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云 王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中国的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当前,国家提出了“美丽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点,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生态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哈长城市群经济目前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占国家GDP的百分比越来越高,其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则有着重要的意义。余春祥认为,“绿色经济”应该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力”的基础上,放弃对传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用诸如环境治理之类的方法来抑制环境污染,从而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程度[1]。王金南等[2]对2005—2007年度中国绿色经济行业的发展与投资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有绿色要素的经济要素能够迅速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哈长城市群经济发展中含有绿色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能否促进绿色发展缺乏相关的研究。通过研究哈长城市群经济对县域及周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对哈长城市群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探索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的研究较多集中于经济本身是否具有绿色因素,如碳排放对经济的影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经济发展的理论认识,但却忽略了经济发展是否对县域及周边地区的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国际组织认为,经济发展对县域及周边地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将全球经济向绿色发展的关键部分[3]。重视经济发展对县域及周边地区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使二者相互促进,达到最优效果。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地区的经济都是依靠粗放型、高污染、高排放型产业的增长模式,这加剧了资源、环境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约束[4],资源消耗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明显,这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和阻碍[5]。基于此,学者开始向2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方面,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加深之前的研究,如一些经济活动可以减少碳排放,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达到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双赢;在实践方面,一些学者开始重视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相反,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却忽略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所以,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未成熟,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经济发展本身是否具有绿色因素,而忽略了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将基于绿色发展综合性指标,构建更为精细的研究体系,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相关关系、经济绿色发展的实践研究等,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哈长城市群各个县现存的状况和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绿色发展”概念的思想渊源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球的“绿色革命”[6]。对于绿色发展的含义,学者以及有关的国际机构可以概括为2个层面: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来理解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被认为是生态发展,将环境约束纳入增长框架,并采用新的发展方法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7];从广义上讲,绿色发展被认为是一种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为主导的发展理念[8]。绿色发展指的是一个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各个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也各不相同[9]。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在《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10]的说法,哈长城市群的任务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双赢。
经济发展对周边区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这一积极空间效应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源于流动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客流向邻近地区扩散,潜在客流对邻近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源于产业发展因素共享的区域机制[11],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的支持,相邻区域之间可以共享上述要素,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产业发展对本地和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源于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产业自身的渗透性,将对周边的经济与环境的影响传递出去;利用产业自身的发展机制与结构,对周边区域造成的影响,从而对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利用产业自身的环境综合防控与管理机制,对周边区域的环境进行综合改善。
此外,经济和环境体系本身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环境体系的影响会转移到邻近地区,最终展现为当地产业对邻近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上述转移机制层层叠加,产业发展对该区域绿色发展的总体影响,本文将在实证研究中验证。
2.1.1 构建指标
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是从投入和产出2个角度进行,在测算中比较具有客观性,而且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城市绿色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参考马勇等研究方法[12],构建指标体系。
2.1.2 测算方法
EBM模型,对投入目标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径向比例进行了考虑,其可以体现出各投入之间差异化的非径向松弛变量,更能真实地反映出评估单元的真实效率水平。GML模型,根据EBM模型,构建和分解GML指数,用于测量绿色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和分解条件。选择GML指数是因为其避免了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非传递性和规划中可能出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13]。绿色技术效率指数代表发展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资源分配效率的影响,如政策和体制变化,导致实际生产状况和生产前沿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绿色技术进步指数表示生产前沿在技术革新或引入先进技术的驱动下的向外转移[14],因为这些指数代表每年绿色要素总生产率(GTFP)、绿色技术效率(GEC)、绿色技术进步(GTC)的变化率,而不是绝对值。参照一般做法[15],假设基期GTFP、GEC、GTC均为1,每年乘以该指数得出年度GTFP、GEC和GTC。
表1 基于多源数据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
2.2.1 建立模型
建立哈长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投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公式: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
+β7x7+β8x8
式中,β0、β1、β2、β3、β4、β5为总体回归系数;Y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x1为第一产业增加值;x2为全社会固定投资;x3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x4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x5为第三产业增加值;x6为人均GDP;x7为财政预算支出;x8为PM2.5排放量。
2.2.2 计算方法
在Stata中,可以使用“xtreg”命令来估算固定效应。需要在命令中指定固定效应变量的名称。固定效应指的是面板数据中与组别相关的固定参数。估算固定效应后,可以计算固定效应与解释因变量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将绿色发展水平Y作为因变量,将第一产业增加值x1、全社会固定投资x2、第三产业从业人数x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x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x5、人均GDPx6、财政预算支出x7作为自变量。
3.1.1 区域特征分析
2014—2020年哈长城市群县域GTFP年度均值由1.059上升至1.294,累计增长22.19%,年均增长0.548%,这表明中国逐步向资源型、环保型转变,加快了哈长都市圈各县市的GTFP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对象分为4个区域:哈尔滨市、长春市、黑龙江省其他市、吉林省其他市。哈尔滨市、长春市、黑龙江省其他市、吉林省其他市4个县市GTFP年平均水平整体提高,见图1。分区域看,哈尔滨市GTFP改善幅度最大,原因是巴彦县在2018年落实了秸秆集中供热政策,大量减少了PM2.5排放量,导致2018年哈尔滨市的GTFP数值的增高。其他县市变化不大,总体呈现上升状态,表明旅游经济确实对县域绿色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图1 2014—2020年哈长城市群县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均值
3.1.2 时空格局分析
选择2014年、2017年、2020年3个截面可视化,见图2a~2c,在此基础上,运用Jenks自然断裂点法,对哈长城市群县域的GTFP平均水平进行聚类分析,见图2d,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的GTFP自相关簇,见图2e,从而揭示区域GTFP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化上,2014—2020年大部分县域GTFP较基期相比都得到小幅度提高。空间格局上,县域GTFP的格局与经济增长的版图基本上是一致的,GTFP高的地区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体现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其经济产量是非常可观的,在要素投入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限制下,其经济产量的提升还能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空间聚类上,依兰县形成显著高—高聚类,木兰县和宾县形成显著低—高聚类,低—低聚类主要集中在四平市,进一步验证了经济发展同GTFP基本一致的空间特征。
取显著性水平为0.05,表2中显著性为0.000,说明第一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投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中至少有一个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由表2可知,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的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性影响;全社会固定投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显著性为0.290和0.481大于0.05,说明全社会固定投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影响显著性不明显。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2可知,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3、0、0、0、0,均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各子系统发展水平与哈长城市群发展之间存在显著影响关系。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对哈长城市群以后的发展存在重大影响,如果不加注意,这些因素对哈长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会降低哈长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从实际发展来看,哈长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很大,城乡间的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同时,由于受到东北地区经济衰退的影响,这些城市的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这对哈长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对上述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得出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环境制度、技术进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
3.3.1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水平是指绿色和发展2个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在方向上,在程度上都有差别。哈长城市群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其绿色发展也将明显提升,从而推动哈长城市群的创新绿色发展。
3.3.2 经济结构
对经济结构要素的分析,一般都是在产业结构层次上进行的。第三产业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水平。哈长城市群60个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处于上升状态,通过数据处理,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可以促进绿色经济增长。总体而言,3个层面的产业结构都会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其中产业结构的软化性对这3个层面的影响最为显著。
3.3.3 环境制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环境规制对于绿色发展的方向与程度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环境规制能够促使企业加速采用新技术和新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但同时也会使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引进和污染治理等方面承担一定成本,从而制约经济增长。在环境规制实施的早期阶段,其力度越大,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压制作用,从而导致绿色发展水平的下降。但是,到了中后期,其会促进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从而提高绿色水平。哈长城市群可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为实现哈长城市群的绿色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3.3.4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可以对经济增长作出一定的贡献,这一点已被理论所证明,因此,技术进步是否会对绿色发展水平造成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资料显示,哈长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0—2019年,哈长城市群的发明专利数量连续多年居黑龙江省首位。其中,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获批的创新型城市,2019年其申请专利数量占全省50%以上。技术进步对哈长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3.3.5 其他因素
对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并不仅仅只有前面提到的几种类型,对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来自于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研究还从工业化水平、农业化水平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将第一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投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和哈长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可以提高哈长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
本文选取2014—2020年哈长城市群60个县域的数据,揭示了哈长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并考虑其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如下结论。
总体来看,2014—2020年,哈长城市群县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上升,其中就平均值而言,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经济增长强劲地区,经济产出规模十分瞩目。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哈长城市群县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差异明显。依兰县形成显著高—高聚类,木兰县和宾县形成显著低—高聚类,低—低聚类主要集中在四平市。
对于影响绿色发展水平的因素来说,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以及PM2.5排放量与哈长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和人均GDP是影响哈长城市群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其对哈长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人均GDP、财政预算支出、PM2.5排放量对哈长城市群以后的发展存在重大影响,如果不加注意,这些因素对哈长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会降低哈长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
4.2.1 提高非核心城市的发展能力与品质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非中心城区的新兴产业,打造非中心城区的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使非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完善非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投资,增强非中心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扩大其城市规模,缩小其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其向中心城市的转移,促进哈长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哈长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4.2.2 加快哈长城城市群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以哈长城市群为依托,以创新发展为指导,大力培育、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管理和生产体系,推进哈长城都市圈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尤其要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扩大对外开放、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型产业、拓展劳动力供给空间、改善民生等方面,以哈长城地区为依托,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以此为基础,加速5G、人工智能、数字产业、“数字城市”、哈长城城市群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4.2.3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遵守环境规制
坚持绿色发展,以“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为核心,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式”转型,大力推进资源的节约与循环,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体制,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都市圈。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重点,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建立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治理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列入规划中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项目,要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履行有关程序,落实环保要求。健全行业准入机制,严格用地、环保准入,使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把环境影响作为规划实施监测和后评价的重要内容,密切注意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应及时提出改进对策,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要严格落实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健全排污许可制度,对重点污染物的排污总量进行严格控制,努力把哈长城市群建成一个环境友好型城市群。
4.2.4 加强哈长城市群科技创新建设,推动哈长城市群发展
以长春、哈尔滨等哈长城市群为中心,通过对2个城市的创新投入,推进2个城市的创新发展,带动2个城市的创新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中小城市的创新发展,带动哈长城市群的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长春和哈尔滨市为依托,以哈长城为依托,推进城市群落的构建,推进城市群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慧化,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带动非中心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尽管已经尽量地从省、市、县3个层面对哈长城市群的政策文件中筛选出一些对哈长城市群有一定影响的,但重要性较低的政策与数据,数据可能不全面;应该尽量保证研究进展,但是仍然有可能错失新的分析策略,这一点只有在以后的研究中才能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