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位网友分享的一张图片获赞数万。图片内容显示,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项名叫“这条小鱼在乎”的奖学金正在发放。
当晚,@ 厦门大学官微发文介绍了“这条小鱼在乎”助学金名字的由来——
“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自1999年以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足迹遍布宁夏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等地,年复一年讲述着“一条小鱼”的助学故事。电视剧《山海情》中放弃县城优越条件毅然选择去村小支教的“厦大高材生”郭闽航的原型,正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
素材链接
跨越山海,照亮西部孩子的未来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研一学生邓翊出身寒门,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他得以安心进入厦门大学学习。有感于厦大研支团不以山海为远,扎根宁夏进行教育扶贫接力的壮举和青春故事,本科毕业后,他主动报名加入第23届厦大研支团。2021年7 月,邓翊踏上到宁夏海原县支教的征程,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支教的意义是以教育为梯,让孩子们看到更远、更广阔的天空。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健康成长!”
“支教队员的队服上印有一句话: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支教队员面临困难的时候都会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邓翊表示,一年的支教生涯让自己得到了成长,未来他会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支教的所感所悟去帮助更多人。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中学到大学,从海原到厦大,再到我返回宁夏,无论距离远近,厦门大学的老师们总是一直陪伴着我,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马小花的记忆里总会浮现出一抹蓝色。那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队服,是老师们在课堂上展示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也是她希望走出大山、追尋广阔天空的梦想。
马小花小学的时候,父母在关桥中学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这间小小的店面见证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3年从未间断的青春接力。与厦大支教志愿者相遇、相识后,马小花、马玲玲两姐妹相继考入厦门大学,厦大支教志愿者教出的“小卖部里的那对姐妹花都考上厦大哩”成了关桥乡里的佳话。
毕业后,马小花选择回到宁夏银川某中学任教,像支教队员一样,用自身力量影响更多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文本解读
角度一:黑暗中的火种。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20多年来,这支研支团年复一年地讲述着“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他们让受助的孩子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改变命运、回报社会”的种子。他们犹如黑暗中的火种,用一道道微光奉献着爱心、传递着温暖、照亮孩子们理想的星空、点燃孩子们希望的火种。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他们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角度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这支研支团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知识和梦想,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没有公路,他们手脚并用,跨越一道又一道山;没有电灯,他们挑着蜡烛、深夜备课;他们学成归来,满怀热爱投身家乡建设……用舍我其谁的精神、勇往直前的行动展现着新时代青年应该在哪里用力、应该对谁用情、应该如何用心。
运用示例:“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支研支团用温馨感人的故事,注解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深刻意涵,引发了很多人的共情和共鸣。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期待所有边远山区的孩子有书读、有知识、有前途、有未来,期待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尽己之力、伸出援手,给尽可能多的“小鱼”呼吸、生存、长大的机会,将更多的温暖和爱心传递下去。——李海容
(资料来源:新华网、红网、《中国教育报》等/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