总产量53.36 × 108kg,流域平均每公顷草地的年产草量2560 kg,在7 个草原类中,低地草甸类单位产草量居首位,是流域均值的2.91 倍,而高寒荒漠类单位产草量居流域最末尾,仅为流域均值的1/2;总产量与单位产量的规律不同,一方面受分布面积大小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不同草原型产草量的影响,总产量高寒草甸类居首位,总产量为36.55 × 108kg,占流域草原总产量的68.50%。
3)青海湖流域草原资源总体质量中等偏上。其中Ⅱ等草原面积为1379179.22 hm2,占流域草原总面积的66.18%。流域内草原的产量为优质中产,4 级和3 级草原构成了天然草原的主体,分别占青海湖流域40.36%和25.10%。
4)青海湖湖流域内分布有退化草地1261515.35 hm2,占流域内天然草原总面积的60.53%。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为187615.62 hm2,中度退化草原分布面积为858484.65 hm2,重度退化草原分布面积为215415.08 hm2,分别占退化草原总面积的14.87%、68.05%、17.08%。
5)青海湖流域总体超载率为5.55%,基本达到草畜平衡。从县域分布来看,刚察、海晏、共和3 县草地载畜量超载率分别为8.24%、4.96%、10.12%,天峻县为-1.92%,处于潜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