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江宁
做饭太累,外卖太贵,一日三餐吃什么?“家庭版盒饭,每天菜品不重样”“我吃啥你吃啥”“终于吃上了邻居家的麻婆豆腐”……从一家人到一群人,四川成都的“邻里饭桌”小程序在2023 年上线后,受到很多“打工人”的欢迎。联合创始人李娜原本只是想组一个邻里蹭饭微信群,让邻居们在吃饭这件事上互帮互助,没想到发出“共建者招募书”后,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北京、广州、福建等多地程序员的报名,让“邻里饭桌”走向了全国各大城市。
作为90 后打工人,在四川成都工作的李娜经常没有时间做饭,又不想点外卖,于是产生了去邻居家吃饭的念头。她在小区里建了一个“蹭饭群”,约定了群规:如果想做饭,就把名字改成“某某做饭的”,如果想吃饭,就改成“某某吃饭的”。小区邻居担任志愿者,负责每天去联系那些愿意做饭的人,把菜单发到群里面。她给小区的每个“家庭厨师”编号,在群里发菜单、价钱、位置、时间等基本信息,有人预定后,就把“厨师”的收款二维码发过去。
李娜希望让邻居们在吃饭这件事上互帮互助,一能解决很多年轻人的吃饭问题,二能让小区内的退休老人、全职主妇增加一些收入,三能改善邻里关系。“蹭饭群”很快就活跃起来,因为需求度很高。打工人的午餐解决方案,无非就是——公司食堂、就近吃快餐、外卖、自己带饭。在成都各大CBD商圈,吃一顿有汤有菜的中式快餐,大多要花三四十元以上,很多人中午点一份沙拉简餐,基本都是35 元起。公司没食堂又不想点外卖的打工人,到底怎么才能把午饭吃好?找邻居做饭搭子,付点劳务费,既吃得便宜健康,又能给居家主妇增加一些收入,一举两得。
“邻里饭桌”的厨师们不少是来城市帮孩子照顾下一辈的老人。“从农村来成都帮女儿带孩子的丁阿姨刚到城市时很不适应,想回农村养养鸡鸭、种种菜,但外孙女每天下午4:30 放学,需要她接。老人以前在农村感受不到女儿的辛苦,来到城市看到女儿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就很心疼。加入‘蹭饭群’后,她申请当厨师,每个月多了一千多元的收入,不再觉得自己是女儿的负担。”因为都在一个小区,做好饭菜后不需要高额的配送费,要么让邻居上门拿,要么让志愿者送,要么约定放在小区的公共空间自取,单不会多,能保证菜品的质量。
“蹭饭群”的火爆让李娜感觉到,人们对邻居做饭的接纳度比较高,这种去中心化的邻里饭桌,或许能够解决传统外卖的信任问题。李娜想将这种模式推广至更多小区。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要打造一个理想社区,应该让参与其中的人都入局。于是她在网上发了“共建者招募书”,成都的程序员张世平是最早加入合伙人队伍的,他和北京、广州、福建等多地的26 名程序员志愿者创建了“邻里饭桌”小程序,作为邻里社区的“共建者”,保障“邻里饭桌”的日常运营。
天南海北的人,有的做测试、有的做设计、有的做宣传、有的做技术,让“邻里饭桌”扩散到了更多的城市。借助这个平台,小区的厨师和食客都被整合了起来,客源充足且范围限定在小区内,也就避免了远距离配送散单的难题,并且相比于美团、饿了么高达10%~30%的抽成,偏向于公益项目的“邻里饭桌”一单仅抽取1%的服务费。
李娜限定厨师只能和同一小区的邻里形成交易,限定了客源的同时,也自然而然规避了部分商业化饭桌“走量”的部分风险。她一直希望弱化“邻里饭桌”的商业性,突出公益性,以吃饭为纽带加强邻里链接,消除邻里之间天然的陌生感,这样以后不仅是吃饭,邻里之间有可能诞生出更多互助的场景。
已经通过小程序接了一个月单的全职主妇乐乐妈,从这份兼职中获得了久违的价值感,“不上班以后,经常会觉得自己没用,日复一日为家人做饭,即便做得再好,他们也习以为常了。但当我费力做出的小龙虾一份能卖出69 元时,做饭的价值就被发现了。”乐乐妈有时候碰到对学做饭感兴趣的邻居,会亲自送餐上门,顺便交流交流,借此认识了几个很合脾性的闺蜜。做饭给邻居吃,乐乐妈认为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交到了一群很好的“饭友”,他们通过吃乐乐妈做的饭而逐渐熟悉。其中一个饭友甚至就住在乐乐妈家斜对面,但近6 年的居住,乐乐妈却感觉压根没和对方见过面。因为喜欢乐乐妈的好手艺,斜对面的邻居连续定了一个月的饭。
“邻里饭桌”有很多“厨师”,但在邻里大厨的身份之外,他们也有各自的角色,是妈妈,是律师,是程序员,是HR,是文案,是设计,是财务,是工程监理……李娜曾带着好奇去探寻,这些人为什么喜欢给邻居做饭?毕竟对很多人而言,做饭是一件既累人又麻烦的事情。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比如战哥的豪言壮语:“我做饭好吃!不给别人尝,可惜了!”还有丁妈妈略显羞涩的叮嘱:“哎呀,你不要说我做饭好吃,我只会做家常菜,等牛吹大了,别人都要说我的。”关于他们做饭的理由,“增加收入”往往排在最后,最常听到的反而是“情怀”。
秉持要做一个“温暖”产品的理想,李娜和团队开启了一个新计划——吃100 位邻居厨师做的饭,听100 个邻居大厨的心意。她想让更多邻居可以了解这些做饭的大厨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做出一道道菜品的。
因为一位邻居在抖音的友好传播,接近300 多万的播放量让“邻里饭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戳中’了不想吃外卖人的‘心巴’。”
“邻里饭桌”小程序2023 年4月中旬上线,截至6 月,总用户数已突破3.5 万,有1000 多位厨师注册,每日订单量在三位数,活跃人数在四位数。而且,由于新用户不断增加,小程序运营压力很大,李娜和运营团队不得不暂停了厨师和新用户注册。
“邻里饭桌”的初衷是邻里互助,顺便帮助一些群体获得收入。有用户开设小饭桌后,赚的钱能够覆盖到全家人的生活成本。但目前这个新生事物也面临很多难题,比如资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会导致平台被封,目前“邻里饭桌”限制厨师在同一个小区内接单,如果有商户和外卖商家介入,后台将关停其账号,同时鼓励厨师去办健康证。此次暂停厨师注册也是希望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同时向饭桌厨师进一步深化理念——非营利,重互助。李娜说:“厨师在注册时,同意我们平台弹出的一份协议,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做书面保证。接下来,我们正在规划让厨师上传健康证或者体检报告,或邻居能够认可的相关证明。此外,未来厨师可能还要在小程序上上传自家的厨房环境照片,并接受邻居上门查看。”
在暂停新用户注册的这段时间,“邻里饭桌”开始聚焦产品迭代,如不再需要联系客服人工提现,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提现到账,减少大厨的担心;订单状态优化,不再需要耗费厨师精力手动联系确认,让厨师回归到“多做一点饭,分享给邻居”的初心,减少“做商家”的负担。团队一直强调:通过不断迭代产品,可以自然淘汰一部分想要通过“邻里饭桌”赚大钱的人。我们相信会留下真正愿意分享美食的人,让互助精神大于赚钱渴望。同时,适当的感谢费也是对愿意分享美食邻居的鼓励,至少要覆盖掉成本,这样邻居才可以坚持做下去。
直到2023 年8 月,团队才又更新了小程序,将小程序的服务范围从成都扩大到了全国,目前全国已经有1800 人入驻成为家厨。她相信,通过分享美食,邻居之间可以重新产生链接,也许我们记不住邻居的面容,但伴随舌尖产生的美食味道,会是另一种沟通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