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敏霞
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对名著导读教学的重视对于促进初中生人文素养、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较大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认知、技能以及情感获得综合性发展。与此同时,课内导读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对名著作品的进一步阅读,在此过程中拓宽初中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浸润,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全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兴趣来组织学习活动,不仅要重视“如何导”,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读”,掌握阅读名著的有效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本班学生学情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在掌握本班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名著导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目的。教师要从整体上来设计目标,目标的设置必须指向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名著作品的内容、人文内涵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1]。
要想优化名著导读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师必须事先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引领初中生有条理地阅读所选取的名著作品,保证他们的阅读活动是循序渐进的。因此,第二个步骤就是围绕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实际的阅读水平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1.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所选名著作品的兴趣,可以在导入作品的过程中采取多媒体的手段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影视片段,也可以向学生讲述作品中某个精彩的、有吸引力的片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较大的热情投入后续的整本书阅读,这样才能起到吸引兴趣、促进主动阅读的作用。除此之外,名著导读不是只让学生“读”作品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读”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传授多样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如对精彩的语句或片段要“精读”、对大篇幅的故事讲述可以“略读”或“浏览”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
2.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这一要求,要给学生更多学习的主动权,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合作学习模式贯穿名著导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解读文本的总体效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开放、更简单,同时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要组织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组内的同伴对名著作品进行合作探究,打造“人人参与”的语文课堂。
3.分享阅读感受,展示阅读成果
对阅读成果的展示也是名著导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阅读某个作品时的经验、收获及遇到的困惑等,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同时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相互帮助,以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分享阅读感受的过程有利于彰显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到名著阅读可以给他们带来收获和价值,从而逐渐喜欢名著阅读。
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阐述名著导读教学的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朝花夕拾》属于回忆性的散文集,一共收录了12 篇文章,而且每篇文章的时间也不连贯,写作的地点也不同,每一次的变化都伴随着作者周围环境、遭遇的变动。鲁迅在书中不仅描写了各种典型的人物,还描绘了承载着独特情意的景物,同时也包括对一些事物的议论,可以说在书中体现了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元素。在这本书中,作者先通过儿童的思维来看待人世间,再通过成人的笔杆来写下自己的体会。《朝花夕拾》具有双重视角,包含着儿童的经验,也融入了成人的心态。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对社会中人物及事物的深邃思考,描述了来自身边朋友对他的关怀。学生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把握作者的思路,而且可以对人生产生深刻的思考。
《朝花夕拾》是统编教材名著导读板块涉及的第一部名著,希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把握经典,进一步走近鲁迅先生,提高阅读和审美能力。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摆脱了以往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设定的方式,而是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制订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朝花夕拾》属于回忆性的散文集,鲁迅在书中不仅描写了各种典型的人物,还描绘了承载着独特情意的景物。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本书展开阅读,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特点,从中体会到与作者其他作品不同的美感,掌握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
《朝花夕拾》这本书的美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角度,既有人性方面的光辉,也有自然生活方面的乐趣,还有人文方面的内涵。无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鼓舞,还是长妈妈带来的温暖,抑或是范爱农的风骨,都体现了人性的美,给这本书带来了真实感;作者从小就喜欢贴近自然,在入学堂之前就在百草园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也从自然身上获得了一些知识,体现了自然之美;作者老家是绍兴的,在文中会涉及一些社戏、五猖会等家乡文化习俗,这些文化的描述展现了人文之美。所以,阅读这本书,学生能受到美的浸润与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件都是围绕作者的故乡来展开叙述的,作者从小就对家乡风俗有着较大的兴趣,在书中也描绘了很多别致的风土人情,所以《朝花夕拾》这本书也流露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初中生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促进文化传承。
4.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多个问题的驱动下探究书中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家乡风俗以及所表达的独特情感,通过问题的探索与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在童年时期感受到的温馨与乐趣,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品质提升的目的。
1.引导学生走近鲁迅,初赏‘朝花’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借助现有的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并鼓励学生结合以往语文学习的经验说一说作者的概况,以此达到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著的题目进行分析,思考作者把作品命名为《朝花夕拾》的具体原因,在个别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鲁迅在青少年的时候经历了许多事情,等到成年回忆起来才把它们写成文章,这是否就像早晨飘落的花瓣到了晚上才去拾起来呢?”接着,教师让学生浏览这本书的目录,让他们从目录把握全书的结构。通过浏览,学生可以知晓这本书一共收录了12 篇文章,而且每一篇文章之间似乎都存在某种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篇文章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例如,有的学生表示:“第一篇文本说明了作者不喜欢猫的原因,也表达了鲁迅更喜欢隐鼠,但作者喜欢的隐鼠后来被长妈妈踩死,这也为第二篇文章奠定了情感基础……”通过分析目录以及各篇文章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
然后教师利用媒体资源给学生展示了这部作品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他如此开心?接下来和父亲经历了什么事情?父亲为何要这么做?”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初赏朝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并感知到作者童年生活的温馨和乐趣,从而萌生对全书展开阅读的欲望。
2.借助导图通读名著,把握脉络
思维导图具有开放性、直观性、条理性和创造性,将它应用到名著导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打通全书的脉络。因此,教师可以制作思维导图(如图1),给学生提供参考。这样学生就能直观、便捷地把握这本书的主旨、作者的概况、作者的生平及书中涉及的历史背景知识,从而建立起对《朝花夕拾》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扩展,丰富完善这一思维导图。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朝花夕拾》各篇文章的时间、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等进行梳理整合,打通章节壁垒,捋顺全书的脉络。
图1 《朝花夕拾》思维导图
3.组建小组合作阅读,发散思维
在实施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合作阅读,鼓励他们对某个“点”展开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重要能力,同时升华他们对这本书重要内容的体会。例如,在本班学生了解和熟悉全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共议”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中有这么多文章,从这些文章中你可以了解到鲁迅是怎样的人吗?请你们在各自的小组内讨论。”虽然《朝花夕拾》整本书中有多个不同的故事,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既体现了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的现状,又突出了作者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更强的整体意识,通过合作阅读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发散,升华学生对作者、对本书的认识。
4.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撰写报告
《朝花夕拾》的读书报告可以选取“摘要式”和“简评式”结合的方法,需要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在了解书本信息的基础上,罗列自己摘录的好词句以及对书中一些语句的批注等,在报告中阐述自己对整本书的评价和想法,实现高质量的整本书阅读,形成一定的辩证观。教师给本班学生提供了读书报告的格式:
表1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报告
综上所述,名著导读教学是当前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遵循“素养为本”的原则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分析名著作品的基础上,围绕本班学生的学情来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安排好每个课时的计划,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互动、交流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名著作品的内容,发展初中生的个性化思维;最后要及时组织阅读成果的展示,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以实现阅读感悟的共享,进一步深化初中生对名著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