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我独自前往铜川市西北郊的玉华宫消暑,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因为玉华宫是 “唐代四大避暑行宫”之一,看资料上说这里“夏有寒泉,地无大暑”,森林覆盖率为90.4%,年平均气温在8.4摄氏度,妥妥的避暑胜地。由于到的时候天色稍晚,来不及上山游赏了,遂在景区内一家叫“云水三千”的酒店住下。房间窗户外,便是玉华宫所在的凤凰谷。此时树木葱郁,不时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令人心旷神怡。
面对这清幽的山谷,我不禁发起了思古之幽情。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淵敕命在此修建离宫,取名仁智宫,作为军事防御和避暑两种功能使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诏令在仁智宫的基础上扩建新的行宫,形成“占地九顷,十殿五门”的宏大格局,并命名为玉华宫。
不过,玉华宫并不像长安皇宫那般金碧辉煌,宋代《册府元龟》一书说“殿覆瓦,外皆葺之以茅,帝之意在清凉,务从俭约”。可见其建筑之简朴素雅。唐太宗晚年,多次来此避暑,处理公务,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场所。
次日清晨,我离开酒店,前往被当地人称为正宫的肃成殿遗址。肃成殿遗址位于兰芝谷公路东侧的山腰上, 沿着林间长长的石凳拾级而上,林风吹来,清爽无比。石凳湿漉漉的,空气很潮湿,真可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啊!
向上大约走了300余米,眼前豁然开朗,一处七八亩大小的平地出现在眼前,平地上,根据考古发掘,特地用青砖砌成山门、前殿、中殿、偏殿、后殿等殿基遗址供人凭吊,这也是整个玉华宫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唐代建筑遗址。
肃成殿遗址三面环山,山上则被郁郁葱葱的树林所覆盖,仿佛一张绿色藤椅的靠背,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宁静。在沙砾状的崖壁上凿有十几个洞窟,可惜早没有了佛像。
那么,一座皇帝的行宫何以会有佛像呢?
原来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改玉华宫为玉华寺,肃成殿自然也降为肃成院。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冬十一月,玄奘法师为避长安城中喧嚣,率领一众弟子来玉华寺翻译佛经,他就是居住在肃成院里,用了四年时间,译完了数十万字的佛经,并在此创立佛教玉华宗,即唯识宗,由此可见玉华宫是玄奘法师的功德圆满之地。
四年之后的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九,玄奘去肃成院中殿后面的洞窟礼佛,经过洞窟前的小水渠时,不慎失足跌倒,伤及髌骨,本来这对壮年人不算什么,但玄奘此时已经风烛残年,加上翻译经书几乎耗尽了全部精力,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结果静卧数日,终于不治,乃于是年二月初五夜半,一代高僧玄奘法师在肃成院中殿从容圆寂,享年65岁。在洞窟前面,我看到了这个被青砖砌成的小渠,距肃成殿中殿不过十来步而已,大约一米宽窄,不到一米深,周围长满了青草。我站在小渠边嗟叹良久。
走进清幽的洞窟,朝外望去,可以看到树丛间玄奘的汉白玉坐像。空谷无人,蝉鸣声声,几道珍珠般的泉水从洞窟顶上飞泻而下,在早晨的阳光下映出绮丽的色彩。这从崖顶飞泻下来的泉水,宋人张崏在《玉华山游记》里就有过记载“有泉悬势若飞雨”,杜甫当年到这里写的《玉华宫》诗,也有“坏道哀湍泻”的句子,这里的“哀湍”,无疑也是这飞泉了。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在其《关中觅古 玉华宫第五》一诗诗序里就认为:“夹谷窈入,有石岩、石室。水帘覆之,如喷飞雨,与松涛瑟瑟满谷,即杜诗所吊‘哀湍绝壁‘溪回松风矣。”
杜甫《玉华宫》一诗写得比较萧飒,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首记旧宫凄凉。松风属闻,苍鼠属见,鬼火属见,哀湍属闻,万籁属闻,秋色属见。”后八句则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当年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如今安在?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即“观美人物化,孰是长年住世者,乃冉冉征途间乎,所以有感而叹息耳”(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这首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闰八月,距离玉华宫的兴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其建筑设施早已破坏殆尽。而此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到第三个年头,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诗人也遭受了政治上严重打击,无奈向肃宗请假,从凤翔回鄜州(今富县)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玉华宫早已改为玉华寺,而他却不说“寺”而仍说“宫”,则体现了杜甫在兵连祸结,国家衰微之时,对李唐王朝尤其是太宗治世的缅怀和对荣
华难驻人世沧桑的感叹,抚今追昔,不禁伤怀无尽。
尽管我来玉华宫也是为了消暑,却没有被玉华湖和七叶湖潋滟的波光所吸引,而是单单在肃成院遗址久久盘桓,在苍翠密林的怀抱里,在蓝天白云之下,我反复吟咏杜甫这首《玉华宫》诗,末了,不免也追和一首,算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吧。
寥落古离宫,基残无片瓦。林幽蝉声清,殿址石窟下。
疑觉佛性留,灵珠正飞泻。暑气竟全消,凉意任挥洒。
我来久盘桓,涤却平生假。老杜北征时,于此曾驻马。
高僧圆寂处,长喟不能把。异境独往来,幸喜无识者。
刘泽宇
字子冀,号沙鸥庐词客。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场冠军,陕西诗词学会理事,渭南古诗词学会顾问,渭南朗诵协会顾问,现为渭南高新区高新小学教师。出版有《蒹葭词》《赵玉林诗词选评》(合著),《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