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琳
考级结束了,拿到葫芦丝等级证书的那一刻,我却没有太高兴。我松了一口气,苦练了六年的乐器,终于可以放下了。
第二天,我下意识地打开乐谱,刚含住吹嘴,便皱起眉头。“妈,我能把这玩意儿扔了吗?眼不见,心不烦。”
六年,我对葫芦丝不仅没有感情,似乎还有些飘忽不定的恨意。多少次,因为它,我被责骂;多少次,我的手指在音孔上磨出血泡却不敢停下;多少次,我含泪练习,却没有成果……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这个小小的葫芦丝。
“别啊,六年了,留着吧,装包里,放到柜子里吧。”母亲回答道。
让它落灰?我心想,也行吧,好歹不用再见它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我的学业任务越发繁重。那天,我正伏在案头,昏昏欲睡,突然,远处传来熟悉的旋律。这不是《金色的孔雀》的旋律吗?看来是有人在练习葫芦丝了。我侧耳倾听,旋律虽然不连贯,可乐器本身的音色居然让我有些沉醉,好像我从来没有欣赏过这美妙的声音。
我马上从柜子里翻出包,拿出老旧却不失风采的它。我要追回它。
在我流畅地吹了几个小节后,对方停顿了。我和他(她),两个可能从未见过面的人开始对奏。我似乎从中找到了乐趣。
这些乐器的存在,本身就是让人们追求美好的,可我那时却偏要将它当作负担。
后来,我便把它放在书桌旁,伴我读书。每每学习疲倦时,奏上一曲,烦恼便烟消云散。可以说,葫芦丝成了我学习时光的调味剂。
演奏乐器,当我们不再功利性地以追求考级为目标,而是享受美妙的音乐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沉醉于不懈努力后奏出优美乐曲的成就感,结交益友,追赶大美,不是更能获得人生的真趣吗?
吹奏乐器,应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被动地受驱赶,必然备受煎熬。本文取材于小作者童年练习葫芦丝的经历和拿到等级证书后再奏葫芦丝的思考,引发读者深思:当下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本文给出了答案,那便是充实精神生活,调整心态,提升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指导教师:逄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