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 增强文化自信*
——以英语学科为例

2023-10-08 15:12
江苏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语篇跨文化中华

孙 玲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中外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通过中华文化教育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指向文化自信培养的英语教学应体现“从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的文化进阶。首先,融入中华优秀文化是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文化内容的选择与表达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本质与目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认同感。其次,融通中外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最后,文化融合是在融入和融通的基础上,实现中外文化更广泛、更深入的交融。下文,笔者结合英国华威大学教授Liddicoat 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译林版六下Unit 3A healthy diet的研课反思,阐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构想。

一、激活文化背景,建构知识结构

文化背景是指对个体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环境。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他们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而这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起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文化生活与文化体验,引导学生建构单元主题知识结构,以此丰富英语教学的文化属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1.关注文化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学生文化体验的来源,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现实基础。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出发,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更要从学生的文化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兴趣,实现语言与文化学习的有机统一。本单元的标题是A healthy diet,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讨论最为频繁的一个话题。我们经常会说吃得健康,但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却非常模糊。在回答“What is a healthy diet?”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答“What do you eat/have?”,只有先了解吃了什么,才能判断吃得是否健康。因此,在导入环节可以设计free talk,充分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同时积累与食物有关的语言知识和相关语言表达方式。

T:What do you often have for breakfast?

S1:I often have some bread and a glass of milk.

T: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S2:I have some rice,some vegetables and meat.

T:What vegetables do you like?

S2:I like carrots,potatoes and tomatoes.

T:What do you have for dinner?

S3:I have some noodles,vegetables and fruit.

在导入环节,教师的提问要有目标指向,针对性要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a healthy diet,教师的提问可以围绕diet 概念意义的建构展开。我们的日常饮食一般会包括以下几大类:staple food(主食)、meat and fish、vegetables and fruit、milk and eggs、sweets,基于这种分类,教师可引导学生建构有关diet 的知识结构图,然后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重点提问,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构diet的概念认知。

需要说明的是,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表达食物的词汇与语言表达方式,而且初步了解了中西方典型食物,所以回答“What do you have every day?What food do you like?”等问题并不难,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建构diet 的概念图,将零散的关于食物的词汇组织成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再将其与本单元核心概念“a healthy diet”结合起来。这种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将大脑中的“惰性知识”转变为“活的知识”,并灵活地迁移运用于新情境,解决新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可持续再生。

2.基于单元主题,建构单元知识结构

学生的学习是以单元为单位展开的,每个单元聚焦一个主题,从单元主题内容出发,教师需要实现主题内容与语言结构、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融合,丰富的主题内容是语言教学的核心。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教师经常将a healthy diet 等同于healthy food,将问题“What food is healthy? 和What food is not healthy?”作为抓手,请学生按照healthy 和unhealthy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但食物本身没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食物只有进入人体才有了健康和不健康之分。而且a healthy diet 是对diet 概念认识的深化,如果说diet 还局限于“吃什么”,那么a healthy diet 要将“吃什么”和“吃多少”进行整合,学生不仅要知道吃什么是健康的,还要知道吃多少是健康的。

基于对a healthy diet 概念意义的解读,教师可以从what food 和how much food 两个维度建构本单元主题知识结构(见图1)。核心概念的解读以及单元主题知识结构的建构有助于教师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准确界定本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以及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

(图1)

单元知识结构是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化、结构化、视觉化呈现,是学生单元学习的支架。它一定是基于单元主题内容展开的,离开主题内容的整合,所谓的“情境创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等教学原则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口号。只有富有挑战性的文化主题内容及其内容的结构化才能为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英语学科育人才能得到彰显。

二、聚焦文化对比,深化文化理解

文化对比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横向比较,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体验,文化体验的差异会产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通常发生在不同文化相遇的情境中,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在信息交换中、在意义建构中,使得原本作为背景隐而不现的文化被推到了前台。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文化对比,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鼓励他们正确看待文化冲突。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从“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两个层面展开。

1.比较与判断,发现中外文化异同

语篇是语言文化知识的载体,外显的文化信息通常是语篇讨论的主题,学生一般掌握语篇的内容就获得了文化信息。比较中外文化异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获取显性的文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比较。本单元Story time板块 分别 介绍 了Mike’s diet 和Yang Ling’s diet,从语篇内容与教材图片信息来看,Mike 和Yang Ling有着不同的文化身份,Mike是个西方小男孩,而Yang Ling是个中国小姑娘。教师可以根据语篇内容,从“喜欢与不喜欢”和“一日三餐”两个角度梳理两人饮食的具体信息并将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从而方便学生发现两人在饮食上的异同(见下页表1)。

表1 Mike和Yang Ling饮食对比

基于信息对比,大部分教师会直接请学生回答教材里的两个问题“Does Mike have a healthy diet? Does Yang Ling have a healthy diet?”,学生也会快速地得出结论:“Mike doesn’t have a healthy diet.Yang Ling has a heathy diet.”但这种结论过于武断,因为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学生对a healthy diet 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很清晰,很可能是基于一种无意识的偏见或日常生活经验作出的直觉判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悬置这两个问题,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健康饮食金字塔”,然后请学生用语言详细描述a healthy diet 的具体信息,在此基础上讨论什么是健康饮食,引导学生在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作出更为客观的判断。

在学生初步确立了关于健康饮食的判断标准后,再请学生结合这些标准来回答“Does Mike have a healthy diet? Does Yang Ling have a healthy diet? Do you have a healthy diet?”,这样可以避免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也为学生理解本单元语言知识创设了文化情境。

2.调适与沟通,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英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其核心是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语篇中挖掘文化意义,帮助他们将获得的跨文化信息转化成跨文化意识或跨文化理解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对话,跨文化对话是跨文化理解的主要途径。母语文化作为与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的对象,能更深刻地揭示目的语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本质特征的思考,调节母语文化的学习心理,增强学习动机。

本单元Culture time 给出了两张中西方早餐的图片,仔细观察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图片上的食物分类比较符合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国人的早餐有粥、面条、饺子、包子等,西方人的早餐主要有bread、eggs、sausages、cereal等;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但这些内容不足以说明“Chinese breakfast is healthy.Westerners’breakfast is unhealthy.”。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教师提 问“Which one is healthy, Chinese or Westerners’breakfast?”,这种“二选一”的提问方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更不利于培养他们尊重、理解、欣赏的跨文化态度。

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调适和沟通。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中,这种多元性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大部分学生非常熟悉麦当劳早餐、肯德基早餐,这些耳熟能详的西式早餐以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在他们的菜单中也有很多中式早餐,如粥、豆浆、油条,西式早餐的中国化是西方饮食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结果。早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正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相互调适、相互融合的表现。跨文化理解需要我们走出中西二元对立(如健康与不健康之分)的局限,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会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高年级学生借助感性经验能够理解文化差异和自身文化经验背后的因果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经验进行逻辑思考,理解因果关系和情境因素,提高学生接受社会文化信息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层面,引导学生逐渐减少偏见,树立正确的态度。

当然,笔者也需要指出,本单元语篇情境设计的一个不足之处,即Mike 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男孩,米饭、筷子显然不符合西方饮食习惯,从这个人物的身份定位来看,这个语篇的真实性有待提高;但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西方男孩,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西方人积极融入中国社会的一种表现,是中西方文化调适与沟通的结果。

三、探索文化内涵,强化价值认同

文化探索旨在通过不同方式从多个视角挖掘和解读文化的深层意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民族文化,感悟和内化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优选教学素材,拓展文化特色

教材是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但不是唯一对象。教师要合理拓展学习资源,增加中华文化内容的可理解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丰富语言学习的机会和途径,提高学生用英语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当下,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各种网络教育平台、电子阅读材料、音视频材料等)呈爆炸式增长态势,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优选多模态学习材料,如与中华文化相关的主题绘本、图片、视频等,促进单元主题的课内外融合学习。以a healthy diet 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与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的语篇或视频学习资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华饮食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学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探索中华饮食文化的多重内涵,本单元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第一,饮食的重要性,如民间谚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以翻译为“Food is the basic for the people.Safety is the basic for the food.”,从俗语中体会饮食健康的重要性。

第二,饮食的季节性,如不同的季节吃不同的食物,从自然规律的角度认识健康饮食的季节性特征。

第三,饮食的养生性,如中国药膳,从中医的角度凸显中华饮食的健康理念。

第四,饮食的艺术性,如中华饮食历来讲究色、香、味俱全,从视觉、嗅觉和味觉的角度聚焦健康饮食的美学价值。

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角度,对中华优秀文化内涵进行多元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唤醒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2.重视价值引导,践行文化精神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不是要在中外文化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而是从心理、认知和情感上积极认同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性、情境性、复杂性及生命力。中华优秀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也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中华优秀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显示出其强大的包容性和优越性。

以本单元为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饮食观念等已经与过去大相径庭。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引导学生比较和对比三代人的早餐变化,设计Do a survey 活动,以“Our breakfast:past and present”为主题,请学生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早餐(见下页表2)。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Chinese breakfast changed greatly.Our grandparents had no eggs and milk for breakfast 50 years ago.But today,we have at least an egg and a glass of milk for every breakfast.”,通过牛奶和鸡蛋这两种常见食物,学生可以认识到“We have more and more healthy food for breakfast.”,且餐桌上的微变化正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表现。教师要积极创设具身的文化情境,借助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精神。

表2 Our breakfast:past and present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在实践和行动中生发。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在认知层面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还要在行为层面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将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生活世界中的微变化,同时通过文化情境的创设、文化内容的组织、文化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深刻体验和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强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中华优秀文化在英语教学中“从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的发展进阶,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逐步递进和内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学习、文化对比、文化探索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学习中理解文化内容,在对比中提高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探索中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英语教学要发展学生跨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更要强化学生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要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猜你喜欢
语篇跨文化中华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