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智,贺朝凤,卫雪莲
(1.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2.十堰市郧阳区环境监测站)
脱贫攻坚后,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一大契机。乡村旅游业是促进城乡统筹、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1]。谷婕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拥有乡村特色,利用农村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来推进乡村活动的展开和发展[2],让游客感受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郭焕成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服务,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地区进行旅游的活动[3]。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空间上,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吸引城镇居民来到乡村地区进行旅游的活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业态,近年来发展迅速,同时,乡村旅游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传统文化保护,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樱桃沟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主城区和郧阳区的结合部,全村面积7.7平方千米,北距郧阳城区4公里,南距十堰市城区10公里,十堰大道和209 国道穿境而过,出村2公里便可上汉十高速公路。这里地处鄂豫陕三省边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秦岭巴山东延余脉,有“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美誉。樱桃沟村沟壑与岗地交错,山水环境优美,因村里有漫山遍野的野生樱桃树而得名。近年来,樱桃沟村依托独特乡土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除建设以樱桃采摘园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外,还大力在水塘种荷、路旁植草、山顶修亭建瀑、河边清污建湿地,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改造乡土本色村居农舍,发展特色农家乐和休闲民宿产业,方便游客游玩,帮助农民增收。据统计,该村年接待量超过60万人次,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樱桃沟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21项荣誉称号,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样板。
通过走访调研和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把樱桃沟村现有旅游资源归纳为观光类、参与体验类和民俗节庆类三大特色旅游资源。
(1)观光类旅游资源。樱桃沟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开发观光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观光农业的打造、自然生态景观改造、村舍民居的改建。一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根据游客需求,形成了“人均一亩果,户均一亩菜”的种植模式,建设以樱桃为主的小水果产业1 800亩,种植无公害蔬菜500亩;村内道路沿线种植了各色花卉,以波斯菊、格桑花、五彩石竹、地锦花等花期较长的花卉为主,保留了山菊、蔷薇等野生花草,使得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路边、广场周围移栽了樱桃、桃子、垂柳、槐树、皂角等观赏树木,形成“山顶松柏带帽、山腰果树环绕、田里蔬果满园、庭院广栽樱桃”的独特风貌。二是打造自然景观。根据乡村自然小径设置观光路线,打造凸显特色的地标建筑,围绕衬村山体建设游步道,打造“奇趣地”“微景观”,完善休憩服务设施。同时,对村内的河道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和绿化,建设拦河坝、景观桥及荷塘、湿地。村里每一处景观、每一个设施都匠心独运,散发着乡土风情。三是民居改造。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下,农户的旧房改造也尽量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适度装修,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特色。该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几间土房被改造成五零山居,成为樱桃沟地标性建筑。六零院、七零院、八零院,这些根据年代命名的建筑成为当地改造建房的“样板间”,完成居民庭院改造320户。此外,先后投资建成游客接待管理服务中心、樱桃小镇、农耕博物馆、石雕博物馆、报纸博物馆等旅游观光设施。
(2)参与体验类旅游资源。参与体验类旅游资源主要是游客可以深入旅游景观,并参与其中进行体验的一种旅游资源。樱桃沟村充分挖掘传统视觉符号、独特的时代记忆和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先后培育出三星级农家乐70家,如五零山居、七零黄酒坊、八零院、凤翔山庄等富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开发民俗客房100余间,同步打造“民宿样板”20家,提升住宿的舒适度。通过发展绿色种植业、小水果采摘产业,开辟生态采摘园35个,种植樱桃、草莓、血桃、枇杷、猕猴桃等水果,游客可在采摘园内亲自采摘和品尝新鲜水果。建成3个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发展传统手工作坊,如柴火豆腐、木榨香油、自酿黄酒等,方便游客体验传统手工产品。鼓励村民投资开设游乐设施、户外实践基地、汉服古装出租等。另外还有“乡情农韵”体验活动,让游客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耕乐趣。樱桃沟的风景与“乡愁”,引来了天南地北的游人,春赏花,夏品果,住农家小屋,吃健康饭菜,樱桃沟村的乡村旅游经济节节攀升。每当樱花盛开期,赏花游客摩肩接踵,徜徉在如画美景中,或自拍或合影,淹没在花海中的农家乐门前车水马龙,屋里门庭若市。但以赏樱花、采摘樱桃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项目周期短、季节性强,无法形成持久动力。
(3)民俗节庆类旅游资源。每年5月,樱桃草莓节在樱桃沟村如期开幕,活动在精心准备的文艺汇演中拉开序幕,文艺表演、吃樱桃比赛、樱桃草莓采摘、农产品展销,品尝酸甜可口的樱桃,参加趣味活动,欣赏美丽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活动连续举办了10届,影响力较大。樱桃沟村樱花节是2013年开始举办的,为了对樱花节进行推广和宣传,在新浪网、人民网等全国100余家大型网站发布1 000余篇网络推文,当时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600万元。其他还有十堰旅游年货节、郧阳区“三下乡”活动、“红了樱桃 醉了郧阳”郧阳区乡村文化旅游节、“中国新歌声”樱桃小镇专场等活动。樱桃沟村还挖掘樱桃文化,编讲了“脚走出来的行步道”“樱桃是凤凰的第一滴眼泪”等文化故事,举办稻草人文化艺术节,打造“乡村游+樱桃”、“亲子游+樱桃”、“休闲游+樱桃”等乡村旅游个性化产品。开发建设了樱桃小镇,包含文化艺术展示、清农学堂、特色餐饮、茶馆、酒吧、仿古戏台等各类休闲文化业态。樱桃小镇秦楚民俗文化体验还需进一步开发,重点挖掘传统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村落文化等,同时将郧阳地区“凤凰灯”“跑旱船”“郧阳四六句”等民间艺术融入樱桃草莓节、樱花节等节庆活动,打造秦楚地方特色文化体验地。
樱桃沟村采取上下联动机制,邀请中国乡建院规划指导,成立“村集体+村民+企业”村级股份合作公司开发运营。主要模式为专家指导、政府支持、村为主体、群众参与。在责任主体上争取农户加支部、村委会“双主体”模式;在督办主体实行区政府加镇政府“双主体”模式;在产业主体上,实行公司加投资者“双主体”模式;在产业支持上,实行省政府及部门加区政府及部门的“双主体”模式;在技术主体上,实行专家设计团队加专业施工队的“双主体”模式(见图1)。
图1 樱桃沟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图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不少学者也开始关注乡村旅游中的环境问题,如兰珠美在研究中发现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三个方面造成的,分别是基础设施薄弱、跃进式的开发建设和监管的缺失[4]。郭丽在研究中发现,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原本自然和谐的野外环境和乡村生活被打乱,而随之产生的垃圾、污水、噪音等会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真性[5]。从樱桃沟村的发展来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三大类,分别是生活垃圾的增多、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樱桃沟村共辖11个村民小组,526户,1 888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白色垃圾也进入乡村地区,这些垃圾很难自然分解,需要进行集中处理。伴随着乡村游的火爆,农家乐日渐兴起,游客的增多,餐厨垃圾产生量也日益增多,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成为比较棘手的问题。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主要集中在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上。樱桃沟村在开展乡村旅游时,为了吸引游客,把草莓、樱桃等水果的种植与采摘变成了体验性旅游活动,而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村民大量开垦土地来进行种植,有些村民甚至使用大棚种植来确保水果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对土地资源、灌溉用水的需求增多。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为了使旅游资源更趋多元,便对原有的自然面貌进行了改建,例如村内观光公路的修建、衬村山体的开发、村内水域的改造、旅游景观设施的修建,大型停车场的建设等等,都使原生自然风貌发生了改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乡村生态保护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力,拉力起主导作用,推力起协助作用,两者相互助力,相辅相成。
乡村旅游中生态保护的拉力主要来自政府方面。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往往只重视与切身利益挂钩的经济利益,对生态保护关注的力度不够。政府是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主导力量,不仅可以保障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还可以引导村民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关注。
(1)基础设施的改进与完善。樱桃沟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22个,特别对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生态绿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设,强化生态概念,突出旅游主题,全力打造国家南水北调源头生态旅游型乡村的典范。
为有效解决“垃圾围村”问题,樱桃沟村多措并举开展垃圾治理。一是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樱桃沟村按照合理布局、节约成本、便于转运的原则,建立了规范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在农户家门口配备景观式分类垃圾桶,在人口集中点配备密闭式垃圾中转箱,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置一个生活垃圾收集亭,共配备分类垃圾桶900余个、垃圾中转箱18个、垃圾转运车5辆,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模式。二是建设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分为两类,一类是垃圾分类处理站,一类是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站,站内垃圾处理设备“吃”进枯枝败叶、餐厨垃圾等“湿垃圾”,经发酵降解,减量率达到90%以上,剩下10%变成生物有机肥“吐出”,实现了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樱桃沟村成为旅游名村后,农家乐逐渐增多,为解决污水排放问题,樱桃沟村因地制宜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分散农户或农家乐,采取“小集中”方式,建设庭院式人工湿地,包括三格生化池加两格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流过污水处理设施,生化池中的厌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悬浮物,然后利用生态小湿地植物根系的吸附、拦截、吸收、降解等功能,达到净化水质效果,处理后的水通过管道输送到菜地灌溉使用。对于人口集中区域,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人工快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村共建设三格生化池加两格人工湿地58套、人工快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9座,购置了吸污车,实施了“厕所革命”改厕400余座,新建卫生厕所22座。同时,对河道进行了治理,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改善了村庄面貌。
(2)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明确。樱桃沟村将生态环保写入村规民约,纳入“十星级文明农户”“五星级农家乐”“美丽庭院”等文明创建评价体系,与农户签订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状和承诺书,实行环境卫生评比制、积分管理制等制度。还建立了村级环境管理站,配备11名专职人员参与和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包括1名站长、2名巡查员、1名清运员、7名保洁员,环境管理站制定考核标准,开展考核并兑现奖惩。公共区域由环境管理站保洁员定时打扫,农户自觉清扫及维护门前三包责任区和田间地头,并按照标准来规范生活区域,如家禽家畜饲养、农具柴草堆放等。每周五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每月开展环境卫生大评比,评比结果以“红黑榜”形式公示。在考核方面,管理人员通过调研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制定出更适合村庄发展的考核方法,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单一考核或是上级考核。考核层级分为村考核组、组考核户;考核时间上分长期巡查、抽查考核、定期考核;考核等级分别是最清洁、清洁、不清洁、脏乱差;还有其他类考核办法如曝光考核、公示考核。考核以积分建立台账,登记入册,月末公示,村组干部以及村内工作人员的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对村民来说,一方面对“最清洁”农户在村环境卫生光荣榜公示,对“脏乱差”农户除责令限期整改外,摘掉“十星级文明户”中的“环保星”,并在村曝光台曝光,另一方面环境卫生做的好的农户,可通过考核积分到环境管理站兑换生活用品,还在庭院改造、优扶救济、产业发展等方面优先扶持(见图2)。
图2 樱桃沟村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图
图3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关联方式
乡村旅游中生态保护的推力主要来自村民和游客。这部分群体往往重视的是眼前的利益,如村民关注的是经济收益,而游客关注的则是观光体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较低,但是,随着政府的引导以及生态遭受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激起这部分群体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并成为生态保护强有力的力量。
(1)乡村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郭文在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地时提出从功能角度分析,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后,这种旅游空间与一般旅游目的地相比,在使用上具有重叠性,古镇既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又是游客观光旅游的空间[6]。乡村旅游也是以乡村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发展旅游的,可见乡村旅游空间在使用上也具有交叉性与重叠性,乡村既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也是游客游览的空间。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只有重视生态保护,才能确保良好的生活环境。
(2)游客对乡村环境原真性的追求。潘炫在探讨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时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遗产原真性,包括传统风貌的完整,不仅要对单个建筑进行保护,还要对村落周围的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是人文遗产的原真性,即确保村落选址与格局保持传统特色[7]。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时,更希望体验到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土性,而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乡土性,如生活垃圾的增多、新建旅游项目导致乡村环境破坏等等。因此,为了确保能体验到乡村旅游的“本真”,很多游客开始参与乡村旅游的生态保护,如成立保护组织、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等,游客成为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推力。
(1) 宣传引导,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村民,村民环保意识在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发挥关键作用,因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村民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帮助村民逐渐树立环保意识。第一,宣传时要循序渐进,要注重文化滋养。比如樱桃沟村在村庄文化广场和村口山顶处设“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固定标语,随时提醒村民注重生态保护,提高村民生态意识。村规民约明确写上了“自觉保护环境,谁污染,谁治理”“多栽树不砍树”“要致富多栽树”“脏水不乱泼、柴草不乱堆、垃圾不乱丢、畜禽不乱跑”等内容。针对村民的不良习惯,为了转变农民观念,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册,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组织群众代表赴浙江、江苏等地先进村学习,邀请专家授课,观看环保电影,开展“保护环境大家谈”活动,引导村民畅谈保护村庄生态环境的感受和成果。第二,政府在进行宣传时,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用。如樱桃沟村在开展垃圾分类时,借鉴传统民间曲艺“郧阳四六句”编排了“垃圾分类四六句”进行宣传,没有沿用城市“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等分类方式,而是采用“干垃圾”和“湿垃圾”二分法,既符合村民生活习惯,又便于实际工作开展。第三,在宣传形式上尽量多元化,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张牌”。如张贴宣传标语、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册,同时利用好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采取公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如樱桃沟村拍摄了微电影《春回樱桃沟》,通过电视、网络、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科学规划,坚持生态化开发原则。发展乡村旅游要实施生态化开发,政府和企业应树立底线意识,遵循绿色发展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牺牲环境,要充分考虑长远发展,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和村庄风貌引导,明确村庄布局分类,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尊重乡村原生环境,保护现有的水塘、农田及林地等宝贵资源,完整呈现乡村的山野风貌。如樱桃沟村在打造参观路线时为了寻找一条可供游人观光的路线,找到两个熟悉地情的农民,以自己认为最舒适、最便捷的方式从山脚爬到山顶,慢慢拓出一条小径,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整出原生态的观光路线,节约修路成本,也避免了机械施工对山体植被的损伤。樱桃沟村树立“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理念,在改造民居过程中不伐木、不挖山,在保留原貌基础上适度装修,最大限度保留乡村特色,为子孙后代留住了青山,也留住了乡愁。在资源利用上,一方面科学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建设沼气池,实行人畜粪便综合利用;同时,实施封山育林,为村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鼓励村民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减少村民对林木的砍伐。另一方面建设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有机垃圾倒入站内设施中进行发酵处理,生产成生物有机肥料,供村内种植使用,减少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确保了农作物的绿色有机。
(3)盘活资源,打破乡村旅游季节性。乡村旅游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政府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充分盘活旅游资源。一是丰富产品供给。首先要打造乡村美食,扶持特色农家乐,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美食爆品,突破季节限制打造乡村旅游的卖点,以此吸引游客的到来。其次,开设农业体验空间,在秋冬季节,依托生产设施大棚、智能温室等,开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项目。与高校合作,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大课堂和高校艺术生创作写生基地,“以花为媒”吸引院校、艺术家等“下乡”与村庄共建各种主题的研学基地,促进农文旅融合[8]。再次,挖掘潜在客群,针对学生群体和团建人群推出相关旅游产品。比如樱桃沟可利用农耕博物馆、石雕博物馆、报纸博物馆以及农业体验设施和当地的中小学校合作,以课外活动实践基地或研学旅行基地的形式,开展乡村研学教育活动。开发“樱桃小镇”现有场地和设施,打造企事业单位开展团建活动场所。二是举办节庆和赛事活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策划相关主题节庆活动,以丰富淡季旅游内容。如举办乡村马拉松、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承接业余户外拓展训练需求等,为乡村常年带来持续性人流,从而打破乡村游的季节性难题[8]。三是科学布局旅游资源。建立特色鲜明、功能各异、互补发展的乡村旅游基地,打造“一村一品”,将周边景点或村庄连结起来,形成一定区域的乡村旅游圈。
(4)强化管理,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生态保护制度体系不仅要包括限制性条例,还应包括奖励性的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开发,首要一条就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安全。在乡村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生态化开发更应牢牢把握生态安全原则,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首先,政府在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乡村环境执法监管要更加严格,建立环境准入制度,防治污染搬家、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对村内的发展也要建立审批监督制度,如对农家乐、民宿的审批、经营和管理制度,对农户种植、养殖的界定与监督制度,环保基础设施的运营管护制度等。其次,建立各种群众认同认可、互惠互利的监督约束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在健康的环境中有序运行。如樱桃沟村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环境卫生评比制、积分激励机制、“十星级”农户评选等制度,评比考核与村组干部的工资挂钩,与保洁人员的奖励挂钩,农户可使用积分换取生活物资,这些规章制度产生了积极成效。
(1)积极配合,全面参与。张安毅在研究村民参与生态保护时,发现村民存在三大方面困境,一是村民参与的滞后性,二是村民参与的无序性,三是村民缺乏积极性[9]。村民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体,是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村民要提高主体责任意识,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来。政府和村委会在制定规划及制度时要围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展开,同时采取多种方式途径,让村民广泛参与、建言献策,不仅有利于规划制度顺利实施,也维护了村民的利益。如通过开展“夜话共同缔造,共谋村庄发展”等活动,收集村庄发展建议;成立乡贤联谊会,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投资项目,推动相关规划制度落地。
(2)保护乡村旅游的原真性。乡村原真性包含古朴的乡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只有把乡村原真性贯穿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始终,才能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可以扩展乡村产业,增加收入,但是,要明确这是基于乡村原真性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切不可盲目扩展,跃进式开发而将其摧毁。村民在保护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时要做到三点:一是要遵守村内的规章制度,在开发和开展乡村旅游时以规章制度为准则;二是树立认同感与自豪感,乡村原真性的保留是祖祖辈辈的功劳,基于此游客才有机会欣赏和体验乡村旅游;三是积极宣传乡村的原真性,传承好乡村的原真性,才能把游客引得来、留得住。
(1)和而不同,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游客在进行乡村旅游时,应保持两种态度,一是求同存异,乡村旅游中大部分的游客是来自周边的城镇,乡村与城镇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别,不要以城镇发展的标准来对乡村进行评判,游客要认识到乡村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机遇,正是乡村缓慢的发展才保留了绿水青山;二是学会尊重,乡村因其地理位置导致发展滞后,存在一些古老陈旧的风俗习惯,游客在乡村中旅游时,要以尊重的眼光看待风俗习惯,学会欣赏当地的文化习俗,当然,对于陋习要加以去除。
(2)积极参与,主动奉献。游客虽然只是短期在乡村中旅游体验,但是同样担负着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责任。只有将自己视为乡村中的一份子,才会更加真切地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而乡村因其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力量有限,对生态保护投入的力度也非常有限,需要游客积极配合,主动奉献,为乡村旅游的生态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不仅可以将乡村现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推介出去,还能引进大量的游客到乡村中来进行旅游体验活动,从而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本文以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现存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出乡村旅游生态保护路径应从政府、村民和游客三个主体入手,并详细结合实例,探究了具体实施方法,对其他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