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成效与思路建议

2023-10-09 19:03邓兰燕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一带重庆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重庆围绕服务全国内陆改革开放大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释放和提升开放探路先锋的带头带动功能,在推动我国向西向南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面向未来,重庆应继续努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培育新动力,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和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在新时代 “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出重庆贡献。

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出台,丰富了我国南向对外大通道,更确立了重庆连接“一带”和“一路”的战略枢纽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重庆在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国内大通道、多式联运枢纽建设,以及探索国际物流班列、陆上贸易规则、供应链金融创新、综合保税开放、自由贸易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新历史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逆全球化倾向和重大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将面临重大调整,重庆要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要求,必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力争走得更广、更深、更实。

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成效

重庆围绕服务全国内陆改革开放大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释放和提升开放探路先锋的带头带动功能,在推动我国向西向南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开放通道体系持续织密

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连接欧亚、直达东盟、通江达海、畅行全球的开放通道体系。截至2022年底,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线路覆盖113个国家(地区)338个港口,累计开行7481列、运输约37.4万标箱、运输货值约498亿元,位居“13+2”省区市第一。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11000余列、运输货值4400亿元,货量、货值均居全国第一。江北国际机场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09条,通达35个国家78个城市,国际货邮吞吐量达到21万吨,领跑西部主要枢纽机场。

(二)门户枢纽城市加快打造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提速建設,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兼具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牵头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公司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中新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多式联运、国际物流分拨集散等综合效益初步显现。内陆国际通信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中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成功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成为国家“东数西算”重要的算力枢纽节点。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已为3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达到上亿次。

(三)开放平台量质居西部前列

目前,重庆是西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多、开放功能最完善的城市,形成了“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平台体系。截至2022年底,重庆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达24个,各类开放平台集聚了全市80%外贸、60%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市开放发展的引领支撑效应持续增强。其中,战略平台领头羊作用愈发显著,两江新区集聚港澳台商和外资企业1366家,约占全市50%,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超过30%;重庆高新区外贸进出口额超34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42%;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34个、总金额252.6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35个、总金额291.3亿美元。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内陆领先

率先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务院批复的综合试点86项政策任务已实施70余项,实施率超过80%。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汽车二手车出口等一批试点试验相继落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累计达17家。外贸规模持续扩张,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2022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额8158.35亿元,居西部地区第二位。其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为2214亿元、占全市27.1%, 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额为2585.3亿元、占全市31.7%。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16家。对外合作投资有序推进,2022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0.6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9亿美元。

(五)制度型开放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截至2022年底,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18项,其中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积极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取得铁路提单、跨境铁路运输物权纠纷案司法指引、开行国际邮包等多项全球首创性经验,引领国际陆运和多式联运新模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进跨境金融结算便利化、跨国公司全球资金集中结算、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非金融企业入市交易,试点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长安汽车代表国家联合主导制定了ITU-T F.749.3《汽车多媒体网络使用场景与需求》国际标准。营商环境位居中西部前列,纳入世界银行评价中国营商环境样本城市。

(六)国际交流合作迈向新台阶

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速,国际交往活跃度持续提升,从经济领域加快向科教文化、生态环保等领域和全球治理全方位拓展,辐射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RCEP地区“面对面”开放。国际交往机构集聚度内陆领先,截至2022年,驻渝领事馆达13家,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分别达53个、113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别占8家、31个和77个。智博会、中新金融峰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国际交往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时期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思路建议

在“一带一路”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重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区位优势、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优势、国家老工业基地及物流枢纽产业优势、西部唯一直辖市体制优势,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紧对接全国六大对外经济走廊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文明交流与合作为重点,立足重庆、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部地区,努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培育新动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和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在新时代 “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出重庆贡献。

(一)突出重庆建设国际物流枢纽的战略作用

对接六大通道,有效改善货物组织效率、物流成本、枢纽功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班列通道。优化“欧洲-重庆-日本”“欧洲-重庆-新加坡”等铁空公水联运班列,完善“班列+班列+海运”等集装箱运输,创新和规模化发展进口药品、汽车笼车、冷链、跨境电商、国际邮包运输班列等定制班列,在现有“一带一路”主通道基础上强化重庆至昆明快速通道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积极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国际采购、中转集运、配送分拨、转口分销功能,依托重庆一类口岸和指定口岸建设汽车、冷链、医药、肉类、花卉等西部集散分拨中心。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示范工程,谋划布局境内外枢纽、集散分拨节点、海外仓,深化枢纽间合作。

三是加快建设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围绕铁路、航空、水运、公路口岸建设国际箱管中心、出口拼箱中心、公共订舱平台、共同配送平台,开展物流资源、集装箱、物流线路、货代、货主统筹运营、规则设计、货源调配,提升对货物的控制力。

(二)依托开放口岸和物流枢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加强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西北地区合作,共同培育产业、贸易、消费市场比较优势,避免无序竞争。

一是加强区域产业协同扩大产品供给。扩大本地供给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条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智能产业等重点领域,与周边地区共同优化分工体系,扩大本土产品生产和供给,进而参与到“一带一路”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去,防止行业断链和企业外移。

二是加强区域贸易联动实现贸易集散。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围绕优势品类商品,培育形成一批自主品牌跨国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企业,孵化一批规模总部贸易企业。鼓励发展转口过境贸易,支持建设东南亚商品中转中心。优化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升级。

三是加强区域消费驱动挖掘市场需求。扩大本地需求规模能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换,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旅游目的地,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培育强大国内市场。协同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联合申报“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博览会。

(三)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软实力建设与合作

在推动经济贸易融入的同时,依托高校、医院等本土优势,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科技等软实力产品对外输出和引进交流合作,巩固合作基础。

一是加强重庆本土软实力建设。丰富完善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功能,支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强重庆优势学科建设,支持鼓励高校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专业、紧缺型工种专业建设,增加东南亚留学生招收,成为西部国际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引进中东欧医疗机构在渝设立国际医院、康复中心、养老院等机构。

二是打造区域人文合作新范式。采取“文化+市场”“互联网+文化”“教育+”“医疗+”等创新方式,在海外建设国家工程师实训基地,加强川味、川剧以及荣昌折扇、綦江版画、秀山花灯等巴渝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输出,以丰富的活动、多样的形式吸引沿线国家民众的积极参与。主动开展医疗支援项目建设,援建包括综合性医院、流动性医院、中医中心等在内的医疗设施项目。

三是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医疗服务品牌。因地制宜结合重庆市康养资源,以温泉疗养、中医及少数民族特色医疗为重点,研究中医等医疗、食疗国際标准,开发配套产品,探索放宽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劳务政策和往来签证管理等,打造重庆特色品牌。

(四)深耕东南亚、东盟并稳步向南亚等地区扩展

在融入“一带一路”策略上要适度聚焦,瞄准重点国家、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创新第三方合作方式。

一是将东南亚、东盟、南亚作为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增量的重中之重。在中美大国博弈背景下,重庆要充分利用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为重点,深耕东南亚、东盟、南亚,同时联合西北地区加快对中亚的布局。

二是创新第三方合作开拓境外市场的方式。加强与西欧政府、企业、国际组织专业机构合作,在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引入西欧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以及国内龙头企业,聚焦制造业研发能力提升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并稳步向南亚、中亚推进。面向中亚地区,除了注重同西欧的第三方合作以外,还要重视同俄罗斯的合作。

(五)提升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地位

重庆国际知名度、认同度还不高,要对标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

一是将智慧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关键内容。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动力的培育关键在于宜居宜业环境的改善、创新人才的集聚,要着力补齐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短板,依托自然人文本底建设全域公园城市。

二是建设“重庆服务”品牌和标准。以国际交往、国际消费、国际会展、国际金融、国际科创等为重点,研究形成一批领先西部乃至全国的服务品牌和标准,扩大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度。

三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开展城市国际化运营的市场主体,加强国家中心城市无形资产建设和运营。

(六)努力成为西部地区最佳营商环境的城市

抢抓纳入世行中國营商环境样本城市的机遇,完善高效运营环境。

一是加快构建以市场主体为导向的审批和监管环境。世行评价体系囊括了各类市场主体从成立到无障碍进入市场、获得资源并实现公平竞争发展壮大、乃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不仅要有规范、便利的制度规则体系更要有高效的执行体验,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政策制度落实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修正机制。

二是简化事前监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从调查来看,重庆企业开办、审批许可等事前监管较之上海、北京仍有较大差距,获得电力、纳税、跨境贸易、办理破产、政府采购等时间和成本竞争力不强,事中事后效率还可进一步提高。

三是聚焦“五通、四流、三链”吸引市场主体。加快建成西部地区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着力引入产业链头部企业、供应链枢纽企业,价值链核心企业,成为西部领先的投资目的地。

(七)大力服务走出去企业,提高走出去企业素质

一是促进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便利化。深耕东南亚,争取扩大贸易和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争取海关、外事、信用保险、检验检疫等便利化试点,支持通过设立海外股权投资基金、转移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国际兼并收购与重组、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出口等开展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工业园区等形式,拓展国际产能合作。

二是培育发展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培训。积极培育和引进发展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的财务、税收、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培训服务,协助“走出去”企业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三是发挥国内外各类非政府组织作用,促进中外经贸交流。鼓励设立对外合作各类行业协会,加强与国外各类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

(八)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努力发挥好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

一是统筹建立西部地区国内外协调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带头作用,推动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实现“13+2”省(区、市)全覆盖。建立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国际货运班列、海运监管互认、信息共享、执法互助,建立健全跨境多式联运标准、运量、运价、运力、安全等方面的协调机制。

二是构建口岸开放新机制。争取将重庆铁路口岸正式开放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开放项目,将重庆铁路口岸确定为启运港。扩大重庆各类指定口岸、转运口岸的数量和业务范围。争取组建中国铁路重庆局集团有限公司,争取试点创新现行铁路统营、统运管理体制,将货物编组功能下放到重庆、阿拉山口等主要结点城市和口岸,从体制上保障这些城市和口岸的集货功能作用。

三是争取国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将重庆设立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重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修改国内立法实现物权化,推动修改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实现国际规则突破。发行特别国债支持重庆等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支持面向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的产业合作、对外投资等。设立财税专项补助资金,对航空物流、国际航线、铁路运费、质押融资、货物保费等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加强中央税费减免优惠,给予公铁水空转口、集运类物流企业给予增值税财政补助。支撑重庆开展融资多元化、融资国际化、国际结算等金融探索。争取世界名校选址重庆,支持重庆组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平台。

作者简介

邓兰燕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一带重庆一带一路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