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心怡
黄昏的余晖将山间的一切都镀上灿烂的一层光辉,沿着山路徐徐而行,我想起了那五十余年前,在这山路上形影相吊、亦步亦趋的外公。满山的茔圹无言,声声子规引起了我的思念——也如这个黄昏,一个瘦削的背影摇曳着,在晚风中剧烈地喘息着,但他终于没有倒下。相反,他一步步坚定地向前走去。外公在家人的盼望中出现在家门前,却又无力地昏厥过去。在喧闹声中醒来,曾祖母一面拭去两行清泪,一面轻声地责备着:“傻孩子,打起仗来连命都不要了,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啊!”说完,又从搪瓷盆里取出两枚子弹:“大夫都说了,再迟些回来你就没命了。你只是个炊事兵,又何必白挨枪子儿呢?”外公只是摇着头,忍着剧痛半坐着:“阿娘,国家生儿养儿,儿不当逃兵!”
外公的墓依山傍水,一派田园风光。这是他最钟爱的一种生活。外公生性恬淡,乐山乐水,藏书嗜茶。然而就是这样的外公,在时局动荡的时候赌上了自己的性命。不顾家人的牵挂,和同队的弟兄们在战火中奔忙。我的外公,在军功传上,只是位无名的炊事兵。他不是统帅,也没有显赫的军功。但那朴实的一句话:“为国家打仗,儿不做逃兵!”道尽他的心意。
那两枚子弹被外公视若珍宝,直到外村的铁匠来了,他小心翼翼地揭开蒙在子弹壳上的一层又一层土布,捧去铸了把铜勺。
那柄铜勺的光辉,从那个物质极贫乏的年代一直洞穿到今天。我跪在外公坟前,一如当年外公跪在曾祖母灵前一般。轻轻地将铜勺放在外公定格于黑白的慈容前。看着夕阳在上面画出最瑰丽的华光,照亮了外公安详坚定的目光。
在曾祖母逝世的时候,外公悲痛万分。他年轻时在战场上的伤痛一并在他年老时化为了精神与身体上的疾病,他曾数次凭栏大恸。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死亡的阴影盘旋在至亲至爱的外公头上。家人们生怕罹患老年痴呆的外公出了闪失。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大悲之后,外公居然顯出超乎常人的冷静,不似那时他平日里的凝滞。他轻轻跪下,目光安然,灵前絮语:“阿娘,儿不会做逃兵。”外公以他对生活的热切震撼了所有人,这是意志再模糊也无法湮灭的、永久的信念。
我还记得,无论记忆如何每况愈下,外公总是一遍遍地重复子弹铜勺的故事。于是,在很久以前的清明,一个年老的退役军人和一个年幼的小女孩,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了用那铜勺在祖先面前盛上一瓢清水,洒下“不做逃兵”的故事。无论是外公迈开大步,我跌跌撞撞紧跟那高大的背影;或是之后外公牵着我的手臂,一起看着铜勺上跃动的光点;还是记忆的最后,外公步履蹒跚,拄着拐杖,我在一旁小心搀扶;无论是外公是爽朗健谈还是不明世事,我都听着外公念念不忘“子弹”“逃兵”“铜勺”……末了,总是一句话:“孩子,别做逃兵!”
想起外公殷殷期望的话语,心头又是一酸。物是人非,我小心翼翼地拂开铜勺上面的尘土。铜勺那让人感到无限坚定的光彩依旧,却再也没有人会兴致勃勃地拿着它回忆抗战旧事,再也没有人会训诫我“不当逃兵”了!硕大的泪珠一颗颗落在外公墓前,夕阳下变成一点一点闪烁的金光,如同外公昔日眼中迸发出的报国热望。用铜勺舀起一瓢酒:外公——走好!您的孙女会与您一样,不当逃兵!
外公一辈子都是一个纯简的人。他爱国,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无论是面对敌人还是生活的坎坷,他都不会退缩。有人赞叹外公对工作的负责与热爱,但我知道,外公拥有的,不拘于责任,不限于热爱,更不同于荣耀。只是简简单单的四字“不当逃兵”。是啊,外公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是支持他,以及所有与他有着同样品格的人共同的动力。外公的墓上没有刻上他的名字。又或者说,他与许许多多的人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
我缓缓站起身,握起那闪烁着一个普通炊事兵伟大人格品质的铜勺,那上面的光芒打湿了我的眼眶,照亮了我的脸庞。我要把这柄最可爱的铜勺,和背后的故事一起,告诉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