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涛,刘晋希
(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成都 6102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的真实情境下,通过考察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1-2]。因此,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空间范围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成为地理教学关注的重点内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实践类课程也将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小专题实践活动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加强地理实践教学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更多的主动权[3],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对生活中的现象、事物进行观察、行动、思考和分析,逐步建立不同地理知识间的联系。但考虑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较多、任务繁重和大规模、长时间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条件还不成熟等因素,结合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情况,地理野外实践课程以地理学科中某一重难点知识或问题为依据,设计微专题、小专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其融入综合实践课程中,这也符合学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要求。因此,本文的地理小专题实践活动是指围绕地理学科某一知识或问题开展的系列实践探究教学活动。
地理小专题实践活动设计是基于地理课程标准,从地理学科素养培养角度出发,立足于地理学科基本原理,围绕某一主题内容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地理景观、现象的观察、测量、记录等实践活动发现地理问题,并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专业知识迁移应用水平和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因此,主题内容设定是开展地理小专题实践活动设计的前提条件。
根据学校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安排,结合地理学科关于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在考虑野外安全性、区域典型性、行程可达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选取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作为野外实践考察区域和考察点(图1),该河流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部,向南汇入岷江,属于岷江水系的一级支流,流域范围内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开展河流地貌观察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范考察的典型性。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本次地理实践设定河流地貌观察和地质灾害形成与防范考察两个小专题,小专题内容设计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都江堰龙溪河小流域野外实践小专题设计内容框架
图1 野外实践考察区域与考察点分布
基于实践考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行前需完成以下任务:①结合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熟悉河流地貌的发育相关知识原理,了解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②了解野外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简要观察方法,将所涉及的考察任务进行问题转化,做好考察过程记录的小组人员分工;③根据实践考察需要准备野外考察工具及物品,并认真学习野外实践考察的安全注意事项。
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实施建议,地理教学应在加强地理实践的同时注重教学活动表现性评价,本次地理小专题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评价包括学生实践行为能力、实践素养品质、实践成果展示3 个维度,具体评价指标和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都江堰龙溪河流域野外实践小专题活动过程表现性评价方案
基于野外实践小专题设计框架,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日程安排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践考察活动,教师参与整个考察活动过程,针对学生考察过程中的疑问和困难做实时指导和建议。具体考察活动过程与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都江堰市龙溪河小流域野外实践小专题活动过程与结果
基于都江堰市龙溪河小流域设计的野外实践考察活动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表4)。
表4 都江堰市龙溪河小流域野外实践小专题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情况
从本次实践小专题课程目标的素养要求和学生活动的素养达成情况来看,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较好体现,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达到了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的水平2 或水平3,说明本次野外实践活动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对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关系及作用机制等还缺乏有效分析和解释能力,没有达到高阶学科核心素养层级水平。因此,立足野外实践小专题设计框架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做到分层分级设计,逐步构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生、形成与完善过程,实现素养水平逐级进阶。
从新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实施实践类的学科教学、构建地理实践课程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和有效载体[4]。因此,如何有效构建地理小专题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是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结合近年来地理实践课程的开展情况,笔者认为地理小专题实践活动课程应作为地理实践类课程的组成部分,该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与学校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校本类课程协同开发,实现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单从地理学科实践小专题类课程来看,可以乡土地理、地理要素、人地关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图5),立足于地理学科中的现象与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合作探究解决地理问题和综合评析地理现象等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学科素养,同时也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图5 野外实践小专题课程框架
地理野外实践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地理问题复杂多样、自然地理类专业性强等特征,受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限制,往往难以有效解决难度过大的专业性问题,尤其是涉及跨学科的地理问题。因此,野外实践课程开发需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地理专业深难问题的研究,提升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教育实践基地、高等院校、社会机构等有效整合资源,多方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撑,搭建良好的野外实践课程平台,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