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小兰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而必须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组织核心和关键力量,肩负统筹领导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因此,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指导,重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全过程、全领域的领导权威作用,方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把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是对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理论的应用与丰富[2],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战略支撑点[3],因此应将乡村振兴的实践发展和政策导向同农村基层党建紧密结合起来[4]。已有研究认为组织建构不够优化、经济基础不够优厚、文化基础不够优质、社会基础不够优良[5],党建工作部署落地效果差、党员队伍建设的复杂性、乡村社会的信仰危机[6]、治理能力不强、队伍活力不够、主体能力不足[7]等问题阻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因此,应重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乡村治理模式与乡村文化发展模式,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乡村生活愿景[8],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引导基层党组织职能下移[9],重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与公信、创造村域空间内部的共识与合作、吸纳与整合多源人才[10],注重优化治理单元、回应治理需求、再造发展条件、改革创新机制[11]。已有研究从政策融合的理论诉求、基层实践的现实需要和建党百年的经验沿循三方面阐释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振兴的运作逻辑[12],或基于主体重塑、组织嵌入、价值引领、技术牵引方面构建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的运作机制[13]。综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有效地指导了乡村振兴实践,但从具体实践案例出发分析基层党建在引领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样态,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相关典型案例的分析较少。据此,拟从“嵌入式引领”的分析视角来研究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入桂西南X 村的案例,实证考察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嵌入实践与引领机制,从而为探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提供新视角。
“嵌入”一词最早由“嵌入性之父”Polanyi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效推动了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Polanyi 在论述经济与政治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现,“作为一种制度过程的经济行为,既嵌入并交织在经济制度系统之中,也密切地嵌入在非经济制度系统之中”[14]。后来,格兰诺威特继承与延展了Polanyi 的“嵌入”观点,创造性地重塑了嵌入性理论框架,从网络联系的视角提出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两种类型[15]。自Polanyi、格兰诺威特之后,嵌入性理论不断被完善和拓展,并被Zukin、DiMaggio 等人应用于政治、历史与文化领域,提出文化嵌入、认知嵌入、政治嵌入[16]。后续又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嵌入进行分类,划分为时间、空间、社会、政治、市场与技术等多种嵌入形式[17]。20 世纪末,刘世定最早将嵌入性理论引入国内[18],孔娜娜、罗峰较早将嵌入性理论引入政治、治理领域,提出“嵌入式党建”模式[19],以及提出中国共产党嵌入乡村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主要是通过组织嵌入、人事嵌入等方式[20]。如今,嵌入性理论的适用范围已远超出经济社会学领域,对考察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借鉴嵌入性理论的基础上,试从“嵌入式引领”的分析视角研究“嵌入式引领”在基层党建领域中的创新运用,具体到乡村社会的乡村振兴领域。“嵌入式引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党建“悬浮化”“脱嵌化”的不足,实现基层党建的“合理入场”及“有效在场”。“嵌入式引领”侧重于从结构、体系的维度,解释基层党建嵌入并引领乡村振兴的一般性机制。在此意义上,基层党建嵌入并引领乡村振兴,可形塑为一种“嵌入式引领”分析框架(如图1),即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全过程、全领域从嵌入到引领的过程,从“嵌入”到“引领”的跃升实际是基层党建“实际在场”到“有效在场”的转变。这一分析框架既表征出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振兴领域的物理形态,又展现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定位与目标,即嵌入是实现引领的前提和基础,引领是嵌入的目标和旨趣。“嵌入式引领”并非物理性的简单叠加与组合,而是嵌入主体与受嵌客体之间结构互融、勾连互嵌,并在嵌入主体对受嵌客体的引领转型中实现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同频共振”。首先,在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振兴系统中存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两个主体,这是启动嵌入的基本前提;其次,基层党建的嵌入,必须与乡村振兴系统的既有结构进行结构互嵌,形成一种有机联系、互动耦合的结构性关系;第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基层党建需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嵌入的方式嵌入乡村振兴领域,重塑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领导权威;最后,基层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需有效提升发展推动力、社会号召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政治领导力的基础上,引领“五大”振兴,继而构建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图1 “嵌入式引领”分析框架
“嵌入”意味着嵌入主体通过某种要素或机制与受嵌客体发生关联,并推动受嵌客体在受嵌状态下有效运转,从而实现双方的“共振效应”。依据嵌入要素或机制的差异,基层党建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重维度嵌入实现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实际在场”。
第一,产业嵌入。产业嵌入是指在嵌入乡村产业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掌握发展村级经济的主动权,善于把握实现村级经济增长的新方式,洞悉乡村内部的生计模式,领导乡村多元经济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是构建协同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基层党组织嵌入到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中,以自身为载体建立协同化的产业联盟,协同化党建引领下的产业联盟可解决党建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联动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与基层党建的“双赢共进”,继而形成协同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基层党组织挖掘区位优势,依据资源禀赋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多元经济主体联结起来不断调整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确保农村地区形成一批共生协同的现代化产业,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经济效益,从而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第二,人才嵌入。人才嵌入是指基层党组织嵌入融合到乡村人才结构中,加快盘活乡村人力资源与推动乡村人才结构优化。一是盘活人才资源。基层党建嵌入人才振兴领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把乡村各类人才留下来、用起来,因而基层党建在融入和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盘活乡村人力资源及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采取“党建+本地人才”的整合模式和“党建+外来人才”的吸纳模式,带动和培育本地技术型人才,吸引外来经营型、管理型与技术型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有效破除乡村振兴中人才发展的“紧箍咒”。二是嵌入并重构乡村人才组织架构。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基层党组织在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下沉到基层的基础上嵌入到乡村人才的既有结构中,并通过自身的组织动员力吸纳选调生、“三支一扶”人员进入基层,重构由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选调生、“三支一扶”人员等组成的乡村人才组织架构,从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振兴注入活力。
第三,文化嵌入。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嵌入作为一种柔性嵌入机制,可根据在不少村庄拥有悠久历史的伦理道德、传统惯习、信仰观念、风俗人情来构建以社会价值规范、公共精神、行为模式等为内在意蕴的柔性治理体系,优化乡村建设主体的行为以及提升乡村价值观念,从而有效实现国家意志在乡土社会的柔软性表达。农民群众及农民自组织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唯有激活其主体地位和自主性,方能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因此,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嵌入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在乡村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效能,以乡村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塑造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的内在价值规范并建构他们的文化认知和行为。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嵌入必须深度融入乡村文化系统之中,通过以党内政治文化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巩固意识形态权力维护思想统一,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台载体重塑乡风文明和乡村价值观念。
第四,生态嵌入。生态嵌入是指基层党组织嵌入到乡村生态治理系统之中,充分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力量、壮大乡村生态治理力量与优化乡村生态治理格局的领导作用。一是壮大生态治理力量。基层党组织突出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统揽生态建设全局、协调乡村社会各方力量的核心作用,增强与多元主体的协同,以及整合乡村社会组织和群团组织力量,充分发挥村民推动生态振兴的主体作用,从而壮大乡村生态治理的力量。二是优化生态治理格局。首先是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的行动引领功能,做到生态建设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功能就发挥到哪里;其次是基层党组织依托自身的动员组织能力,推动党员干部常态化参与生态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再次是发挥党员的行动示范效能,提高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积极性,带动其协同化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跟上”的乡村生态治理格局。
第五,组织嵌入。组织嵌入是指基层党组织通过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以及与乡村治理的既有结构实现互嵌的渐进式嵌入,形成“一核多元”的“党领村治”型的现代乡村治理结构。一是扩大组织覆盖面。村党支部以“党建+村民自治”的方式整合与创新村级自治组织的既有结构,重塑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态,继而形成“村两委”这一新型村庄自治组织形态,并以组织嵌入方式嵌入到村内经济组织(如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 与社会组织(如妇代会、乡贤理事会等)中,加强对各类组织的政治领导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优化治理结构。党建引领的“一核多元”治理结构以组织嵌入方式嵌入在自治、法治、德治与智治的各项要求中,形成“政治(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自治(内生动力的支持) +法治(外在制度的刚性约束) +德治(道德规范的柔性约束)+智治(数字赋能的牵引)”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而使党建引领下的协作共治将越来越“离心化”的乡村重新组织起来[21]。
X 村隶属广西C 县L 乡,下辖8 个屯,有483户、1880 人,党员53 名,村两委干部7 人。近年来,X 村依托村内红色资源,打造“红军村”,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当年红军把支部建在连上,凝聚形成强大战斗意志,不断克敌制胜。X 村传承这一制胜法宝,把党建引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聚焦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互促互融。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五大振兴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设要求,亦是X 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具体场域。如今的“红军村”继续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谱写壮阔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是组织引领定方向、定产业。X 村利用“红军村”的红色文化、田园风光、壮乡风情等条件,形成“红色旅游+养生休闲+特色种植”的发展思路;结合村庄优势,X 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确定村庄产业发展方向,并引导在村民巩固糖料蔗种植基础上种植百香果、火龙果,以及在L 乡政府扶持下成立LS 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发展皇鸽养殖。二是探索多形式的“支部联建”模式。X 村党支部与L 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开展组织共建、优势互补、促富共帮、资源联享,此外X 村也与其产业相近、村情相似的S 村成立联合党支部,进行组织联建、产业联建、资源联享,如A 屯(X 村)和B 屯(S 村)结对开展红色旅游规划、共商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开展组织建设。三是依托产业联盟,打造村庄共富体。在“第一书记产业联盟”辐射带动下,X 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抱团致富,形成了“第一书记+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联盟互助发展局面;X 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创建党群致富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火龙果、甘蔗和皇鸽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此外X 村采取党员致富带头人托管、合作社代养和村民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村民致富。四是盘活红色产业,把准乡村发展之脉。X 村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采取“支部引领+股民入股+合作经营+定期分红”模式建设红军饭堂、红军服装厂,推出“红军餐”、出租“红军”服等服务,进一步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为发展动能。五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X 村党支部依据“红色旅游+养生休闲+特色种植”的发展思路,以红色旅游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生态农业开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X 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2021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9 万元,群众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X 村坚持“引育结合”原则,打造乡村振兴的“最强大脑”。一方面,培养本土人才。X 村党支部引领开展“党支部+农家课堂”活动,X 村第一书记WY 则动员“土专家”、“田秀才”、科技特派员等技术骨干带头到农户生产现场传授种养技术经验,村内党员带头学习种养技术,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头雁带头、党员带动”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2018 年X 村全面推行村级党组织“星级化”管理,扎实开展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实整改创星措施,同时X 村自2019 年开始连续4 年开展“党支部建设年”活动,通过规范开展党员积分管理,推动基层党组织和联户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X 村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中选拔有能力的“领头雁”为乡村谋发展,并以此组建由驻村第一书记、选调生、驻村干部,以及“三支一扶”人员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小组;在L 乡基层党组织的支持下X 村建立“联校合作”机制,争取从广西各大高校选派优秀毕业生挂任团组织第一书记,协助推进产业振兴、发展村集体经济;此外,X 村党支部借助“名校学子边关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有技术专长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送技术、送知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一是以红色文化润泽村民。X 村党支部应用“教育基地+体验所+党校”的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化嵌入乡村文明建设中,筑牢村民和睦相处、爱国守边的思想防线;自2018 年开始X 村每年开展“穿一次红军服、走一回红军路、听一堂红军课、住一晚红军村、吃一餐红军饭、览一次红军馆、唱一首红军歌的‘七个一活动’”,让村民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二是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X 村党员干部积极配合做好红色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提炼,保护红色革命文化旧址遗迹,探寻老一辈革命者为筹备革命起义所走过的“红军路”,利用“红军路”、革命起义旧址等现有资源,打造高品质红色文化体验线路。三是X 村成立“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群团组织10 余个,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新风;X 村落实党员网格化进行监督管理,并在村党支部的动员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文明风气,推动全村群众睦邻友好,互帮互促。四是筑牢红色文化宣传“主阵地”。X 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连续50 多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顺利为红军村文化项目建设征下约7.33 公顷建设用地,红军宣誓广场、历史馆、装备室、红军驿站等得以顺利开工建设。在建设红军村时X村党支部党员村民积极参与,95 岁老党员潘浩林腾出自家闲房改造成屯级党群联谊活动室、72 岁农玉兰老人提供自家楼房作为红军饭堂烹饪场所。
一是采取“党建+生态”模式,推动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共赢。X 村坚持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村级党组织的带领下探索“党建+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农户”模式,挖掘当地生态发展优势,把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发展。二是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X 村积极按照L 乡政府的要求实施公用厕所建设和户用厕所改造工程,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的管理模式;通过环保宣讲、发放知识手册、电视夜校等方式使村民的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村民建设生态乡村的思想与行动自觉。三是压实“三化”人员的责任。X 村党支部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和部署,认真落实“三化”人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明确每位村委包屯、每个屯的党支部书记和屯长及清洁员为“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四是加强乡村生态护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X 村位于石漠化片区,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X 村党支部牢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通过生态修复、生态护养提升石漠化治理、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守住绿色发展底线。五是优化人居环境。X 村党支部发挥引领力,村内党员带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2021 年主动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的村民2.5万多人次,其中清理陈年垃圾56 处200 余吨,拆除危旧房83 间,整治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256 处。
一是赋权增能,发挥党组织的能动性。X 村对村级党组织赋权增能,赋予村级党组织在领导治理主体优化、治理体系创新、治理网络重构等方面更多自主权,进而发挥了治理场域中“党的领导在场”的政治势能[22]。二是X 村实行重大事项由党支部提议、党群理事会商议、乡贤理事会共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方式,形成了“一屯一治理基层机制”自治管理模式,有效推动了民意的连续性表达与实现[23]。三是推行“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党领共治模式[24],充分发挥党建引擎作用,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村民自治(基础力量)、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中间纽带) 和村务监督组织(有益补充)的协同治理形态,形成乡村治理的聚合力,培育了各主体的公共精神与村庄共同体意识。四是强化组织建设,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X村党支部实施“党旗领航”“强优组织”“头雁提升”“先锋培育”等行动,教育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2021 年仅A 屯就有12 名村民递交入党申请书,说明了X 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四是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夯实乡村振兴的帮扶力量。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强化干部配备,2021 年X 村两委换届中,选出1 名致富带头人、1 名外出务工返乡经商人员进入班子,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 岁,换出了新气象,组成了生力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推动力指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上凸显核心领导地位,把握乡村经济发展大势,确保乡村经济发展正确方向的能力。实现产业振兴,应发挥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产业发展推动力,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活力。一是强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推动发展的产业支撑力、改革创新力和发展统筹力,把握住发展村级经济的主动权,善于精准把握乡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在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制定上发挥核心引导作用,以及确立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推动产业振兴任务落实落地。二是强化对乡村产业的全覆盖。按照“哪有产业,哪就有党支部、党员”的原则,通过党组织在产业链上、合作社上、生产小组上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统筹整合政策、信息、资源、人才等优势,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并把党员干部汇聚起来,对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市场,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产业发展第一线的产业推动作用。三是科学定位乡村经济发展优势与资源禀赋条件,利用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引领能力,精准制定“一村一品”规划,开展指导与产业帮扶工作,以及构建现代产业帮扶体系和现代经营体系,以此确保乡村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四是强化党组织的产业统筹谋划能力。建立“乡镇党委+村支委+企业负责人”的党建引领产业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商议、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乡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规模化、企业集群化、管理规范化的发展。
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指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中,基层党组织吸纳、引导、动员乡村社会的各种社会团体、各个阶层和各方力量围绕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团结起来并付诸行动的号召力、影响力与动员力。以人才振兴强力助推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需汇聚乡村组织、群众团体、新乡贤、“城归”精英等参与乡村振兴的智慧和力量。从引导机关单位做好协调资金,争取项目的定点帮扶,到与帮扶企业开展产业、项目、技能培训等全方位协作扶贫,再到引导“城归”精英补位乡村振兴,号召本土及外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真正把各方面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力量。具体而言,一是引导“城归”群体补位乡村振兴。“城归”精英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依托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引导富有桑梓情怀的“城归”精英泽被乡里、回馈乡土,并通过政策宣传、完善公共服务、强化创业就业培训让“城归”群体“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真正补位乡村振兴[25]。二是动员本土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汇聚农民企业家、经济能人、宗族资源、乡贤力量等本土人才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中,使其从乡村振兴的“被动参与者”转为“主动行动者”。三是吸纳外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搭建人才施展平台,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归雁计划和精英人才吸纳机制,通过精英式吸纳将驻村第一书记、驻村蹲点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职业经理人等外部力量遴选至乡村振兴人才梯队,实现“筑巢引凤”。
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指基层党组织应用先进文化、理论知识、理论武装、思想引领领导干部、普通村民,以及重塑乡村文化的能力。乡村的文化振兴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力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培育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26]。一是提升锻造乡村文化的能力。以文化振兴强力助推乡村振兴,必然需要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锻造乡村文化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力的价值指引、凝魂聚力、精神滋养功能,根据乡村实际推动乡村文化形态的创新,立足乡村的乡土风格特色设计乡村文化的内容和载体以厚植乡村文化根基,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以确保乡村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提升建设乡村精神文明的能力。将党的“初心”和“使命”覆盖到乡村建设的全过程,融合到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基层党组织以乡村德治为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互帮互促与睦邻友好惯习、传承乡村传统道德文化等,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村风、淳朴民风,并以党内思想文化建设为内核,破除乡村社会遗留的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三是提升形塑乡村社会行为的能力。推动乡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统一,以理论武装、思想引领和文化润泽等方式形塑乡村社会行为,同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把村民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追求与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为民解忧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的思想与行为自觉。
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是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采取宣传、教育等手段组织、动员、凝聚群众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基层党组织深度贯彻“两山”理论,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宣传优势转化为引领、管理和动员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齐心聚力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优势。一是发挥基层党建的行动引领功能。依托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和动员力,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如康养产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生态旅游等)、开发生态产品(如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等),推动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真正做到绿水青山有“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二是提升与发挥“关键少数”的群众组织力。党的二十大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定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本质要求。因此,先进党员的“关键少数”带动群众的“绝大多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划乡村发展,利用新兴科学技术和“绿色制造”的生产方式,培育绿色循环利用产业,以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和推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目标。三是整合力量,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构建党委领导下“一核多元”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积极调动、整合“两新组织”和群团组织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成生态振兴的合力;明确多元主体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责任,提升多元主体的生态建设能力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是党的组织优势发挥着对各种政治力量、政治现象的正向影响力[27]。实现组织振兴,必然要求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类组织和联户党员中,保障组织建设的方向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一是实行“基层党建+各类组织”的覆盖机制,加强对各类组织的政治领导。习总书记指出无论农村各类组织如何发展,都应发挥党组织在各类组织中的领导作用[28]。依托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及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的能力,并通过组织嵌入的方式使村党组织书记或党员干部成为各类组织的负责人,让各类组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优势,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实行“基层党建+联户党员”的提升机制,强化联户党员的队伍建设。联户党员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不仅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锤炼党性和思想觉悟,让党性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要提高政治能力,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发挥聚合力,形成一支政治有头脑、带富有能力、治村有本领、办事有公德的干部队伍。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的“政党-国家-乡村-村民”政治架构中实现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领导乡村治理、动员和团结乡村社会力量、整合乡村现实利益,直面政治领导功能、思想引领功能、凝聚动员功能与政治服务功能等政治功能发挥欠佳的问题[29],通过以政治领导功能强调基层政权领导的唯一性、以思想引领功能形塑乡村先进价值理念、以政治服务功能促进乡村治理效能转换,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是一项集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于一体的重大工程,深刻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其有效实施需以农村基层党建作为抓手[30],领导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历史、现实的内在要求,也因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契合新时代党的初心与使命,还因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有效在场”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关键性作用。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基层党组织要始终遵循党的执政规律和乡村振兴规律,发挥其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保障功能和助推改革功能,凭借政治嵌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与文化嵌入的方式嵌入到乡土场域,以“智治”助推党建服务效能的提升,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牵引,从而推进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促互融。桂西南X 村的案例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指向,该村以产业振兴为首要任务引领建设产业联盟共富体、以文化振兴为价值取向引领建设精神文明村庄、以人才振兴为根本目标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以生态振兴为基本遵循引领建设宜居的和美乡村、以组织振兴为主要方向引领建设党领群治联合体,探索出一条农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的“X 村经验”,为我们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有效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有必要把提升党的发展推动力、社会号召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政治引领力作为实践方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
习总书记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表明了唯有持续发挥在推进乡村振兴“主体战”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守住人民的心。此外,基层党组织也应在乡村社会的“政党-国家-乡村-村民”政治架构中实现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领导乡村治理、整合乡村现实利益、动员和团结乡村社会力量、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要、引领村民思想意识;并通过以党内政治文化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巩固意识形态权力维护思想统一、以和谐党群关系激发乡村发展动力、以解构基层利益格局确保政治的权威统一等方式,优化自身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发挥其统揽乡村社会全局、协调乡村社会各方力量的核心作用,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