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明国,朱维维,郑柯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近年来,全球能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提出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以减少能耗和污染,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双碳”目标体现了减少碳排放的决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自“十二五”以来,我国采取了各项措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步伐,能源消耗率大幅下降。在“双碳”背景下,企业不仅要实现高效生产,还要承担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责任[1]。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秉承着低碳生产、优化能源利用、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原则,将社会责任与创新战略有机结合,这对于提高企业绩效和资源利用率以及获得利益相关者支持具有重要作用。
当企业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时,其将会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如资金补助或碳税减免,从而降低低碳创新的成本[2]。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3]。国内外学者已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研究。由于研究者们选择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分歧。部分学者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高[4-5]。也有部分研究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抑制其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6-7]。此外,还有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8-9]。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人们日益意识到绿色低碳创新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强对低碳创新的研究。在区域层面,研究者多采用熵值法[10]、LMDI 分解法[11]来测度区域的低碳创新效率。在产业层面,研究者主要针对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动力[12]、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等展开探究[13]。在企业层面,研究者则主要关注制造业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2,14]。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目前多以制造业企业为对象进行低碳创新研究。这是因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创新活动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现象,其行为特点更容易被观察到。但在“双碳”背景下,所有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都必须与国家宏观调控保持同步,要践行低碳理念,主动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并进行低碳价值的重组,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技术创新来减少碳排放。因此,本文选择一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创新资源互动—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低碳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应当承担全面的社会责任,不仅仅为股东谋利,而且也应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员工等,提供良好的服务,以确保他们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15-16]。企业的经营活动和长远发展依赖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和回应,而这些都不是单纯依靠股东就能实现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一种有效的保障,从而促使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在“双碳”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在生产、制造、销售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坚持低碳化,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不仅要遵守道德准则,更要以此来提升自身价值,赢得客户的信赖与认可。企业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不但可以提高与供应商间的信任度,还可以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意愿[17]。此外,双方还可以利用知识、技术等资源,取长补短,展开协同创新,以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对开发和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节省产品的开发时间和成本,提高企业环境绩效[18]。对员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容易吸引高级人才,为公司的创新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本[19]。
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有效地收集和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绩效[4]。在低碳情境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2]。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企业低碳创新的发展。
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低碳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创新资源互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各种信息和资源,从而有效地获取、吸收、整合和运用各种创新资源[20-21]。创新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创新主体进行共享与协作而获取、吸收、整合的外部资源。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于彼此的交流,而社会则是由每一位参与者的行为和反馈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22]。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其利益相关者获得了应有的利益,也会相应地为企业提供实时信息,并进行资源互动[23]。这增强了企业与外部生态系统的关联强度,有利于企业识别外部的创新机会与威胁,并促进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共生升级。
创新资源互动拓宽了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范围,从而使其更好地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获取资源的增多,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必须将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并应用于自身,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4]。
企业社会责任感越强,投资者与企业合作的意愿就越强烈,企业获得资源的机会也就越多[25]。企业积极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员工更愿意将智力和劳动力资源投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可以促使其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在相互交流间产生更多的合作意愿,帮助企业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企业履行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可以提高政府对企业的好感度,政府有关部门会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税费减免等,从而提升企业的资源获取和吸收能力[2]。
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取和分配资源,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新研发的产品和相关技术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另外,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与各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在个体、群体、组织层次上进行了资源分享[26],增强了企业的资源共享能力。与此同时,随着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频繁的资源互动造成了资源的同质化,这就促使企业有选择地对资源进行吸收整合,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资源互动能力的提升。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1: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资源获取能力有正向影响。
H2-2: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资源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
H2-3: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资源共享能力有正向影响。
H2-4: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资源应用能力有正向影响。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掌握资源就意味着占据优势。创新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其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获取新的知识,从而突破资源瓶颈。拥有创新资源互动能力的企业,可以不断更新和整合创新资源,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调整与适应,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创新资源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低碳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如果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较强,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内外部发现并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机遇。这些资源有助于企业制定创新战略,以适应持续变化的外部环境[24],进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27]。另外,企业从外部获取新资源后,还需要将其与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对已有的资源体系进行更新,从而达到各个方面的协同,促进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的资源吸收能力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知识和技术的更新[27],并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28]。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合作主体间的信任度,进而营造出一种对创新有利的、安全的、稳定的氛围,并对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创新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企业的创新资源互动能够提高企业的低碳创新绩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1: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正向影响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H3-2:企业的资源吸收能力正向影响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H3-3:企业的资源共享能力正向影响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H3-4:企业的资源应用能力正向影响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创新资源是企业创意的来源,并嵌入在利益相关者的网络中。企业通过互动更新自身的资源储备,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企业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彼此的需要[24]。而这样一个稳固的关系网络,可以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创新资源,通过对这些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运用,更好地创造出新的价值。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创新要素在企业间的高效流动,提高了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内在价值[29]。
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4-1:资源获取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H4-2:资源吸收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H4-3:资源共享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H4-4:资源应用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综合上述假设,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本文依托问卷星平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调查对象是来自安徽、江苏、辽宁、浙江等22 个省(区、市)的企业员工,调查时间为2022 年7—8 月。所使用量表主要来自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成熟量表,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研究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采取两种方式发放问卷:一是向安徽工业大学MBA 学员和工程硕士发放问卷;二是通过问卷星付费样本服务,向指定行业发放问卷。最终回收310 份问卷,剔除作答高度一致的问卷后,保留290 份问卷,回收率为93.5%。有效样本调查对象和所在企业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进行各变量的测量,其中:“1”为“完全不同意”;“2”为“不太同意”;“3”为“基本同意”;“4”为“比较同意”;“5”为“完全同意”。
2.2.1 企业社会责任
该变量的测量聚焦于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责任。从政府、消费者、股东、员工、供应链企业、社会环境等角度来考察[6,30],共6个题项,如“遵循政府对企业低碳生产的要求”。
2.2.2 创新资源互动
该变量的测量从资源获取、资源吸收、资源共享与资源应用等4个维度进行[20]。其中:第1个维度“资源获取”包含4个题项,如“经常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和资源”;第2个维度“资源吸收”包含4个题项,如“重视对获取的知识、技术等进行分类和整理”;第3 个维度“资源共享”包含4个题项,如“将自己的信息和技术与合作伙伴分享”;第4 个维度“资源应用”包含3 个题项,如“能有效地利用知识进行产品服务的改进或创新”。
2.2.3 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该变量的测量从企业经济绩效和低碳绩效两方面进行[2],包含5 个题项,如“企业的低碳专利申请数量更多”。
2.2.4 控制变量
选取企业成立年限、企业所属行业、企业所有制类别、企业规模等4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所有项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单因子模型(χ2=3 020.385,df=275,χ2/df=10.983,RMSEA=0.186,CFI=0.549,NFI=0.527)拟合效果很差,远远不及六因子模型(χ2=362.571,df=260,χ2/df=1.395,RMSEA=0.037,CFI=0.983,NFI=0.943)。因此,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N=290)
3.2.1 信度分析
通过Cronbach'α测量各量表信度。企业社会责任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7,创新资源互动4 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90、0.902、0.902、0.889,低碳创新绩效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0。但低碳创新绩效中题项1“企业的低碳专利申请数量更多”的Cronbach'α系数低于0.500,且删除该题项后Cronbach'α系数提高至0.909,远高于原系数,因此对该题项进行删除后重新分析。
3.2.2 效度分析
关于效度分析,首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80,Bartlett 球形检验P值小于0.001,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收敛效度用标准化载荷系数、平均方差提取量(AVE)以及组合信度(CR)来表示,结果如表3所示。所有变量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700,AVE值均大于0.600,CR值均大于0.800,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表3 收敛效度检验结果
最后,采用平均方差提取量(AVE)比较法进行区分效度的检验。如果各个变量AVE值的平方根比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就说明量表的区分效度良好。表4 的结果表明,所采用量表的区分效度较好。
表4 区分效度检验结果
使用SPSS26.0 软件,对所选择样本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展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资源互动能力的4 个维度和低碳创新绩效均显著正相关;创新资源互动能力的4 个维度与低碳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表5 平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N=290)
采用逐步法和Bootstrap 方法来检验创新资源互动的中介效应[31],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将低碳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企业社会责任作为自变量,检验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其次,将资源获取、资源吸收、资源共享和资源应用作为因变量,检验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效果;再次,检验资源获取、资源吸收、资源共享和资源应用能力对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将资源获取、资源吸收、资源共享和资源应用能力加入企业社会责任对低碳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中,通过前后回归结果数据的比较,检验中介作用是否存在。
表6 层次回归检验结果(N=290)
由模型1可知,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低碳创新绩效(β=0.563,P<0.01),H1得到验证,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直接影响企业低碳创新绩效。企业需要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此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促进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
由模型4—7 可知,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源获取、资源吸收、资源共享及资源应用能力显著正相关,H2-1、H2-2、H2-3、H2-4 得到支持,即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促进创新资源互动能力的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对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403,对资源吸收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588,对资源共享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431,对资源应用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536。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加强与其他创新主体的资源互动,促进内部资源的更新,提升自身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
将企业社会责任、资源获取能力、资源吸收能力、资源共享能力及资源应用能力作为自变量一起放入方程。模型3的结果显示,资源获取、资源吸收、资源共享及资源应用能力正向影响低碳创新绩效,假设H3-1、H3-2、H3-3、H3-4 得到支持。资源获取能力能够促使企业从内外部发现并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机遇,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资源吸收能力能够促进企业资源与技术的更新,提高创新速度,促使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资源共享能力能够增加企业的资源储备,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低碳创新;资源应用能力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环境迅速调整创新战略,减少创新成本,促进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模型3中企业社会责任对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从0.563 降至0.215(β=0.215,P<0.01),假设H4-1、H4-2、H4-3、H4-4 成立,即创新资源互动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低碳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为进一步检验中介效应,利用SPSS26.0 中的Process 插件进行Bootstrap 分析。表7 的结果显示:资源获取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低碳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01,且95%的置信区间为[0.046,0.162],不包括0;资源吸收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低碳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89,且95%的置信区间为[0.013,0.172],不包括0;资源共享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低碳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83,且95%的置信区间为[0.020,0.157],不包括0;资源应用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低碳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72,且95%的置信区间为[0.002,0.148],不包括0。Bootstrap的检验结果进一步支持假设H4-1、H4-2、H4-3、H4-4,即创新资源互动(资源获取、资源吸收、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能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低碳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表7 中介作用检验汇总表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创新资源互动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运用实证分析法深入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低碳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
4.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提高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进而减少融资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而各利益相关者也能在企业价值增加的同时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如资金、合作机会、环境效益等。由此可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双赢,彼此共生升级。
4.1.2 资源获取、资源吸收、资源共享和资源应用能力对低碳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资源获取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有效识别外部资源的潜在价值,努力寻求与探索自身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促进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高[28];资源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将已有资源与从外部获取的资源很好地整合并应用到自身的低碳创新中,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的风险,为企业的低碳创新绩效提升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资源共享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和其他创新主体很好地进行资源传递和共享,这有利于企业获取种类更多、数量更足的资源,能够减少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低碳创新;资源应用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创新需求,将合适的资源应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这避免了资源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4.1.3 创新资源互动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创新绩效两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企业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能够促进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创新资源互动以中介作用的形式调节这种因果关系。企业除了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直接影响企业低碳创新绩效以外,还通过提升资源获取能力、资源吸收能力、资源共享能力以及资源应用能力等4条路径间接影响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4.2.1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低碳政策
对于企业来说,合理的政策是进行低碳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政府应通过对企业进行财政补助来激励其开展低碳创新,并通过政策的倾斜来推动其资金的筹集,从而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政府作为企业创新资源互动的主体之一,也充当了创新资源互动的媒介,使得低碳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能够充分流动,满足企业对低碳创新多元化的需求;加强低碳创新企业、学研机构和其他创新主体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低碳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4.2.2 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创造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可以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促进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表明了其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态度。企业应在日常运营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培养每一位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时刻注意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提升企业的低碳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在获取资源和信息后,不应盲目地将其应用于企业创新,而是要依据自身实际,对获取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创造,使资源更加多元化,并最终高效地应用于企业低碳创新。
4.2.3 企业应与利益相关方进行资源互动,提高企业的资源互动能力
首先,企业要加强与内外部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加强与员工、顾客、政府、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交流,使企业获取的资源和信息更加多样化。但是要尽量避免盲目引进资源,以免对外部资源产生过度依赖[18]。其次,企业要提高学习能力和资源吸收能力。通过营造内部学习环境、加强员工培训和组织学习,促进对外部资源的吸收。再次,企业可以利用资源共享平台,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使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相应回报,从而调动其进行资源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企业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资源应用能力。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人才培训支出,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的资源应用能力。
本文引入创新资源互动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资源互动—低碳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新路径,丰富了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研究。另外,本文探讨了“双碳”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机制,为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