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洁
作为对人类生活的表现,文学总是难以逃脱对生活主体和生活过程的近距离的观察和大量的形象的产出。这并不是一种束缚,相反,是避免作品虚浮和残损的重要手段,也正因此,文学才能在最结实的生活上长出千姿百态的枝丫。对刚踏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少年来说,这点更显重要,需要先走出踏踏实实的第一步,才可能在今后完成飞越。
“文学社”栏目,每期都会介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社组织。通过这个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最新鲜的文学写作,以及文章背后的他们面对世界的方式和态度。本期共有三个文学社的文章入选,它们分别是来自陕西的玉泉文学社,来自浙江的江畔文学社和摇篮文学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呈现在学生的文章中,那些鲜明的地域区隔。其中有“黄土”“窑洞”“麦田”“秦腔”这些鲜明的北方意象嵌刻在这些开始独自认识世界的学生心中。抵达南方,我们看到的是“竹林”“乡溪”“糯米饭”“桂花树”以及“南方的冬天”。作品中颇具地域特征的意象,将我们牢固地钉在作品描述的场景和画面中,穿梭于文学社的文章,总是有着扑面而来的不同地域的風情。其间,各具风格的意象并非要强调不同,而是要印证自我成长的过程。
或许,这应对着我们一开始确认周遭的方式,以不同建立区别,以特征性彰显自我,带着最鲜明的印记,故乡便永远在身上,过往便不会消散。那些从自己生长之地,切实来自生活,沾染着生命体验的经验,会汇聚成写作的基底,长久地为写作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