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中新
【摘要】本文分析电梯维保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指出电梯维保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实训条件较差、专业教师不足等问题,指出相关院校可基于多方协同合作构建电梯维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专业人才培养渠道、技能鉴定等方面进行专业改革,解决电梯维保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 电梯维保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3-0072-04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往来于各楼层间的电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尤其是机场、医院、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使电梯的使用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上下楼困难现象日益突显,针对这种状况,全国多地应势推出旧楼加装电梯政策,旧楼加装电梯呈现出井喷趋势,旧楼加梯也成为电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显而易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继续推进,电梯产业仍将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电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相关人才的紧缺
目前,我国电梯整机的生产量和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电梯产量超过全球的一半,我国已经成为电梯领域的世界工厂和制造中心,形成了从电梯产品研发、制造、营销、工程安装、监督检测、维修保养、零部件供应、物流配送等的全产业链。此外,电梯出口、城市化推进、旧梯改造、旧房加梯等日益增長的需求,也让电梯产业较长时期稳定在的高增长区间。
随着我国电梯产业的不断繁荣,我国电梯保有量规模快速扩大,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当前已从2012年的245.3万台增长至2022年的964.46万台(如表1所示),目前已成为全球电梯保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广西的发展与全国保持同步水平,电梯保有量每年同样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当前已从2012年的4.30万台增长至2022年的20.25万台(如表2所示)。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以及我国民族电梯企业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未来我国仍将是全球电梯设备和相关服务需求最迫切、生产力最旺盛的市场。
与快速发展的电梯行业形势相比,相关人才及从业人员的配置却显露出紧缺的状况。截至当前,国内开办电梯专业或方向的中高职院校不足100家,每年招生总人数不超过10 000人。以电梯维修保养行业为例,按正常保养工作量测算,一个维保人员每月正常能负责30台电梯保养(不含维修),仅全国的在用电梯就需要32余万名专业人员,但国内目前有资质的维保人员不足10万人。2022年中国电梯产量为145.4万台,一年新增的维保人员需求就超过4万人。电梯的保有量爆发式增长,维护电梯正常运行的电梯专业维保人员却没有同步增加,高技能的电梯维修保养人员更是严重缺乏,导致很多电梯由于得不到专业的日常维修和保养而频频发生故障,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由于电梯维保专业人员不足,电梯维保企业往往会招聘一些非专业的社会人员,对其进行简单培训就安排到维保岗上,造成很多维保工作流于形式,一些故障得不到有效解决,为电梯安全使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为了培养电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于2012年开设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致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电梯维保专业人才,以缓解广西电梯维保企业“用工难”的情况,助力广西电梯维保企业健康成长。
二、电梯维保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从2012年起,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开始招生,每年开设一个教学班。该专业由于起步较晚,且受限于快速变化的社会形势,在整个行业体系中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我校多年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作为一个新设立的专业,一开始时仍遇到诸多问题,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高、个别岗位实习成效不佳等。
(二)实训基地问题
电梯实训条件比较差。我校最初没有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课只能依靠食堂、行政楼各一台电梯开展。由于这两台电梯需要负责食堂的货物运输和行政人员上下往来,因此使用这两台电梯进行实践性教学,不仅影响食堂、行政楼的日常工作,而且无法保证电梯实践性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师资队伍问题
该专业设立之初,专业教师比较少,且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除个别教师外,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缺乏针对电梯专业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程开发能力,尤其是缺乏实践教学所需的技能,这些教师对行业、企业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岗位技能需求的定位不够准确,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多方协同合作培养电梯维保专业人才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决定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培养电梯维保专业人才。
(一)校行企共同构建“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在与电梯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行业权威单位广西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西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南宁市电梯行业协会深度合作,构建校、行、企合作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行、企共同制订培养标准、完善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教材讲义、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参与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使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二)完善基于校政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重点,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教学理念,深入推行“三训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三训练”指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定岗训练等三项训练,“四融合”指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室教学与工程现场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考核与岗位证书考核相融合等四项融合。
我校坚持面向职业岗位群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协调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原则,努力实现专业类基础平台的通用化、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理实一体化,同时注重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从而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我校针对电梯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按照企业的培养需求、岗位标准和发展规划,主动参照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优化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其次,我校把行业职业岗位任职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电梯作业人员、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电工等职业培训标准与专业课程对接,从而实现课证融合。再次,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并实施和完善。最后,我校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以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为目标建设电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如我校参编的《质量技术基础概论》《质量技术监督知识读本》已由中国质检出版社正式出版,编写的校本读本《电梯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自动扶梯结构原理与检验》在校内广泛使用。
(四)校企共同建设师资队伍
我校与多家相关行业的企业联手,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高素质教师,提高任课教师中“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电梯专业师资队伍。
一是专业教师每年都要到电梯企业进行一定时间专业实践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新进的仪器设备,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安装、调试,直至熟练操作。
二是聘请广西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西欧日电梯有限公司、广西三洋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电梯营销人员、电梯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结构。
(五)校政企共同建设校内电梯实训基地
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开设之初,获得了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大力支持,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投入近2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我校的电梯实训室建设。此后,我校先后购置了自动扶梯等设备,组建了电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购置了电梯安装实训成套设备,组建了电梯安装实训室;购置了整台电梯的主要零部件,组建了电梯零部件实训室;购置了电梯三维仿真教学系统《电梯模拟安装》和《电梯结构与原理》等软件,以及电梯仿真系统服务器、网络交换机、学生终端计算机等设备,组建了电梯仿真实训室。
2019年,我校联合迅奥电梯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并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申报了“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同年11月15日获批复立项。项目整体总投3 203.9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 000万元,迅奥电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 203.92万元。项目总建筑面积9 018.78m2,其中新建实训用房1 468.80m2,翻新学校原有用房7 549.98m2,购买实训电梯设备18套及配套实训器材1批。该实训基地建成后,成为一个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科研与社会技术服务、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为一体,功能相对齐全、设施比较完善、設备较为先进、管理比较规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一流的电梯实训基地。
广西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西三洋电梯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也非常支持我校的电梯实训室建设。广西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向我校赠送了价值近100万元的透明仿真教学电梯模型、电梯专用转速度计、电梯加速测试仪等电梯实训设备;广西三洋电梯有限公司向我校赠送了电梯控制柜、曳引机、限速器等电梯主要零部件。
(六)校企共同建设校外电梯实训基地
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在巩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已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扩大合作面,加大合作力度,使学校与企业及市场结合更紧密。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形成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日立电梯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广西欧日电梯有限公司、广西广日电梯有限公司、广西三洋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公司。
(七)打通中职、大专、本科多层次电梯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2014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我校整体搬迁至南宁学院,与南宁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一体化合作办学。合作办学主要采取“一体两制”模式,“一体”即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安排等方面与南宁学院建设工作目标统筹规划,实现一体化管理与发展;“两制”即学校公办体制与南宁学院民办体制并存,学校机构性质、主管部门、人员身份及编制管理、工资与福利、退休人员管理、原有财政经费供给渠道、国有资产权属等保持不变。
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合作办学中松散组合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合作双方在教育、质量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率先开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绿色通道,构建了“中职—高职—本科”电梯维保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从中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完整人才培养系统,通过多学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机会,系统培养了各层次电梯专业人才。此种模式在广西为首创,符合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
(八)校行企联合开展技能鉴定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建设电梯作业人员考试基地。首先,我校被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可,列入广西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机构备选库;其次,我校与广西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西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南宁市电梯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电梯作业人员培训考试,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顺利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毕业之后能够立即持证上岗。除此之外,我校还承接面向社会的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
四、基于多方协同合作的电梯维保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发展,我校基于多方协同合作的电梯维保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和稳定率较高,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电梯维保专业人才,缓解了广西电梯维保企业“用工难”的情况,助力广西电梯维保企业健康成长。
首先,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在全区同类院校的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辐射了带动其他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专业改革,使实训基地建设再创高规格、教学团队建设再上新层次、课程建设再建新标准,使专业群内专业各具特色,并互相辐射、协同发展,建成特色明显、在全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模再上新水平,为社会培养了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次,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我校建成一个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科研与社会技术服务、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为一体,功能相对齐全、设施比较完善、设备较为先进,管理比较规范的校内实训基地。这既为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提供了重要平台,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也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还满足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起到辐射与示范作用。
再次,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层次结构,组建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学历、职称、工程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提升,使更多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務,成为在企业是技术职业人、在行业是名师、在学校是教学能手的“三栖”型教师,并在全国各类技能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
最后,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我校把行业职业岗位任职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电梯作业人员、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电工等职业培训标准与专业课程对接,实现了课证融合,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能力与素质并重培养的课程体系。同时,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了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基于多方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解决了我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电梯维护与管理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技能水平显著提升,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南宁学院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和稳定率较高,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所有毕业生全部进入南宁市效益较好的电梯公司就业,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毕业生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所在公司的技术骨干。与此同时,我校基于多方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得到了我校一体化合作办学单位——南宁学院的高度认可,将此模式在南宁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中大力推广应用。事实证明,基于多方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