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使造像:吉林省四平市中医院护士李格慧 刘宇 摄
如果从1978年第一次躲在厕所里用自制的印相盒子洗印照片算起,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离开过摄影。40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摄影本身都发生了巨变。如同乘船出海,在船上并不觉得,当蓦然回首时,会发现船已经离岸很远了。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中的角色宫二小姐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习武如是,人生如是,摄影亦如是。
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里的一朵浪花,而我的摄影经历正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线重合。恢复高考让我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也改变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的命运。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也从那时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我们从前辈留下的影像中,汲取营养;更从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中,继承忠诚、执着、守纪、担当、合作、低调的品质。“先做人,后做事”—这是新华社教给我受用一生的准则。
当时,各行各业都在拨乱反正、改革创新,新闻界也不例外。新闻摄影工作者开始摆脱绘画审美标准的束缚,努力探索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一大批媒体在新闻性、时效性、形象性上所进行的实践,让读者看到了新闻照片的价值和魅力。与国外同行的深入交流,对中国新闻摄影界产生了一股冲击波,也让我有机会从个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从世界的维度反观自我。
1992年 11月20日,距离英国首都伦敦约50公里的温莎城堡发生火灾。 刘宇 摄
2003年,土耳其因吉尔利克,一名叫希纳的土耳其男孩吊在北约空军基地外的足球大门上,美国军机在上空频繁起降。刘宇 摄
我前后差不多有10年时间从事中央新闻采访报道。随着外事礼宾和媒体管理制度的改革,在一些过去只有新华社记者可以进入的现场,我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这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在一段时间内,有些活動并没有安排我采访,老记者会带我一起到现场,他们拍常规照片保底,让我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拍出与以往不同的照片。尽管更多的是从形式上寻找突破口,新闻界还是注意到了新华社中央新闻摄影报道发生的变化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是莫大的鼓励,证明自己只要努力用心拍摄,就有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可能。
1995年5月8日,曾经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老战士来到莫斯科红场的无名烈士墓献花,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刘宇 摄
在我一生中遇到很多好领导、好老师、好同事,对于曾经被动和自卑的我来说,他们都是在背后推我前行的人。我们有时因为一些事没有做过而不敢去尝试,摄影部的前辈们看到你做好了第一件事,就会把第二件、第三件更重要的事交给你,正是在一次次的“赶鸭子上架”中,挖掘出自己可能都没有认识到的潜能。
“见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清醒地发现自己,坦然地接受自己,诚实地对待自己,努力地改变自己。世界每天都在变,没变的唯有初心。
在我入职时,恰逢新华社加速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重要时期。除了要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采集体系、通讯网络、供稿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国际报道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从1987年开始到中国新闻学院进修了两年英语,为我后来常驻伦敦、华盛顿以及采访一系列国际热点事件打下了基础。摄影把我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见到了不同的风景,也体味到世间百态。它打开了另一扇观看世界的窗子,使我有机会将一去不复返的日子定格;它也是一面反观自己内心的镜子,在记录的同时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人经常因他的某一段经历而被贴上标签,在那些大事件、大场面已经离我远去之后,别人有时仍然会介绍我是“拍领导的记者,驻白宫的记者,战地记者……”在我看来,不同的工作只是涉及的领域不一样,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成长和珍视。有些人总是喜欢羡慕别人,过着一种生活,却又幻想着另一种生活,然后错过了现在的生活。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审视自己的长短,摄影人的优势恰恰是自己的生活。
1996年7月27日凌晨1时15分(亚特兰大当地时间),亚特兰大奥林匹克公园内发生一起爆炸事件,约200人受伤。图为被警察从奥林匹克公园内疏散出来的受轻伤者。刘宇 摄
摄影无非是借助照片记录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已。不是安排好的生活才是生活,也不是东奔西跑才能摄影,拍照并不需要仪式感。无论是显赫的人还是普通的人,都有记录的价值。在新闻采访不是我的主业之后,我能做的是尽量把家庭、路上、工作三点一线利用起来,摄影的题材无处不在。有人可能觉得日常生活过于平淡,但没有人因为白开水的平淡而拒绝饮水。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内心,摄影的价值与拍摄地域的远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哪怕在一个很小的点上深入发掘,所产生的能量也足以和世界对话。
所谓“天地”,并不仅仅指空间的广阔,也包含时间的坐标。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有来路,我们的很多困惑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北宋理学家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南宋学者王应麟进一步阐释:“为天地立心,仁也。”现在获得高质量照片更简单,影像的风格也更多元,但并不意味着摄影更容易直达人心。摄影器材不是冷冰冰的金属,而是有温度的,因为它们带着人的体温。摄影人要真正走得长远,除了勤奋、吃苦、坚持、敏锐等,更需要有做人的良知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今,摄影再也不是摄影记者的单向传播,人人都可以采集、分享影像,从接受者变成传播者。作为一种现代性的工具和媒介,摄影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获得信息的权力和途径。在离开新华社以后,我也尝试利用自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2020年初我正式退休,本以为之后摄影于我,没有任务,只是爱好。新冠疫情袭来,我随中国摄协摄影小分队奔赴武汉,那不是一次普通的拍摄或采访,而是生命的体验和精神的洗礼。接触了那些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普通市民,太多的感想和感动撞击着胸口,让记者的本能重新发芽。我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发表了6万多字、260多张照片组成的26篇“武汉手记”,虽然这给我增加许多额外的压力,但很欣慰自己没有辜负2020年那个春天。
2003年2月28日,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埃尔比勒的老城墙下,一个为游客服务的摄影师带着两个儿子收起背景布。 刘宇 摄
做自媒体约束少了,实际上对自媒体人的操守和自律要求更高了。“武汉手记”获得了一定的传播量,但我从不会单纯为了点击量或者成为所谓“爆款”而写文章或拍照片。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和尊严都高于采访素材的获得和传播流量的获取。我记录所有的人和事,只是因为打动了我。我相信,心有所感,别人就可能会感同身受。
武汉之行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文艺创作也好,新闻报道也好,深入生活都是不二法门,你比深入再深一尺,那些鲜活的人和事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一千万个武汉人就有一千万个故事,如果不是在那种特殊的情形下,我很可能会与那些被采访者擦肩而过,而在武汉我一定会多聊几句,由此又延展出新的故事。当快乐着彼此的快乐、悲伤着彼此的悲伤的时候,人和人之间只有一颗心的距离。开始我没有给自己设定主题,当我回过头来看,其实是说的一件事,就是危难之下的大爱。那些普通人身上闪烁出人性的光辉,无时无刻不带给我感动,我能做的是把这些感动传达给更多人,希望他们也能从中获得一点前行的力量。
任何观看,都是有选择的观看;有所想,就会有所见。当你带着良善的心看待世界,世界也会变得好看一点。我也相信平实的表达是有分量的,真情实感比技巧更重要。摄影的力量來自生活,因为摄影和生活贴得如此之近。生活为摄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也造就了摄影师成为怎样一个人。我记录的是别人的故事,分享的其实也是自己的心境,是60年的阅历带给我的人生感悟。就像安塞尔·亚当斯所说:“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我们生怕错过时代,然而时代的列车并不会因为摄影人的错过而停在原地,个人充其量只能捡拾一些碎片,当无数的碎片重新拼贴在一起,就能构成一幅相对完整的画面,我很庆幸曾经为这幅图画贡献过微不足道的几颗像素。
如果把摄影人生比作一场修行,从自己走向天地,进而反哺众生,便是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