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馨
《秋水》中提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是指见识浅陋的人无法与他谈论道理,但这是否意味着认识不同的人无法沟通,不必互鉴?显然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我看来,不同认知的人是可以沟通而需要互鉴的。
诚然,人的见识受到教育等的限制,但并不意味着,对于见识比自己浅陋之人并无沟通互鉴的需要。首先我们所需明确的一点是:见识浅陋是相对的,“见识浅陋”以何定义?凭借人对知识的获取程度?凭对生活中的感悟与经验?还是对于外界的探索程度?由此可见,“见识”应是一个复杂的,难以仅凭一面就可知其程度的概念,但如今卻被选择性使用,这就是“见识鄙陋”的原因。
明白了见识的复杂性,现在应该理解“无法沟通”了。在我看来,见识与沟通并无很大关系,见识少并非无法沟通的原因,沟通失败的本质应是源于一方“认死理”,不接纳另一方观,显然这与见识浅陋与否无关。
其次有关是否不必互鉴,我想答案一定是需要互鉴。
子曰:不耻下问。其意义想必人人都知道,为了学习,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询问并非耻辱,从孔圣人时代到如今,从未有哪位大家认为学习后就高人一等,反而是越来越谦虚的。从
极端角度来说,不同认知若是不必互鉴,是否孔子、老子等贤人,牛顿、瓦特等科学家就没人可与其交谈?不同认知不必互鉴,显然是荒谬的,没有人生来就知晓一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见识,“三人行必有我师”便是最好的注解。互鉴的本质是互相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若是问农业专业的学生与做了一辈子农活的农家人,谁能种地种得更好,或许是学生凭知识取胜,也可能是农人靠经验更胜一筹。互鉴并非在某一方面一争高下,而是对自我的补充提高,所以能否互鉴,不受见识限制。
我们应当明白,见识是可通过后天学习不断提高的,若因自傲自大而拒绝沟通互鉴,这才是见识鄙陋。
人无完人,见识从不是沟通与互鉴的阻碍,拥有不断进取的心态,才应是人们所追求的。
见识鄙陋是一时的,但品行的鄙陋却难以改变,以蔑视别人之名,拒绝沟通、互鉴,才是真正行“见识鄙陋”之事。(指导教师:曾宪一)
特约评点:河北省唐山一中 吴国梁
文章首段质疑《庄子·秋水》中的“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体现了作者批判质疑的精神。作者接下来又层层深入,先指出“见识浅陋是相对的”,再肯定互鉴是必须,接着又用“归谬法”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孔子、老子等贤人,牛顿、瓦特等科学家就没人可与其交谈”?顺理成章地立起了自己的观点“拒绝沟通、互鉴,才是真正行‘见识鄙陋之事”。全文论证有驳有立,有理有据,理性色彩极强。
(编辑:于智博)