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森,张祖满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武汉 430205;2.湖北省太赫兹技术与光电子学专家工作站,武汉 430205)
教育实践是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等环节。在师范生职前教师教育中,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观摩、训练、体验、反思及实践等系列活动,促使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和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1]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方面做出了许多改进与创新,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识深入人心,教育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2]-[3]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等多个文件强调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引领教师教育、建立教师教育实践规范,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教师教育课程的标准。这些文件对于构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首先解读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的有关文件,明确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构建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习贯通”教育实践模式,实现“三习”前后衔接、有机融合,同时还阐述了诸环节的实践内容、实践目标,以及物理学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本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校物理师范生人才培育的质量,同时也期望为其他高等师范院校完善师范生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个案经验和借鉴价值。
2011年,我国第一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家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该文件提出教师教育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件中的“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部分设置了“教育实践与体验”的目标领域,要求达到“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三个方面的目标,并针对每一个目标都有细节上的基本要求。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18周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4]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标准》),在中学教育专业二级认证标准中,要求师范专业要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将教育实践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内容要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满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认证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职前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教育实习由学校集中组织。[5]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颁布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等五个文件,分别明确了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能力标准》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按照“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基本框架,提出师范生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和自主发展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体现了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6]
《课程标准》《认证标准》以及《能力标准》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行动指南,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建设质量建设标准树立了标杆,为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建设提供了引导和规范,标志着教师培养“标准化”时代的来临。[7]
基于对以上三个“标准”文件的解读,本着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原则,笔者优化了教育实践过程,整合物理学师范专业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三个环节,构建了全方位、贯穿学习全程的教育实践过程。其中,教育见习共安排5次,分别在第2至第6学期,每学期1周时间;教育研习安排在第6、7两个学期,总时长两周,每个学期1周;教育实习则安排在第7学期,时长为18周,如图1所示。
图1 物理师范专业“三习”课程的设置
“三习”课程的设置符合教育部“标准”文件的要求,在时间安排上比较充裕且尽量分散安排到每一个学期,覆盖大学学习的全过程。经过对我校及兄弟院校的“三习”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教育“三习”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教育见习、研习课程的实践内容和课程目标尚不明确;二是“三习”的衔接性和梯度性不强;三是教育实践内容涵盖面不全,未能达到“标准”对师范生职业实践能力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课程标准》《认证标准》以及《能力标准》等文件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要求,结合我校物理学专业的实际,将物理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融汇贯通,厘清实践阶段、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等要素,建立完善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形成以培养物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为中心、以OBE成果导向理念为指导的“三习贯通、三阶递进、三方协同”的物理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习贯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构建“全程化”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专业认知体验、全程实践反思、能力养成、在岗位中综合运用四个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阶段。在第1学期的《新生专业导论》课中,学生就被告知教育实践要求。从第2学期开始就从初步接触、了解到逐渐深入,通过观摩、体验、实践、反思等方式获得师德规范、班级管理、教学实践、综合育人、教育研究五项能力。教育实践的形式力求多样,专家讲座、案例观摩、模拟演练、岗位实践、项目研究、技能竞赛等六种实践形式“全程”渗透,以达成物理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能力的目标要求。
“三习”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需充分依托校内外资源。校内实践平台包括物理学专业实验室、教学法实验室以及教师素质训练中心实验室等。校外则主要利用我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U-G-S)共建的“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学生的教育实践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基地校的一线物理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共同实施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师德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等多个维度,并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和反向设计的原则,根据学生评价反馈的结果按照“实践成果要求——实践培养目标——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施”的流程对教育“三习”过程及内容予以优化设计。
在独立设置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重构教育实习内容,一体化设计实践教学目标,实现互通互融的“三习贯通”实践教学,“三习”结构的内容等如表1所示。三习实践内容的设置满足“标准”文件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要求,符合物理教师的成长规律。教育见习旨在让学生熟悉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职业认同,培养教育情怀,并获得深切的教师职业实践认知,帮助物理师范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科学、理性地规划大学生涯。教育研习则引导学生对物理教育教学及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研讨,强化问题意识,形成反思习惯,提升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实习包括听课、评课、授课、班级管理、教育调查等,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能力,养成教师职业素养。[8]-[10]
表1 物理师范生教育“三习”结构内容
同时,教育“三习”实践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系统的教育理论课程群,如图3所示。除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之外,还有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教师专业成长、班级管理、物理名师讲座等。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从第2至6学期相继开设,伴随着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的全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充足的、系统的理论支持。
图3 物理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群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职前培养的必须环节,是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是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课程标准》《认证标准》以及《能力标准》等文件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要求,构建了物理师范专业“三习贯通”教育实践模式,将全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三习”的有机融合。同时,重新审定了教育“三习”每一个环节的实践时长、实践内容与教学目标,优化物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尤其是对培养方案中的系列教师教育课程进行精准的目标定位,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充足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该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对促进师范生发展、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诚然,“三习贯通”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要真正落地,还需要积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学对接,建立“三位”一体的UGS联动机制,搭建师范生教育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