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宇

2023-10-09 17:55于文国
摄影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刘宇影展摄影记者

于文国

選自《4号线》。相拥的情侣。(2013年8月7日)刘宇 摄

1993年10月,安徽省马鞍山钢铁总公司承办了一个规模不大,但却在中国新闻摄影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颁奖活动—首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颁奖典礼。这是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由中国记协批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首次采用“单幅摄影作品+专题摄影作品+学术研究论文+日常行为表现”等标准,综合考量新闻摄影记者“德才兼备”“图文并重”的一次评选表彰活动。

25年后,当我们回望和追寻那批登台捧杯的“两栖”记者时,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栋梁。

刘宇,便是其中之一。刘宇,个头适中,稍黑偏瘦,素边眼镜,低调谦和,举止儒雅,为人正派。换句话说,用当时的标准看,在首届获奖者中最抢眼的人一定不是他。但是,6年之后,当他作为唯一一位连续三届获得“金眼奖”优胜奖的摄影记者出现在排行榜上时,同行们这才发现素边眼镜后面那双略显呆萌的明眸里,蕴含着一种少有的睿智和一份相当“不安分”的激情与活力。

再后来,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组委会为了让更多摄影记者有机会获得这项三年评选一届(10名)的奖项,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从第四届起在征稿启事中增加了“连续三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获得者谢绝参评”的字样。

依我之见,那一时期,刘宇的摄影作品打动评委的主要优势至少有两点:

一是,他的新闻性、前沿性、灵动性和献身精神。在他的摄影作品里,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公园的爆炸现场》到《蜜月在战场上度过》;从《梅杰在大选中获胜》到《克林顿遭弹劾》;从《胜利日》到《巴以和谈》;从《英国王室安德路王子亲自指挥温莎堡救火》到《世纪难民潮》;从《永远的微笑》到《心痛时刻》;从《乘愿再来》到《总书记与山里娃》等作品,均带着浓浓的灵动和鲜活的率性,以及摄影记者为拼抢新闻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

二是,他的影像表达既有西方特征,又具东方韵味。读者从那些鲜活的国家大事、街头冲突、战地爱情、足球比拼等情节、细节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西方文化表达的直率、开朗和冲击,又有东方文化的温和、细腻与含蓄。很显然,这是一位东方人的国际视角。其专业信息含量之大在当时的中国新闻摄影记者中实属难得。

因此说,站在历史的进程中去考量,在1990年代,刘宇新闻纪实摄影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为正在踏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新闻界和中国摄影记者群体,提供了一个清新、清晰、清明、可感、可鉴、可学的活样本。

刘宇,照片拍得好摄影界皆知。然而,他的文章写得也同样精彩。他撰写的《莫斯科如履薄冰的五十小时》《波黑战争摄影报道追记》《当爆炸声响起》《随时随地的梦想》《连续摄影初探》《关于职务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等专业研究文章,文笔流畅文辞隽永,均在业界赢得了口碑。

1999年,我专程找时任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佑珠老师求教,其间提到了关于摄影记者的素质问题。我说,“(当时)中国新闻界绝大多数报纸摄影部的记者不被编辑部所看重,有的摄影部因记者的学养不够已经被边缘化。”徐老师听了后大笑,她介绍说,新华社摄影部的摄影记者(因为照片拍得好,文章写得同样好)不仅被编辑部所看重,而作为部主任的她,反而在担心摄影记者们会因此产生骄傲情绪……

其中,让徐老师引以为自豪的摄影记者中,刘宇就是代表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大家发现刘宇的专长远不止这些。拍照、写文章之外,他唱歌、朗诵、摄像、策展样样在行。唱歌和朗诵业界已经熟知,此处略过。这里仅举两例说说他的摄像和策展。

2015年秋,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在扬州举办了一期新闻纪实摄影高级研修班,在学员们的要求下,邀请到了刘宇为大家授课。结果,在讲座的课程过半时,他话峰一转,播放了一部在家中抓拍的女儿、妻子和狗狗的纪录片,片中内容集柔情、温情、爱情、豪情、性情于一体,把学员们看得鸦雀无声,许多学员泪流满面……也是在这次讲座之后,刘宇冷不丁甩给我一句话:“我给你策个影展吧”。他语出突然,没有任何先兆,我觉得像是一个玩笑。于是调侃道,“你在说我吗?”他说“没错,就是你!”

实话实说,我没认为这个事能办成。一来,此前,从未听说刘宇策过展。二来,在我近40年的从业经历中,先后曾有多人提到过为我办个展,但是,我都婉拒了。主要是在我的认知中对影展的认识不到位。同时,也因为这些年来很多影展的效果并不理想,经常是开幕式过后便再也无人光顾。因此,从节省精力的角度考虑,我确实没有办展的计划。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我错了。刘宇甩给我的那句话看似不经意,实则深思熟虑之言。

最终,策展颇具创意,传播效果甚好。难忘的是在影展准备过程中,尤其是对我的摄影作品的选定和呈现方式上,我们的认知高度契合,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预期。

刘宇,多才多艺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就此认为他仅仅是多才多艺那则是误读。提笔写下本文前,我曾以为和他认识20多年,彼此志趣相投,虽说清交素友,但也彼此关注,他的多数作品我基本看过,可用“熟知”二字形容。

但是,当我粗略梳理了他的经历后,却又感到陌生了!

刘宇—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年4月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先后做过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摄影记者、新华社伦敦分社和华盛顿分社摄影记者,30岁出头成为高级记者。后来又先后担任采访中心副主任、社会新闻采访室主任、国际照片编辑室主任。他曾赴前南斯拉夫地区,穿梭于欧洲、中东,采访过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等等。他还曾在陕西省宝鸡市挂职,当过区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委员,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

我在想,沉甸甸的履历,镌刻的绝不仅仅是汗水和泪水,它同时也丰富、历练和成就了一个优秀摄影家感知世界、理解人生、判断进程、锤炼精品的前提和能力。2014年,他调任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一职,我曾以为,至少在职期间他不会有时间拿相机了。但是,一年后,他利用上下班乘坐地铁的路上抓拍的新闻纪实专题摄影作品《4号线》问世。在这个专题中,受众见证了摄影家融入生活、解读社会、记录历史的思想深度与大爱情怀,一经发表,便立即引起了热评。

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对于刘宇而言,积生命之高度和厚度,进而赢得作品之长度。这是境界,是审美,更是幸福。

猜你喜欢
刘宇影展摄影记者
快乐的事
不怕打针
我没有不听话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第二届澳门国际影展 甄子丹等人担任明星大使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2016年各类国际影展金奖作品鉴赏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