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甘为 唐小明 叶怡琳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随着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发展与崛起,社会信息得以互联,信息展示也更多维、更深度。但技术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信息过载、信息鸿沟等问题也随之出现。[1]而设计师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信息获取、传达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社会对高校信息视觉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视觉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与信息设计的交叉领域,其设计目标在于如何将庞大的信息整合并进行视觉化,建立高效、清晰、简洁、准确的信息视觉沟通。其设计内容反映了当前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文观念等,其展现形式则更多受媒介发展影响。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更快捷的信息传递、更庞大的信息数量,为设计师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但对设计师驾驭数据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发展推动设计行业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置独立于业务或技术研发的交互体验与视觉设计部门,迫切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技能与丰富的设计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设计视野、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信息视觉设计创新人才,高校信息视觉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也应根据时代发展和产业需求进行策略调整。
结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并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教育改革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资源设置以支撑学生达成目标体系为前提,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对象;“以结果为导向”中,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OBE 理念更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这里的结果包括课程知识、思维、能力等,强调学生发展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即通过多样化的工具对培养策略、教学模式进行持续性地评价与反思,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成效。OBE 理念来自澳洲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改革,是一种全新模式,自1981 年由美国教育学家William G Spady 提出后,被广泛采纳。根据OBE 理念,教育方应当对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应达到的能力有所预估,再根据期望设置相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并且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和保障体系以确保目标体系的达成。在 OBE 模式体系中,高校的信息视觉设计教学模式需不断创新与调整,以适应科学技术产业及行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课程学习体系有效地认知与分析问题,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育为社会提供它所需要的人才,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匹配社会需求,应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设计专业素养是设计创新人才的基础素养,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可以使学生具备稳定扎实的设计基础能力,如设计造型能力、美学观念、设计沟通能力等。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点线面、色彩、图形等造型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要强调设计中的功能性、科学性;既要夯实学生的传统设计基础能力,也要将现代科技新技术、新媒体中的基础知识纳入课程体系;既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设计语言,也要把握现代文化的脉搏。另外,信息视觉设计的实操性很强,学生先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设计能力,然后在项目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应用与延展,从而构建完整的设计专业基础体系。
信息视觉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首先,计算机科学技术可辅助设计师进行数据挖掘与处理。其次,信息视觉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分支,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正在由二维向三维、静态向动态、单一媒介向多媒介、实物载体向虚拟空间转变。为了实现更多元、更深入的信息视觉展现,需要对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开发等技术进行了解与学习。
设计人才的人文素养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体现在设计作品中,不仅指其蕴含的文化,还包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接收设计信息时,关注点开始向其文化内涵转移。[4]文化传承与传播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之一,关注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新技术、新形式、新场景结合,使其成为能创作出具有时代及民族特征设计作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对其社会责任意识、设计伦理反思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创新素养是指具有改进或创造事物并能获得一定增益的能力。[5]“创新”是个人、企业及国家长足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竞争很大一部分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信息视觉设计人才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基于其他素养之上发展的,只有先“厚积”,才能“薄发”出兼具独创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创新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新事物的勇气和精神,鼓励学生探索,并采取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设计逻辑思维解构设计问题,寻找创新点。
从学科知识结构来看,信息视觉设计的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庞大,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技术、艺术甚至经济学知识,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将助力信息视觉设计师创造更具竞争力的设计;从社会需求来看,大众青睐于更人性化的创新设计,应强调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集成创新能力,促进设计思维的跨界互联、交融整合。[6]如腾讯、网易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招聘需求,以往对UI 设计、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等专项专业岗位的需求,目前更趋向于模糊化、综合化、一体化,更看重对设计的理解、表达、跨界与创造的能力。
OBE 理念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改革中践行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制定目标体系,明确人才素养要求;其次,根据目标体系反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最后,规范评价体系,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职业意向所需能力,同时持续改进教学策略,以适应互联网及信息、大数据产业高速发展的设计岗位需求。
OBE 理念强调明确学习成果为人才培养策略制订的第一步。信息视觉设计人才的核心素养需求之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其中,设计专业素养为基础素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而技术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在设计专业素养基础之上发展,是信息视觉创新人才之翼;跨学科综合素养贯穿其中,要求学生具备交叉学科创新设计的能力。五大素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信息视觉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广东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于2021 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凭借学校工科优势,依托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需求,不断推进人文、科技与媒介传播的互融,以新媒介环境下视觉信息的感知化体验和视觉化设计为目标,培养学生信息传达与视觉沟通、设计决策与整合传播能力,致力于培养国家重大需求与民众生活结合、国际视野与企业实际结合、传统造物与现代创新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该专业分为品牌设计与信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其中信息设计方向即偏重培养信息视觉设计人才,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又互相融合。
基于以上对于信息视觉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由校内专业教师、行业资深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对培养体系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纵深融合的多维度课程体系、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平台、多院校资源整合的三位一体信息视觉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纵深融合的多维度课程体系
(1)纵向系统化课程
对知识的深度层级进行分类,使知识的掌握依照从基础认知、深入研究到实践应用的顺序,形成一条完整的学习链。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目标体系设置相应课程,并强调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共同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课程体系。广东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品牌强国、文化振兴、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为导向,及时更新并实施了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实施1+2+1 模式:1 年设计学综合基础课+2 年专业方向课+1 年项目实践课。即第1 学年大类平台基础培养;第3 学期专业分流进行专业基础培养;第4-6学期分流到品牌设计与信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又互相融合,再根据不同的设计方向学习不同的课程,强化对特定知识领域的深入理解。其中信息设计方向增设了“交互与认知设计”“信息服务设计”“信息体验创新设计”等创新课程。7-8 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2)横向融合化知识
突破传统教学简单堆叠的培养模式,设置综合类或实践类课程,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对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对知识的掌握从认知、理解阶段转为应用阶段。广东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置了多维度课程体系,对标新文科建设的同时,增加了技术类课程,如“编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数据发现与分析”等,探索信息视觉设计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涵盖了五大人才培养目标素养,其中,“整合策略与视觉设计”“信息架构整合设计”等为综合型课程,学生将在该类课程学习中对知识进行整合应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鉴赏能力、设计决策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等。
2.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平台
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平台可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资源,促进各学院、各专业的交叉合作,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视觉设计人才。广东工业大学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华南工业设计院、广东省设计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数字媒体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体验设计发展研究中心、“青田学院”等实训平台,设置了跨专业专题工作坊、国际教师联合工作坊等跨学科实践平台,组建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至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多维、多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知识整合和项目实践机会。充分吸收社会各界力量,与各级政府、产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密切合作与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资源。践行“以赛促学、以学促行、以行践学”的实践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构建多院校资源整合的联合培养机制
跨院校资源整合可实现资源的相互补充,丰富学生培养体系,有利于促进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团队交流、学生跨校合作、国际工作坊等。以荷兰3TU 联盟为例,该联盟由特温特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组成,三所高校在合作框架内实行学分互认制度,支持学生参与跨校合作项目,并且可给予一定奖学金支持项目开展。[7]跨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化的资源支持,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跨校项目,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国际大师工作室、国际教学工作坊、国际学术会议讲座等形式,充分导入国际教学资源。与德国不莱梅大学、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芬兰拉赫提应用技术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联合举办了“中芬机遇100 年挑战赛”。学生屡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国际用户体验设计大赛中荣获大奖。
OBE 模式的成功运行离不开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并对培养策略进行持续性改进,形成人才培养策略设计闭环。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反馈人才培养需求,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广东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新工科协同新文科构建品牌化、数字化与国际化的信息视觉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融、传统与现代贯通、面向行业与国际的鲜明特色。该专业建立了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措施有:每学期末召开总结会,动态微调新学期教学工作;定期邀请院校专家和产业精英召开咨询会,跟踪人才需求,反馈育人成效;举办“粤港澳设计文化创新与人文湾区建设”高峰论坛等,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利用2007 年成立的视觉设计沙龙,促进不同年级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跨方向、跨专业、跨学科组队参赛,激发学生潜能与兴趣;定期举办“校友日”等活动,促进在校生和校友的交流。同时建立教学质量长效跟踪机制,掌握学生毕业3-10年后的从业状况,多方吸纳优秀校友资源,多角度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基于OBE 理念的教育模式体系下,信息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课程体系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超过 98.6%,整体就业覆盖面非常宽广,跨越了从传统的商业品牌、包装、广告到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游戏、新媒体、信息和大数据等视觉设计领域。[8]
综上所述,基于OBE 理念的信息视觉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应以人才时代需求做为中心枢纽,形成纵深融合的多维度课程体系、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平台、多院校资源整合的三位一体信息视觉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元评价体系。紧跟社会、行业发展潮流,致力于培养出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信息视觉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