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斜路湖树,研究8,日本北海道,2008年。 迈克尔·肯纳 摄
2008年,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北京泰吉轩画廊总监卢骁给他非常喜欢的世界知名摄影师迈克尔·肯纳(美)发了一封邀请邮件。令卢骁兴奋的是,这份邮件竟然得到了回复。一来一回的邮件,让来自东方的画廊老板和西方的著名摄影师有了连接。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摄影师和画廊两种不同的角色,卢骁带着肯纳在中国拍摄,肯纳也成为卢骁画廊代理的摄影师。二人自此结下深厚的情谊。
今天我们特约采访了摄影师迈克尔·肯纳和北京泰吉轩画廊总监卢骁,让他们分别从摄影师和画廊的角度聊一聊照片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国内的影像市场。
迈克尔·肯纳:让我定义自己的摄影作品和拍摄方式是件挺难的事。这些年来,我拍摄的主题一直在變化,但总的来说,我会在三维的世界中找到有趣的事物,然后将它们拍摄、冲洗出来,最终通过二维的照片给大家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我会去寻找有视觉图案和有趣的抽象图形的拍摄对象。在我的照片中,人造建筑和自然风光并存。我喜欢有着神秘氛围的地方,比起描绘一幅确切的画面,我更喜欢在照片中抛出一些线索或一两个问题,从而引发观者的想象。我喜欢寻找人类和风景间的互动。有时,我也会拍摄纯粹的自然风光或城市建筑。
我喜欢盖瑞·温诺格兰德(GarryWinogrand)笔下的这句话:“拍照是为了看看有些事物被拍摄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在去一个新地方之前我不会做任何精心的准备,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会在那里停留多久,或许是几分钟,或许是几小时,又或者是几天。我觉得拍照的过程就像是你遇到一个人然后开启一段对话一样。你如何能预先知道你们将会聊多长时间呢?你们又会聊些什么?你们将来会变得多亲密?你们建立起的关系又会维持多久呢?当然,好奇心、耐心、包容心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这会让被摄物在你面前慢慢展露出它的全貌。有时,我会在自己觉得很无聊的地方拍出很有趣的照片,反之亦然。一个人要能够接受意外的发生,并明白过度的控制结果不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取的。
此外,我坚持传统的银盐工艺,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暗室中自己冲洗完成的。
黄山,研究2,中国安徽,2008年。 迈克尔·肯纳 摄
卢骁:风格和特色只是表象上我们看到的一些形式的东西。以我的理解,迈克尔是以眼前的景物为素材,摄影为手段,表达内心的世界。这也正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看到一张“好看”的风景照片,往往没意识到,究竟是照片里的这处风景“好看”,还是摄影师拍的“好看”。从欣赏角度两者皆可。但是从收藏角度,我收藏的是这处风景还是这位摄影师的内心想法,就有很大的差别。前者,其实是谁拍的根本不重要。后者才是体现一位摄影师自己的深度。
迈克尔·肯纳:一个艺术家与任何一家特定的画廊主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特别的。我的作品被世界上三十几个画廊所代理。在与我合作的这些画廊中,我与一些画廊主人已经相识了四十多年;另一些画廊主人我甚至连见都没见过,我们仅仅通过邮件来沟通。我与不同的画廊主人交流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对有些画廊主人来说,我们交流的内容是围绕照片的运输、展出、图书签售、作品寄售等问题展开的;而对于另一些画廊主人来说,我们会对美学、拍摄对象和拍摄方向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我视一些画廊主为朋友,我们会一起去旅游;而一些画廊主人对我来说是生意伙伴。
总的来说,在我比较年轻的时候,我会和画廊老板讨论我的作品以寻求一些建议和指导,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现在我年龄也大了,经验也比许多合作的画廊主人要丰富的多,所以情况反了过来,他们经常向我来寻求建议。我们就像是一个团队一样,所以灵感和想法是从何而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工作。
黄山,研究6,中国安徽,2008年。 迈克尔·肯纳 摄
迈克尔·肯纳:我严格控制我作品冲洗的版数,所以大家都能够查看到我作品的售卖状况。当然,肯定会有一些照片比另一些更受市场欢迎,在我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这样的。我认为非常重要,一定要说清楚的一点是: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不要根据市场的喜好来做审美决定,因为市场上流行的东西不一定会让你的照片变得更好。我也有自己深爱却从未售出的照片。对我个人来讲,我最喜欢的作品是我下一张要拍摄的照片。
卢骁:普遍来说迈克尔·肯纳创作的画面比较简洁、空灵的作品相对会更受欢迎一些。当然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因为作品的售价和销售出去的数量有关,我们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他某些作品因为售出数量达到更高价格阶梯的情况。很多人会比较喜欢他在日本或北欧拍摄的作品,尤其是一些雪景。但我个人比较喜欢他拍摄城市题材的作品,我觉得他拍出了城市嘈杂中的那一刻宁静和孤独。
黄山,研究48,中国安徽,2010年。 迈克尔·肯纳 摄
迈克尔·肯纳:我敢肯定,不同国家受众的品味肯定会有不同,但我觉得正因如此,这个世界才会多姿多彩,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我猜,对于中国的受众来讲,我拍摄的中国照片要远比我的其他作品受欢迎,但是卢骁会在这一点上给你更加准确的信息。艺术品收藏家之所以收藏,是因为许多不同的原因。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将地点、审美、叙事、观念、经济价值或个人喜好作为选择艺术品的首要决定因素。我会在世界各地拍摄照片,并尽量不去限制照片的展览地点。
黄山,研究9,中国安徽,2010年。 迈克尔·肯纳 摄
卢骁:由于我们目前尚未代理国内摄影师的作品,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全面地回答。在我看来画廊决定代理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主要会考量几个方面。作为画廊来说首先是对收藏家负责,其次是对艺术家负责,所以作品的质量肯定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同时,艺术家的持续性也很重要,有些人一套作品很好,但是没有后续,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另外,画廊和艺术家能否在合作过程中,各自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也很重要。画廊和艺术家之间的长久相处不是靠单方面就能实现的。
黄山,研究27,中国安徽,2009年。 迈克尔·肯纳 摄
黄山,研究21,中国安徽,2009年。 迈克尔·肯纳 摄
卢骁:对于我们来说,摄影史上那些名家名作自然受到很多人喜欢,不过往往价格上也会相对高一些。我们的藏家在职业、年龄方面也五花八门,没有特别明显的区间。不过普遍来说都是心态比较开放,对新鲜事物比较敏锐,同时对国外的信息和资讯比较敏感,毕竟摄影收藏在中国起步尚短,但是在西方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每个人购买作品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我们与藏家多年相处下来大家都非常融洽,我们了解每个人的收藏喜好。画廊的作用是希望帮助藏家寻找到他们心仪藏品的同时负责答疑解惑,协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收藏。
白塔,北海公园,中国北京,2007年。 迈克尔·肯纳 摄
黄山,研究55,中国安徽,2017年。 迈克尔·肯纳 摄
卢骁:首先,摄影史上的那些重要摄影师,尤其他們的重要作品。这些摄影师大多已经毋庸置疑,作品相同版本的已经被全世界诸多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收藏,所以只需要考虑画面喜不喜欢,价格能不能接受,其他的不用太多考虑和评判。对于近现代的摄影师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摄影师是不是有发展的,而不是单独的某一张照片好不好看的问题。当然这是从画廊为出发点的建议。如果从个人角度那还要看具体情况来定。
卢骁:大多数摄影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售出,而如今,数码照片无处不在且易于制作。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便是,照片数量与市场的需求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沮丧的情况,对此我也没有一个适当的答案。说服一个人购买一幅作品并不容易,画廊需要这样做是为了维持经营。所以显而易见的是,提供原创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作品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一点对于任何艺术创作来说都适用,不管是文学、音乐、绘画、摄影还是雕塑。但是,拍摄原创而独特的照片这一建议对摄影师来说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这一点极难实现。因此,我对其他摄影师的建议是,抛开你对于展出和售卖作品的抱负,带着对视觉影像的热情坚定地走下去。做一个谦逊、善良、周到的人。你希望被怎样对待就怎样对待他人。如果你的作品最终能够在画廊中展出,那这只是你得到的额外奖励,而非一个必须得到的结果。
竹子和树木,云南青口村,2013年。 迈克尔·肯纳 摄
九只银鸟,士别,日本北海道,2009年。 迈克尔·肯纳 摄
卢骁:这十年来我们作为行业内的亲历者,切身感受到摄影艺术收藏在飞速发展。从最初在原作、版号、签名等问题上的不成熟与纠结,到这几年国内的收藏群体已经逐步趋于成熟,最近一两年几家私人摄影美术馆的出现都标志着这个市场在迅速扩大。但是同时相较于西方已经发展近百年的影像收藏市场来说,国内仍旧尚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也有例如理论根基不牢,一些基础概念混淆的情况,不过相信这些都会很快得到改善。
卢骁:多看好的作品,少看乱七八糟的东西。品位这件事儿是靠优秀的作品锻炼出来的。同时不局限于摄影,包括美术、文学等其他形式,这样才能拍出有趣的照片。摄影和其他艺术一样,从“艺术”这两个字的角度来说,照相机是表达自我内心和思想的工具。所以多充实自己,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且有一定深度的人,才能拍出有趣且有一定深度的照片。摄影让很多人会深陷器材和技术的泥沼,但是忽略了作为观看的艺术时,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技术知识都是工具和手段,但前提是你自己有东西要表达,你要表达的东西能引起别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