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023-10-09 09:49徐松虎谢喜学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天麻椎动脉白术

徐松虎,谢喜学

(1.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广东 广州 510170;2.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17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Ⅴ)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致,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运动失调、耳鸣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脑梗死而致残,重者可危及生命[1]。当前西医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溶栓、保护神经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仍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2]。近年来,中医在PCI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得到普遍重视,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眩晕”的范畴,认为其主要病机为痰浊上升、蒙蔽清窍,故应遵循祛痰、开窍之法。针灸具有调整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效,其作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治疗中均取得不错的成效。《医学心悟》中记载的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之效。鉴于此,本研究探讨PCIⅤ患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于我院就诊的64 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2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4 例;年龄45~75 岁,平均(58.40±3.03)岁;眩晕程度:轻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6例;体质指数19~29kg/m2,平均(23.25±1.30)kg/m2;病程6 个月~5 年,平均(2.54±0.50)年;合并症:高血压20 例,高血脂16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5 例;年龄47~73岁,平均(58.52±3.10)岁;眩晕程度:轻度9 例,中度18 例,重度5 例;体质指数19~28kg/m2,平均(23.16±1.23)kg/m2;病程7 个月~5 年,平均(2.60±0.48)年;合并症:高血压23 例,高血脂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3]、《眩晕诊治专家共识》[4]:突然发作的眩晕,表现为环境旋转、平衡障碍及空间定向能力,可伴恶心、呕吐;伴运动、感觉、视力、共济失调或失衡中一种或多种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和体征;发病后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TCD 检查存在血流速度异常或血管狭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辨证为痰浊上蒙,证见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1.3 纳入标准 年龄45~75 岁;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且可坚持用药。

1.4 排除标准 耳源性、颈源性等其他疾病所致眩晕者;合并脑梗死、脑出血者;精神疾患者;存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者;合并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者;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合并严重肝、肾、心等功能损害者;晕针者。

1.5 方法 两组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基础治疗,并对症予以控制血糖、血压治疗。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取百会、人迎、内关、头维、风池、丰隆穴,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上述穴位,留针25min,1 次/d。观察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组方:天麻10g,白术15g,法半夏10g,茯苓20g,枳实10g,陈皮12g,胆南星6g,甘草6g。水煎煮,取汁450ml,分早中晚3 次服用,1 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7d。

1.6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评估,眩晕等症状消失为临床痊愈;眩晕发作频次较治疗前降低≥60%,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眩晕发作频次较治疗前降低45%~59%,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发作频次为患者治疗前1 周内、治疗7d 后1 周内眩晕发作次数。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中医症候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痰浊上蒙眩晕型[5],对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4 项症状进行评估,按照症状由无到重度分别计0~3分,于治疗前、治疗7d后评估。(3)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治疗7d 后采用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重庆南方数控设备有限责任公司,South990 JZ 型)检测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4)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采用TCD于治疗前、治疗7d后检查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其中椎动脉血流速度为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5)眩晕程度:于治疗前、治疗7d 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DHI包含功能、躯体、情绪3个方面,共25 个问题,每个问题对应4、2、0 分,总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眩晕越严重。(6)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慌、腹痛等。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s,分)

组别对照组(n=32)观察组(n=32)头重如裹治疗前2.24±0.31 2.30±0.34 0.738 0.464 t P治疗后1.04±0.22 0.81±0.18 4.577<0.001视物旋转治疗前2.19±0.29 2.23±0.32 0.524 0.602治疗后1.07±0.15 0.66±0.10 12.865<0.001治疗后0.98±0.20 0.76±0.13 4.870<0.001胸闷作恶治疗前1.97±0.40 2.01±0.37 0.415 0.679治疗后0.92±0.17 0.68±0.11 6.705<0.001呕吐痰涎治疗前2.11±0.34 2.08±0.31 0.369 0.714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两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组别对照组(n=32)观察组(n=32)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4.49±0.15 4.47±0.17 0.499 0.620治疗后7.34±0.95 5.21±0.80 9.702<0.001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1.61±0.31 1.58±0.28 0.406 0.686治疗后3.43±0.16 2.85±0.13 15.915<0.001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疗前5.69±0.64 5.72±0.67 0.183 0.855治疗后1.49±0.29 1.20±0.22 4.507<0.001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疗前8.29±1.34 8.31±1.28 0.061 0.952治疗后5.21±0.43 4.50±0.38 6.999<0.001 t P

2.4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两组治疗前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DHI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DHI 评分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眩晕程度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眩晕程度比较(± s)

组别对照组(n=32)观察组(n=32)椎动脉(cm/s)治疗前25.08±4.20 25.13±4.15 0.048 0.962 t P治疗后31.13±5.04 44.28±5.17 10.303<0.001基底动脉(cm/s)治疗前53.41±4.29 53.17±4.54 0.217 0.829治疗后59.57±3.26 70.82±1.75 17.200<0.001 DHI(分)治疗前51.85±7.06 52.01±6.91 0.092 0.927治疗后28.42±4.08 25.04±3.92 3.179 0.002

2.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将PCIⅤ归属于“眩晕”的范畴,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有虚有实,可因风、火、痰扰乱清窍而出现实证眩晕。其中,痰浊是该病发作的重要原因,痰浊致眩从古至今均有论述,如《丹溪心法》中有:“无痰则不作眩”之说,《金匮要略》中有云“因痰致眩”[6-7]。现代人饮食不节制,嗜食肥甘厚味,饥饱失常,脾胃功能严重消耗,而脾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湿邪阻滞,聚而生痰,痰湿阻滞中焦,导致清阳难升,痰浊上升,上扰清窍,出现眩晕症状[8]。由此可见,本病主要病机为痰浊上升、蒙蔽清窍,治疗应以健脾、化痰为基本原则。

针灸是治疗PCIⅤ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中取百会、人迎、内关、头维、风池穴予以针灸治疗,其中百会三阳五会之首,针刺之具有醒脑开窍、安心宁神的作用,可缓解眩晕、头痛等症状;针刺人迎具有降气化痰、理气调血的作用;内关、风池为治疗眩晕的常用穴位,针刺之具有宁心安神、行气通络、降逆止呕的作用;针刺头维具有清利头目、疏风清热的作用,针刺丰隆穴具有化痰开窍,行气活血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人迎穴可改善椎动脉供血环境,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针刺风池、内关可改善后循环脑血液循环;针灸可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血管舒缩功能[9]。然而单纯应用针灸治疗PCIⅤ患者整体疗效仍然欠佳,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案以增强治疗效果。本研究在针灸治疗PCIⅤ基础上联合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各项中医证候积分、DHI 评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较对照组低,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速度对照组高,说明PCIⅤ患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治疗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病情。蔡洪[10]等研究显示,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明显减轻PCIⅤ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天麻祛风止痛、平肝熄风;白术健脾利湿化痰;法半夏降逆止呕、健脾祛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陈皮行气消滞,枳实助陈皮行气之力,胆南星助法半夏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药物共同起到燥湿化痰、健脾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半夏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调脂等作用;天麻具有抗血小板、营养脑细胞、安神、镇静等作用;白术具有镇静、舒张血管的作用[11-12]。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有效改善PCIⅤ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本方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利于大脑缺血区侧支循环的建立,进而改善大脑血、氧供应,加速疾病恢复[13-15]。从安全性角度分析,在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此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针药结合治疗从不同角度进行治疗,可相互作用,强化治疗效果,更好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利于患者预后。然而本研究样本量小,对PCIⅤ改善的现代药理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PCIⅤ患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病情,其内在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有关,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天麻椎动脉白术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