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莆田 350119)
随着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危化品运输需求量不断扩大,道路运输已成为危化品主要运输方式。据统计,77%的危化品运输事故发生在道路运输环节[1]。2020年6月13日,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境内沈海高速公路温岭段发生一起液化石油气运输槽罐车重大爆炸事故,导致20人死亡、175人受伤。2022年12月31日,一辆载重17 t的液化气槽车在包茂高速大昌立交匝道口发生侧翻,造成1死1伤。2023年4月16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双寨村一电焊铺在对一油罐车进行维修时,突发闪爆事故,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由此可见,危化品极易发生道路运输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国内学者针对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王阳,等[3]基于突变理论,建立道路“人—物”尖点突变模型,客观评价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骆成,等[4]运用AHP—N-K模型构建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风险耦合模型,计算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度并揭示了风险因子间互相作用机理;王欢欢,等[5]运用扎根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58起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进行致因分析,确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演化关键影响因素;鲁义,等[6]基于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构建了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研究在特殊情境下的事故发展趋势和事故演变过程。曹闰烽,等[7]构建了基于故障树分析法和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模型,分析危化品道路运输的风险概率和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Model,ISM)[8],得到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因素的递阶结构图;采用交叉影响矩阵乘法(MICMAC分析方法)[9-10],分析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提高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提出措施建议。
对应急管理部公布的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进行分析[11],以4M事故致因理论“人-物-环境-管理”为基础,提取22个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构建了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事故致因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指标体系
ISM模型最早由Warfield提出,可以清晰地描述出因素间的结构关系,将复杂系统分解成具有若干层次关系的子系统。
2.1.1构建邻接矩阵A
为了使结果更为合理,咨询危化品道路运输行业的从业人员、专家进行打分,最终确定了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邻接矩阵A(式1)。
2.1.2构建可达矩阵M
利用布尔代数运算规则进行计算,当满足(A+I)r-1≠(A+I)r=(A+I)r+1=M,确定可达矩阵M(式2)。
2.1.3构建ISM模型
根据层次划分原则,利用可达矩阵M,通过计算及缩减确定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分级结果,建立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的ISM模型,如图2所示。依据解释结构模型划分方法,将事故致因因素划分为7级3阶,其中L1、L2、L3为浅表层致因,L4、L5为中间层致因,L6、L7为深层次致因。结构层次越高,越应引起高度重视。
图2 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的ISM模型
2.1.4ISM模型分析
a) 浅表层致因指可以对事故的产生形成直接影响的因素。处于表层的致因主要是人的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违规操作S4、车辆安全防护性能S7、维护保养情况S9、危化品包装情况S12和应急管理能力S21共5个。
b) 中间层致因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表层、深层致因产生影响,是预防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的重难点。包括专业技能S1、疲劳驾驶S3和道路交通实况S17共3项。
(1)
(2)
c) 深层次致因指处于深层的因素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等级因素,控制该类致因可以从深层根源上遏制事故发生[12]。深层次致因共包括14个致因因素,其中涉及L6有7个:驾驶年限S2、车辆行车速度S6、运输车辆状况S8、危化品理化特性S10、危化品载运数量S11、地形地质S14、桥梁隧道情况S15;涉及L7有7个:安全责任意识S5、道路类型S13、气象条件S16、周围人口密度S18、安全教育培训S19、安全投入S20、管理制度及机构S22。
2.2.1用MICMAC方法划分事故致因属性特征
MICMAC方法是研究系统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确定各因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从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根据驱动力和依赖性的大小,可以将影响因素划分为自治因素、依赖因素、关联因素和独立因素4个类别。其中:依赖性数值表示因素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数值越大,表示受影响越大,反之亦然。驱动力大小表示因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数值越大,表示影响其他因素越大,反之亦然。
运用ISM模型分析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后,基于可达矩阵M和MICMAC原理计算出每个事故致因的驱动力Di,见公式(3)。
(3)
式中:Sij——可达矩阵M中的值,无量纲。
根据MICMAC计算每个事故致因的依赖性Rj,见公式(4)。
(4)
明确不同层级致因的属性特征,将22个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划分为4类,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MICMAC方法的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属性特征
2.2.2MICMAC结果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通过MICMAC方法,可以将企业危化品企业道路运输22个事故致因划分为自治因素、独立因素、关联因素和依赖因素。
a) 自治因素。该群体驱动力和依赖型均较低,此类事故致因因素在ISM模型中多处于中间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治理相对简单,易于掌握,是企业危化品运输事故防治中应该首先控制的致因因素,包括专业技能S1、驾驶年限S2。
b) 独立因素。此类事故致因因素具有高驱动力、低依赖性,即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但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应将独立因素的治理视为重点。包括安全责任意识S5、道路类型S13、气象条件S16、周围人口密度S18、安全教育培训S19、安全投入S20、管理制度及机构S22共7个事故致因因素,与ISM模型深层次致因中L7中的7个事故致因因素完全一致,是引起企业危化品企业道路运输事故发生的最根本、最关键致因因素。
c) 关联因素。此类事故致因因素具有高驱动力和依赖性值,对其他因素及受其他影响因素均较大,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的稳定性较差,不易控制。包括车辆行车速度S6、运输车辆状况S8、危化品理化特性S10、地形地质S14,是导致企业危化品运输事故发生的高发致因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企业应高度重视。
d) 依赖因素。包括疲劳驾驶S3、违规操作S4、安全防护性能S7、维护保养情况S9、危化品包装情况S12、道路交通实况S17、应急管理能力S21,该群体驱动力低、依赖性较大,此类因素一般位于ISM模型的浅表层,因素的发生与其他因素是否得到控制相关联,如果其他因素得不到解决,容易对该因素产生影响,是影响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的表层直接致因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4M事故致因理论,重点针对ISM模型分析得出的14个深层次致因和MICMAC方法得出的7个独立因素,提出企业风险管控措施。
a) 人的方面。应增强驾驶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保持驾驶员良好身体素质,定期进行身体体检,避免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等违规行为。
b) 物的方面。车辆运输前严格检查运输车辆状况,限制行车速度,做好车辆保养;综合考虑危化品理化特性、安全载运量,防止危化品出现泄漏。
c) 环境方面。合理规划行车路线,尽量避免经过村庄道路、人口密集地;由于不良气象因素是不可控风险,因此需要提前预判,酌情考虑更换运输路线。
d) 管理方面。定期开展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相关安全警示教育与培训,提高驾驶员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安全投入,设置车辆智能监控系统对危化品运输车辆进行全方位监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本文基于4M事故致因理论,构建包含22个事故致因的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指标体系。利用ISM模型对企业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致因进行层次划分,通过MICMAC方法对事故致因进一步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事故预防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